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五章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法论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测方法一、政策法规预测的基本涵义●政策法规预测就是运用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法规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
●(一)政策法规预测的必要性●1、政策法规预测避免或减少政策法规失误2、政策法规预测可以为制定社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3、政策法规预测可以改善经济、社会环境●(二)政策法规预测的分类和内容●1.政策法规预测的分类●(1)按预测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2)按性质与方式划分,可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
●(3)按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政策法规预测,即国家政策法规预测;中观政策法规预测,即地区政策法规预测、部门政策法规预测;微观政策法规预测,即企业政策法规预测、单位政策法规预测。
2.政策法规预测的内容(1)政策法规施行的条件和环境(2)政策法规效能和前景(3)社会心理因素(4)政策法规系统内的配套和协调●3、政策法规预测的步骤(1)确定预测目标(2)进行政策法规及其环境现状调查(3)研究并确定政策法规的合理结构(4)选择预测方法(5)论证预测结果二、政策法规预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一)基本原理可知性原理也称规律性原理。
因为,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的对象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所以可以为人们所认知,掌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可能性原理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的对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状况不是单一的。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有各种可能性存在。
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就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连续性原理社会政策与法规预测的对象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现状是过去的继续,未来是现状的继续。
但在整个连续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突变和断裂。
所以预测的结果可以无限的接近事实,但是,不能替代后者。
类比性原理将作为预测对象的一个事物与一个已知的相似事物作比较,尤其比较两者之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
通过已知的来类推未知的,也被称为类推法或历史类比法的预测方法。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教案一、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功能和类型。
(2)让学生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威斯敏斯特体系、社会正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等。
2. 教学内容(1)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功能(2)社会政策的类型(3)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功能和类型。
(2)讨论:分析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策问题。
4. 教学资源(1)教材: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2)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政策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社会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二、第二章: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与发展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
(2)让学生掌握我国不期的社会政策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2. 教学内容(1)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2)我国社会政策的特点与转变(3)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驱动因素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
(2)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不期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4. 教学资源(1)教材: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2)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的理解。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我国社会政策的特点和转变。
三、第三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过程与方法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
(2)让学生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
2. 教学内容(1)社会政策的基本过程(2)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社会政策的基本过程。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进行实际分析。
4. 教学资源(1)教材: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2)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政策基本过程的理解。
附件4:《社会政策概论》课程学习要点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政策的基本特征2.社会政策的定义3.社会政策的实质4.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5.“社会福利”概念的含义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6.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7.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8.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9.西方“福利国家”危机10.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一般情况11.韩国社会政策发展简况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12.社会政策概念的提出13.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14.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15.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基本类型16.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17.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中的作用18.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9.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20.社会政策主体的基本含义21.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22.当代各国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主要的责任和作用23.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24.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普惠型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25.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受益者”26.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分析27.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28.哪些人和群体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29.什么是“弱势群体”30.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3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32.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33.什么是社会支出34.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35.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36.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37.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38.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39.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40.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41.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42.制定实施细则的主要方式43.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44.社会政策管理的组织模式45.福利管理中的漏洞问题46.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重要性47.社会政策变动的方式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48.“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49.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主张价值关联的倾向50.公平与效率51.人道主义与人权观念对社会政策的影响52.“第三条道路”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53.社会政策水平的评价指标54.社会政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5.社会政策行动效率测量中的特殊性56.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基本要求57.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58.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59.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60.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61.在社会政策领域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62.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63.公民参与的方式64.不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政策65.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66.全球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67.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68.国际组织影响社会政策的方式69.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议题。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为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性帮助、、、、、、从理论上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的出发点;从实践上看,各项社会政策行动的范围、水平和实施方式都要从人们的实际出发。
●社会政策中的需要概念,是指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即个体和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获得满足的摄取状态。
(人的需要,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基本类型社会行政学观点: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经济学观点:需要是购买力为基础的对某些产品与服务的要求。
政治经济观点:需要是与特定的目标相联系的,并必须以某种策略去达到。
●英国学者布莱德萧对需要概念进行分类:第一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业已建立起来的标准与实际存在的状况比较之下所产生(贫困线);第二是感觉的需要,,侧重于由个人表达引起个人的感觉与经验的需要。
(感觉的需要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第三是表达的需要。
这是“感觉”的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
(弱势群体的示威请愿)。
第四是比较的需要。
●个人需要层次的刚性与弹性:人类的某些需要是整个社会必须保证其满足的,这意味着人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所面对的具有不变性质的“刚性”的需要。
对于这些刚性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需要的弹性表现。
1、家庭和家族、亲友、邻里和民间慈善团体(宗教组织)●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2、市场机制3、非营利机构●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中的作用:1.有效性:调动社会资源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2.局限性1)个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是很复杂的,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2)在现实中(有时候)即使连基本的需要都无法满足3)非个性化:即社会政策具有一般性特征●个人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从基本需要的满足方向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需要不断地扩大,带动了社会政策范围的扩大2)从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程度不断提高,带动社会政策水平的提高3)从基本需要满足的方式看,个人多层次的需要,要求多层次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社会政策导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理论体系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第三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主体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对象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资源第四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第二节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第三节社会政策的评估与变动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第二节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类型第九章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第二节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第三节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第四节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政策的政治与社会分析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政策第二节国际组织在社会政策中的作用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议题第十二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一)第一节社会保障政策概述第二节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第十三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二)第一节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医疗服务政策第二节住房政策第三节教育政策第四节就业社会政策第十四章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三)第一节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第二节残疾人社会政策第三节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第四节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第五节反贫困社会政策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政策的概念参见讲稿章节:1-1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第六章考题考前须知:1 、本试卷共计 4 个大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试范围为《社会政策概论》第六章。
2 、考生须在试卷答题指定区域用黑色铅字笔或钢笔答题,否则答题无效。
姓名:学院班级: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30 分,请在规定的答题区答题,每个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错选、不选,则该题不得分。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因素不包括(D)A、利益集团B、公共舆论和大众媒体 C 、突发事件 D、评估2、社会学家们指出,当代日趋复杂的社会越来越具有“(B)”的特点,在其中不是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
A、文化社会B、风险社会C、奉献社会D、文明社会3、由于许多政策在新旧政策之间的前后衔接及过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新的政策一般会在(A)开始实施。
A、公布之日之后的一定时间内B、公布当天C、公布后一个月D、公布后一天4、国家正式的法律文本是由(D)通过正式的立法程序通过的法律文本。
A、政府B、党中央C、人民群众D、人民代表大会5、福利水平是指福利项目受益者的( C)A、最低受益程度B、受益面广泛程度C、平均受益程度D、最高受益程度6、技术手段设计一般由技术专家来完成。
一般来说,技术设计要遵循“(B)”的原则。
A、广泛化B、简单化 C 、最大效益化 D、精密化7、突发事件不包括(D)A、某山体滑坡B、恐怖分子袭击 C 、流感突发 D、超市打折8、在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分析中经常采用“ (A)”方法来进行专家调查。
A、德菲尔法 B 、SPSS 分析法 C 、表格分析法 D 、头脑风暴法9、在试点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 (A) 的社会条件,以使社会政策的方案能够在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正的检验,并发现问题。
A 、客观真实B 、统一不变C 、适应试验D 、稳定安全10、在我国, 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公共政策的审批模式比较多样化, 其最主要的模 式是(B)A 、领导个人审批模式B 、领导集体审批模式C 、民主审批模式D 、群众领导共同审批模式11、社会政策的宣传可分为(AD)A 、沟通型宣传B 、大众型宣传C 、群众型宣传D 、协调型宣传12、社会政策过程有(ABC)几个层次A 、宏观政策决策B 、技术手段设计C 、运行方案设计D 、民主决策13、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有(ABD)A 、经济可行性B 、政治可行性C 、文化可行性D 、技术可行性14、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评估后, 政府及其领导人就会就这一问题是否进入社 会政策议程而做出相应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