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瑚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 小潭,水光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
稍倦,时踞石 而坐,时倚竹而息。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 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
至 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 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
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 指精气。
17.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2)佁然不动.(3)益信声无哀乐也(4)恨僧少可语耳19.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3分)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20. 翻译下面句子。
(8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心乐之 18.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益信声无哀乐也。
21.【甲】文中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佁.然(yǐ)隶.而从者(lì)B.珮.环(pèi) 寂寥.无人(liáo)C.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D.日光下澈.(chè) 参差.披拂(chā)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是。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5.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
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
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
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
”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少进,石愈钦。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山水有情·翻译)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山水有情·赏析)11.(甲)(乙)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动静结合的角度)(2)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案:9.倒下极,最②10.如果怜惜生命,为什么来游山呢?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11.(1)谭中的游鱼或是呆呆不动,或是突然飞快地蹿向远处。
从字面上看,作者写动静相宜、怡然自乐的鱼儿,但透过字面看到:正是潭水清澈澄静,游鱼一动一静的自由之态才能尽收眼底,因此动态的游鱼与静态的潭水相映成趣。
(2)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水人格化特征。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B.屋舍俨然(《桃花源记》)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D.然胡不已乎(《公输》)【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4】为什么柳宗元“闻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却“凄神寒骨”?答案:【小题1】(1)格外(2)大约(3)像北斗星那样(4)凄清【小题2】B【小题3】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小题4】柳宗元听到小石潭悦耳的水声,看到小石潭的美景,于是“心乐之”;但坐在小石潭上,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又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感到“凄神寒骨”。
解析:【小题1】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可”,应解释为“大约”;“斗”,名次作状语,应解释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清”,是“凄清”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佁然不动” 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中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相当于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情况。
“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
(一)文言文阅读(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恬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①垂崖;叠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③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④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⑤,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注释】①控:连接。
②磴( deng):山道的石阶。
③循:顺着、沿着。
④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⑤山门:寺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自高淙下B.潭中鱼可百许头不能容十许人C.心乐之山之胜盖自此始D.怡然不动然前瞰涧水1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卷石/底以出B.皆若空游/无所依C.登百丈山/三里许D.其声/溅溅然12.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语言凝练,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描画了树木、茎蔓的种种姿态。
B.【乙】文详写了百丈山上的石磴和小涧,而略写了山门处的景致,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
C.【甲】【乙】两文都属于山水游记,都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寓情于景。
D.【甲】文描写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乙】文则从正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13.请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答案:10、B11、A12、B13、(1)译文:(鱼儿)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篇一:小石潭记精细阅读(附)《小石潭记》练习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篁()竹清洌()佁()然为坻()翕()忽怆()为屿()为堪()幽邃()俶()尔差 ( )互2、解释加点字。
①下见()小潭②隔篁竹()③如鸣佩环().....④心乐之()⑤水尤()清冽()⑥近岸().....⑦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⑧参差()披拂()⑨潭中鱼可()百许()头。
......⑩无所依()⑾日光下()彻(),影布()石上....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⒀往来翕忽()......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⒂犬牙()差互()⒃凄()神寒()骨......⒄悄怆()幽邃()(18)其境过清()....(19)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0)隶()而从()者...三、一词多义。
(1)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2)清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明灭可见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4)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5)而潭西南而望记之而去隶而从者(6)其其岸势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7)为为坻全石以为底(8)之心乐之全石以为底(9)差参差犬牙差互(10)从从小丘隶而从者(11)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四、词类活用。
1. 心乐之2.从小丘西行3.日光下彻4.斗折蛇行5.犬牙差互五.判断句式。
1.心乐之()2.斗折蛇行()3日光下彻(). 4.坐潭上()5.如鸣佩环()6.全石以为底()7.卷石底以出()六、翻译下列句子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写了自己与小石潭的关系是()。
A. 爱憎分明B. 深恶痛绝C. 见仁见智D. 无可辨别答案:C2.作者为何感到“心旷神怡”()。
A. 小石潭清幽B. 鸟鸣花香C. 游人稀少D. 四季如春答案:A3.“飞泉溅玉”中的“玉”意味着()。
A. 石潭B. 水花C. 美景D. 游人答案:B4.作者对小石潭的感情可以用下列哪一个词来概括()。
A. 感激B. 喜爱C. 反感D. 惊讶答案:B二、填空题1.小石潭位于()。
答案:苏州2.《小石潭记》是哪位明代文学家所写的()。
答案:宋濂3.作者在《小石潭记》中用了哪个成语来形容小石潭的飞泉()。
答案:飞泉溅玉4.小石潭被作者称为()。
答案:胜景三、简答题1.简述小石潭为作者带来的心理变化。
答:小石潭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他曾经对石潭的平凡毫不关心。
在逐渐接触后,作者对小石潭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小石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作者感慨于小石潭的飞泉溅玉,形容小石潭为“此石乃天下石”。
小石潭让作者感到山中妙趣横生,使他对生活和自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味,深入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
2.简述小石潭的特点。
答:小石潭位于苏州,是一处胜景。
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特点。
小石潭的飞泉溅玉,形成了壮丽的水景,小石潭中心的小岛更增添了亮点。
作者赞美小石潭是天下石,说明其形态具备独特之美,称之为胜景不为过。
小石潭的环境十分清幽,没有人烟,使得景色更加幽雅。
作者在小石潭的游玩中,感到心旷神怡,以此来形容了小石潭的清幽特点。
小石潭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尽管作者觉得这会破坏小石潭的幽静,但也表明小石潭的美丽与吸引力。
四、问答题1.“花径”在《小石潭记》的第一段中出现了多少次?答:一次。
2.作者如何描述小石潭的飞泉?答:作者通过“飞泉溅玉”这个成语来形容小石潭的飞泉,突出了其壮丽景色。
《小石潭记》《红桥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题(24分)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桥游记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①,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
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
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
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
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
王谢冶城之语②,景晏牛山之悲③,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
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④,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⑤,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注:①袨服[xuàn fú] :艳服。
②指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
③指齐景公和晏子游牛山时的感叹。
④意思是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⑤遘(gou):相遇;碰上。
5.《小石潭记》作者是代的(人名)。
(2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顾而乐之()(2)良会未易遘()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佁然不动,俶尔远逝8.《小石潭记》勾画出一幅的游鱼图。
(3分)9.《红桥游记》描绘了红桥的特点。
(3分)10.《小石潭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喜乐”到(2分),《红桥游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到再到。
(6分)答案:(二)(24分)5.(2分)(1)唐(1分)(2)柳宗元(1分)6. (4分)(1)看(2分)(2)容易(2分)7. (4分)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方游走语句通顺,关键词“佁然”、“俶尔”、“逝”翻译全正确4分;语句通顺,关键词“佁然”、“俶尔”、“逝”翻译正确2项3分;语句通顺,关键词“佁然”、“俶尔”、“逝”翻译正确1项2分;语句不通顺,关键词“佁然”、“俶尔”、“逝”翻译正确1项1分;翻译错误或没有作答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共13分)【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
③霁:雨过天晴。
④酌:舀取。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心乐.之(2)其岸势犬牙..差互(3)比.出郭(4)是.夕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3.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3分)从雷峰塔出发……在洗脚……在休息……终点是1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
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2分)11.(1)以……为乐(或:感到快乐)(2)像狗的牙齿那样(3)及,等到(4)这1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一、选择题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
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
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真不知马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熟记课文注释。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A表承接/表转折。
故A不合题意。
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
故B符合题意。
C助词,的/代词,它。
故C不合题意。
D代词,它的/表推测,相当于“恐怕”。
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甲]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题)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3. 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 心乐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 伐竹取道大道之行也C. 水尤清冽高峰人云,清流见底D.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一战24.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23. C24.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解析】分析】【23题详解】A.乐:以……为乐/欢乐;B.道:道路/古代政治上最高抱负;C.清:都是“清亮”的意思;D.可:大约/可以;应选C。
【24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留意重点词语“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像北斗七星。
蛇:像蛇那样。
明灭可见:假设隐假设现”的翻译要精确。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似乎人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兴奋。
于是砍倒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亮。
〔潭〕用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外形。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掩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漂浮。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小石潭记》《游漪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
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
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
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
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
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
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
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风景宛然。
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
②颜:门上的匾额。
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日光下澈澈:清澈B.不可久居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许:表示约数6、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下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解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解析(一)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回答题。
(26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阅读练习: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4分)(1)伐竹取道(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义相同的一项()。
(3分)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B.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C.乃:乃记之而去董宣廉洁,死乃知之D.以:以其境过清不以游堕事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题4:理解填空。
(4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小题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
C.选文第三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景。
D.选文第四段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10 小石潭记一、单选题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B.为坻(chí)为嵁(kān)C.参差(cēn cī)佁然(yǐ)D.俶尔(shū)翕忽(xī)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青树翠曼往来翕忽B.犬牙差互水尤清冽竹树环合C.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D.其境过清隶而从者纷至沓来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四面竹树/环合4.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C.其岸势犬牙差互D.四面竹树环合6.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裨形胜(增益)B.彰示来者(过来的人)C.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D.五色交辉(交相辉映)7.选择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词语。
(1)如鸣珮环()A.鸟鸣百啭B.不平则鸣C.百家争鸣D.一鸣惊人(2)潭中鱼可百许头()A.问渠哪得清如许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封官许愿D.高可二黍许(3)水尤清冽()A.怨天尤人B.无耻之尤C.以儆效尤D.效果尤佳(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A.清锅冷灶B.为官清廉C.清风明月D.水至清则无鱼8.下列对本文《小石潭记》的分析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
B.采用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简练优美。
C.抓住小石潭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在写景中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二、默写9.名句默写。
①坐潭上,,,,。
②文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
《小石潭记》《上方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1— 15题。
(12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
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屡跋①屡歇,抵欢喜台。
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 ,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 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
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
③睥睨:城上短墙。
栏楯:栏杆。
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D )A.潭西南而望B.隶而从者C.跳而东西D.而他峰又复跃出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B )A.潭中鱼可百许头 ( 大约 ) B .斗折蛇行 ( 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 ( 正当 )D.余不能悉记也 ( 全部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D)A.佁然 / 不动B.乃 / 记之而去C.仰视 / 白日D.其 / 峰峦变幻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D )A.【甲】文描写小石潭的周围事物,表达了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
B.【乙】文描写上方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C.【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美景。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
(1)水尤清冽冽: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布石上布:___________________
(3)隶而从者隶: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
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
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
1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1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
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答案:
17.【答案】(1)凉
(2)投射(照映,分布,散布)
(3)随从
【解析】冽:凉。
布:投射,照映,分布。
隶:随从。
【考点】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18.【答案】C
【解析】A.代词/结构助词;B.代词,可译为“它”/在“如……何”前面加强反向语气;C.都是“因为”的意思;D.于是/是。
【考点】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19.【答案】其岸势/犬牙差互
【解析】文言文节奏,要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本题中,“其岸势”是主语,“犬牙差互”是谓语。
【考点】文言句读。
20.【答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解析】要抓住关键词语,如上句中的“斗”和“蛇”都是名词状语,注意词类的活用。
另外还须适当补充和调整。
【考点】对文言句意的理解。
21.【答案】B
【解析】“似与游者相乐”不是“作者与游人同乐”,而是“鱼儿与游人相乐”。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还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玄宗。
随从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考点】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