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 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8 KB
- 文档页数:1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测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世界读书日”是哪一天?( )A.4 月 22 日 B.4 月 23 日 C.5 月 22 日 D.5 月 23 日2.“今天你读了吗?”这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A.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解答。
B.引发思考,提醒人们重视阅读。
C.批评训斥,责怪人们缺少阅读。
D.设置悬念,提示内容。
3.下列哪一项说法最贴合这张图片的主题?( )A.只要读一本好书,一生的财富就有了。
B.赚了一生的财富,还不如读一本好书。
C.好书就像财富一样,因此要多读好书。
D.财富就像好书一样,因此要多挣财富。
4.这张图片没有用到下列哪种手法?( )A.比喻 B.夸张 C.象征 D.对比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你会介绍哪些内容?(至少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下面是某学校学生会调查全校同学课余活动的统计图。
请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作答:1.大多数学生的课余活动方式是( )A.以阅读为主B.以运动为主C.以娱乐为主D.其他2.全校同学每天课余运动时间不超过40分钟的占( )。
A.10% B.90% C.45% D.25%3.结合上面的两个饼状图,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下面关于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材料,回答问题。
语段综合【高考原题】(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
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
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
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了一个猛子。
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
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
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框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考情分析】本题为语段综合题,共有3个试题,考查形式都为主观题。
第一小题考查炼字。
第二小题考查了标点符号。
第三小题考查了理解句子。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复兴中学记者团计划在校刊上推出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
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①_______主编:我借用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观点来回答这个提问吧。
他曾在著作《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说,在这个深度阅读日渐消亡的时代,即便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媒介或技能培训的工具,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1.2022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大家阅读《人民日报》中“人民论坛”的文章,请完成以下任务。
(共5分)作为知识的载体,书籍也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wǎnɡ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chì烈的家国情怀。
……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文学情境,点燃拼搏奉献的生命烈火……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
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洋yì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3日,有删改)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qián jùB.qiǎn jùC.qián jǔD.qiǎn jǔ(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3分)迷wǎnɡ()chì()烈洋yì()2.请将下表中的古诗文句子补充完整。
(8分)(续表)3.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根据表格内容填空。
(2)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其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
请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考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进行说明。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虽然人们有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经验和信息,但提供实用信息并不是文学作品的主旨。
②人们不应该把小说当作生活的“实用指南”来阅读。
③所以,任何将文学“功利化”“实用化”的行为,都是曲解、误导了文学本应具有的审美功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一、积累与运用(31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8分)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的过程。
品读juàn( )永、深刻的学术著作,沐浴字里行间弭散的理性光辉,我们能领略历代硕儒的宏博哲思;品读大师的文学作品,浸润其中,含英jǔ( )华,我们能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向美而生的力量。
阅读,为你打开一扇大门,吸引你探寻斑澜的世界;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为你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你迈向辉煌的未来。
(1)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汉字。
(2)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在横线处续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一组排比。
(4)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假如明年的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阅读关乎文明素养”,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竟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
B.游玩途中不乏如画美景:仰面遥望峰巅,但见彩霞满天;俯瞰清流,浮.光掠影...,清澈见底。
C.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D.工作组成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直面困难,从不拈轻怕重....,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网络效应”“文化品牌”“感悟人生”“自行解散”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相同。
B.“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
”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C.“这把锁锈死了”和“这把锁生锈了”中的“锈”都是名词。
D.“为了更好地迎接中考,她住在学校附近。
”这句话的主干是“她住”。
4.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①悲愤郁闷无处发泄的他,在一个宁静的黄昏,孑然登上了幽州台。
《世界读书日》阅读练习及答案(共五篇)第一篇:《世界读书日》阅读练习及答案《世界读书日》阅读练习及答案《世界读书日》阅读练习及答案19.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4月23日已经过去了。
“世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悟。
“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未必在人前,需要思考一个“静”字。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
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文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历经艰苦的跋涉和探索,最终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读书不能死章句,需要思考一个“活”字。
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
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
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言词朴素,满含哲理,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真知、悟真谛,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④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
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蟫(yín,一种虫子),老去犹资慰我心。
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
”诗人老年耽于读书,对于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格外看重。
作者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可见。
读高格调的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⑤读书切莫惰寸功,需要思考一个“勤”字。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狭隘.(ài)发髻.(jì)咄.咄逼人(chū )B.憔悴.(cuì)坍.塌(dān)风流倜傥.(tǎng)C.确凿.(záo)高跷.(qiāo)人迹罕.至(hǎn)D.窠.巢(guǒ)匿.笑(nì)拈.轻怕重(n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健壮抉别莅临指导山花烂漫B.取决慈善各得其所精神抖擞C.渊博绽开和霭可亲混为一体D.纯粹慷慨不毛之地莫不关心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记者也不例外,驻足在五星红旗下,自然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的自豪感。
B.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能太刻板,要有创新精神,做到见异思迁....,灵活调整。
C.车里还有四五个乘客人,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D.原本还担心初中学习环境不如人意,眼前的景象却让人喜出望外....。
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天宫课堂”激发了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B.学校是否把“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C.由于采用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D.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荷叶镇,所以曾国藩的故事对我卜点也不陌生。
5.下列语句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怎样才能写得有感情呢?②这是更高的要求。
③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
④很多时候,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情感,分享体验,因此,还要学会写得有情感。
A.④③①②B.④①②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6.古诗文默写填空。
(1),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观沧海》)(2),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专题08 语言表达与运用1.【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亠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中国馆的“锦绣如意”体现着悠远绵长的东方智慧,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甲(A.启发 B.启蒙),用植物铺①(A.pù B.pū)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园艺是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láng ②(A.梁 B.粱),正如国外设计师的感受,“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一个美丽的中国必将乙(A.神采奕奕 B.光彩夺目)地绽放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只填序号)(2分)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2分)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分)原句: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B②A【解析】本小题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
①项,“铺了一条花园丝路”的“铺”应读“pū”。
②项,“梁”和“粱”为同音误用,桥liáng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所以应填的是“梁”。
【答案】(2)甲A乙B【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启发: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启蒙: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
此处强调英国设计师是受到丝绸之路的联想和领悟,所以这里应填“启发”。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
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现代文阅读答案“全民阅读”材料一: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材料一: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2006 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读书人多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注]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摘编自2017年4月《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注]接触率:一个人或家庭在一特定时间内接触某一媒体的次数现代文阅读答案“全民阅读”材料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材料三:亚马逊中国发布“2017全民阅读报告”。
从阅读报告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阅读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
电子书作为阅读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读者接受,而年轻一代更成为了电子阅读的生力军现代文阅读答案“全民阅读”材料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
2014年4月23日,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阅读附答案
综合性学习(5分)
2014年4月23日,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两大媒体微波倡议:
愿更多的人拿起书本,细细品读,感受书香的宁静。
让我们为自己、为孩子、为亲朋,送上一本好书,分享阅读的快乐。
以心灵的名义,我们读书吧!
阅读上面的倡议书,回答问题:
(1)请你拟一条微博,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不少于20字。
(2分)
(2)如果响应号召送书与人,你准备送书给谁?送何书?简述理由。
不少于30字。
(3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阅读能在我们苦恼时,为我们分难解忧;在我们疲惫时,令我们精神振奋。
(二)阅读,是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涵养一个名族的精神境界。
(三)谁在读书、读那些书,会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共2分。
(2)送书的理由要恰当,字数符合要求,否则酌情扣分。
共3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的阅读附答案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幺?“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3分)下列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娉pīng婷恣雎suī拘泥ní箫索xiāoB.折本zhé簇cù新怀古伤今jīn 前仆后继jìC.摇曳yè栈zhàn桥李代桃疆jiǎng 箴zhēn言D.广袤mào 鲜妍yán 冠冕miǎn 鸠占鹊巢cháo2.(8分)古诗文默写。
①汉文有道恩犹薄,。
②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③,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渔家傲秋思》⑤,蝉鸣黄叶汉宫秋。
《咸阳城东楼》⑥,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⑦因思杜陵梦,。
《商山早行》⑧,八年风味徒思浙。
《满江红》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能否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绝不仅仅是在街边、小区内放置几个标有“分类”字样的垃圾桶便万事大吉。
B.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发自内心的行动。
C.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而且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D.运动会结束后,场上健儿们飒爽的身姿和场下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
4.(2分)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短语“敬畏生命”“可歌可泣”“绵薄之力”“斗志昂扬”的结构都不相同。
B.“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就连空间都没有……”,这是转折关系复句。
C.“疫情突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更加”是副词。
D.“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陌生而美丽的世界”一句的主干是“他张望世界”。
5.(2分)选出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A.天门山的苍松、翠柏、碧梧、修竹……等都留不住因打人事件而受到惊吓的游客。
B.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C.“注意上面,”小宇说:“墙上爬着好多臭虫,当心掉到床上!”D.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秦腔以其唱腔高亢激越.伴奏清脆悦耳.表演细腻丰富而深受广大西北人民喜爱。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世界读书日》阅读附答案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材料一今年3月,德国“莱比锡读书节”和丹麦“霍森斯作家节”都向中国作家麦家发出了邀请,麦家携《解密》与欧洲读者见面,此行载誉而归。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麦家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
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中国文学在国外仍属小众好在我们已出发麦家被丹麦文化部长接见并举办了高规格的讲座。
《丹麦日报》用两个整版解密麦家的同时,也解密中国文学——对于西方而言,他们阅读中国文学,同样需要一个解码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同样是一种“密码”,需要去破译。
德国人安娜特专营一家中国图书的网络书店,每次活动她都现场售书。
她的生意一直波澜不惊:在欧洲,读文学的群体也在量减,读中国文学的人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可是,这次在汉堡豫园的活动结束后,书居然卖断了。
读者很失望:“书以后还可以买到,但是得不到麦家的签名了。
”安娜特也很意外。
为什么麦家《解密》能走红国际市场?麦家说,《解密》的出版商大多是国际知名大出版社,他们在推广《解密》上,下足了功夫,美、英等国家大量的报道,是其迅速被翻译成33种文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有点倒逼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加上斯诺登事件的爆发,《解密》生逢其时。
因此,它既不代表我麦家东西写得好,也不说明中国文学就此在世界上有了什么转机。
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小说的“走红”,都有一定的偶然性,从偶然到必然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作家写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一本书不论在国外国内,都不可避免被误读或捧读。
我们不必为此改变什么,迎合任何人的写作都不是出路。
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把自己最独特最迷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指路明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1)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中华大地,英才辈出。
岭南广东,有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同时,广东也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更是先行者,是时代奋进的前沿阵地。
某市楹联协会开展活动,目的是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展现新时代青年书法家的艺术风采,该主题书法作品展深受群众的好评。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为了拟好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列8个短语中选用4个组成下联。
时代先锋看今朝兢兢业业谱新篇齐奋斗继往开来盼未来勇争先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下联:________【答案】(1)某市楹联协会开展主题书法作品展。
(2)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解析】【分析】(1)这个材料的关键句是第三句,关键词是主题书法作品展,举行这次展览的组织是某市楹联协会,按照谁+事件的模式概括即可,注意不超过20个字。
(2)“忆往昔”指回忆过去,与之相对的应该是“看今朝”;“革命前辈”是偏正短语,与之相对的应该是“时代先锋”;“开天辟地”属于并列短语,与之相对的应该是“继往开来”;“创伟业”属于动宾短语,与之相对的应该是“谱新篇”,故下联应该是: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
故答案为:⑴某市楹联协会开展主题书法作品展。
⑵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①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
放眼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②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国家领导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③2020年6月,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感言,让无数网友泪目。
“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的“图书馆情缘”,背后正是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
④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只有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10分)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
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1) 。
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2) 。
⑤(3) 。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阅读附答案(14分)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
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
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
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
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
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
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
“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
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
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
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
“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3,8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0—23题。
①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阅读”领域内的一些新变化,如迅速流行开来的“浅阅读”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
“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
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
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③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
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说:“30年前,大家都读‘走向未来’丛书,都读李泽厚的书,而发展到后来,特别是近10年,阅读的分野出现了。
‘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择的自由。
有人喜欢读通俗小说,有人热衷励志类、财经类的书籍,也有人青睐哲学、文史类的书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于是阅读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④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掠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都意识到“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强调传统式“深阅读”,如西方一些学者倡议“关掉一周电视”,反对阅读“浅表化”、“快餐化”,呼吁“深阅读”、“深呼吸”等。
⑤“‘浅阅读’这种阅读态度导致了阅读的工具性质,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志伟认为,思想使人进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
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
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
⑥“无论现代人多么功利,总得给攸关心灵的阅读留出空间。
”接受采访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这样说,他很怀念这样的自己:“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闭馆的电铃声响了,周围的人都走了,我满足地伸了个懒腰;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上了,我也沉沉睡去……”(摘自2010年《半月谈》,有改动)20.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1分)21.文段⑤中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作用。
(2分)22.你赞成文中哪种阅读方式?谈谈你的理由。
(2分)23.在文段⑥中,评论家雷达谈到了读书时投入忘我的经历,请把你的阅读经历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