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章xin+-+副本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81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阐释等方面。
古代文献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典、史书、文集、笔记、碑铭、古文等各类文献。
其中,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礼》、《论语》等,是研究古代思想、哲学和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
史书则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文集和笔记记录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见解,碑铭则是一种载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包括整理古代文献、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和背后的历史脉络。
整理古代文献是为了保护文献资源,准确记录原始文献的内容,为后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产生背景和特点,梳理古代文献的文本传承和版本演变,揭示文献中的隐含信息和思想内涵。
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则是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和阐释,还原文献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文化渊源,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评析和文献解读等。
文献考证是指对文献的来源、撰写者、时代、版本和传承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寻找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评析则是针对文献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论,揭示文献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文献解读则是通过对文献的语言、形式和背景分析,揭示文献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还原文献的原意和作者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通过整理、研究和阐释古代文献,还原古代文献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 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 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 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 广集诸本, 施以校雠, 编定目类, 撰写叙录, 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 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 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古典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