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 格式:docx
- 大小:19.11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它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面貌,为后人提供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注重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勘和研究。
这些古代文献包括经典著作、历史记载、诗词歌赋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校勘,可以还原出原始版本,并修正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变异。
同时,通过对这些文献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
其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还注重对古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研究。
在进行对古代文献内容分析时,需要考虑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背景和环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并将其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
此外,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还注重对古代文献的传承和保护。
由于古代文献多为手抄本或刻本,存在着易损坏、易丢失等问题。
因此,专业人士需要进行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保存下来,并为后人所用。
最后,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它与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通过与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化。
总之,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内容、背景和传承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等方面。
中国的古代文献可以分为典籍和非典籍两大类,典籍主要指儒家经典,如《诗经》、《易经》、《论语》等;非典籍则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史书、祭祀文献、医药典籍等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文献学的基础研究和辅助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收集整理工作首先需要对古代书籍进行调查、分类和编目,然后对古代书籍进行泛读和精读,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比较和整理形成基础文献。
同时,还需要对古代文献进行考古学、碑学和典籍补遗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的内涵。
古代文献的研究阐释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阐释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文字学、语言学、辞章学、经学、古籍学、文献学等等。
研究阐释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探求其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获得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在研究阐释中,还需要结合当代学问和现代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以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保护传承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献在传承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破损、损失和衰退等问题。
因此,保护古代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应承担的责任。
保护工作包括古代文献的修复与整理、脱敏和数字化等方面。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古代文献,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其主要任务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思想和文化。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阐释,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揭示其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保护传承,可以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以及文献学方法的探讨等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大主干知识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献的分类文献的分类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它是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和特点进行的。
中国古典文献主要包括政治文献、经济文献、文化文献、历史文献等多个类别。
其中,政治文献主要记录了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以及政治家的言行;经济文献则主要反映了古代经济活动、商业贸易以及物价变动等方面的内容;文化文献则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文献则是对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文献的考证文献的考证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对文献的比对、分析和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的考证需要运用到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文献源流考证、文字考证、编年体系等。
其中,文献源流考证主要通过对文献的来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文字考证则是通过对文献中使用的文字、词语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文献的时代和作者等问题;编年体系则是通过对文献中的记载和事件的比对,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时间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献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
三、文献的价值文献的价值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包括文献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文献作为古代社会的记录和见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文献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推动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此外,文献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文献的考证可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挖掘出文献所蕴含的史料、学术和文化价值。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主要内容是文献保存、
文献版本的研究、文献的分类、文献的编著及其它内容。
自从近70年来,古典文献学已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既有历史学、文学、考古
学以及其它跨学科的研究,也有其它研究内容的融合,涵盖了学术研究的
多个方面。
以下将介绍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要素和发展史。
一、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要素
3、文献的分类:根据文献的类别不同,可以将文献分为史书、典籍、理学、经学、古代文献、文学作品等多种类别,深入分析其中的文献发展
演变及文献的内容。
二、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史
我国古典文献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春秋时期,当时开始出现了专
门研究古典文献的著作,如西汉左丘明的《名家列传》、《苍梧列传》等,就是古典文献学的种子。
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职研究生摘要: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历史文献、文学文献和报刊杂志文献等。
近年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在职研究生培训,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史,解读中国古代文化,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精华,为中国文化研究、古典语言文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简介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以中国古代文献性质特征、文献内容、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文献的传播、发展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学科。
它是把中国古代文化源头和历史演变追溯到古代文献中,从中解读历史进程,挖掘古文献内涵,对中国人口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目的是通过细致的解读,把古代文献从中发掘出贴近历史真实的资料,从而丰富我们对古代文献的认识。
2.益增多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职研究生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许多科技文化领域需要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和应用。
因此,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在职研究生数量也日益增加,在国内培训机构以及知名的大学中,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课程和实践训练。
3.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益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相关文献信息的重要学科,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材料。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获取宝贵的历史资料,从而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精华,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和古代语言文学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结: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探究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在职研究生培训,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史,解读中国古代文化,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精华,为中国文化研究、古典语言文学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P3)2、目录: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P71)3、善本: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的版本。
(P110)4、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典文献的渊源、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P4)5、版本:是指在雕刻印书发明以后为与写本相区别,专指雕版印刷的书。
(,105)6、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
(P73)7、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P42)8、总集:指的是汇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P55)9、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P57)10、金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P44)11、四部典籍: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P87)12、印本书的装订形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P116)13、按编撰工作来分群书目录类型:官传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
(P90)14、按出版者划分版本类型: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P110)15、校勘的主要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P154)16、纸书的装订形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
(P112)17、按目录内容划分群书目录类型:①综合目录,以满足多种情报需求为目的,收录的文献内容涉及到所有知识门类的目录,以内容的综合性和读者对象的广泛性为特征。
②专题和学科目录。
③个人著述目录,亦称个人著述考,在西方和苏联多称传记书目,是揭示与报道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有关该人物的文献的目录。
它又可细分为个人著述编年目录 (如丁景唐、文操合编《瞿秋白著译系年》)和个人著述研究目录(如北京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等。
④地方文献目录,揭示与报道有关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人物、山川、气候、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文献的目录。
18、写本的类型:手稿本、清稿本、抄本。
1、熹平石经: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辈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3、汗青: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做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
4、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5、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①别名很多,例如:遗集、文稿、类稿等;②体例主要分为:分类、分体、编年。
所谓分类,是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所谓分体,是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所谓编年,是按作品协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③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人看到的都是明清以来的翻刻本。
④别集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一、他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二、让门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6、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主要分为三类: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例如:《文心雕龙》;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例如:《红楼梦》;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例如:《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7、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8、目录: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9、《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和解读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古典文献包括《诗经》、《尚书》、《周礼》等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以及历代文人的诗词、文学评论等。
通过对这些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历史。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整理和文献解读等。
其中,文献考证是基础,要通过查阅古籍、研究历史资料和对比文献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文献整理则是将散乱的文献资料整理为系统的文本,使其更易于研究和使用。
文献解读则是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探究其内在的文化思想和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到的文献种类繁多,包括经典文献、文人著作、史书、方志、碑刻等,以及汉字的形态、发展和变异等。
研究这些文献不仅要了解其内容,更要考虑到其史料属性和文化价值,因此对研究者的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和解读。
古代文献多为手抄本,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传世的选择,才得以保留至今。
因此,研究者需要进行文献的整理、整编和注释,以确保文献的可读性和理解性。
同时,还需要对文献进行比较和校勘,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文献的解读则是基于对文献的理解、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文献的内在意义和文化背景的把握,来揭示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思想变迁和历史发展。
其次,古代文献是研究古代文学、哲学和艺术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文献还涉及到文字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和解读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历史。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整理和文献解读等。
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至两汉●商代:甲骨文。
已经发掘出10多万片,而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文献也自然而然流向民间。
有了文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子、邓析、少正卯等人纷纷创办私学。
孔子整理“六经”的传说;诸子百家对前代文献的传播与解释。
●●略》记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
东汉郑玄对经书进行大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文之争。
东汉刊刻《熹平石经》,也是文献传播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至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目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目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目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开元时期,有藏书五万余卷。
(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将唐代藏书和唐人著书合在一起,共79221卷。
四、明清及近代编纂工作:●《永乐大典》。
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到现代,人们记录及保留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其中包括尚书、史书、诗歌、乐府,和其他、各种文献形式的文字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语文、文学和思想三大部分,在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上,古典文献学涉及文学和思想方面的批判性考察,语文方面涉及文献及具体作品的语言分析和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也包括对古代文献的编年和政治经济学的考察,其目的是为了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更加深入地探究思想成果。
同时,古典文献学也尝试从多种角度来探讨古代文献的文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要弄清古代文献本身和古代文献影响了后世文学著作之间的关系。
古典文献学教材也有其独特性,它是由传统学者和文学家编写,融合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
它不仅包括某种文本的全文介绍,而且还涉及到相关文献的文学推断、语言分析以及历史背景等内容。
它也最终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学教学指南,由此可见古典文献学教材的复杂性和实用性。
总之,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的文学、思想,以及古代文明的特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古典文献学,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而探究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学习古典文献学时,学习者要求有扎实的文学功底、熟知古代语言文学理论,有较强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系统的思维能力,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以及对文学政治经济背景的研究。
针对古典文献学,学习者应当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据文章所记述的内容,做深入挖掘,从中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或其他精神支撑,以及影响了古代文明特色的政治、经济等因素。
此外,学习者应当重视古代文化思想精神的体现。
学习者需要了解古代文化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联系,比较古代文化思想中的共性和异性,以及古代文化思想如何影响现代文化思想。
此外,学习者在学习古典文献学时,也需要注意古代文献的文字习得,学习者需要熟悉古代文献的常用词语和风格,以及其中的文学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说文解字》为最早之__字典__;《尔雅》为最早之__百科全书__。
清代《说文解字》四大家著作中,最有名者为段玉裁的_《说文解字注》。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方法,它创始于刘歆的《七略》。
四分法中,一般不便归入其他三类的文献均归入_子_部。
中国古典目录学著作的颠峰之作当为清代纪昀(总主编)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七略》,南宋陈振孙的目录学著作是《直斋书录解题》。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讹、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主要区别为:第一、经书写本不同。
1.书写字体不同:今文经以汉时通用的隶书写本,而古文经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六国文字抄本;2.彼此有异文,即文字或语句不同;3.篇章不同。
第二、说解不同。
表现在训诂名物典制等方面。
第三、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古文家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求得对经书本身的确实理解。
今文家往往借题发挥,穿凿附会,例多伪说;古文家则追求以经书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因此比较质实可靠,但二者不能绝对而论。
在古文献史上,今文学对后世义理派产生较大影响,古文学对后世的训诂考据派产生较大影响。
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与方术、图谶有关,思想上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都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
广义的纬书包括图谶纬候等书在内,狭义的专指《七纬》(即七经纬),内容多托古作伪。
董仲书:西汉今文学家,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代表作《春秋繁露》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代表作《史记》。
对文献学贡献:保存……;考辩工作;训诂代本字,通俗,但有不准确地方刘向、刘歆父子:西汉末年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别录》《七略》。
目录学上有开创之功,表现在撰写叙录和分类编目方面的辨章、考镜源流。
王充(27-96):东汉,著有《论衡》,主要贡献:辨伪学方面,辩驳“天人感应”迷信学说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与文字学家,代表作《五经异义》(私论经义之始)《说文解字》(把小学视为古文献学基础)。
郑玄: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著述今存《毛诗笺》《三礼注》。
文献学特点:1.经通古今,兼综博采,遍注群经;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3.辨章学术,综考六经。
郑氏立足古文学,兼取今文学,而成一家直言,表现出博通、兼综、独创的特点,在古文献学上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成就对古文献学产生的影响有:注音普遍采用反切法,便利、准确;音义之学大兴;留意古今字的辨别。
魏晋南北朝以“外崇孔教,内实道家”为特点的玄学盛行,援道入儒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献学的主要特点。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我国古书按四部分类自晋荀勖《新簿》始,自《隋经经籍志》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道、佛附于后,四部分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于主流。
何晏: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与人合著《论语集解》,首创注释中的集解之体。
王弼:玄学代表人物。
《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思想倾向:牵合儒道、以道为本。
玄学从文献学的意义上讲,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义理之学,在古文献学上产生不良影响。
杜预:代表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史书的整理、校释方面创造可贵经验。
魏晋南北朝史书注家: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刘昭《后汉书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献学家。
观点及成果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的《劝学》《书证》《音辞》诸篇中。
其古文献学以训诂考证为本,学兼南北,以北学为基础。
隋唐儒、佛、道并重。
中央集权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南北统一;集中。
壁经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子儒官勘校经本后书于壁者;石经经则以唐开成石经与五代蜀石经最有影响。
雕版印刷九经始于五代。
陆德明:(550-630)由南入北,代表南北学术合流,著有《经典释文》,是集汉、魏古注与六朝音义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代诸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疏不破注”是共同遵守的原则;贾公颜《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颜师古:隋唐一位精通小学、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献学家,有《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代表本时期古文献学最高水平李善:唐,《文选注》。
号称对李善注本补偏救弊的《文选》注家“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发起、组织、集注者:吕延祚。
刘知己:中唐,著名史论家、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史通》,开“六经皆史”论之先河司马贞、张守节:唐著名《史记》注家,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以南北朝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为基础宋代古文献学独有特色:疑(经)辨(伪)成为古文献学中的普遍风气。
义理之学为主流,训诂考据之学也在发展,并向义理之学渗透。
北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体现考据家特点,又具义理家作风。
北宋蜀学,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辙与张末(加一横)、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儒、释、道三教会一,是其宗旨。
南宋闽学,朱熹为代表,即程朱学派,在古文献学上以义理为主,但亦不废考据;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六经注我”,附会义理宋代语言文字之学对古代文献的影响,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
P251欧阳修:北宋代古文献学重要学者,著有《易童子问》《诗本义》《集古录》等,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撰其类序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重义理,轻训诂,开宋学之先河。
郑樵: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
洪迈:南宋考据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义理考据并重。
朱熹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与不足:朱熹(南宋)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及后人所编《文集》与《朱子语类》。
其古文献学特点:1.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即集理学之成,又畅考据之流;2.考辩群书,指伪摘谬,在辨伪原则方法上成就显著;3.重视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说解文字简要明晰。
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王若虚:金朝著名古文献学家,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史记辨惑》,考辩以史实为中心明朝古文献学多官方组织编纂,如《永乐大典》《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简述元明古文献学的特点与成就:P253 元明两朝皆重理学,元义理与考据并重;明王守仁心学,向壁虚造、师心穿凿之风,也有求实考据之风。
元代熊忠综合古今音之作《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研究今音《中原音韵》古音学方面,杨慎《古音从目》《转注古音略》、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方以智《通雅》,破“叶音”说有功。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注家,著有《资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地理考证上贡献突出,详于制度考证王守仁:明代著名理学家,宣扬“心学”,《王文成公全书》,空疏臆断之风。
明考据学:杨慎《丹铅录》,焦竤《焦氏笔乘》。
陈第《毛诗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明代著名辨伪学家:宋濂《诸子辨》,辨诸子书之伪;梅族(下加鸟字)《尚书考异》,辨东晋之伪《古文尚书》;胡应麟《四部正讹》,辨及四部中的伪书。
胡应麟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空前的。
P255方以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通雅》《物理小识》,把考据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在考据学上远绍汉、唐,近承宋、元、明,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所开创的学者,在古文献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对清代考据学产生深刻影响。
清代古文献学特点和各方面成就:(P255)各科全面发展,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成就最高。
其分期为:1.清初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2.清中期,为考据学全盛时期,形成乾嘉学派,此派按师承与地域,又可分为三派:吴派、皖派、浙东派,分别以惠栋、戴震、万斯同为代表;3.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经历了由学术到议政的变化,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
近代是清代考据学的延续,以章炳麟、王国维为代表。
清代古文献学以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为核心和骨干,其他诸学前面开花,是我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高水平的总结,也是现代古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顾炎武:清初著名思想家、古文献学家,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金石文字记》黄宗羲:清初,《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明夷待仿录》《宋元学案》王夫之:清初,《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春秋稗疏》《四书稗疏》《张子正蒙注》,后人编有《船山全书》清初辨伪学家:阎若豦(加王字旁)《尚书古文疏证》,辨《古文尚书》之伪,使其终得定论;胡渭《易图明辨》;姚际恒《诗经通论》《古今伪书考》惠栋: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中吴派代表人物,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易汉学》《后汉书补注》,表现出宗汉及兼通经史的特点。
钱大昕:清中叶著名史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二十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后人编有《潜研堂全书》《钱大昕全集》。
在古音声母研究学方面贡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