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式微》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9.92 KB
- 文档页数:6
《子衿》教学设计【教学定位】《子衿》是2011部编人教社教材第三单元之后,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是教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完《关雎》和《蒹葭》之后,对《诗经》已有初步了解。
有人觉得课外古诗词背诵只要学生会背即可。
其实,只要细心研究,把教材“隐含”的资源充分利用,完全可以发掘出课外古诗词中的教学价值。
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出诗歌中“隐含”的信息,这首《子衿》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为此,设计了本节古诗阅读教学课。
【教学目标】1.了解语气词在朗读中的重要作用。
2.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能够根据诗歌字词想象诗歌情境。
3.树立比较意识。
与《静女》比较,加深对诗歌理解,更准确深刻地体会抒情者微妙的内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子衿》距离我们两千多年。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还原诗歌情境,才能让学生对诗歌有丰富的认识,进而感悟诗歌的魅力。
因此,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
难点:受阅历限制,对《子衿》抒情主人公内心隐秘而深沉的情感体验会成为这首诗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自由读诗导入1.引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子衿》。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距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学习这首诗,首先我们要能够把它正确地读下来。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本堂课是读诗方法指导课。
所以简洁明了告诉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能够自己朗读出来。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挑”“达”二字的读音与现在不同。
及时提醒。
以便后续的进一步朗读指导。
这两个字的补充注释,教师可在预习单中告诉学生,此处无需特别强调。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仔细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朗读指导1.请三位学生朗读《子衿》,一人一章。
2.关注语气词“兮”,读出“兮”的韵味。
A.语气词“兮”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用的语气词是什么呢?预设:“啊”“呀”“吗”“呢”…………B.听一句《越人歌》,感受语气词“兮”唱出来的韵味。
C.听完这句歌,我们要怎样读“兮”字,会更有韵味?预设:音拖长一些、音调不用太强烈……3.全班配乐齐读。
子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朗读的技巧,能抑扬顿挫的朗读诗歌。
2.掌握生字词,能背会写。
3.体会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穿越古今谈“子衿”的新内涵。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诗诵读方法指导视频,直观感受朗读技巧。
2.自主体会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3.创造性读诗,合作探究“子衿”的新时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朗读的技巧,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体会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穿越古今谈“子衿”的新内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采薇》、《关雎》、《式微》2、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首选自《诗经》中的三首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经典的爱情诗《子衿》,来感受古人对于爱情的忠贞执着!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初读诗歌,字正腔圆宁嗣挑达阙(二)再读诗歌,体会情感1、一读古诗:齐读。
(配乐朗读)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二读古诗)播放微课:古诗诵读方法想要把一首古诗读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然后要适当放大声音,升高音调,读出重音,最后要在每句诗中读出音调的变化,体现古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下面,我们来看看《子衿》怎么读。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第二点,读出重音。
古诗的节奏感有了,要是再加上重音,诗的重点会更突出,但注意,读重音的时候并不需要把声音突然增大,只需将音调微微抬高,注意咬字即可。
我们一起读一读,注意强调红色的字。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第三点,读出音调。
有了节奏和重音,再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古诗的韵味就出来了,我们给每个词都标上了音调,蓝色的上扬,红色的下降,我们一起读: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子衿》中的诗句。
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
3.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兴趣。
4. 通过学习《子衿》,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美妙,增强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子衿》创作背景,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读懂并理解古典诗词,具体表达《子衿》的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学生理解和感受《子衿》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用词。
2. 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翻译、小组讨论、批判性阅读、自由诵读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教法将会被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我国自古便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国度,也是一个诗词遍地开花的国度,但又是个含蓄的国度。
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即使在极度想念的情况下,他也不会直接呼喊:我好想你啊!今天,我们要学的《子衿》就是这样一首让人执念的诗。
2. 文学常识介绍: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3.了解作品:《诗经》《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按照音乐特点,《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共160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子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通过学习《式微》《子衿》,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3.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通过学习《式微》《子衿》,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式微》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国风·邶风·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通过学习《式微》,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3.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朗读课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式微》的写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
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的任务,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2、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子衿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重点词语解释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子衿》《式微》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子衿》一.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二.了解《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艺”: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氓》、《七月》等。
)2﹑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3﹑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式微子衿教案教案标题:《式微子衿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式微子衿》这篇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式微子衿》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习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等。
3. 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式微子衿》的复印件。
2. 诗词鉴赏的相关教材和辅助资料。
3. 学生的课前作业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的诗词知识。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诗词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式微子衿》,让学生跟读。
2. 解释诗词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诗词鉴赏(20分钟)1. 教师介绍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分析《式微子衿》的韵律和格律特点。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和讨论。
四、表达与创作(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式微子衿》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短文或创作一幅画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和鉴赏其他古代诗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鉴赏其他古代诗词,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古代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笔记的完成情况。
3.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情况。
教案撰写者:OpenAI教育助手。
《诗经》四首【教学设计】李嘉倩一、教学目标1.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赋比兴的创作手法2.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特点和思想感情3.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韵律,体会美感和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特点和情感难点:了解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赏析浅显诗歌的能力。
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有接触过,能通过景物品出感情,但《诗经》中的诗歌是全新的范式,在结构特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又有与之前诗歌的不同之处,特别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需要举例讲解,方便理解。
四、教具:电脑、投影、课件五、学具:语文书、笔六、教学过程关雎(一)导入在我们校园中有一种当季盛开的花,黄金风铃木,你一般看到会想到什么?花前月下,男女共赏花。
男女之间一般表示与对方之间的想念应该会说什么?“我好想你”而古代人一般如何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更深一层表达爱意一般如何说?“我爱你!”古代人会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二)朗读师范读《关雎》第一章【粤语】,把握情感生范读第二、三章齐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白了吗?追到了吗?结婚了吗?】(三)品读1.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闭眼(师示范)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
第二章:淑女采荇图,君子彻夜难眠第三章:结婚时鼓乐齐鸣2.你从细微处品出什么?①窈窕:外形美,淑女:内心温和【内外兼修】君子:讲道德的好男子②淑女正在劳作【勤劳能干】求、不得、难眠③一气呵成:流、采、芼想象:弹琴,结婚快乐3.这首情诗的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韵律和谐在追求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在追求对象上:劳动中的女子(四)感受1.感受一下歌曲中演绎的《关雎》2.感受一下最接近原始状态的编钟演奏《关雎》蒹葭(一)导入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情诗,看图:芦苇图,有何想法?(二)朗读师范读(配乐)生齐读读完后知道是讲了什么事情?抒发了什么感情?(三)品读①分章描绘画面,写出了什么?第一章:起兴,可望不可即,惆怅第二章:起兴,隔绝,无奈第三章:不避险阻,情真意切②通过什么来表情达意?意象、意境③美吗?美在何处?起兴之美、反复之美、意境之美(四)欣赏听音乐,看歌词《在水一方》感受歌曲的反复咏唱七、板书设计关雎 淑女君子(真诚、起兴)求之不得(焦灼、实写) 求而得之(欢乐、虚写)【意境美、深切追慕】蒹葭追求者→伊人可望不可即 隔绝【无奈】 不避险阻【情真】八、教学反思导入不错,果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果然需要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故事方觉得有兴趣有意思,另外现代歌曲亦传承了诗经反复咏唱的特点,很有意蕴。
八下《式微》《子衿》一课时比较阅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比较阅读八年级下册《式微》与《子衿》两首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和《国风·郑风》。
《式微》通过描写宫女命运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而《子衿》则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式微》与《子衿》两首古诗的字词、句意及诗歌背景。
2. 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字词、句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经》及两首诗的背景。
3. 诗词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字词解析:解释两首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5. 例题讲解:分析《式微》中的“宫女何时得见天日?”和《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两句诗的含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两首诗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比较两首诗,进行小组讨论。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两首诗的《式微》《子衿》2. 诗歌背景:周南、郑风3. 字词解析:生僻字词及解释4. 比较阅读: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翻译《式微》与《子衿》两首诗。
2. 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比较阅读的文章。
答案:1. 略。
2. 示例:《式微》与《子衿》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但《式微》以宫女命运为线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而《子衿》则以女子思念心上人为主题,表达了纯真的爱情。
颜语荷韵《式微》《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颜语荷韵《式微》《子衿》。
《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主题是表达国家衰微、人民困苦的悲哀。
《子衿》则是表达女子对心仪男子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式微》《子衿》;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两首诗的艺术特色;3. 能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背诵《式微》《子衿》,理解其意义。
难点:分析并欣赏其艺术特色,能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自然情景引入,描述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式微》的主题。
2. 讲解《式微》:解释诗文的意义,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反复问答,以及“微君之故”的借代手法。
3. 讲解《子衿》:解释诗文的意义,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子衿青青,悠悠我心”的比喻,以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借代手法。
4. 例题讲解:以《式微》《子衿》为例,讲解如何欣赏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艺术特色。
6.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式微》《子衿》,理解其意义。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式微》的关键词:“式微”、“微君之故”。
板书《子衿》的关键词:“子衿”、“但为君故”。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一首小诗。
答案:(示例)春风拂面花千树,心事难言谁为传。
但为君故沉吟久,青青子衿悠悠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式微》《子衿》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良好,但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阅读其他《诗经》中的优秀作品,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颜语荷韵《式微》《子衿》。
《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主题是表达国家衰微、人民困苦的悲哀。
《式微》《子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式微》《子衿》是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两篇课外自学课文,《式微》主要描述的是古代劳役人民对统治者的责备与埋怨。
《子衿》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抒发了对恋人焦灼的思念。
诗歌诗句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诗人的感情。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课前准备:PPT课件六、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悟,结合本班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主持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遵循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朗读、合作交流、表演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作相关的学习笔记,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七、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诗经》的相关知识引入本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个人朗读诗歌、齐读诗歌,整体感受本首诗写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感情。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其次,让学生讨论、讲解诗句的意思。
接着,根据句意,抽选几个学生代表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子衿》《式微》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子衿》一.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二.了解《诗经》《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艺”: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氓》、《七月》等。
)2﹑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3﹑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4、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5﹑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6、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三.学习《子衿》1.朗读→→古今对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2.重点字词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3.主旨归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4.诗歌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5.课堂练习(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①全诗采用倒叙手法;②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怅惘与幽怨。
6.小结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
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河。
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式微》一.展示“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领会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4.背诵默写诗歌。
二.学习《式微》1.朗读→→古今对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2.重点字词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3.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4.诗句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5.课堂练习(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三.小结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布置作业】诗歌鉴赏《式微》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3分)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板书: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子衿:对恋人的焦灼思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