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8单元检测·第13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翻译(1)][共64分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
都少卿穆) (21分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5题。
一、吾为此铭,瞑去“乞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字景鸣,南城人。
博学,好古文,务为玘罗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四五度矣。
粟入国学。
丘浚为祭酒,奇奥。
年四十困诸生,输.死去之所得也。
)卮言》(“若选自明代王世贞撰《艺苑·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议南人不得留北监。
玘的一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1.不正确惟中秘书未读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浚姑留之,他日试以文,乃大惊异。
成化末,”耳。
)项是 (3分)(输粟入国学输:缴纳 A.授编修。
领京闱乡试第一。
明年举进士,选庶吉士,.益肆力古文,每有作,或据高树,或闭坐一室,瞑尚:崇尚节义 B.尤尚.玘亦厚自负。
目隐度,形容灰槁。
自此文益奇,表正:表率C.大臣表正百僚..言当优容以尤尚节义。
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致仕:交还官职.遂引疾致仕归 D..全国体。
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
) .C (表正:动词,作为仪表、法式。
1百“上言曰:大臣表正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
玘..全都直接表明罗玘崇尚节2.下列各组语句中,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
) 分)( 义的一组是 (3言官未见籍记,启远人慢朝廷心。
一旦指名暴其恶,固宜置重典①玘固请不已②凭臆而论,安辨玉石?一经攻摘,且玷终身。
臣请④玘③且请削门生之籍避之深山庶不为朝廷羞,使引疾退,降敕密谕,或斥以他事,⑤驰书守臣约讨贼⑥瞑去四五度矣寿宁侯托肺”而仕路亦清。
李梦阳下狱,言:“玘.①③⑥B A.①②④.③④⑤ C.②⑤⑥ D帝深纳”腑,当有以保全之。
梦阳不保,为侯累。
①是丘浚提出“南人不得留北监”时罗(2.D 焉。
秩满,进侍读。
玘坚持要求留北监;②是按常理论事;⑥是表现他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少卿。
阅读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阅读翻译浅易的言专题复习测试(含解析2015语高考一轮)[共64分]一、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5题。
(21分)罗玘,字景鸣,南城人。
博学,好古,务为奇奥。
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
玘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惟中秘书未读耳。
”浚姑留之,他日试以,乃大惊异。
成化末,领京闱乡试第一。
明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益肆力古,每有作,或据高树,或闭坐一室,瞑目隐度,形容灰槁。
自此益奇,玘亦厚自负。
尤尚节义。
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
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
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
玘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
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恶,启远人慢朝廷心。
言官未见籍记,凭臆而论,安辨玉石?一经攻摘,且玷终身。
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
”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
梦阳不保,为侯累。
”帝深纳焉。
秩满,进侍读。
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少卿。
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
玘,东阳所举士也,贻书责以大义,且请削门生之籍。
寻进本寺卿,擢南京吏部右侍郎。
遇事严谨,僚属畏惮。
畿辅盗纵横,而皇储未建,玘疏论激切,且侵执政者。
七年冬,考绩赴都,遂引疾致仕归。
宁王宸濠慕其名,遣使馈,玘避之深山。
及叛,玘已病,驰书守臣约讨贼,事未举而卒。
嘉靖初,赐谥肃,学者称圭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苑》)黄五岳省曾言南城罗公玘好为奇古,而率多怪险俎饤之辞。
居金陵时,每有撰造,必栖踞于乔树之巅,霞思天想。
或时闭坐一室,客有于隙间窥者,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
都少卿穆乞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吾为此铭,瞑去四五度矣。
”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死去之所得也。
(选自明代王世贞撰《艺苑•卮言》)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输粟入国学输:缴纳B.尤尚节义尚:崇尚.大臣表正百僚表正:表率D.遂引疾致仕归致仕:交还官职1.(表正:动词,作为仪表、法式。
昔余少时,随父游历四方,尝历山川之险,观风土之异。
年岁渐长,心向往之,欲归故里,以寻童年之梦。
一日,得暇之余,遂决意启程。
晨曦初露,余骑马携剑,踏上归乡之路。
沿途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余心旷神怡,不禁吟咏而歌。
行至午时,忽遇雨,虽骤然而至,但亦清新宜人。
余遂借一茅屋,暂避风雨。
屋内空旷,唯有一桌一椅,余遂倚椅小憩。
窗外雨声潺潺,如丝如缕,仿佛诉说着故乡的故事。
傍晚时分,雨停云散,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余策马前行,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在道路上,宛如一条银蛇蜿蜒。
遥望故乡,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及至黎明,已至故乡。
家乡的山川依旧,只是岁月已变迁。
父母年迈,兄弟离散,唯有老屋依旧。
余至门前,轻敲柴扉,门内传来熟悉的声音:“儿啊,你终于回来了!”父母相见,泪水纵横。
余跪于地上,抱头痛哭。
兄长闻讯,亦匆匆赶来,相见时,兄弟三人相拥而泣。
此后数日,余与家人共度时光,重温旧梦。
日暮时分,余携剑登山,望尽天涯路,心中感慨万千。
夜深人静,余独坐窗前,手抚剑柄,思绪万千。
时光荏苒,转眼间,归乡已一月。
余欲离去,家人依依不舍。
临行前,父母泪眼婆娑,曰:“儿啊,此去路途遥远,务必珍重。
”余跪拜父母,含泪告别。
自此,余又踏上征程,心中怀揣着对故乡的眷恋。
每至夜深人静之时,余总会想起家乡的风景,家人的温暖。
此行虽艰辛,但余心满意足,因为余已找到了心中的归宿。
余游历四方,归来故乡,得以重温旧梦。
此行虽短暂,但余心已足。
愿岁月静好,家人安康,故乡繁荣昌盛。
余虽身在异乡,但心系故乡,此生无悔。
(字数:505字)。
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翻译这句话的翻译是:
"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
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一篇,其中有关于天地造化和人类智慧的思考。
翻译解释如下:
1."天育万物皆有至妙":天地造化生养万物,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至妙之处。
"至妙"指的是最为精妙和完美的特质。
2."人之所工但猎浅易":相对于天地万物的至妙之处,人类所能掌握的只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技能和知识。
"猎浅易"强调人类在掌握事物的过程中,只是捕捉到事物的表面和简单易懂的方面。
整句话的意思是:天地赋予万物以独特的至妙之处,而人类所能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只是浅显易懂的部分。
这句话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奥秘的认知有限,天地间的真理和深度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翻译】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
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
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
”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
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
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
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
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
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
”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
”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
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
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
”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
”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
”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
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史记范雎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范雎传原文及翻译导语: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史记范雎传原文及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
范雎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
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
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
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赵上交,涿州范阳人。
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遂以字称。
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素刚正,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
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
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
上交不得志,乃南游洛阳,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六军诸卫推官。
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
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
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
从荣及祸,僚属皆坐斥。
上交由是知名。
晋初,废翰林学士,以上交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
’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
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
”诏从之。
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
周广顺初,拜礼部侍郎。
会将试贡士,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
转户部侍郎。
明年再知举,谤议纷然。
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
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太重,会峻贬乃止,但坐所取士李观、侯璨赋落韵事,改太子詹事。
显德初,迁宾客。
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
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知贡举,放鬻市家子李观及第,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世宗怒,乃免其官。
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尤好吟咏,有集二十卷,张昭为序。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颇毁訾上交毁:诋毁 B.僚属皆坐斥坐:受牵连C.明年再知举知:掌管,主持D.多植花卉,优游自适适:去,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避汉祖讳,遂以字称庶绝欺罔,以存激劝B. 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王忍为此C. 乃南游洛阳乃免其官D. 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春光和煦,万物复苏。
今日,余携友同游于园中,以赏春光,畅游园景。
至园中,但见柳枝婆娑,桃花灼灼。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
余等漫步于园中,心旷神怡。
行至池畔,见池水清澈,鱼儿戏水。
友人曰:“此园中之美景,真令人陶醉也!”余应声曰:“诚然,春日游园,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
游至花丛,见红梅、白杏、紫菊竞相绽放。
梅花傲雪凌寒,白杏含笑迎春,紫菊芬芳扑鼻。
余叹曰:“花之盛,令人目不暇接。
”
过桥跨溪,桥下流水潺潺。
友人曰:“听此流水之声,如琴音般悦耳动听。
”余亦点头称是。
至园中亭子,歇息片刻。
亭子内有一石桌,桌上摆放着茶具。
友人取茶具,烹茶待客。
余品茶品味,口感甘甜,香气扑鼻。
游至园中假山,假山造型奇特,峰回路转。
友人曰:“此假山之美,宛如仙境。
”余亦赞不绝口。
行至园中长廊,长廊之上挂满了灯笼。
灯笼内点着蜡烛,照亮了整个长廊。
友人曰:“此长廊之美,犹如人间仙境。
”余亦感慨万分。
日暮时分,余等游兴未尽。
遂与友人相约,明年春日再游此园。
此次游园,余等赏春光,畅游园景,尽享自然之美。
心中感慨万分,不禁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此园之美,亦如桃花源一般,令人陶醉。
此次游园,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春日游园,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之美。
愿我们常怀此心,珍惜眼前人,享受生活,畅游人生。
【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翻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在游子即将离去的时候,母亲细心地密密缝合,担心他回来得晚。
【原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谁说即使是细小的草,也无法报答春天的阳光?【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翻译】The loving mother holds the thread and needle, sewing clothes for her son who is traveling far away.【原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翻译】Before leaving, she sews closely and diligently, fearing that he may return late.【原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Who dares to say that a tiny grass cannot repay the warmth of the three spring suns?【详细解析】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表达对母爱深情的诗歌。
诗中通过游子即将远行时母亲为其缝衣的细节,描绘了母爱的伟大和深厚。
在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慈母”指的是慈祥的母亲,“手中线”指母亲手中的针线,“游子身上衣”则是指游子即将穿着的母亲为其缝制的衣服。
这句话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了母亲对游子的关爱和牵挂。
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临行”指即将出发,“密密缝”形容母亲缝衣时的细致和用心,“意恐迟迟归”则表达了母亲对游子早日归来的期盼和担忧。
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寸草心”比喻游子对母亲的孝心,“三春晖”则比喻母亲的恩情如春天的阳光般温暖和煦。
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子女对母亲恩情的难以报答。
钵山余霞阁记清·梅曾亮【参考译文】:江宁城,山占了一半。
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
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
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
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
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
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
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
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
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
”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
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
”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
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
”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
北宋苏洵钝斋记分析:(1)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段的对比赏析.从内容、手法上比较.(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4)本题考查文段的行文思路,要找出文中起伏变化的地方.(5)本题考查分析文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解答:(1)B “名曰”,应译为“称它为”,所以填的词应是代词,跟在动词后的代词作宾语,一般用“之”,故选B.(2)首先两者都是对环境的客观叙述,所以都用了白描的手法.其次,“幽静”的环境十分相似.最后,环境的作用,都对应人物淡然的心境.(3)D“强调做人要抱朴守愚”无中生有.(4)“先生器之…造先生,请名焉.先生不答”,先生很器重我,但我请求他取名时,他却拒绝.“有间,与余说吾与回言终日章义”,短暂的不理睬我之后,又和我谈论“吾与回言终日章”义.“先生其即以愚名余斋夫…先生曰:未也”,我误会先生的用意.“吾将以钝名子之斋也”,先生由最初的拒绝,到最后的赐名“钝”字,一波三折.(5)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回答.内容上,作者“二十余年”,无时无刻不在“不奉钝斋”.结构上,本段出于文章中间位置,一般为“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先生赐名“钝”,因时时刻刻不忘先生的“钝”字的教诲,所以才有后文的“且尝思夫钝之义矣”的思考.散书后记参考译文:我准备把书分送出去,管书的人问我所散书的书目.我告诉他说:大凡图书,有帮助写作的,有备作参考的.备作参考的书,即便有几万本也觉得不够多;帮助写作的书,就算只有几千本也已经绰绰有余了.这是为什么呢?写书的人是把书读得通透,提取书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书多了反而杂乱了;参考书本的人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多方查证,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书中的一致,书少了,就容易遗漏.写书就像高明的工匠建造房屋,常常对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的构造进行精心思考,因而木屑、竹头等细小的东西就不是他所考虑的;考据就像古代那些州郡掌管簿册登记的官吏手持计算用的竹码一样,一定要从各种纷繁的质剂契约中取证,那么一丝一毫都是他们一定要做好的.可见,写书和考据,两者都不是很容易的.这样的话,那么写作和考据,一个注重创新,一个注重因袭;一个靠虚拟变得灵动,一个因审核是否属实而变得板滞;一个以因袭沿用别人的东西为耻,一个以接受根据书上的东西为尊;一个费心思,一个耗体力.两者相比较,写作更为重要.再说,先有写作然后才有图书,先有图书然后才有考据.所以,著书立说从《六经》开始,在周朝和秦朝时走向兴盛;可是考据学,却是从东汉末年才兴起的.郑玄、马融的注释已经很繁杂.他们的门徒弟子们更是追随他们而且增加了注解,批评攻击,错乱驳杂,渐渐变得更多.诸葛亮讨厌这样的注解,所以读书只看个大致;陶渊明讨厌这样的注解,所以读书不追求深刻的理解.这两个人,一个是圣贤,一个是高士.我的性情承受不了繁杂,私下里仰慕诸葛亮和陶渊明这两人的见解,而且又烦心于本朝考据人才太多,那么何不把备作参考的书全都分送出去呢?吏道参考译文: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读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刊不同,但都属于官员.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压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限.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上人书解答:(1)C.本句译为“大概也想这样吗”,只有“其”可以表揣摩语气。
专题0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解析版)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邻人见贤者如此,心生疑惑,遂问之曰:“子何其乐也?吾日夜勤劳,而子独饮酒歌咏,不以为苦乎?”贤者答曰:“吾之所以乐者,非乐于此事也。
吾乐者,乐其心也。
心既乐,虽劳亦不足为累矣。
”邻人闻言,颇感疑惑,复问:“然则子之心乐何由而来?”贤者微笑曰:“吾心之所以乐,盖因吾之德行。
吾自幼好学,广览群书,心无挂碍,故能心旷神怡。
是以虽处劳苦之地,亦能怡然自得。
”邻人乃悟,叹曰:“吾闻之,德行足以乐身,学问足以乐心。
子之言,诚不我欺也!”自是之后,邻人亦力学,渐有德行,心境亦随之开朗。
又有智者,居于郊野,与渔者、樵夫为伍。
智者虽身居陋巷,然其心志高远,不以贫贱为忧。
渔者问智者:“子何以不忧?”智者答曰:“吾虽无千金之产,然吾有千金之乐。
吾之乐,在于心之自由,身之独立。
”渔者不解,问:“何谓心之自由,身之独立?”智者曰:“心之自由,即不受外界物欲之束缚;身之独立,即不受他人之牵绊。
如此,则虽居陋巷,亦如置身广厦。
”渔者闻言,颇有感悟,遂效仿智者,不染俗尘,心境亦渐开朗。
又有长者,居于山林之间,与鹿、鹤为伴。
长者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然其心境平和,不以贫富论英雄。
时有游子过访,见长者之境况,问:“子何以自得?”长者答曰:“吾之所以得,在于心之静。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万物皆得其所。
”游子闻言,心有所悟,问:“然则子之心静,从何而来?”长者微笑曰:“吾心静,非一日之功。
吾自幼习静,心无杂念,故能心静如水。
”游子乃拜长者为师,学静心之道。
岁月如梭,游子心境渐明,亦能处贫贱而不忧,处富贵而不骄。
此三者,虽身处不同之地,行不同之事,然其心皆乐。
乐者,非外物所能得,而在于心之自在。
是以,吾人欲求心之乐,必先修心,而后外物之乐自至。
盖闻之:“人心者,万事之本。
心既安,则万物皆安。
”夫心之乐,非一时之欢,而是一生之福。
愿世人皆能修心养性,求心之乐,以享无尽之福。
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毕仲举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
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
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
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
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译文:转眼间分别已十多年了,我愚钝缺乏识别能力而遭遇坎坷,因而不再能够自列为朋友,没想到老朋友尚能如此记怀,录我在朋友之列。
委屈你从远方亲手写信教导我,问候得很殷切,并且让我详知你近来日常起居生活安好,感激欣慰得说不出话。
罗山向来被称为好地方,不会有瘴疠之毒气,也许是四季舒适吧。
单元检测·19第13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翻译(2)[共6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1分)极谏用外戚封事刘向[注]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
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掌国事,世执朝柄。
终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崔杼弑其君光;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弑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逐昭公.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汉兴,诸吕无道,擅相尊王。
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兼南北军之众,拥梁、赵王之尊,骄盈无厌,欲危刘氏。
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
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
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
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
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
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纵不为身,奈宗庙何!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
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
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
王氏永存,保其爵禄;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
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于今,六卿必起于汉,为后嗣忧。
《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
"唯陛下深留圣思,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居万安之实,用保宗庙,天下幸甚。
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XXX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
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浅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其神速。
假如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假如印几十本以致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彼此交替使用,很短的工夫就可以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消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依照字的韵局部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解牛之道【教学缘起】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是高中生古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虽然给学生讲了翻译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但学生翻译的文言语句仍然不尽如人意。
什么原因?第一和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单薄有直接关系;第二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训练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也有关系。
如果把“文言文翻译”作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考虑学生完成文言翻译训练时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再结合文言文翻译时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和方法的精要介绍,设计出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合理有效的训练程序,这才有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说明:笔者使用的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
教材重点篇目有《劝学》《师说》《六国论》《阿房宫赋》等;读本中有《田单列传》(节选)、《淝水之战》(节选)、《过秦论》等]【教学过程】一、明确重点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②提高直译能力。
二、牛刀一试(当堂测试)[设计意图]所选三句,均来自重点课文,均以突出直译训练为目的。
希望真实暴露学生翻译的问题,以便测后讲析。
[测试示例]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③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三、解牛之道(课堂讲练)[设计意图]由理论推动实践,讲练结合;由学生暴露问题引出教师解决问题,注重技法点拨和规律总结;由教材精讲到读本训练,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注重教学层次。
1.精要介绍翻译的原则、要求,并示例明确“直译”“意译”概念⑪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
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⑫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练习示例]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说明:所选句子为后面解牛之道2“六字法”提供例句。
④体现虚词的“删”,⑤体现省略的“补”,⑥体现句序的“调”)⑬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
[练习示例]⑦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⑧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投影显示)例⑦比较“锱铢”如何意译?译1: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做泥沙一样呢?译2:为什么搜刮时不留颗粒,挥霍时看做泥沙?译3:为什么搜刮别人一丝一毫也不放过,(而)挥霍起来像泥沙(一样不加珍惜)?(讲析)“一分一厘”是长度单位;“颗粒”还是借代,等于没有翻译;“锱铢”是重量单位,锱、铢连用,形容极为细微。
“一丝一毫”的翻译相对好一些。
完整句比较之后,发现没有一个是完全让人满意的翻译,可以自己翻译一个: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极为细微的东西都穷尽了,挥霍它们时却像用泥沙一样(毫不珍惜)?(投影显示)例⑧比较哪一个翻译更好?译1: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译2:起义军振臂一呼,函谷关顿时攻破。
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啊一片焦土!译3: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烧焦了的土!(讲析)“揭竿而起”是意译,但未能和“叫”对应,不如“振臂一呼”或“呐喊起来”,译1将隐含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明确出来,但如果没有注解则很难翻译。
译2和译3比较,就发现译2虽简洁但句意不明,而且“函谷举”的被动特点也没有体现出来;明显译3更好。
因为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这一种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更符合学生对文意的准确把握。
2.精要介绍翻译的方法,联系已完成的8句练习来引证“六字法”⑪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
⑫删,就是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如:某些句首的发语词、语气词,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⑬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简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⑭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⑮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⑯贯,就是将文言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文言文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练习示例]在学生接受了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当堂已经完成的八个句子,指出和“六字法”对应的句例。
如:④体现虚词的“删”;⑤体现省略的“补”;⑥体现句序的“调”。
三、游刃有余(巩固训练)[设计意图]精选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配套语文读本二”的《过秦论》《田单列传》《淝水之战》例子,训练学生对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
如画线句的直译,“衔枚”“悬军深入”的意译,其他如专用名词、通假字、省略句等力图全面体现“六字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能力。
[训练作业]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画线处)⑨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⑩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史记·田单列传》){11}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练习答案】①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向外物借助罢了。
②我赞许他能够履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③(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④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⑤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⑥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⑦⑧见前文课堂投影显示。
⑨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⑩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
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
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
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
{11}前秦军队紧靠肥水(也作“淝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
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而布置阵势又逼近水边,这是准备持久作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的做法。
如果移动阵势稍微后退一点儿,让晋国军队得以渡河,以此来决定胜负,不也很好吗?”秦国的众将都说:“我们兵多,他们兵少,不如阻止他们,使他们不能攻上来,可万分安全。
”……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
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课后反思】目前的日常文言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存在相当严重的“零散”问题:既是文言教材编写缺少系统性,显得非常零散,又是文言文教学缺少效率意识。
例如,苏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整体上以人文内涵来组织课文单元,以学习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变化来组织安排教学程序,所选取的文章虽然都很经典,但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却缺少一个明确的序列,犹如一粒粒珍珠,散落了一地,却不知如何将它们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饰品。
其“文言文”部分完全不顾及文言文体的特殊性,不顾及教学的合逻辑的程序性,不顾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困难,只是依附于人文专题,没有一点系统的影子。
和人教社早在2000年10月出版的周正逵主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必修)《文言读本(上下)》相比较,就不难发现,苏教版新课程教材以人文专题组编文言文,实际上是文言文教材编写在科学性上的严重倒退。
其实叶圣陶早在1979年1月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探讨语文教学问题要重视调查研究》一文中就说过:“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
为了培养应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对于这个问题。
咱们至今还是心里没有数。
——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取哪些篇,这些篇怎么编排,我看未必是关键问题,也未必能说得出多少道理来……咱们一向在选和编的方向讨论得多,在训练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得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21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叶圣陶的话质朴而透彻,这话已说了近30年,我们的教材还没有多少根本性的改变。
由于文言教材编写的严重零散,导致文言教学时间的零散,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大量的“反生”现象,即陌生、熟悉、再陌生,宝贵的文言语感消耗在这个过程中。
而且大多数老师教授文言文仍然以“讲课文”为主,缺少总体的系统训练意识;考试评价又存在脱离教学实际的严重偏差,日常阶段性考试脱离学生的日常学习范围,高中三个年级的文言考卷几乎是可以通用的。
如果能编写出围绕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的教材,给学生相对完整的系统学习时间,老师们多一些能力训练意识,考试评价发挥正常的功能,那么不愁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