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转)陀螺仪的结构原理以及种类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60.54 KB
- 文档页数:3
陀螺仪科普陀螺仪是什么?陀螺仪器最早是用于航海导航,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在航空和航天事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陀螺仪器不仅可以作为指示仪表,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敏感元件,即可作为信号传感器。
根据需要,陀螺仪器能提供准确的方位、水平、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号,以便驾驶员或用自动导航仪来控制飞机、舰船或航天飞机等航行体按一定的航线飞行,而在导弹、卫星运载器或空间探测火箭等航行体的制导中,则直接利用这些信号完成航行体的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
作为稳定器,陀螺仪器能使列车在单轨上行驶,能减小船舶在风浪中的摇摆,能使安装在飞机或卫星上的照相机相对地面稳定等等。
作为精密测试仪器,陀螺仪器能够为地面设施、矿山隧道、地下铁路、石油钻探以及导弹发射井等提供准确的方位基准。
由此可见,陀螺仪器的应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在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均占重要的地位。
此处我们重点介绍在电子领域中现在比较流行的MEMS陀螺仪。
广泛使用的MEMS陀螺(微机械)可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兵器、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控等领域。
并且MEMS陀螺相比传统的陀螺有明显的优势:1、体积小、重量轻。
适合于对安装空间和重量要求苛刻的场合,例如弹载测量等;2、低成本;3、高可靠性、内部无转动部件,全固态装置,抗大过载冲击,工作寿命长;4、低功耗;5、大量程,适于高转速大g值的场合;6、易于数字化、智能化,可数字输出,温度补偿,零位校正等。
陀螺仪工作原理消费电子设备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使用MEMS加速计。
从游戏机到手机,从笔记本电脑到白色家电,运动控制式用户界面和增强的保护系统给所有的消费电子产品带来很多好处。
现在轮到MEMS陀螺仪大显神威了,消费电子集成MEMS陀螺仪的浪潮刚刚掀起。
陀螺仪能够测量沿一个轴或几个轴运动的角速度,而MEMS加速计则能测量线性加速度,因此这两者是一对理想的互补技术。
事实上,如果组合使用加速计和陀螺仪这两种传感器,系统设计人员可以跟踪并捕捉三维空间的完整运动,为最终用户提供现场感更强的用户使用体验、精确的导航系统以及其它功能。
陀螺的原理是什么
陀螺,又称陀螺仪,是一种利用陀螺效应来测定方向、保持平衡或稳定航行的装置。
那么,陀螺的原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陀螺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陀螺效应。
陀螺效应是指当一个陀螺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会产生一个垂直于外力方向的附加力,使得陀螺体产生旋转运动的现象。
这是由于陀螺体的角动量守恒导致的。
在没有外力作用时,陀螺体的角动量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当外力作用时,陀螺体会产生一个附加的角动量,使得陀螺体发生旋转运动,这就是陀螺效应的基本原理。
其次,陀螺的原理是基于角动量守恒定律的。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物体的角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不变。
而陀螺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当外力作用于陀螺体时,陀螺体会产生一个附加的角动量,使得陀螺体产生旋转运动。
而在没有外力作用时,陀螺体会保持稳定,不受外界干扰。
此外,陀螺的原理还与陀螺体的结构和运动方式有关。
一般来说,陀螺体通常由一个旋转的转子和一个固定的支架组成。
当转子
旋转时,由于陀螺效应的作用,转子会产生一个附加的角动量,使
得陀螺体产生旋转运动。
而支架的存在可以保持陀螺体的稳定,使
得陀螺可以用来测定方向或保持平衡。
总的来说,陀螺的原理是基于陀螺效应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的。
通过利用陀螺效应,陀螺可以用来测定方向、保持平衡或稳定航行。
同时,陀螺体的结构和运动方式也对陀螺的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陀螺的原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
认识。
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陀螺仪是一种能够测量和保持物体角速度的装置。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刚体的转动动力学。
陀螺仪通常由一个旋转的转子和感应器组成。
转子被安置在一个可自由转动的轴上,并且具有较高的旋转速度。
感应器位于转子周围,并可以测量转子的旋转方向和速度。
当陀螺仪没有受到外部扰动时,转子会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旋转。
如果陀螺仪发生旋转,感应器会感知到这个旋转,并将旋转信息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处理和解读,以确定物体的角速度。
例如,在航空中,陀螺仪可以用来测量飞机的俯仰、横滚和偏转运动。
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基于角动量守恒定律。
当外部扰动作用于陀螺仪时,转子会产生一个与扰动方向垂直的力矩,试图让陀螺仪保持在原有的方向上旋转。
通过测量和分析转子的旋转变化,陀螺仪可以提供关于物体的方向和运动状态的重要信息。
因此,陀螺仪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航空航天、惯性导航、无人机和虚拟现实等。
陀螺仪原理
陀螺仪是一种利用陀螺效应来测量和维持方向的仪器。
它的原理基于物体的角
动量守恒定律,通过旋转的陀螺来感知方向的变化。
陀螺仪的原理在航空航天、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陀螺效应。
当一个陀螺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偏转时,它
会产生一个与偏转方向垂直的陀螺力,这就是陀螺效应。
这个效应是由于陀螺体旋转时角动量守恒的结果,使得陀螺体在偏转时保持一定的方向,这就是陀螺仪原理的基础。
其次,陀螺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陀螺体的角速度来确定方向。
当外部力使
得陀螺体发生偏转时,陀螺仪会感知到这个偏转,并通过测量陀螺体的角速度来确定偏转的方向和大小。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方向的测量和维持,使得陀螺仪可以在航空航天、导航系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陀螺仪的原理还可以通过惯性导航系统来加以应用。
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利用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来测量和维持方向的导航系统。
通过测量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数据,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实现导航和定位的功能。
总的来说,陀螺仪的原理是基于陀螺效应和角动量守恒定律,通过测量陀螺体
的角速度来确定方向。
它在航空航天、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方向的测量和维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器和技术。
mems陀螺仪工作原理mems陀螺仪是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制成的一种传感器,它可以检测和记录来自环境的物理运动,如旋转、加速度和位移。
它可以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实时监控系统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一、MEMS陀螺仪的结构MEMS陀螺仪是一种小型、低成本的传感器,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检测部分和控制部分。
检测部分由一个微机械的旋转轴组成,它的运动传感器可以检测旋转轴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控制部分负责检测部分的控制,它由多个电子元件和电路组成,包括放大器、滤波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
二、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检测部分的运动传感器检测旋转轴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然后将信号输入到控制部分。
控制部分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编码,然后将指令发送给外部设备,以控制或检测物理运动。
三、MEMS陀螺仪的优点MEMS陀螺仪在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满足许多应用场合的需求。
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能够提供精确的测量结果。
四、MEMS陀螺仪的应用MEMS陀螺仪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实时监控系统等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MEMS陀螺仪可以用于飞行控制、导航和航空飞行模拟等应用;在汽车领域,MEMS陀螺仪可以用于车辆安全控制、车辆悬架系统和驾驶员辅助系统等应用;在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领域,MEMS陀螺仪可以用于游戏控制、虚拟现实系统和家居智能控制等应用;在实时监控系统领域,MEMS 陀螺仪可以用于机器人控制、运动检测和地面监控等应用。
五、结论MEMS陀螺仪作为一种小型、低成本、低功耗的传感器,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实时监控系统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能够提供精确的测量结果,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传感器。
陀螺仪原理
陀螺仪原理是通过测量特定物体的角速度来确定其朝向和旋转状态的一种传感器设备。
它基于动态平衡的原理,利用物体自身的转动惯性来检测其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旋转运动。
陀螺仪通常由一个旋转部分和一些传感器组成。
旋转部分通常是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或者是一个微小的振荡器。
当物体发生旋转时,由于其转动惯性的作用,陀螺或振荡器的旋转轴会发生微小的偏转。
传感器用于检测陀螺或振荡器旋转轴的偏转情况。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电磁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测量出陀螺或振荡器在三个坐标轴上的角位移和角速度。
通过对陀螺或振荡器旋转轴的角速度进行测量,陀螺仪可以确定物体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
同时,陀螺仪还可以通过积分计算来确定物体在时间上的旋转轨迹。
陀螺仪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导航、惯性导航、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
它们可以为这些设备提供精准的姿态信息,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控制。
陀螺仪的原理和应用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陀螺的结构名称陀螺的结构名称陀螺是一种旋转体,旋转时呈现出稳定性和惯性的特点,可以被用于许多领域,如导航、陀螺仪等。
陀螺的结构名称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基于自由度的分类基于自由度的分类方式,包括一维陀螺、二维陀螺和三维陀螺。
一维陀螺仅具有一个旋转自由度,常常被用于仪器和玩具中。
它的结构相对简单,由一个旋转轴和转轮组成。
二维陀螺是具有两个旋转自由度的陀螺,它的结构更加复杂,包括转轮、支撑轮、绞盘、编码器等部分。
它被广泛应用于导航系统、慣性導航系統等领域。
三维陀螺具有三个旋转自由度,主要应用于导航和稳定平台系统等领域。
它的结构相对复杂,由转轮、三组稳定环组成。
稳定环的作用是使转轮保持垂直方向稳定,提高了陀螺的稳定性和精度。
2.基于工作原理的分类基于工作原理的分类方式,包括空气悬浮式陀螺、机械支撑陀螺和电磁悬浮式陀螺。
空气悬浮式陀螺采用气浮支撑,旋转轴是通过气体泵产生气体层,使转轮悬浮在空中,并可以对转轮进行控制。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寿命长、精度高。
机械支撑陀螺采用机械支撑方式,它的结构复杂,包括编码器、测量装置、多个轴承及其支撑装置等。
机械支撑陀螺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精度和灵敏度,是导航等领域常用的陀螺之一。
电磁悬浮式陀螺采用电磁力控制转轮的位置和姿态,以实现转轮的稳定性和精度。
其优点是噪声小、寿命长,精度高。
3.基于应用的分类基于应用的分类方式,包括导航陀螺、稳定平台陀螺和陀螺仪。
导航陀螺被广泛应用于导航系统、陀螺罗盘、地震学和空间测量等领域,主要用于测量移动运动、姿态角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等。
稳定平台陀螺目的是使平台水平,确保安装在平台上的仪器在运动时保持姿态稳定。
稳定平台陀螺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等优点,可以用于地震学、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
陀螺仪是一种利用陀螺效应测量转速和角速度的仪器,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导弹、火箭等领域。
陀螺仪结构相对简单,由转轮、电磁元件、控制电路等构成。
综上所述,陀螺的结构名称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分类,可以分为一维陀螺、二维陀螺和三维陀螺,空气悬浮式陀螺、机械支撑陀螺和电磁悬浮式陀螺,以及导航陀螺、稳定平台陀螺和陀螺仪。
陀螺仪工作原理
陀螺仪利用物体的旋转运动来测量和确定物体的方向。
它基于一个原理,即旋转物体的自旋轴倾向于保持不变。
通过测量旋转轴的变化,陀螺仪可以准确地确定物体的方向。
陀螺仪通常由旋转部件和检测部件组成。
旋转部件包括陀螺盘和驱动系统,它们将物体绕一个特定的轴旋转。
检测部件包括传感器和计算单元,用于测量和分析物体的旋转。
当陀螺仪开始旋转时,陀螺盘的旋转轴会随着物体的旋转而改变。
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这些旋转轴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计算单元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计算出物体的方向。
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陀螺盘开始旋转,绕着一个特定的轴。
其次,传感器测量陀螺盘旋转轴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然后,计算单元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计算出物体的方向。
最后,计算单元将计算结果输出,以供其他系统或设备使用。
陀螺仪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但它在导航、航空航天、惯性导航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物体的旋转轴变化,陀螺仪可以提供准确的方向信息,帮助人们导航、定位和控制物体的运动。
陀螺仪的原理、构成、发展历程及分类详解
欢迪下载
对于角速度传感器,很多人可能会比较陌生,不过,如果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一一陀螺仪,相信有不少人知道。
陀螺仪,是一种用来感测与维持方向的装置,基于角动量不灭的理论设计出来的。
陀螺仪一旦开始旋转,由于轮子的角动量,陀螺仪有抗拒方向改变的趋向。
通俗地说,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
大家如果玩过陀螺就会知道,旋转的陀螺遇到外力时,它的轴的方向是不会随着外力的方向发生改变的。
我们骑自行车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轮子转得越快越不容易倒,因为车轴有一股保持水平的力量
人们根据这个道理,用它来保持方向,制造出来的东西就叫做陀螺仪,然后再用多种方法读取轴所指示的方向,并自动将数据信号传给控制系统。
1、陀螺转子(常采用同步电机、磁滞电机、三相交流电机等拖动方法来使陀螺转子绕自转轴高速旋转,并见其转速近似为常值)。
2、内、外框架(或称内、外环,它是使陀螺自转轴获得所需角转动自由度的结构)。
3、附件(是指力矩马达、信号传感器等)。
陀螺仪的两个重要特性陀螺仪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特性:一为定轴性,另一是进动性,这两种特性都是建立在角动量守恒的原则下。
定轴性
当陀螺转子以高速旋转时,在没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仪上时,陀螺仪的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中的指向保持稳定不变,即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同时反抗任何改变转子轴向的力量。
这种物理现象称为陀螺仪的定轴性或稳定性。
其稳定性随以下的物理量而改变:
1、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
2、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
陀螺仪参数解释陀螺仪是一种测量物体惯性矩的传感器,也被称为惯性测量单元。
它通过测量物体在旋转时产生的加速度,来测量物体的惯性矩。
陀螺仪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设备等领域,主要用于测量旋转物体的加速度和旋转角度。
陀螺仪的参数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陀螺仪的测量原理陀螺仪通过测量物体在旋转时产生的加速度来测量物体的惯性矩。
陀螺仪内部有一个磁场和一个电流环,当陀螺仪在旋转时,它会受到一个外部加速度的影响,导致内部电流环的电流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这个变化来计算物体的惯性矩。
2.陀螺仪的类型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陀螺仪可以分为三种种类:单摆式陀螺仪、双摆式陀螺仪和无摆式陀螺仪。
单摆式陀螺仪是最常见的陀螺仪类型,它通过一个单摆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这种陀螺仪的精度相对较低,但由于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因此在一些应用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双摆式陀螺仪通过两个摆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比单摆式陀螺仪具有更高的精度,但同时也比单摆式陀螺仪成本更高。
无摆式陀螺仪则不使用摆动,通过磁场与电流环的相互作用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这种陀螺仪具有更高的精度,但同时也成本更高。
3.陀螺仪的参数调节在应用中,为了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需要对陀螺仪进行参数调节。
参数调节包括温度补偿、零点校正和稳定性校正等。
温度补偿是通过温度变化对陀螺仪的测量精度产生的影响来进行补偿。
零点校正是在生产过程中,对陀螺仪进行校正,以消除由于校准误差而造成的测量偏差。
稳定性校正是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陀螺仪的精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行稳定性校正,以确保其测量精度长期稳定。
4.陀螺仪的应用陀螺仪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以航空航天、汽车、医疗设备为主。
例如,在飞机中,陀螺仪被用来测量飞机的加速度,以确保飞行员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飞机。
在汽车中,陀螺仪被用来测量汽车的加速度,以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能。
在医疗设备中,陀螺仪被用来测量手术器械的加速度,以确保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手术过程。
编号0710118毕业论文(2011届本科)题目:陀螺仪的原理及其应用系(部)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作者姓名:李淑娟指导教师:李守义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2011 年 5 月20 日二○一一年五月目录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2)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3)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5)陀螺仪的原理及其应用 (7)0 引言 (7)1 陀螺仪的原理 (9)2 几种陀螺仪介绍 (10)2.1微机械陀螺仪 (10)2.1.1 微机械陀螺仪姿态测量原理 (10)2.1.2 微机械陀螺的发展 (11)2.2硅微振动陀螺仪 (12)2.2.1 振动陀螺仪的原理 (12)2.2.2 驱动力的表达式 (12)2.2.3 硅微振动陀螺仪的发展 (14)2.3光纤陀螺仪 (14)2.3.1 光纤陀螺仪的原理 (14)3.3.2 光纤陀螺的发展 (15)2.4弹性驱动陀螺仪 (16)2.4.1 弹性驱动陀螺仪的启动原理 (17)2.4.2弹性驱动陀螺仪的发展 (19)3 结论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文献综述 (22)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24)河西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情况登记表 (25)河西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审表 (25)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27)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陀螺仪的原理及其应用河西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李淑娟摘要:介绍了陀螺仪的来源及发展历史,分析了陀螺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各方面的应用,然后重点介绍了微机械陀螺仪、硅微振动陀螺仪、光纤陀螺仪和弹性驱动陀螺仪,分别从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入手,推导了其工作驱动方程,并分析了它们各自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在航海、航天、军事等各方面的应用价值。
(转)陀螺仪的结构原理以及种类简介
陀螺仪(Gyroscope)是测定姿态用的一种仪表。
经典陀螺仪具有高速旋转的刚体转子,能够不依赖任何外界信息而测出、等运载体的姿态。
现代,陀螺仪这一名称已推广到没有刚体转子而功能与经典陀螺仪等同的仪表。
发展概况1852年法国科学家J.B.L.傅科制作了一套能显示地球转动的仪器,命名为陀螺仪陀螺仪于1914年开始作为惯性基准构成飞机的电动陀螺稳定装置。
从20年代起,陀螺仪广泛应用于各种运载体(如船舶、飞机等)上,成为各种运载体的自动控制、制导和导航系统中测定姿态、角速度、角加速度、方位的重要元件。
40年代,陀螺仪开始在早期导弹上作为制导系统的姿态基准。
但是直至50年代,陀螺仪在构造原理上改进不大,大体上仍沿袭傅科所制作的陀螺仪,测量精度不高。
5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陀螺仪转子的液浮、磁浮、动压气浮、静电悬浮以及挠性支承技术,使陀螺仪的构造得到很大改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1975年激光陀螺仪研制成功,它不存在机械摩擦不受重力加速度的影响,承受振动的能力强,在飞机和导弹的惯性导航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结构和组成陀螺仪一般由转子、内外环和基座组成(图1[ 陀螺仪结构])。
通过轴承安装在内环上的转子作高速旋转。
内环通过轴承与外环相连,外环又通过轴承与运动物体(基座)相连。
转子相对于基座具有3个角运动自由度,因有三自由度陀螺仪之称。
但转子实际上只能绕内环轴和外环轴转动,因而近代又称之为双自由度陀螺仪。
它又因转子可自由转向任意方向而被称为自由转子陀螺仪。
陀螺仪的转子一般就是电动机的转子。
为了保证陀螺仪的性能良好,转子的角动量要尽可能大,为此电动机的转子放在定子的外部。
此外,为使转子的转速不变而用同步电机作为陀螺电机。
在控制系统中的陀螺仪应有输出姿态角信号的元件(角度传感器)。
图1 中陀螺仪的两个输出轴(内环轴和外环轴)上均装有
这种元件。
为使陀螺仪工作于某种特定状态(如要求陀螺仪保持水平基准),在内环轴和外环轴上应装力矩器,以便对陀螺仪加以约束或修正。
原理和特性陀螺仪是利用惯性原理工作的。
它有两个重要特性:①定轴性:高速旋转的
转子具有力图保持其旋转轴在惯性空间内的方向稳定不变的特性。
转子角动量即矢量(图2 [陀螺仪的进动现象])是转子绕自转轴的转动惯量J和自转角速度10^8的乘积(H=J*10 ^8)。
定轴性是指矢量H力图保持指向不变。
②进动性:在外力矩作用下,旋转的转子力图使其旋转轴沿最短的路径趋向外力矩的作用方向。
图2中陀螺仪转子在重力G作用下不从支点掉下,而以角速度w绕垂线不断转动,这就是进动。
进动角速度w=(外加力矩)/H,这里指重力产生的力矩。
干扰力矩引起转子的进动角速度称为陀螺的漂移率,单位为度/时,是衡量陀螺仪性能的主要指标。
分类按照转子转动的自由度分成双自由度陀螺仪(也称三自由度陀螺仪)和单自由度陀螺
仪(也称二自由度陀螺仪)。
前者用于测定飞行器的姿态角,后者用于测定姿态角速度,因此常称单自由度陀螺仪为。
但通常多按陀螺仪中所采用的支承方式分类。
滚珠轴承自由陀螺仪它是经典的陀螺仪。
利用滚珠轴承支承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支承方式。
滚珠轴承靠直接接触,摩擦力矩大,陀螺仪的精度不高,漂移率为每小时几度,但工作可靠,迄今还用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一个自由转子陀螺仪(双自由度陀螺仪)靠内环轴和外环轴角度传感元件可以测量两个姿态角。
液浮陀螺仪又称浮子陀螺。
内框架(内环)和转子形成密封球形或圆柱形的浮子组件。
转子在浮子组件内高速旋转,在浮子组件与壳体间充以浮液,用以产生所需要的浮力和阻尼。
浮力与浮子组件的重量相等者,称为全浮陀螺;浮力小于浮子组件重量者称为半浮陀螺。
由于利用浮力支承,摩擦力矩减小,陀螺仪的精度较高,但因不能定位仍有摩擦存在。
为弥补这一不足,通常在液浮的基础上增加磁悬浮,即由浮液承担浮子组件的重量,而用磁场形成的推力使浮子组件悬浮在中心位置。
此外,还可利用高速旋转的转子与内框架之间所形成的动压气膜支承转子,这种方式称为动压气浮支承。
现代高精度的单自由度液浮陀螺常是液浮、
磁浮和动压气浮并用的三浮陀螺仪。
这种陀螺仪比滚珠轴承陀螺仪的精度高,漂移率为0.0 1度/时。
但液浮陀螺仪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严格的装配、精确的温控,因而成本较高。
静电陀螺仪又称电浮陀螺。
在金属球形空心转子的周围装有均匀分布的高压电极,对转子形成静电场,用静电力支承高速旋转的转子。
这种方式属于球形支承,转子不仅能绕自转轴旋转,同时也能绕垂直于自转轴的任何方向转动,故属自由转子陀螺仪类型。
静电场仅有吸力,转子离电极越近吸力就越大,这就使转子处于不稳定状态。
用一套支承电路改变转子所受的力,可使转子保持在中心位置。
静电陀螺仪采用非接触支承,不存在摩擦,所以精度很高,漂移率低达10~10 度/时。
它不能承受较大的冲击和振动。
它的缺点是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挠性陀螺仪转子装在弹性支承装置上的陀螺仪。
在挠性陀螺仪中应用较广的是动力调谐挠性陀螺仪。
它由内挠性杆、外挠性杆、平衡环、转子、驱动轴和电机等组成。
它靠平衡环扭摆运动时产生的动力反作用力矩(陀螺力矩)来平衡挠性杆支承产生的弹性力矩,从而使转子成为一个无约束的自由转子,这种平衡就是调谐。
挠性陀螺仪是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惯性元件,它因结构简单、精度高(与液浮陀螺相近)、成本低,在飞机和导弹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激光陀螺仪它的结构原理与上面几种陀螺仪完全不同。
激光陀螺实际上是一种环形激光器,没有高速旋转的机械转子,但它利用激光技术测量物体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具有速率陀螺仪的功能。
激光陀螺仪的结构和工作是:用热膨胀系数极小的材料制成三角形空腔。
在空腔的各顶点分别安装三块反射镜,形成闭合光路。
腔体被抽成真空,充以氦氖气,并装设电极,形成激光发生器。
激光发生器产生两束射向相反的激光。
当环形激光器处于静止状态时,两束激光绕行一周的光程相等,因而频率相同,两个频率之差(频差)为零,干涉条纹为零。
当环形激光器绕垂直于闭合光路平面的轴转动时,与转动方向一致的那束光的光程延长,波长增大,频率降低;另一束光则相反,因而出现频差,形成干涉条纹。
单位时间的干涉条纹数正比于转动角速度。
激光陀螺的漂移率低达0.1~0.01度/时,可靠性高,不受线加速度等的影响,已在飞行器的惯性导航中得到应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陀螺仪。
处在研制过程中的光导纤维陀螺仪正逐渐成为实用的仪表。
其他新型原理的陀螺仪,如核子共振陀螺仪等,还处在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