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849.34 KB
- 文档页数:15
肝炎病人的饮食护理与预防措施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 646000肝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我们常说的甲肝、乙肝都是肝炎中的一种。
大家都知道甲型肝炎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具有十分强大抵抗力的病毒,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还带有一定的传染性,急、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因此大家对于肝炎一定要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什么是肝炎,该怎样为肝炎病人进行饮食护理和采取预防措施?一、什么是肝炎?(一)乙型肝炎是一种什么病?乙型肝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乙型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在平日里也被我们叫作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传播。
乙型肝炎除了具有传染性之外,还具有嗜肝性,如果放任其长期的发展对自身健康的威胁是比较大的。
中国目前大约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乙型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并不是遗传病,因此它并不具备遗传性质。
现今早已经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治疗乙型肝炎的药品也正在推出,治愈的病例也会越来越多。
(二)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病?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同样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我们口部以及粪便的接触性传染。
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般都是以急性肝炎为主,基本上不存在变成慢性肝炎的情况。
较为安全的甲型肝炎病毒疫苗早已问世,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治疗灭活疫苗在全世界范围上的广泛使用,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也早已得到了比较稳定而有效的控制。
二、肝炎都会给人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一)肝炎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不论是甲型肝炎还是乙型肝炎,他们的流行面都比较广,传染性也非常强,并且还难于控制。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病毒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以下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
1. 隔离措施病毒性肝炎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疾病,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和防护服,以避免感染。
此外,病房应保持清洁和通风,避免患者与其他人接触。
2. 完全休息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出现疲劳和体力消耗的症状,因此给予充分的休息十分重要。
患者需要保持床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护士和家人应该鼓励患者坚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
3. 营养支持由于病毒性肝炎会导致患者的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障碍,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
护士和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摄入脂肪和刺激性食物。
4. 控制疼痛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随着肝区疼痛和不适感。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轻度疼痛。
对于严重的疼痛,需要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 液体管理由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液体潴留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体重、血压、尿量和心率。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补液治疗,防止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6. 监测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肝酶、胆红素、凝血功能和肝功能代谢。
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家人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食欲和精神状态来观察病情发展。
7. 心理支持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第五章传染病人的护理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本节考点:病因、流行病学、.病原学意义、护理。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肝炎病人有甲型、乙型、丙丁戊型,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30-180天,平均70天;丙型肝炎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140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二)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1.甲型肝炎:血清抗HA V-IgM是甲肝病毒近期感染的标志,是确定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血清抗HA 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 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 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均位于HBV 德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意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HBV DNA 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四、治疗原则(一)隔离甲、戊型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乙丙丁按照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体已确定约有5种类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
其中甲型与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病因及分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经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RAN病毒属。
感染后早期产生IgM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续8~12周。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30分钟,100℃1分钟才能全部灭活。
在-70~-2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
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3%福尔马林5分钟均可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
在37℃可存活7天,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
-20℃可保存15年。
煮沸10分钟、65℃10小时或高压蒸汽可灭活,0.5%过氧乙酸、2%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敏感。
3.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
煮沸、紫外线等亦可使其灭活。
血清制品中的HCV 可用干热80℃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和加热100℃5分钟可使其灭活。
4.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佐。
5.戊型肝炎病毒(HEV)属RNA病毒。
在碱性环境下,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发病机制】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在肠道中增殖,然后经一段病毒血症位于肝脏。
两周后由胆汁排出体外。
HAV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HBV侵入人体后,迅速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和其他器官,并在部分组织细胞内复制。
铜梁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1.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体液隔离。
有条件时,按病原学分型分室收治。
2.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规定消毒。
接触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后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
3.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黄疸消退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需卧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
5.合理营养:进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6.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
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体重。
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患者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尽量安排住单人房间,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适合的体位,加床栏,防止坠床。
2.饮食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而调整,发热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低血压休克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少尿期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低钾、低盐饮食,多尿期的后期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营养饮食。
3.发热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发热末期要注意血压、脉搏、尿量情况,及时送检尿标本,发热时可于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酒精擦浴,协助患者洗漱,保持皮肤、五官的清洁。
4.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左右,可加盖棉被,毛毯等蔓,严密观察并记录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一、概述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
迄今已知至少有6种类型病毒。
甲、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丁、庚型主要经血液传播。
临床症状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及厌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
主要体征是肝脾肿大伴压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疽。
二、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呕吐、腹胀有关。
2、焦虑与感染疾病的威胁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肾功能不全、腹水、出血、肝性脑病。
三、护理措施1、隔离:甲型、戊型消化道隔离,乙型血液隔离。
甲型自发病日起,不少于 30日(如病情未好转。
应继续隔离);乙型隔离至临床痊愈。
消化道隔离要求:同病种病人可住一室;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污物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之前要洗手;病人的食具使用1次性餐具。
便器单独使用,呕吐物、排泄物用2%洗消净处理后弃去;室内应无蝇、无蟑螂。
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同病种病人可住一室;接触病人要穿隔离衣,接触血液/体液要戴手套,若手碰上了血液/体液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使用1次性注射输液器: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并送出销毁或清洗。
消毒处理:血液污染病室内表面物品,要立即用 70%酒精、0.5%洗消净、0.5%过氧乙酸消毒处理。
2、病情观察:病人的精神、食欲及乏力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如何,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
了解黄疸的消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3、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应卧床休息;慢性肝炎可动静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等。
4、合理营养:进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
(1)成人每日热能以 2000~2500kcal为宜。
必要时应根据体重、有无发热及病情轻重作适当的调整。
(2)肥胖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限制热能,控制饮食,避免影响肝功能的恢复和脂肪肝的发生。
(3)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 16%,90~130g/d。
蛋白质以鱼类、蛋类、乳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为好。
血氨增高、有肝性脑病倾向或症状时,给予低蛋白饮食。
甲型肝炎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建议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患者在患病期间和康复后,都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注,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以下是一些针对甲型肝炎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建议,希望能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所帮助。
一、饮食护理1、营养均衡甲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应当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蛋白质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碳水化合物可以来自米饭、面条、面包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可以通过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获取。
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但也要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2、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花椒等。
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
选择清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减少油煎、油炸等。
3、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奶油、黄油等。
脂肪的消化需要肝脏的参与,过多的脂肪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4、适量饮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减轻肝脏的负担。
建议每天饮用 1500 2000 毫升的水,但如果有水肿或腹水等情况,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饮水量。
5、避免饮酒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甲型肝炎患者应绝对禁酒,包括含酒精的饮料和食品。
二、休息与活动1、保证充足的睡眠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建议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 7 8 小时。
2、避免劳累在患病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减少体力活动和脑力劳动。
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剧烈运动等。
3、适当活动随着病情的好转,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三、心理护理1、消除恐惧和焦虑患者可能会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而感到恐惧和焦虑。
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耐心解释甲型肝炎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让患者了解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其恐惧和焦虑心理。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有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
1.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能耐56℃30min,室温下可生存1周,煮沸5min全部灭活。
紫外线1min,1.5~2.5mg/L 余氯15min;3%甲醛5min可灭活。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尤其以后者多见,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
抗HAV阴性者均易感。
2.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抵抗力强,能耐60℃4h及一般浓度消毒剂,煮沸10min、65℃10h或高压蒸汽消毒可以灭活。
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均可传播乙型肝炎,慢性病人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染源。
血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也可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反复输血或血制品者、多个性伴侣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药瘾者及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是感染HBV的高危人群。
3.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甲醛(1:1000)6h及60℃10h可以灭活。
传染源是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尤以病毒携带者有重要的意义。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各个年龄组均普遍易感。
4. 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才能复制、表达。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人类对HDV普遍易感。
感染可以是混合感染,即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同时感染HBV和HDV,也可以是重叠感染,即已经感染HBV的人群在HBV感染基础上又感染HDV。
5. 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HEV)对高热、氯仿等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