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
- 格式:pdf
- 大小:896.07 KB
- 文档页数:2
细胞生物学中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基因工程、反向遗传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学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本文根据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来论证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是相关又互补,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我们既要有效促进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各自的发展,又要使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科学实验;科学理论20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最迅速的学科。
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必然会成为21世纪初的主导科学。
20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有许多重大突破,产生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成果和新技术。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的广泛而深刻地深入生物科学领域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经从基本上是静态的、以形态描述与分析为主的学科演化发展成动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定量的学科,人们将其称为生命科学。
当今的生命科学正从分析走向综合,其特征是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如果说20世纪生物学是分析的世纪,那么21世纪生命科学将从分析走向综合,将是统一生物学的世纪,并将形成崭新的生命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基因工程、反向遗传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学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目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活动中,真核细胞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表达是细胞研究的中心问题;基因产物如何构建成细胞结构,以及如何调节和行使细胞功能。
综观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以下几方面:从细胞结构上看,整个细胞犹如一种复杂的膜系统串连在一起,细胞表面的质膜和细胞中的内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以及细胞核的核膜等),它们都有相互联系,彼此转化的密切联系。
计算机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激烈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人类技术与文化融汇结晶的工业设计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与此相适应,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
自从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工业设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用计算机来绘制各种设计图,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替代油泥模型,更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
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的格局,新兴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开始取代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力军,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苹果等IT业的巨头如日中天。
因此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开始了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将高新技术商品化、人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开创了工业设计发展的新纪元。
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无论是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美国工业设计从20世纪80年末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罗维为代表的美国设计先驱先后辞世,尽管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公司有些依然存在,但这些大师的位置被一批新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所取代。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多样,既有经济贸易合作,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合作。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并探讨未来前景。
一、合作历史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与古巴、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找到更为实质性的内容。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了机会。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例如在90年代,中国同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建立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其中,经贸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合作领域(一)经济贸易合作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合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1980年代以后,中国相继与智利、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双方的经贸合作涵盖了许多领域,如能源、农业、建筑等。
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地区在石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加了投资。
(二)政治合作政治合作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继续寻求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向未开发国家提供所需的支援。
例如,中国一直支持拉美地区的发展,与拉美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在拉美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外,中国政府也积极加强与拉美国家在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三、未来前景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前景也变得更加光明。
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拉美国家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之一。
未来,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将增加,各方经济贸易合作将会进一步加深。
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将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包括连接人文交流、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6 巴黎和会◇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 苏联成立◇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9 慕尼黑会议◇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6 中途岛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成立◇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 匈牙利事件◇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3 欧洲联盟建立◇1999 科索沃战争。
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电影的审美困境杨天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改编对电影和小说来说是双赢的,许多经典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后进入更多人视野,这对文学的传播和推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十七年”红色经典就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小说改编电影的数量迅速增长,笔者曾做过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来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已经超过400部,这对中国当代小说研究来说显然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考察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电影的状况,小说改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但当前对小说改编的研究主要限于文本、叙事、互文比较等方面,较少关注改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小说的语言介质和电影的影像介质存在差异,二者的改编肯定存在龃龉,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曾经诗意盎然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后变得索然无味,原著中丰富的意蕴、立体的形象、多元的视角等都荡然无存,这就是小说改编电影中文学审美的流散。
当然,改编本身是两种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的转换,不能要求完全“忠实”,但改编也有基本的原则,即“对待名著,还应在忠实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以电影的方式进行创造”。
①而事实上,许多改编在市场化的驱使下,原著主旨被肢解得面目全非,而单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其艺术性和审美性水准也不高,这就是当下小说改编电影需要反思的问题了。
一、复调诗性的流逝复调小说是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称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②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在中国被做了有选择的嫁接,中国理论界对复调理论做了推广,分析对象也不仅仅限于文本,既有作者思想的复调分析,也有社会形态的参与。
广而言之,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复调理论指一种区别于独白和单声部的思想博大、意蕴丰富、视角多元的小说诗学理论。
在中国,新时期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也常常是复调的,小说中先锋多变的现代派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寻根意识相糅合,从思想、形式、视角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33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1.01.0052021年第1期当代作家评论①②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第2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服务质量模型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质量模型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具体趋势如下:
1. 服务质量模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完善。
服务质量模型从最初的“技术质量”、“功能质量”、“心理质量”等方面逐渐发展为更加全面、系统化的概念。
如今,服务质量模型已经涵盖了服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服务的可靠性、响应速度、服务员的态度和个性、沟通效果等。
2. 服务质量模型的指标得到更加科学的界定。
在过去,服务质量模型的指标常常是一些主观的概念,比如“服务权责清晰”,或者是简单的指标,比如“等候时间”。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模型的指标变得更加具体、有针对性,有些还可以定量测量。
3. 服务质量模型的研究方法得到改进。
服务质量模型的研究方法从早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单一手段逐渐发展为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比如,现在的研究方法常常包括网络调查、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以此来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4. 服务质量模型的应用领域得到拓展。
原本服务质量模型只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今,这一模型发展到政府公共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
总之,服务质量模型作为重要的服务管理工具,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为服务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史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它的有关理念萌发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本世纪末成为中国历史学术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尤其是80至90年代社会史出现了复兴,对社会史的研究也全面发展起来。
在这期间,出现了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的理论趋向,本文就这种理论趋向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一、“眼光向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对1930至1980年这段时间的中国史学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对史学进行了一场结构性调整。
主要表现为研究课题的大大拓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是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倡导眼光向下、关注普通民众的研究倾向的一种回归。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复兴的社会史研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对社会史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且就社会史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诸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认识。
在这期间,主要的两派观点是专史说和通史说,而大部分学者所持专史说,1即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专门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门史并行,又从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将社会史定义为社会生活史、社会行为史,由此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学专门领域之外再拓出一个研究领域。
相比起专史说而言,少数持“通史说”的学者似乎应以陈旭麓、张静如为代表。
他们倡导好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即通史应“反应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全貌”应该讨论“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
2由于为社会史这一学科规划出一个明晰的研究范围,于是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等较为具体的社会史研究领域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等更为抽象的研究范畴,都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支持,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这也是社会史对中国史学界近20年来的发展所做出的最显著的贡献。
93光影记忆: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解读文/郭 红在中国的传统意念中,女性扮演着温柔体贴、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
在我们生活的当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当今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价值观。
从现代的中国电影艺术里,我们就能看到女性形象的蜕变。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女性形象在影视剧中的蜕变。
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总是扮演着温柔婉约、体贴入微、相夫教子的角色。
他们的这种贤妻良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女性的选择权也大大增加了,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变相地传达现实的信息。
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大的变化,自然逃不过摄影机的镜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一时。
此时,电影导演曾塑造了一批突出的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当时历史因素的影响,女性形象仅仅是完成了主观意识上的“拨乱反正”,在实质上,在影视叙事过程中,仍然带有沉重的色彩。
例如有代表性的谢晋导演的电影。
谢晋导演歌颂了一批女性,但是这些女性无一不是满怀拯救男性于苦难之中,牺牲自我,奉献一生的形象。
(《牧马人》中的李秀芝,1981年。
《芙蓉镇》中的胡玉音,1987年)导演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现实,谢晋导演塑造的女性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现实中的女性。
她们集善良、勤劳、坚强、勇于自我牺牲于一身的高贵品质,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
但是荧屏中塑造的如此美好的女性形象并不出自男性导演对女性的尊敬或崇拜,而是出自男性文化的需要,是为了衬托男性文化的世界。
例如在《牧马人》中李秀芝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命好,我遇到了一个好人”;“只要你高兴,我什么苦都能吃”;“我就是和你在炕头上站过一夜,也是你许家的人”。
这些表白,无一不是男性话语权威的集中体现,是为了彰显男性权威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文在介绍美国产业政策变化的基础上,对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进行了探讨。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学习美国的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制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一、引言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展开的。
美国经济相对衰落主要表现在:1.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处境恶化。
80年代日本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压力不断增加。
美国的钢铁工业,到70年代末也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2.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
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从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退居到次要角色。
半导体工业的衰落直接导致美国电子工业的滑坡。
美国的民用飞机工业也受到了欧洲公司的强大竞争。
3.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197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1.2%,1980年再下降0.3%。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要求委员们提出改善生产率的具体建议。
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涉及美国经济一系列根本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它对美国对外竞争力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必须做出长远安排。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政策的改变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日本和欧洲的竞争挑战,产业政策在美国受到关注。
里根政府采取了放松经济规制和减税等措施,营造产业创新的氛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节奏,克林顿政府开始正视产业政策的作用。
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企业对产业创新和竞争力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适应美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以促进创新为核心的新式产业政策应运而生。
(一)创新转型、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中,由于创新活动发生了深刻转型,也使市场失灵表现出新的特点。
80年代以来经济动荡的表现(原创实用版)目录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动荡的背景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动荡的表现3.苏联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动荡的表现4.80 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动荡不安的表现5.80 年代中国的经济表现6.80 年代日本经济危机7.80 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正文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中国、日本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
资本主义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动荡主要表现为经济危机和局部战争。
由于战争和和平问题关系到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一时期的世界并不太平。
在东欧,苏联成员国因制度问题和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宣布独立脱离社会主义制度的苏维埃联邦。
此外,赫鲁晓夫和巴尔戈乔夫的改革并未改变根本状况,导致苏联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80 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主要体现在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80 年代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产生了许多富翁,GDP 以两位数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80 年代的日本经济经历了一次危机。
在石油危机后的 1974 年至1980 年期间,日本 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 10%。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
然而,在 1980 年代,日本经济出现了危机,其表现主要在于出口对整个 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贸易盈余不断扩大。
80 年代的美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处境恶化。
同时,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
在这一时期,美国劳动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失业率上升,工资水平停滞不前。
8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二、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历程:1.1996年桥本内阁把教育改革纳入国家“六大改革”计划,教育改革成为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1997年日本文部省又制定了全面的《教育改革计划》,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3.2000年12月,国民教育改革会议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最终报告”,该报告把2001年定为“教育新生元年”。
4.2001年1月25日,文部科学省提出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
这一计划是“实现以…新生日本‟为目标的国政改革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该计划中具体指明了“改良学校、变革教育”的主要措施、课题以及改革的进程。
与此相应,为树立新世纪的教育理念,还开始着手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等1996年、1997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21世纪教育展望的咨询报告。
1996年和1998年大学审议会又分别提出了关于“大学教员任期制”和“21世纪的大学像”等咨询报告。
在这一系列咨询报告的基础上,1997年,文部省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提出教育改革策略。
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面临的发展形势:1.首先是高等教育的就学率快速提高。
2.产业结构的分化与升级向传统的学校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
3.一次性、终结性的学习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为终身学习提供可能。
2001年,《大学结构改革计划》中提出:通过一系列改革,在10年内建成30所“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学”,并建设10个“日本的硅谷”(一)本科教育1、调整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
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和独创性,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在国际交往中的能力。
2、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过去二年普通课程二年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代之以四年一贯的系统专业教育。
放宽对具体课程设置的限制,赋予大学自由设置课程的权力,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课程。
一、判断题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B2、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都没有根本性改变,但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A3、1941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界定。
B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B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双重革命性质。
B(新中国建立初期)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两面性已经消失。
B8、建国之初,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9、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A10、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是邓小平。
A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阶段。
A12、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13、对外开放是建国以来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14、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开放。
B15、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A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不同。
B17、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1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A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A20、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21、我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超前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
B22、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共同发展。
第14卷第7期 2007年10月 体 育 学 刊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4 No.7O c t.2007·竞赛与训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男子体操实力演变李长俭1,丁元英1,韩 华2(1.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山东济宁学院 体育系,山东 曲阜 273155)摘 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男子体操的实力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中国男子体操实力变化经历了5个阶段:繁荣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团体实力优势突显阶段、技术水平不稳定阶段和综合实力提升阶段。
不断发展难新动作、时刻强化动作质量;加强梯队建设、培植科学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是我国男子体操不断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竞技体操;男子体操实力;中国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7-0108-04Analysis of the strengths of Chinese men’s gymnastics since the 1980sLI Chang-jian 1,DING Yuan-ying 1,HAN Hua 2(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 ;2.Depe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ning College ,Qufu 273155,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video observation and data statistic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hange of the strengths of Chinese men’s gymnastics since the 1980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change of the strengths of Chinese men’s gymnastics has gone through 5 stages: booming development stage, slow development stage, team strength advantage conspicuous stage, technical performance unstable stage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s enhanced stage. The keys to constant success for Chinese men’s gymnastics are as follows: constantly develop new and difficult moves; always enhance move quality; strengthen echelon construc-tion; build up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ucture of talent hierarchy; be good at learning lessons from failur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gymnastics ;strengths of men’s gymnastics ;China收稿日期:2007-04-05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06X)作者简介:李长俭(1963-),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操教学与训练。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
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
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
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陈云在1979~1989年十年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哪些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一)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7、1978年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已经不可能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考察了日本、欧洲,只看到了他们战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发达的国家,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他们的技术力量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没有八亿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这样一个情况,从而不适当地坚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错误地提出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要在20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结果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1983年以后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坚持20年翻两番的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同样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当时的“实事”是什么?首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体制有待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前十年只能着重于打基础、理顺关系,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
由于没有这样做,一些领导人天天在那里鼓动翻番,鼓动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鼓动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果出现了1984年第四季度的严重失控,1987、1988年又没有正视经济中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软着陆没有着下来又再度起飞,最后导致国民经济的再度大调整,重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无不出之于不分析“实事”。
我们每一个大的报告都是从形势分析讲起,而且用的篇幅不短。
问题在于是不是把“实事”搞清楚了。
回过头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实事”搞清楚,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差错。
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实事”搞清楚?先有目标,然后去“分析”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