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策略-李晓捷
- 格式:ppt
- 大小:6.69 MB
- 文档页数:82
黑龙江省脑瘫儿童康复医疗服务现状SWOT 分析与对策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SWOT分析法,分析目前黑龙江省儿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给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脑瘫患儿;服务现状;SWOT分析;据李晓捷[1]等人的统计,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十二省的1-6岁儿童脑瘫发病率为2.48‰,患病率为2.46‰。
由此可见,提高脑瘫儿童的康复医疗显得刻不容缓。
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从四个象限分析现阶段我省儿童康复医疗服务现状,旨在为我省更好的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做提供参考。
这一理论由S(strength)、W(weakness)、O(opportunity)和T(threat)四方面组成,经常被用在制定公司战略、竞争对手分析或者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近些年来逐渐被引入医疗领域。
1.对象与方法通过 CNKI、PUBMED 、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脑瘫儿童康复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通过访谈康复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等,了解他们对黑龙江省儿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看法;通过SWOT对我省儿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对策。
2.结果2.1优势2.1.1儿童康复技术成熟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是黑龙江省最早一批开展脑瘫康复治疗的三级医院。
原佳木斯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李树春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开展脑瘫的防治与康复工作,开启了我国儿童康复的先河。
2.1.2康复医疗需求日益增加医疗水平技术的提高使得新生儿病死率不断下降,但医疗救助后存活儿童脑瘫发病率明显提升,导致脑瘫患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
我国脑瘫儿童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而作为培训我国第一批培训儿童专业康复人员的黑龙江省承担着庞大的康复治疗任务。
2.2劣势2.2.1儿科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相关研究显示[3],全球85 %的残疾儿童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但接受康复服务的不到5%。
目前国内儿科卫生资源普遍偏低,随着东北地区人才严重流失,无论是在儿童康复师方面还是医疗资源方面我省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指南初稿简介(一)李晓捷xiaojljms@指南编写的背景(二)临床实践指南的分类(两类)1、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受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会一定程度影响其科学性2、循证实践指南•循证医学方法学指导下•考虑患者的意愿价值观、资源消耗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是临床实践指南的主流三、国际脑瘫康复治疗指南(一)脑瘫指南(美国卫生部 2007、7、21) 目标人群的年龄:婴幼儿(1〜23个月);儿童(2至12岁)撰写内容:(临床问题→证据(分析)→结论→建议)•儿童脑瘫的诊断与评定(AACPDM/BPNA)•脑瘫的定义和分型(AAN-Child Neurology Society)•硫酸镁对胎儿的神经保护作用(SOGC)•实践参数: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痉挛(以证据为基础的评价)(AAN and PCCNS)•系统评价有氧运动干预脑瘫患儿的有效性(AACPDM)•系统评价石膏固定对马蹄足脑瘫患儿的影响(AACPDM)•系统评价软夹板对脑瘫上肢功能的影响(AACPDM)•系统评价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脑瘫儿童的效果(AACPDM)•肉毒杆菌神经毒素对痉挛的治疗(以证据为基础的评价)(AAN)•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的干预(AACPDM)•对脑瘫进行神经发育治疗 (NDT)的效果(AACPDM)•对脑瘫患儿胃造瘘进食的效果(AACPDM)•手术实施内收肌松解对脑瘫髋关节半脱位的影响(AACPDM)•鞘内注射巴氯芬注射对痉挛型和张力障碍型脑瘫影响的证据•使用A型肉毒毒素用于脑瘫患儿欧洲2009最新共识(European Consensus Group)•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指南•神经损伤儿童的营养(CPS)四、我国脑瘫康复指南的编写组织领导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神经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亚专业委员会人员组成主审:励建安顾问:林庆 卓大宏主任:李晓捷 副主任:唐久来 马丙祥各章负责人:唐久来 黄真 陈秀洁 李晓捷 王雪峰 李林 马丙祥编 委:32人指南大纲及编委第一章 概 述唐久来 秦炯 王艺 邹丽萍第二章 早期干预及预后黄真 杨红 周丛乐 陈翔第三章 脑性瘫痪的评定陈秀洁 姜志梅 史惟 王立苹第四章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李晓捷 吴卫红 杜青 庞伟 吴建贤 麦坚凝 孙奇峰 唐亮 尚清第五章 脑性瘫痪的传统康复治疗王雪峰 马丙祥 刘振寰 胡晓丽第六章 集中式康复及家庭、社区康复李林 王家勤 梁兵 邱卓英第七章 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及管理马丙祥 肖农 张丽华第一章概述定义、分型、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三)我国最新修订的脑瘫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重点1. 简介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障碍,常常伴有感知、认知和行为问题。
康复治疗是小儿脑瘫的关键治疗手段,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重点。
2. 康复治疗的目标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儿增强功能、改善姿势控制、提高运动能力、促进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具体而言,治疗目标可以包括:•改善肌张力,减少痉挛和麻痹•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强化肌肉力量,改善姿势控制•改善运动技能,提高日常生活技能•改善认知和语言能力•促进患儿社交和心理发展•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如骨质疏松和压疮3. 康复治疗团队小儿脑瘫康复治疗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学家等。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确保患儿获得全面的康复治疗。
4. 康复治疗策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的治疗策略,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和辅助技术的应用。
4.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锻炼和运动来改善肌肉力量、平衡、协调和姿势控制。
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功能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练习适应性运动、使用辅助器具和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4.2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旨在帮助患儿改善手眼协调、日常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
作业治疗师会评估患儿的功能水平,并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如功能性训练、生活自理技能训练和认知训练,促进患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3 言语治疗许多小儿脑瘫患儿伴有语言和沟通障碍,言语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语音发声、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言语治疗师会评估患儿的沟通能力,并采用语言训练、语音矫正和认知训练等方法,促进患儿的语言发展。
4.4 辅助技术辅助技术包括使用助听器、助步器、轮椅和其它辅助器具,以帮助患儿改善移动能力、促进独立性和参与社交活动。
康复治疗团队会根据患儿的需要,评估并推荐适合的辅助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Dec.2015,Vol.30,No.12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第三节康复治疗技术(上)一、神经易化技术(一)Bobath 技术1.Bobath 治疗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脑瘫患儿证据脑瘫患儿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缺少对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导致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4](2个Ⅰ级证据,1个Ⅲ级证据,1个Ⅳ级证据)。
Bobath 治疗技术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达到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通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的目的[5—7](1个Ⅱ级证据,2个Ⅲ级证据)。
Bobath 治疗技术还通过对运动模式协调性的促进,抑制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对脑瘫患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影响,从而实现正常运动模式的整合,防止异常模式的形成和固定。
采用Bobath 技术的不同手技,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特点,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8—11](4个Ⅳ级证据)。
因此,Bobath 技术适合于各种类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推荐Bobath 治疗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脑瘫患儿,应根据不同类型特点,选择采用Bobath 治疗技术的不同手技(推荐强度B 级)。
2.Bobath 治疗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年龄组脑瘫患儿证据Bobath 治疗技术对各年龄组脑瘫患儿均有效,但2岁前,尤其是1岁以内的轻度脑瘫患儿效果更好[12—13](1个Ⅰ级证据,1个Ⅳ级证据)。
婴幼儿时期脑生长发育快、代偿性和可塑性强,且其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模式尚未固定,这一时期患儿若能得到外界给予的刺激性治疗及功能训练,可使其学习建立正常的姿势运动模式,使其功能达到最佳效果[14—16](3个Ⅱ级证据)。
脑瘫患儿早期应用Bobath 治疗技术是恢复其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效手段。
推荐1.Bobath 技术可应用于不同年龄组脑瘫患儿(推荐强度A 级)。
2.Bobath 技术对于小年龄组脑瘫患儿更有效(推荐强度A 级)。
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摘要:脑性瘫痪也就是人们说的脑瘫,通常指的是患儿从受孕开始到婴儿期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导致的综合征。
脑性瘫痪发病时,患儿出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大多归属为中医“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脑性瘫痪治疗的重要性,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法愈发多样。
针灸在治疗脑性瘫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语言等方面的障碍。
关键词: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研究进展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问题[1]。
目前公认的病因主要有[2]遗传因素、早产、感染与炎症、先天性畸形、宫内生长缓慢、多胎妊娠、胎盘病理、新生儿脑病胆红素脑病等其他危险因素。
根据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李晓捷教授团队在我国十二省市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研究,脑瘫总患病率为2.46‰,按照这个比例进行估算,大概每年新增脑瘫患儿2-3万人,成为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
脑性瘫痪致的致残率高,治愈率较低且治疗的周期非常长,这给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目前来说,临床上并没有研发出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疗脑性瘫痪的药物,手术又对患儿有一定的损伤。
而由于中医治疗在近些年来得到很大的推广和发展,尤其是针灸治疗,由于其作用明确且无副作、成本低,医生开始使用这种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治疗。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针灸治疗脑性瘫痪,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以及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1.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脑性瘫痪主要是由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再加上患儿后天调养失当,导致气血亏虚,最终患上脑性瘫痪。
除此之外,以下原因都可能导致患儿患上脑性瘫痪:脑性瘫痪患儿的父母的精血亏虚,进而使得胎儿不足以及胎失所养;脑性瘫痪患儿的母亲在孕期母体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患儿的母亲出现宫内感染、患儿窒息、早产等因素,使得胎儿在母体内没办法得到充足的气血营养;孕妇在生产时,出现颅内出血、缺血、缺氧,进而导致筋脉失养、窍道不通,脑性瘫痪患儿的气血不能输布于脑和四肢[3]。
脑瘫早产儿的康复治疗计划
1. 早期干预和治疗:
-神经发育支持:提供早期神经发育支持和刺激,例如适当的早期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能治疗。
-基础生活技能培训:帮助婴儿学会基本的自我照护技能,如进食、穿衣和洗漱等。
2. 物理治疗:
-肌肉控制和力量训练:通过定制的物理治疗方案,帮助改善肌肉控制和力量,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改善。
-运动和姿势训练:练习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减少肌肉痉挛和僵硬。
3. 言语和语言治疗:
-口腔肌肉控制训练:针对口腔肌肉的训练,改善儿童的发音和语言流畅性。
-交流技能培养:帮助儿童发展和改进语言沟通能力,包括语言理解和表达。
4. 职能治疗: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教授和练习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功能技能,如使用工具、手部动作协调等。
-认知功能训练:提供认知训练,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医疗管理和监测:
-药物治疗:如有必要,通过药物管理来减轻肌肉痉挛或控制其他相关症状。
-定期复诊和评估:定期进行医疗评估和监测,以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测康复进展。
6. 家庭支持和教育:
-家庭康复指导:教育家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康复进展。
-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社会资源和支持,帮助家庭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挑战。
7. 心理社会支持:
-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针对儿童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社会支持,帮助应对情绪和心理压力。
8. 教育和学习支持:
-特殊教育服务:根据儿童的能力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支持服务。
佳木斯市小儿脑性瘫痪的社区康复经验介绍
李晓捷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1997(003)001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李晓捷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8.09
【相关文献】
1.现代康复理念在小儿脑性瘫痪社区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J], 周正
2.佳木斯市区脑性瘫痪儿童登记管理初探 [J], 马冬梅;徐伟;姜志梅;马玉廷;李淑霞;吕智海;郭岚敏;徐磊;吴哲;孙瑞雪
3.现代康复理念在小儿脑性瘫痪社区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J], 周正
4.柳少逸运用针刺辨证施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经验介绍 [J], 任帅花
5.小儿脑性瘫痪社区康复网的建立 [J], 陈业德;安春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徐朝
出版物刊名: 奋斗
页码: 63-6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6期
主题词: 儿童康复;学术带头人;小儿脑瘫康复;康复医学;流行病学调查;名誉院长;李树春;佳木斯大学;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学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但是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出生那天起脑的发育就存在缺陷——脑瘫。
据2013年我国12省32万1-6岁儿童脑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脑瘫的发病率为2.48‰,意味着我国如果按每年1600万新生儿计算,将新增脑瘫儿童4万;流调结果还显示脑瘫的患病率为2.45‰,据此估算我国7岁以下脑瘫儿童大约250万,14岁以下脑瘫儿童大约500万。
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科学规范地应用肉毒毒素A
李晓捷
【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年(卷),期】2004(024)004
【摘要】肉毒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肌肉注射后,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结构,其神经毒分子迅速与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抑制乙酰胆碱释放而缓解肌肉痉挛。
3~6个月后,神经末梢旁生新芽,恢复释放乙酰胆碱的能力,肌肉会再次痉挛。
BTX-A适用于治疗眼睑下垂、斜颈、面神经麻痹、斜视、脑损伤后继发痉挛状态及多发性硬化等,
【总页数】1页(P172)
【作者】李晓捷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3
【相关文献】
1.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应用针灸治疗的疗效分析 [J], 吴容军;张进城
2.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应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分析 [J], 李霞;张伟
3.在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的效果观察 [J], 任晓翠
4.康复辅具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J], 周晓岚;李娟娟
5.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刘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Pet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7例疗效分析
陈秀洁;李晓捷;李明远
【期刊名称】《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3(8)5
【摘要】脑性瘫痪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peto法又称集团指导疗育或引导式教育法,本文报告应用此法治疗107例小儿脑瘫的疗效。
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07例中男68例,女39例,年龄3~10岁者95例。
临床分型以痉挛型、手足徐动型、混合型为主,分别为48、40、15例。
其中四肢瘫43例、双瘫28例,重复偏瘫23例,余者为少数截瘫等。
除15例外,均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
平均住院日数为40.1天。
二、方法按病情轻重及脑瘫分型将患儿分组。
【总页数】3页(P423-425)
【关键词】儿童;脑性瘫痪;Peto法;疗效
【作者】陈秀洁;李晓捷;李明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小儿神经精神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305
【相关文献】
1.多功能经络导平治疗仪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8例疗效分析 [J], 贾宝珠;姚红芳
2.运动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J], 陆少珠
3.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采用综合康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J], 张小雨
4.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法疗效分析 [J], 张祜;岳巍;王桂宁
5.应用Peto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7例疗效分析 [J], 陈秀洁;李晓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