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泰陵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1.26 KB
- 文档页数:2
《清西陵最建议去的三个地方》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清西陵里最值得去的三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泰陵。
那里可大啦,有好多好多的建筑。
一进去就能看到高高的大门,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城堡。
里面的石头路走起来嘎吱嘎吱响,好像在给我们讲故事。
还有那些漂亮的房子,上面画着好看的图案。
第二个地方是昌西陵。
那里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回音壁。
你站在一边小声说话,另一边的人就能清楚地听到。
我和小伙伴试过,真的太好玩啦!第三个地方是慕陵。
那里的建筑风格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特别精致。
有好多雕刻的花纹,就像仙女刻上去的一样。
小朋友们,这三个地方是不是很有趣呀?《清西陵最建议去的三个地方》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清西陵。
第一个要去的是崇陵。
那里有一个大大的地宫,走进去感觉有点神秘又有点害怕。
地宫里有好多宝贝,不过都是以前的东西啦,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第二个地方是永福寺。
寺庙里有好多佛像,看起来特别慈祥。
还有好闻的香的味道,让人觉得心里很平静。
第三个地方是泰东陵。
那里的风景可美啦,有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
就像一个大花园,让人看了心情特别好。
小朋友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哟!《清西陵最建议去的三个地方》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清西陵。
第一个一定要去的是清西陵的神道。
长长的神道两边有好多石狮子,它们有的张着嘴,有的闭着嘴,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
走在神道上,感觉自己像个小皇帝。
第二个地方是华龙皇家陵园。
那里有很多名人的墓,能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
第三个地方是古松林。
好多好多的松树,又高又大。
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就像在唱歌。
小朋友们,清西陵是不是很吸引人呀?。
清世宗胤稹万年吉地泰陵于易县永宁山下太平峪卜建,打破了该区域内数年形成的寺庙固有布局。
对例应迁出吉地的寺庙,清廷并未肆意破坏,而是区分情况,进行或迁建,或官修,加以保护。
同时又于风水墙外先后添建了寺庙两处,从而形成了众寺庙以泰陵为核心,于周围环护分布的新格局。
这种布局的形成,是清廷一贯执行的宗教政策在陵寝当中的具体体现。
特稿清泰陵卜建影响西陵寺庙布局考析赵兴坤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工 程师,研究方向为清代古建筑、清代皇家陵寝及人物、西 陵营建及相关地域文化等。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控山西之要冲;北依北京,翼京畿之多。
」(【明】 佚名 增广贤文' )易州泰屏藩。
其独特的区位,使得泰宁山连同宁山(今易县永宁山)身处紫荆关地质断裂带,不仅群峰高峙,山势嵯峨,而且山阳诸川集天地之灵秀,纳阴阳之瑞气,遂成「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二明】何景明 皇陵)的风水宝地。
同时其头枕太行山脉,襟连华北平原;西达三晋,紫荆关一带自古即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之地,亦是生灵涂炭的古战场。
戎马勧勒,人们渴望安宁;边境贸易,世人渴望统一。
二者矛盾的难以调和,促使佛教于此兴盛,古刹精蓝随之星罗于山川,数年之清泰陵远景可以看到远处泰陵的靠山——泰宁山(永宁山)limiiii![7 v ).___'Fi- ■!!^g窃KH日迹势】Mrgw^]拱卫泰陵的众寺庙分布图间已形成固有布局。
但自清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泰宁山下太平峪钦定为万 年吉地,圈入吉地红桩内的寺庙(部分)作为皇陵禁地的构成要素,被按照皇陵肇建和风水的需求予以通盘考虑和重新 规划之后,数年来寺庙原有之布局始被 打破。
之后,随着泰陵(含泰东陵)的建成、帝后的入葬,新的寺庙应需得以次第添建。
至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之后,众寺庙于风水围墙之外,拱卫山陵分布2020年第9期 I32"泰陵红桩圏定之前区域内寺庙(庵)分布情况示意图笔者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朝泰陵全图i 军307舆图改绘乾隆朝泰陵红桩内外主要寺庙分布情况示意图笔者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朝泰陵全图 军307舆图改绘图中莪磨寺在泰陵建成后改名为龙门寺I 3 3 紫禁城 h'rbid&n<塞尔登撰《兴隆寺碑记》拓片(局部)阅读链接 清泰陵清泰陵.清世宗雍正皇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最新清西陵的导游词介绍5清西陵的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以下是小编整理清西陵的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清西陵的导游词介绍(1)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 ,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而今天我们参观的则是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也是西陵中建筑早、规模的一座.清西陵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01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早、规模,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 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 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石牌坊是泰陵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呼之欲出的报考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华表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宏伟壮观.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明显,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走下七孔桥,可见在神路的两侧对称排列着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前面,为主要建筑,因为明、清陵时石牌坊作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纯属装饰.石像生是设置在陵墓前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泰陵原来并未安设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认为陵寝不设石像生,与典制不符,想在此泰陵增设石像生,而臣工们(风水大师:高其悼、洪文澜)则坚持: 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设,而甬路转旋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 .所以泰陵不设石像生并非违备典制,而是与风水有关.乾隆建议将大红门,龙凤门向南展拓,于是臣工们尊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计划并向乾隆奏议: 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踞之间,护北面随龙升这旺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时天造地设之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 .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对臣工的据理力争,也无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 知道了 .此事不了了之.事隔几年,乾隆旧事重提,终在1748年,大臣拗不过皇帝,在泰陵前安设了五对石像生,这样就失去了龙凤门横陈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卫迎候于门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筑中是一个败笔,但由于臣工们极端负责的态度与皇帝的据理力争,所以也未伤及大雅.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据刘敦祯先生讲,此山系人工所为,可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废料.那么案山在陵区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因风水讲,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所以案山会使陵区生气发越.通向宝顶的引导大道神道在里突然拐弯,是因为中国古建筑讲:贵含蓄,忌直接.后面的建筑不能直接尽收眼底,应该慢慢展开,所以当我们漫步于弯弯曲曲的神道上,就好像置身于意向深远的空间环境氛围之中.龙凤门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建筑,为庑殿顶火焰式石牌坊柱门,黄色琉璃瓦的看面墙,墙下有宽厚敦实的洁白色须弥座,构成丰富细致,色彩斑澜、华丽富贵的形体,整座龙凤门充满了动势.高低错落的轮廓线,挺拔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龙,横直如矢的大小额坊和顶部火焰宝珠,看面墙上云纹腾龙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叶,墙顶蓝绿色三彩斗拱所撑托的金色琉璃庑殿顶等等,都给人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感受.龙凤门的近形风姿与远视气魄巧妙溶汇,相登相生,出神入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精心杰作.三孔桥虽没有七孔桥那么宏大,但工匠师们都把它建造的小巧玲珑,优美动人,将两侧的栏板用优雅的券形曲线组合.站在三孔桥上驻足观看,陵寝宫殿群在紫色的永宁山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逶迤延展,把一种统一性的,一种非同凡响的稳重、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充分体现出来.三路九孔桥并肩横跨于后一座马槽沟上,除自然形成的三条河以外,后两道是人工开凿而成,山陵环境质量的完善非常注重对水的处理.水对于大地来说为血脉,能够造就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使生气发越;水还可以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谐和的环境组合,而且山水相得如方圆中之规矩,山水相济如堂室之门户.因此陵区所有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不使浸湿地宫;修筑堤坎,而且也使水流弯环,免其激射有声,破坏宁静的山陵气氛.所以马槽沟弯如飘带,柔如轻纱,造成来宜曲水向我,去宜盘旋顾恋的水势.充分体现出水对帝穴的留恋之情.所以陵区一山一水皆有义,一草一木总关情.神厨库是座东朝西的小院,内建神厨.神库和省牲亭等建筑,是祭祀时制作和存放各种肉食品的地方.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内矗立皇帝谥号碑,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覆顶,四角翘飞,形式与大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减了二分之一左右.内竖一统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着雍正皇帝谥号.东、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根据关外奶房,果房的遗制而制造的.东、西班房均为布瓦卷棚顶,为值班房,也叫守护房.清代皇帝继位之后,便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之修陵筑墓.因而皇陵的保护便成为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由深受皇帝信任的八旗兵来担负.他们采用换班的方法沿着陵院外的更道昼夜巡逻.如阴雨天气可在值班房内躲避休息.隆恩门是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结束与主体建筑的开始.两侧是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把宫殿区的所有建筑包围起来,使其形成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焚帛炉,又叫燎炉,是为皇帝祭祀时焚烧五色纸和金银锞的地方.炉高4米,单檐歇山顶,周身用黄琉璃瓦构件制成,炉基为须弥座.炉内四壁及上下均为铁板,下面是三个铁槽,顶部两角各有一出烟孔,底座下部两侧各有一扒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合协,雍容华贵,精巧秀致.东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同时又是临时存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帝、后的神牌就移到这里安放,在维修期间如遇上祭祀,也在此进行.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忌辰大祭之日,由永福寺派十三名喇嘛到此念经,为死去的皇帝超度亡灵.正面的隆恩殿是陵寝地面建筑中重要的建筑,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显得庄严肃穆.其建筑结构非常牢固,所有的木件全部采用卯榫对接形式,梁、柱、檀、椽结合不死板禁锢,有灵活移动的余地,具有很强的防震功能.在发生强烈地震时,榫卯之间具有活动性能,将外部力量缓冲分解,震后仍可恢复原位.因此雍正八年以来的多次地震和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没使清西陵的大木结构受到显著破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中门比较高大,两侧墙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装饰.这种门占地面积较小,看上去显得较厚重,图案丰富,雍容华贵,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材料非常坚硬,耐高湿,有一劳永逸之功效.两侧分别接卡墙.阻隔南北,使宫殿区形成两层院落.清代建筑学家,不仅注重陵区单体建筑的形象与外观,而且更注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群布局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组群布局的实现依靠门户和墙体,将各单体建筑有效地组合分割,形成一个个院落,并将院落形成复杂的整体给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二柱门横跨神道,石柱上架额坊,建筑形式为斗拱夹山顶.作为方城明楼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寝都在三座门以后建二柱门,自道光以后则裁撤,因为建筑中缩短了三座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的距离.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三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台基样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宝、八卦、琴棋书画等图案,所有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明楼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高高地耸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于仰崇桥山的氛围之中,它与朱红色的墙体、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当我们踏上明楼在向南方远眺时,心中升起一种无比自豪的感觉.正前方五里之外的东西华盖山,九龙九凤山形成的自然门户,郁郁葱葱的古松树弥漫于30里内外,座座殿宇、桥梁、门房、树木山川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气势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明十三陵大有过之无不及.清陵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所以英国著名科学家里约瑟说: 皇陵在中国建筑制式上是一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伟大的例子 .雍正在选定易州境内天平峪时,说这里是: 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风水宝地.而历经180年,十四座陵寝完工以后,自然景观又加之人文景观,就形成了: 山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之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 ,的人间胜境,是龙蟠风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的秀美风光 .朋友们,到此为止,西陵的参观就告一段落,谢谢大家的合作,请您留下宝贵的意见,真诚的欢迎您的再次光临,祝大家归途愉快,再见!清西陵的导游词介绍(2)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清西陵,我是你们的导游**. 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个皇帝陵、三个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园寝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寺福、行宫).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6位阿哥,共计78人. 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竞相峥嵘.还有五色祥云萦绕的永宁山,绵绵屏立于陵寝之后.八功遥溯灵源的易水河缓缓流淌于大红门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规模宏大,颇具气势. 其中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从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庆的陵称昌陵.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 ,石板上还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是满堂宝石.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工艺精巧的道光陵称慕陵.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 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崇陵是光绪的陵墓,在泰陵东5公里,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整个陵区树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过的行宫古建筑可接待游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区周围山川河流也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清朝末年泰宁镇总兵陈增荣在笔书余暇,雅爱山川秀丽,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荆关紫气、拒马奔涛、云蒙叠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钟、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 .正是由于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衬托出了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离开父祖,独辟蹊径,在易州境内首辟西陵,以图大清江山万代、岁远天长.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于泰陵地宫.后来,为使东陵和西陵香火永续,乾隆皇帝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以后的皇帝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东陵界内的胜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与祖父康熙为伴,其子嘉庆在泰陵旁边建了昌陵与祖父雍正相守.遵照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寝原建于东陵宝华峪,在历经七年建陵大工完竣并葬入孝穆皇后以后,发现地宫内渗水不断,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内选择了一块高平之地,将宝华峪陵寝建筑拆除,到西陵营建陵墓.在隔咸丰、同治两代皇帝后,光绪也将坟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均为天造地设自然成趣,那么,从建泰陵到崇陵竣工历时185年之后,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 使天人合一宇宙观在陵寝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正如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所说的那样: 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 , 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 . 好,游客朋友们,清西陵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清西陵的导游词介绍(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 ,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泰陵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01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 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 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
清西陵景区景点介绍
1. 泰陵,那可是清西陵里相当重要的一处啊!就好比是一个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
你想想,规模宏大的建筑,庄严肃穆的氛围,多震撼啊!走在那里,似乎能感受到曾经的辉煌呢!例子:哇,当你走进泰陵,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中,那种感觉,能不让你惊叹吗?
2. 昌西陵可太特别啦!它就像一个隐藏的宝藏等你去发现。
那独特的回音壁,简直神奇极了,当你轻轻说话,就能听到清晰的回音,这难道不令人称奇吗?例子:嘿,在昌西陵试试回音壁,那奇妙的感觉,是不是让你觉得超级有趣呀!
3. 慕陵啊,给人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庄重。
就好像一位智者默默地守护着一切。
它的建筑风格简约而不简单,每一处细节都饱含深意,是不是特别值得去好好欣赏呀?例子:哎呀,你去看看慕陵,那独特的韵味,肯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呢!
4. 崇陵,很有故事的一个地方哟!就如同一个装满故事的宝盒。
了解它的历史,感受那段过去,会让你对过去的时代有更深的体会呢!例子:哇塞,崇陵的故事你不想听听吗,听了一定会让你感慨万千的呀!
5. 永福寺也是清西陵的一大亮点呀!它就像是喧嚣世界中的一处宁静港湾。
在那里,能让你的心瞬间平静下来,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禅意,多棒啊!例子:天哪,走进永福寺,那宁静的氛围,不就像给你的心灵来了一场温柔的按摩吗?
6. 行宫,曾经可是很重要的地方嘞!好比是旅游中的温馨小家。
在这里可以想象以前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很有意思呢!例子:哟呵,在行宫逛逛,感受下曾经的生活气息,难道不会让你心生好奇吗?
7. 华龙皇家陵园,那也是清西陵的一部分呀!像是一颗低调却闪耀的星星。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等待着你去发掘呢!例子:嘿呀,华龙皇家陵园的独特魅力,不去发现一下可就亏大啦!。
清西陵泰陵解说词篇一:清西陵解说词清西陵讲解词在北京西南,120公里的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群山环抱、松柏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清代皇室陵墓群,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清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及9位皇后、57位嫔妃、2位王爷,6位阿哥,共计76人。
整个陵区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在42华里的内围墙里面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位妃园寝、2座王爷园寝、1座阿哥园寝、一座公主园寝,还有附属建筑——行宫、永福寺,共有建筑432座,规模宏大,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生态文化内涵,是中国20xx来陵寝建筑史上最辉煌壮丽的篇章。
清西陵自1730年开始营建,至1915年全部竣工,陵寝建筑齐全,有些独一无二,真可谓“一组清代皇陵,半部清史写照。
”建筑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类,它是心中美丽的梦想,是眼中凝固的音乐,是手上沉默的历史,砖和瓦,泥与沙,统统被先人按照文化的方式,勾勒出线条,涂抹上色彩,存放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沐浴着晨辉夕暮,承受着风风雨雨,站在它们面前,这风格,这沧桑,等待着我们去细细阅读,去轻轻触摸,去深深感悟,这里就是清西陵。
是驰名中外的皇家陵寝建筑群。
漫步在曲折的神道上,驻足于古松林荫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抚摸着斑驳的石雕,我们小心翼翼,我们轻手轻脚,真怕一不小心打碎了酣睡在大自然之中那么多透明的梦想。
西陵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变数和异样,正是这些变数和异样使得西陵充满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第一陵。
五孔桥是大红门前第一座拱桥,它气势宏阔,像一条白色的巨龙正卧陵前。
向东西两边延伸的马槽沟弯如飘带、柔若轻纱,沟内之水来意曲水向我,去意盘旋顾恋,充分体现出陵区之水对地穴的留恋之情。
大红门是陵区的总门户,在它外面有3座巍峨高大的石牌坊,这是清西陵最具独特的建筑之一,它们一座居中面南,横跨神道,2座各列东西,成品字形排列,与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了一个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在雕刻艺术方面比明帝陵和清初诸帝陵牌坊精巧而繁复,在在牌坊的梁柱上雕有龙凤、花草、海兽等纹饰,夹柱石上的赑屃(bixi)昂首怒目,横卧于顶端,与其周围的山川图案构成一幅“寿与天(山)齐”的吉祥氛围。
清西陵简介及详细介绍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0公里处的清东陵以南,西距北京120公里,占地约20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西陵始建于1644年(顺治三年),清朝入关后第三年正式建成,历时120余年。
其布局仿照北京清代皇家陵寝而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
西陵由永陵、裕陵、福陵三座陵园组成。
其中永陵系清东陵的姊妹陵,规模最大,形制也最为规范,也最具特色。
裕陵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永陵相距12公里。
福陵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又被八国联军烧毁,现仅存福陵一座。
清西陵的规划设计以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宗法思想为基础,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华,并融入了西洋建筑的一些特点和风格。
整个陵区除地宫和碑亭等建筑物外,其他地面上并无建筑,没有一条石街道和道路。
清西陵整个陵寝建筑群分为陵园和宝城两大部分。
陵区内共有30多座陵墓和5座妃园寝。
—— 1 —1 —。
清西陵简介清西陵是中国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皇后孝谨皇后吴氏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景区内,是我国最早开始修建的明朝陵墓之一。
清西陵的修建始于公元1409年,历经三十余年才完成。
陵墓规模宏大,充满雄伟壮丽的气势,是明代陵墓建筑的杰作之一。
清西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乡颐和园西南方,紧邻八达岭。
陵墓占地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包括陵门、神道、墓道和宝顶等建筑,群山环抱,环境幽静优美。
作为明朝皇家陵墓之一,清西陵承袭了以前的陵墓建筑风格,同时也有独特的创新之处。
清西陵以庄严肃穆的气氛和精细细致的工艺而闻名。
陵墓的主体建筑是神道和墓道,整个墓地被高墙围绕,进入神道后,沿着两侧设有石狮和石马的大片石阶,可见修建者在设计时的用心。
墓道是通往地下宫殿的道路,内部门墙上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壁画,描绘了不同主题的图案和故事,为游客展示了明代的历史文化。
墓道尽头是地下宫殿,也称为地宫,它仿佛是一个宫殿的缩影,由多个大厅和房间组成,整个宫殿的结构复杂精细。
宫内的建筑结构以木材为主,并饰以彩绘和金箔,给人一种华丽的感觉。
在地宫的尽头,是明神宗朱翊钧和孝谨皇后吴氏的真正合葬之所。
他们的陵墓内有大量的文物和珍宝陈列其中,如各种金银器皿、瓷器、织物、书画等。
除了主墓之外,清西陵还有其他配套建筑和景观。
神道两侧有石雕,石雕上的动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彰显了当时的雕刻艺术水平。
陵墓周围还有大片的陵园,种植着树木和花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此外,还有众多的石碑和牌坊,上面刻有文字,记载了明神宗朱翊钧和孝谨皇后吴氏的事迹和重要历史事件。
清西陵作为中国明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精细细致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
对于游客来说,清西陵是一个了解明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体验古代建筑魅力的绝佳去处。
尽管修建清西陵所用的时间长达三十余年,但这种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建造是值得的,因为它成为了明代陵墓建筑中的瑰宝之一,展示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文化。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易县永宁山下,是清朝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
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其间185年,相继建成了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园寝3座,以及王爷园寝2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寝1座,共计14座陵寝。
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
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营房、衙署为辅的83平方公里的广袤陵区,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
清西陵——现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清西陵的选址、设计和营建,严格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指导下进行,选址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的宽阔谷地,这里万山拱卫、众水朝宗,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既雄奇壮丽,又清幽典雅。
清西陵具有极高的史艺价值,雍正皇帝的泰陵建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道光皇帝的慕陵建有世界最大的楠木雕龙隆恩殿;嘉庆皇帝的昌陵隆恩殿,地面采用花斑石铺墁,有满堂宝石之誉;光绪皇帝的崇陵采用贵重的铜铁木建造,有“铜梁铁柱”之称;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建有中国古代陵寝中唯一的回音壁和回音石;清西陵永福寺、行宫为清代陵寝附属建筑仅存孤例。
清西陵山川秀美,景物天成,自然环境极具亲和力。
这里群山环护,河道纵横,北易水河及其17条支流纵贯陵区,如此丰沛的水源在华北地区是不多见的。
15000株古松和20万株幼松遍布陵区,是中国最大的人工古松林,被誉为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具有极高的休闲、度假、养生价值。
主要景点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建于1730年至1736年,是清西陵中第一陵,内葬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雍正皇帝,在位13年(1723年-1735年),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古代帝王。
雍正登基后,曾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选择陵址,后因风水和土质原因废掉,又另选址在今天的易县,并于雍正八年(1730年)开工建造泰陵,从而开辟了清西陵陵区。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
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
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
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
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皇贵妃敦肃。
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
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
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
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
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
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
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1]昌西陵内安葬着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她也是清一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一个。
清西陵泰陵简介
泰陵概况
清西陵泰陵,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北郊,是中国清代第六位皇帝乾隆帝及其妃嫔的陵墓。
泰陵始建于1761年,历时5年完工。
泰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地面无敛地皇家陵寝。
陵墓布局
泰陵的总面积约为27.7万平方米,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
外朝是泰陵的主体,包括祭祀文物陈列馆、山门、宝顶亭、养心殿等建筑。
内廷则是妃嫔的陵园,由十二座妃嫔陵墓组成,分别围绕大势卉园而布局。
在泰陵陵墓的正中心,是乾隆帝的神道,该神道以夾道形式连接外朝和内廷。
神道上设有拱门、牌坊、石崖、鸟兽石刻等装饰,气势宏伟。
在神道两侧,是乾隆帝妃嫔的陵墓。
建筑风格
泰陵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满族建筑的特点,体现出乾隆帝对于中满文化的尊重与融合。
陵墓的建筑均采用黄琉璃瓦,整体色调以黄色和绿色为主,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泰陵建筑采用对称布局,体现了尊崇和平衡的思想。
在泰陵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皇穹宇和神道。
皇穹宇是泰陵的主体建筑,也是乾隆帝的陵墓所在地。
神道则是连接外朝和内廷的通道,伫立于四十九座石狮的陪衬下,气势恢弘。
文物珍宝展示
清西陵泰陵陵墓及其陵园中保存着大量的文物珍宝,展示了清代皇帝的生活和文化。
在泰陵的祭祀文物陈列馆中,可以看到乾隆帝的贵妃嫔妃的生活用品、服饰、珠宝等物品。
这些文物珍宝的保存完好,给人们展示了清代皇家生活的精致和华丽。
此外,泰陵还保存了大量的石刻和玉雕作品,这些作品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
乾隆帝曾下令在泰陵陵园中刻制各种石刻和玉雕,以展现中满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参观须知
1.参观泰陵时,请注意保持安静,对于陵墓及文物应保持敬意。
2.参观者禁止接触文物陈列馆内的展品,以免造成损坏。
3.在泰陵内禁止吸烟、触摸建筑物和随地乱扔垃圾。
4.参观者需遵守引导员的规定和要求,不得擅自离开导览区域。
5.参观者可以自行游览,也可选择跟随导游参观。
总结
清西陵泰陵作为中国清代皇家陵寝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展示了乾隆帝及其妃嫔的生活和文化。
参观泰陵时,我们应该保持敬意,遵守规定,共同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参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清代皇室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乾隆帝对于中满文化的热爱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