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神导读(2016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女神》读后感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
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
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
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
《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作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当具有这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的大无谓精神。
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更是我们青年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
《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具牺牲的浓烈情感。
“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心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正与这热烈燃烧的煤火一样激-情燃烧。
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情感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在繁荣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难道连这激-情品膨湃,热烈的区区爱国之心也没有了吗?那我们还算什么祖国的栋梁、国家未来的主人呢?《女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呼出了二十七个“晨安”。
十、《女神》专题讲解【作家作品】郭沫若简介: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他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
他幼年在乐山、嘉定和成都念书,接触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
中学时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培养起叛逆和反抗的性格。
1913年末,郭沫若经朝鲜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1923年春毕业归国。
留学期间,郭沫若阅读了大量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
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成为他反抗陈规、张扬个性的思想武器,泰戈尔、歌德、惠特曼、海涅、雪莱等人的浪漫主义诗篇则深深地影响了郭沫若诗歌的主题倾向、艺术风格乃至整个审美观念。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其他主要作品还有诗集《女神》、《星空》、《新华颂》、《迎春曲》;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蔡文姬等;另有回忆录《洪波曲》,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诗歌形象】《女神》完整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充满活力的人与豪迈壮阔的意象群的统一演绎出《女神》中充满想象力和激情的诗篇。
《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光海》、《天狗》是其中的名篇。
其他如《匪徒颂》、《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也多以歌颂创造、歌颂祖国为主题。
在《女神》所收的诗中里往往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以视为郭沫若“自我表现”的产物,但这“自我”是与他心目中的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
在他的诗里,内与外,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已经消失了界限,整个宇宙都在诗人内心情感与情绪的波动中辉映涌动着。
我们重点来看一首《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女神》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等人的著作。
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
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
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写了《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内容辑要:《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
虽然略迟于胡适的《尝试集》,但却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1921年间的诗作,以作品式样和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种新形式。
《女神之再生》前面题写了《浮士德》的诗句:“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
”郭沫若心中的女神是创造力的化身,在堆满男性残骸的世界上,女神创造出新的太阳,因此,女神又成为光明的象征。
聚焦高中语文新课标——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发布时间:2021-08-10T14:47:14.207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月作者:周庭根[导读]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人生高度的不同。
如何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效率,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各个教育学者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来促进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中,应该予以重视语言发展,着重启蒙学生的语文语言建构意识,同时还要创新语言运用形式,引起学生对语文知周庭根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人生高度的不同。
如何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效率,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各个教育学者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来促进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中,应该予以重视语言发展,着重启蒙学生的语文语言建构意识,同时还要创新语言运用形式,引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
【关键词】高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15-01引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发展,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需要在不断尝试和实验中才能够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式,语文课堂的语言建构运用教学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语言建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意识的培育和发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还使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技能等方面得以提升。
教师还应该根据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组织开展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提升课堂语言建构有效性教学。
高中生必读名著导读加简介高中生要是有一本必读名著导读,读书就简单方便多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高中生必读名著导读,一起来看看。
高中生必读名著导读:论语导读《论语》中有许多记述孔子与其弟子日常生活片段的小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为孔子温文尔雅、思想明晰、深沉老练、举止端方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的动人形象溢彩增辉。
并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绘出孔门弟子的群像,点染出他们各具典型特点的不同性格。
如子路的鲁莽率直,颜渊的安贫乐道,子贡的善于辞令,曾参的沉稳谦虚……作者和时代背景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早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引起外国学者的注意与重视,并传播到海外。
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论语)年谱》统计,古今中外介绍、研究《论语》的著作多达三千种。
在二十世纪中叶,《论语》被译成外文的种类之多,以及出版发行数量之大,已居世界十大名著的第二位。
《论语》中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不仅施强大影响力于国人,而且其影响早已超越国界与种族的限制,远播五洲,历来为世界进步人类所重视。
西方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早就注意到了《论语》所阐释的儒家思想的道德意义与政治意义,并给以褒扬的评价。
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精读过《论语》等许多儒家文化经典。
认为孔子的伦理学说有助于建立幸福与理想的社会。
伏尔泰把《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孔子的画像悬挂在个人的小礼拜堂中,朝夕膜拜。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罗伯斯庇尔也深受《论语》的影响。
一七九三年,他在起草著名的《人权宣言》中庄重地引用了《论语》中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以表述对“自由”的“道德界限”的看法;后来,那段文字写进了法国的宪法。
高中生必读名著导读:内容简介为使读者在漫游中身心受益,本书帮助读者选读、速读,以体裁为纲,以作品为目;以历史为经,以作者为纬。
具体到每篇作品,又以作品档案、时代背景、故事梗概,人物欣赏和精彩片断平面展开,纵向点击。
深圳高中语文课内必读书目一、教材导读篇目必修一:《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徳》二、课程标准规定必读的名著: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三、推荐阅读报刊杂志《青年文摘》——青年人自己的心灵之光.《读者》—善读可以医愚《思维与智慧》—思维大比拼,智慧大舞台。
《启迪》—新知新趣新思维《新智慧文摘》—精品文摘智慧宝典《哲理》—生活小哲理,人生大智慧《格言》——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杂文选刊》——针砭时弊,批评世俗,反思历史,解读人生。
四、推荐阅读书目100部(一)文化经典(4部)1.《老子》/[春秋]老子: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2.*《论语》/[春秋]孔子:东方人的“圣经”,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3.*《庄子》/[战国]庄周: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惊俗骇世之论4.*《孟子》/[战国]孟轲:睹斯人风标,养浩然之气(二)小说(30部)5.*《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三个帝国罗曼史,成败兴亡笑谈中6.*《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奇书7.*《呐喊》/[现代]鲁迅:对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洞察8.*《家》/[现代]巴金:青春是美丽的9.*《子夜》/[现代]茅盾: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10.《骆驼祥子》/[现代]老舍: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11.*《边城》/[现代]沈从文:边地风情的长轴画卷12.《围城》/[当代]钱钟书: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13.《花季·雨季》/[当代]郁秀:为中学生写中学生的小说揭开新的一页14.《射雕英雄传》/[当代]金庸:自此后再也无人怀疑金庸的小说巨匠地位15.《尘埃落定》/[当代]阿来:傻子与智者的交汇,先进与落后的融合16.《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7.*《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真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18.《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19.《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十九世纪英国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20.*《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之一21.*《巴黎圣母院》/[法]维克多·雨果:善恶美丑的鲜明对比22.《红与黑》/[法]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23.*《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宝石上的各个校面折射出灿烂的光芒24.《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的描述25.《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拿破仑远征埃及随身携带的书26.*《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俄]契诃夫: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27.*《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2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理想主义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29.*《老人与海》/[美]欧内斯特·海明威: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30.*《欧·亨利短篇小说》/[美]欧·亨利: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31.《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那场随风而逝的战争32.《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的书33.*《堂·吉诃德》/[西班牙]米盖尔·台·塞万提斯:骑士风尚的飘逝34.《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拉丁美洲历史图景鸿篇(三)诗歌(10部)35.《诗经》/[商周]民间: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36.《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不会做诗也会吟37.《宋词选读》38.《元明清散曲精选》39.*《女神》/[当代]郭沫若: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40.《繁星·春水》/[当代]冰心:微带着忧愁,微含着哲理41.《雪莱抒情诗选》/[英]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42.《草叶集》/[美]惠特曼: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43.*《普希金诗选》/[俄]亚历山大·普希金:常读常新44.*《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哲人绝唱,诗界丰碑(四)散文(10部)45.《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便览古文发展的最佳范本46.《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盛行海内,绵延不绝47.《朝花夕拾》/[现代]鲁迅: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48.*《朱自清散文精选》/[现代]朱自清:真和美的结合49.《梁实秋散文》/[现代]梁实秋:淡淡的氛围,自有一种韵味50.《杨绛散文选》/[当代]杨绛:处处随心所欲,又处处颇具匠心51.《毕淑敏散文集》/[当代]毕淑敏:养心的妙药52.《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当代]余秋雨:借山水风物,探寻中国文化53.《纪伯伦散文诗选》/[黎巴嫩]纪伯伦: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54.《莱茵河》/[法]雨果:一部极为出色的游记,巴尔扎克称它“是一部杰作”(五)戏剧(6部)55.*《西厢记》/[元]王实甫:穿越时空的爱情经典56.《牡丹亭》/[明]汤显祖:一出还魂续缘,衍出人间至情57.《桃花扇》/[清]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58.*《雷雨》/[现代]曹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59.*《茶馆》/[现代]老舍: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60.*《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世界文学最辉煌的殿堂(六)名人传记(6部)61.《名人传》/[法]罗曼·罗兰,傅雷译62.《居里夫人传》/[法]艾夫·居里,左明彻译63.《梵高传》/[美]欧文·斯通,常涛译64.《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梅沱等译65.《罗素自传》/[英]罗素,66.《甘地》/[印度]莫·卡·甘地著,鲁良斌译,(七)随笔杂文(10部)67.*《鲁迅杂文精选》/[现代]鲁迅:黑色调的文体68.《经典常谈》/[现代]朱自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69.*《语文常谈》/[当代]吕叔湘:一部讨论汉语常识问题的文集70.《人生哲思语编》/[当代]周国平: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71.《蒙田随笔全集》/[法]蒙田:探索心灵与世界的距离72.《培根散文集》/[英]培根:听一位睿智的老者谈经论道73.《思想录》/[法]帕斯卡尔: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74.*《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闪耀着智性的光辉75.《瓦尔登湖》/[美]戴维·梭罗:海子自杀时身边带四本书之一76.《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大地共同体(八)人生修养(8部)77.《人间词话》/[清]王国维: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78.《美的历程》/[当代]李泽厚: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79.*《谈美书简》/[当代]朱光潜:美学老人对后辈学人语重心长的美学诤言80.《美学散步》/[当代]宗白华: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81.《傅雷家书》/[当代]傅雷:不仅仅是家书82.《宽容》/[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关于自由思想最经典最通俗的读本8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84.《东方哲学的故事》[锡兰]L·A·贝克:简明易懂介绍亚洲思想和思想家(九)科学技术(8部)85.《科学发现纵横谈》/[当代]王梓坤,中华书局1998年版86.《数理化通俗演义》/[当代]梁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87.《科学与艺术》/[当代]李政道柳怀祖88.《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从大爆炸到黑洞89.《昆虫记》/[法]法布尔: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90.《人类征服的故事》/[美]房龙:人类的发明是社会进化中最重要的阶梯91.《植物的欲望》/[美]迈克尔·波伦:从植物的眼中来看世界92.《文明的溪流》/[美]H·G·威尔士:撷取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事件(十)人文名著(8部)93.《孙子兵法》/[春秋]孙武:兵家韬略之首94.《左传》/[春秋]左丘明: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95.《史记》/[汉]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96.《资治通鉴》/[宋]司马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体现97.《中国大历史》[当代]黄仁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98.《共产党宣言》/[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99.《美国独立宣言》/[美]托马斯·杰弗逊:为此后美国200年发展奠定思想基础100.《法律的故事》/[美]约翰·麦·赞恩:法律是人类历史的缩微。
《女神》导读说明:语文附加题中关系到的十部名著,对我们来说,可能《女神》的阅读困难最大。
现按照诗集顺序篇写一个简单的导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诗歌。
小部分诗歌高考牵涉到的可能性不大,故不再纠缠,或有省略。
重点掌握第一辑、第二辑和第三辑中的《归国吟》首先要明确《女神》全诗集的构成,认真阅读序诗前一页的构成介绍。
“什”:“篇什”,《诗经》的“雅”和“颂”卷首之篇为什,以十篇为一什,所以诗章又称“篇什”。
《序诗》※十月革命对郭沫若有着较大的影响,诗中出现了“无产阶级者”、“共产主义者”,明显能感觉到诗人受新思想的影响。
当然,在那个时期,包括诗人在内的国内很多爱国青年,事实上并不完全明白这些概念的意义。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承认:“但那只是文字上的游戏,实际上连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概念都还没有认识明白。
”第一辑《女神之再生》※叆叇(ǎi d ài ):云层弥漫天空的状态。
雝(y ōng )融:和谐和乐之意。
埒(li â):对等。
狯(ku ài ):狡狯,奸滑诡诈。
(口尾)(w ēi )呀:四川方言,也有说是郭沫若拟音自造的,表现焦急、痛苦的意思。
此剧最初是篇散文,郭沫若在郑伯奇、郁达夫、成仿吾三位朋友的建议与帮助下,改创为诗剧的形式。
“《女神之再生》是在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共工是象征南方,颛顼是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
”(郭沫若《创造十年》)“美的中国”正是诗剧前引诗所暗示的民主、和平的中国。
《湘累》※女n ǚ须x ū之z h ī婵媛ch ányu án 兮x ī,申sh ēn 申sh ēn 其q í詈l ì予y ǔ。
曰y u ē,鮌g ǔn 婞x ìng 直z h í以y ǐ亡w áng 身sh ēn 兮x ī, 终zh ōng 然r án 殀y āo 乎h ū羽y ǔ之z h ī野y ě。
汝r ǔ何h ã博b ó謇ji ǎn 而ãr 好h ǎo 修x i ū兮x ī,纷f ēn 独d ú有y ǒu 此c ǐ姱k u ā节j i ã? 薋z ī菉l ù葹s h ī以y ǐ盈y íng 室s h ì兮x ī, 判p àn 独d ú离l í而ãr不b ù服f ú题解:湘累,指屈原投湘水而死。
《汉书·扬雄传》:“钦吊楚之湘累。
”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
”鬒(zhěn)发:乌发。
揥(tì):古代妇女首饰,用象牙做成,故曰象揥。
瑱(tiàn):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饰。
糺(jiū):三股的绳索,引申为缠结。
纕(xiāng):佩带。
《棠棣之花》※主要人物聂政与其姐聂荌(àn),聂政为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题解:《诗经·小雅·常棣篇》:“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茂盛),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及棠棣,华及花。
棠棣之花的花与萼都好看,联想到兄弟的共存荣,故后人把“棠棣之花”作为兄弟的象征或代替词。
本诗代聂政聂荌两个好姐弟。
这篇诗剧是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的第一幕第二场,当时应报社之邀抽出来先行发表的。
诗剧中反映的战国之乱暗示了当时中国军阀的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
表达作者主张和平反对分裂的政治观点。
五卅惨案发生时,郭沫若正在上海,亲眼目睹了“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大学生,也在枪弹纷飞中身负重伤,他的姐姐不顾一切地在医院中看护他……”(《郭沫若传》。
诗人拿起笔,想用戏剧的形式绘下这壮丽的一幕。
起先他打算写一个三幕现代剧,就以那十七岁的大学生为主角,全剧以弟弟的死亡向姐姐启示一条必由之路,让她化悲痛为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我们民族的一名女中豪杰。
但是在具体构思过程中,他却改变了主意,觉得这些认识照亮了他心中早就孕育的聂荌、聂政的形象,他决心描写战国时代的这一对姐弟:姐姐一心支持弟弟的正义行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聂荌是借虚拟的历史故事,歌颂现实生活中的那一对大学生姐弟,这是作者特意献给站在反帝爱国斗争前线的人民群众的“一个血淋淋的纪念品”。
第二辑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凤凰涅槃》※《序曲》之后就是《凤歌》(即即)与《凰歌》(足足),为涅槃作准备。
后面是《群鸟歌》,群鸟象征了社会上种种平庸之辈或丑恶之徒。
最后是《凤凰更生歌》。
全诗借凤凰更生象征着中国的再生,也是指诗人思想上的再生。
《天狗》※《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
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
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诗歌中“我便是我了”这一句,第一个“我”是天狗自称,第二个“我”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后的“本体”。
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心灯》※写诗人在“狂风”之后依然明亮的心灯——对民族、对未来、对光明的希望与热爱。
《炉中煤》※注意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把五四以后的中国比作有进取气象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我与祖国的关系比作恋人的关系,《炉中煤》也就成了诗人对祖国的“恋歌”了。
《无烟媒》※第一节引用了司汤达的话。
全诗把推动人们前进的新思潮比作了“无烟煤”,“思想的花”“往图书馆里去挖煤”等诗句表达了五四时期以诗人为代表的新青年对新思潮的热烈渴望。
《日出》※全诗写日出前后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之斗争,歌颂了光明的伟大,强调了生命的辉煌。
《晨安》※本诗是对五四后中国的“颂词”。
不仅如此,诗人把爱国的激情喷向四方,他所问安的,是和自己祖国一样受压迫、求解放的民族及其先驱者。
这样,《晨安》就不仅是五四后中国的颂词了,而且是当时涌动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颂词,人类进步文明的颂词。
《笔立山头展望》※这是诗人描写城市的诗篇,赞美城市的蓬勃生命力。
“黑色的牡丹”表现了诗人希望发展煤铁工业以求国家富强、世界和平。
《浴海》※在《女神》中,“太阳”与“大海”这两个意象都是鼓舞人走向光明的力量,都是光明的化身。
诗人号召大家一起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脱去陈腐的旧皮囊,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华底改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三个泛神论者》诗歌所赞扬的三个泛神论者是中国的庄子、荷兰的斯宾诺莎(唯物论哲学家,本为犹太人,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驱逐出境;后卜居于海牙,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
)、印度的卡比尔。
Pantheism,泛神论。
诗歌所赞美的三个泛神论者,都突出其从事平凡的体力劳动。
这与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以“劳动神圣”为信条有密切关系。
《电火光中》《怀古》、《观画》、《赞像》都表现人的苦难与在苦难中的坚持,《怀古》、《观画》写苏武匈奴的婚姻,蕴含着郭沫若对自己异国婚姻的感受。
《赞像》更突出非凡的气概与无以伦比的力量。
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张琼华结婚,五天后,郭沫若就离开了,张在郭家独守了68年。
郭沫若到日本后,在医院邂逅了日本女护士佐藤富子(郭给她取了个名字“安娜”),两人住在了一起。
本诗就是写的这段恋情。
(1948年安娜被郭抛弃)《地球,我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八学校刚放好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履)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马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是有点发狂,然在当时却委实是感受着迫切。
在那样的状态中受着诗的推荡,鼓舞,终于见到了她的完成,便连忙跑回寓所把她写在纸上,自己觉得就好像真是新生了的一样。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历》)据郭沫若自己回忆,就是在这种迷狂状态中,《地球,我的母亲》诞生了。
诗中,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地球,我的母亲”。
诗歌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体现了五四时期强烈的反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达,完美地讴歌了地球这位伟大的“母亲”,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去深切地感受地球“母亲”为我们所作出的一切。
《雪朝》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英国十九世纪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
《作为诗人的英雄》是他的一篇散文。
“那是在落着雪又刮着大风的一个早晨,风声和博多湾的海涛,十里松原的松涛,一阵一阵地卷来,把银白的雪团吹得弥天乱舞。
”(郭沫若《创造十年》)这首诗把读卡莱尔《作为诗人的英雄》的心得,与对雪朝景象的感受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光明,对新时代、新诗人与新型诗歌的憧憬。
《登临》本诗反映了诗人灵魂“自陷泥涂”与“登上山顶”之间的矛盾,以及“快登上山顶”的努力。
这正是郭沫若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存在之矛盾,以及为了调和这种矛盾所作的“努力”。
《光海》歌颂了灵魂的纯洁、生命的活力、宇宙的欢乐。
诗中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对亡友的追怀,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对生命的珍爱。
《梅花树下醉歌》※全诗荡漾着热烈的情绪,诗人热烈地赞美梅花,把梅花当作美与爱的象征,当作生命的象征和自我表现的象征。
诗人与新结识的田汉共游太宰府,照相时作德国诗人歌德和戏剧家席勒的铜像状,暗自期许作中国的歌德和席勒。
小醉后彼此相扶依,游于梅花树下,不禁放歌“梅花!梅花!”。
《演奏会上》略《夜步十里松原》本诗恬静、人和自然合一的情调,代表了《女神》的另一种风格。
《我是个偶像的崇拜者》※与《立在地球上放号》的风格相仿,诗歌中高唱的破坏与创造,一方面着眼于历史的辩证进展,破坏传统的腐朽,现实的黑暗,创造现实的光明;另一方面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死与生的矛盾中,在悲哀与进取的斗争中,表现在破坏中创造前进的新人,这不仅反映了五四时期人的觉醒,而且也指出了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太阳礼赞》※对太阳的热烈赞歌,就是对光明、新生、创造、生命的不懈的追求。
《沙上的脚印》表现了对人生的苦闷与彷徨,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新阳关三叠》因宗白华去西欧游历而写的送别诗。
《金字塔》※歌颂人类的创造精神。
《巨炮之教训》诗的第九小节,批判那些背离托尔斯泰所提出的爱、无抵抗主义,而怀有极度国家主义、好战天性的日本人。
《匪徒颂》※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他心目中像位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晨安》与《匪徒颂》都是献给她的“颂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