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7
经皮电刺激疗法学习感想
学习完经皮电刺激辽法之后,我对这个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比如:患者暴露治疗部位,找出压痛点、穴位或运动点。
在电极正面涂抹导电胶,将电极用固定带或不干胶固定于治疗部位。
可用一对或两对电极,分别放在痛区两侧,也可放在痛区四个对角点,形成交叉式放置。
根据病情选择频率和波宽,镇痛宜用50~100赫兹,波宽<50微秒,有时为加强镇痛效果,也可选用频率3~10赫磁的强电流刺激。
调节电流输出,一般用感觉阈上剂量,以有明显震颤和麻刺感为度。
这个疗法有一定的益处,同时也告诫我,以后要更加用心地去学习。
更好的掌握它的要领。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
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1.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1。
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
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个以上腧穴,1—2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1.选穴处方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对穴位为宜。
2.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经皮穴位刺激仪按“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
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
研究表明,2Hz 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伴有手功能障碍。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方法,据称可以改善患者的手功能障碍。
本文通过介绍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机制,探讨了这种方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证据支持了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有效性,但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尚需进一步比较。
文章还提供了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手法和注意事项,以及患者康复效果评估的重要性。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完善这一治疗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康复、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治疗方法、手法、患者评估、局限性、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5百万人患上脑卒中,其中约5百万人死亡,另有5百万人永久性残疾。
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增加,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可以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80%以上。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以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
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康复治疗对于减少脑卒中后的残疾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包括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对社会和患者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2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介绍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皮肤表面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源自于传统中医学的理论,通过特定的电刺激参数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
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参数和穴位的选择,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改善受损手功能。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1. 引言1.1 脑卒中的发病率与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脑卒中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而脑卒中患者在病后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康复挑战,手功能障碍是其中一大难题。
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使得康复成为当务之急。
1.2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领域备受关注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利用电流刺激经皮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近年来在脑卒中后康复领域备受关注。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病,不仅易导致死亡,还会造成各种残疾,其中手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如何有效地恢复患者受损的手功能成为脑卒中康复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
不断开展相关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手功能障碍康复的效果,还有望为更多脑卒中患者带来希望。
在未来,经皮穴位电刺激有望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原理与作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原理与作用是指通过电刺激作用于穴位,调整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1. 原理: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电流刺激穴位,激发神经元兴奋传导,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脑电活动,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重组,加速受损神经的再生修复及功能恢复。
2. 作用:- 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通过电刺激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神经元活性,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强脑神经功能修复能力。
- 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电刺激可以抑制疼痛传导和减少肌肉张力,缓解患者疼痛感和肌肉僵硬不适。
- 提高神经可塑性: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导,提高脑部神经可塑性,促进康复效果。
经皮电刺激疗法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经皮电刺激疗法,即通过给予人体外部电刺激,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经皮电刺激疗法利用电刺激器在皮肤表面施加特定电流和电压,刺激人体的神经和肌肉组织。
通过适当的电流和频率的调节,该疗法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如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甚至对心脏和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经皮电刺激疗法的发展得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支持和验证。
现在,它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疼痛管理、神经科学、运动医学等领域。
在康复医学方面,经皮电刺激疗法被用于帮助恢复运动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在疼痛管理方面,经皮电刺激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减轻疼痛感,降低对药物的依赖。
同时,经皮电刺激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心脏和神经系统功能,为治疗心脏病、中风、帕金森病等疾病提供有效手段。
然而,尽管经皮电刺激疗法在医学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不同人对电刺激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经过个体化的设置和调整。
其次,长时间的电刺激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
此外,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机制和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经皮电刺激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医学手段,为康复医学、疼痛管理和神经科学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治疗途径。
通过合理的设置和调节,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疼痛、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经皮电刺激疗法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对经皮电刺激疗法进行一个概述,包括其定义、原理等基本概念的介绍,以及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第一小节会详细介绍经皮电刺激疗法的定义,包括该疗法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原理TENS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就是用电来刺激有疼痛症状得特定得兴奋感觉神经与刺激闸门机制与(或)内源性得阿片肽(如脑啡肽)系统。
TENS得应用方法因这些生理作用机制得不同而不同。
TENS不能保证完全达到止痛得目得,并且疼痛得到缓解得病人百分率也就是会改变得,但一般情况下,急性疼痛得缓解率在65%左右,慢性疼痛则在50%左右。
但这些方法都要强于医用得安慰剂。
这种方法就是非侵入性得,并且相比较药物治疗,她几乎没有副作用。
最常见得问题就就是皮肤得过敏性反应(大约有2-3%得病人),这些几乎经常就是由于电极得材料,传导胶体或者就是固定电极得绑带引起得。
目前大部分TENS得电极就是采用自粘性,预涂胶体得电极做成。
这种自粘性电极有以下几个优点,减少交叉感染得风险,易于使用,更低得过敏发生率与更低得成本。
机械参数在描述TENS就是如何用于完成镇痛作用之前,先对现代机器得可获得得主要得治疗变量做一个概述。
下图就是一台典型TENS得控制器。
电流强度(A)(强度)一般在0~80mA得范围内,可就是有些机器或许可以输出100mA得电流。
虽然这个机器输出得就是小电流,但已经足够了,因为她得主要作用对象就是感觉神经,只要有足够得电流通过组织,使感觉神经去极化,这种治疗方式就就是有效得。
这台机器可以传送脉冲电流,传送这些脉冲得频率(脉冲频率B)通常在1~2个脉冲每秒到200或者250个脉冲每秒间变化。
要产生临床有效得治疗效应,建议TENS应该涵盖2~150HZ得频率。
除刺激频率以外,每个脉冲得持续时间(或宽度)在10~250μs间变化,最近得证据表面,相比强度与频率,脉冲宽度重要性要小。
另外,现代得机器提供了一个burst模式(D),使得脉冲可以以爆破或者长队得形式输出,通常在2~3个burst每秒得速率。
最后,调制模式(E)可提供所采用得方法,使输出得脉冲不规则,因此尽量减少了因规则刺激造成得机体适应效应。
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方法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方法使用方法:1.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仪,能输出1~150Hz的单相或双相不对称方波或三角波,脉冲宽度2~500μs,电流强度可达80mA。
有单通道和双通道输出,脉冲宽度与频率可调。
袖珍型仪器由电池供电,可随身携带使用,也可应用外接变压电源。
2.附件电极为碳硅材料,有不同形状、大小,也有自贴型电极。
有导线与治疗仪相连。
还有沙袋、固定带等。
3.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操作方法:1.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选好痛点、穴位。
2.治疗前告诉患者治疗时电极下应有舒适的麻颤感或肌肉抽动感。
3.检查治疗仪的输出是否在零位,根据治疗需要选择、调节电流频率与脉冲宽度和治疗时间。
可同时利用两个通道进行治疗。
将电极的治疗面用水沾湿。
4.按照医嘱选好电极,电极面积4~6cm2 ,电极涂导电胶,也可用一般低频脉冲电疗常用的电极。
将电极固定于病变部位或痛点上,或置于穴位上,并置或对置法。
5.将电极固定(或粘贴)于治疗部位或穴位、痛点、扳机点、神经走向、与病灶相应的脊柱旁神经节段。
电极可对置、并置或交叉放置。
6.启动电源,调节电流输出,使电流强度逐渐增大至可耐受度。
电流强度,一般以出现明显的震颤感、但以不出现疼痛与肌肉收缩为宜。
7.每次治疗时间20~30min,也有治疗 1h或数小时者,对灼性神经痛的治疗时间仅 2—3min。
治疗完毕,将电流输出调至零位,关闭电源,从患者身上取下电极。
8.治疗,每日1、2或3次,15~20次为一疗程,可连续数个疗程。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简称TENS)是根据疼痛闸门控制学说于70年代发展起来,应用电池供电的袖珍仪器以治疗疼痛为主的无损伤性治疗方法。
之所以用"经皮"(transcutaneous)一词,是为了和植入电极相区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TENS在欧美国家非常普及,其临床应用已超出了疼痛范围,但仍以治疗疼痛为主。
成为不用吃药不用打针解决疼痛的最基础方法。
一、物理特性(一)波型大部分TENS仪产生持续的、不对称的平衡双相波型,形状一般为变形方波,没有直流成分,故没有极性。
但因为是不对称双相波,一个时相(相位)的作用可能比另一个时相强一些。
此外,少数TENS仪器使用单相方波、调制波型等。
尚没有证据表明一种波型的疗效比另一种好。
(二)频率TENS的频率一般为1~150Hz可调。
最常用的是用70~110Hz(常规TENS),其次是1~5Hz(针刺样TENS),中频率(20~60Hz)和120Hz以上的频率较少选用。
(三)脉冲宽度一般为0.04~0.3ms可调。
对于有脉冲群输出方式的仪器,脉冲群的宽度一般为100ms左右,每秒钟1~5个脉冲群,群内载波为100Hz的常规TENS波。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TENS的主要作用是镇痛。
由于它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长,尚没有推广,故下面较多地引用国外的研究资料。
(一)镇痛1. 镇痛机制TENS是根据闸门控制学说而发展起来的。
产生镇痛作用的TENS的强度往往只兴奋A 类纤维。
在肌电图上使外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A波产生去同步,对传导伤害性信息的C波没有影响,但明显减弱甚至完全抑制A和C传入引起的背角神经元的反应,TENS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背角神经元的自发性动作电位活动亦明显减少。
阿片肽在两种方式的TENS镇痛中作用有所不同。
高强度针刺样TENS(2Hz)引起的镇痛可以被纳络酮逆转,腰段脑脊液中的脑啡肽明显升高,而强啡肽无明显变化uyh,说明内源性阿片肽起重要作用。
第三节经皮穴位电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方法。
一、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特点经皮穴位电刺激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而且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经皮电刺激波形为单向方波、双向方波、不对称双向方波等,其特点是瞬间通电和断电不易造成极化状态,而且机体适应很慢。
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范围较宽,多在2~100Hz。
为克服低频电刺激而引起击波感,可采用100簇形波(一串5个方波刺激)代替单个方波,这样既保持了低频的“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
经皮电刺激的波宽一般选用150~300微秒(us),波宽太大,容易激活传递痛觉的纤维产生痛觉,导致镇痛效果下降。
经皮电刺激的电流强度以兴奋Ⅱ类纤维而不兴奋Aδ和C类纤维为宜,一般选择30~80mA。
此强度有助于激活神经粗纤维,关闭疼痛的“闸门”及释放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由于经皮穴位电刺激具备如上特点,故对治疗急慢性疼痛均有较好镇痛效果。
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的性能、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种类繁多,现以韩氏多功能电治疗仪为例介绍经皮穴位刺激仪的性能、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仪器的性能该仪器具有多穴位刺激方式,即针刺通电方式(ACU法)和经皮穴位接触方式(TENS法、SSP法)。
前者适合于专业医师应用,后者适合于基层单位和一般家庭普及应用。
脉冲输出幅度:针刺(ACU),250Ω负载下,0~60mA(电针疗法用);体表(TENS),1kΩ负载下,0~55mA(TENS 及SSP用)。
脉冲宽度:300μs。
经皮穴位电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
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将电刺激信号施加于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原理、适应症、注意事项以及疗效评价。
原理经皮穴位电刺激利用人体表面电弧的特性,通过贴在穴位上的电极将电信号传递给神经末梢,进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在调节的效应。
经过长期实验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已得到科学证明。
适应症经皮穴位电刺激适用于各种病症,包括:1.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等脊椎疾病;2.预防感冒:如对风寒邪气的高发期进行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预防感冒;3.胆囊炎、消化不良、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4.血糖高、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等各种常见病。
注意事项1.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如出现不适、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3.禁用电刺激器应禁止使用于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妊娠期妇女、癫痫病人,以及未经医生许可的患者;4.使用电刺激器时,应遵守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
疗效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一些病症治疗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疗效评价,例如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明显;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椎疾病治疗效果也很显著。
多数病例经过一次治疗后症状能够明显减轻,并在 3 至 5 次治疗后康复。
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不仅有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还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道理之杨若古兰创作TENS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是用电来刺激有疼痛症状的特定的高兴感觉神经和刺激闸门机制和(或)内源性的阿片肽(如脑啡肽)零碎.TENS的利用方法因这些生理感化机制的分歧而分歧.TENS 不克不及包管完整达到止痛的目的,而且疼痛得到缓解的病人百分率也是会改变的,但普通情况下,急性疼痛的缓解率在65%摆布,慢性疼痛则在50%摆布.但这些方法都要强于医用的抚慰剂.这类方法是非侵入性的,而且比拟较药物医治,他几乎没有副感化.最罕见的成绩就是皮肤的过敏性反应(大约有2-3%的病人),这些几乎经常是因为电极的材料,传导胶体或者是固定电极的绑带惹起的.目前大部分TENS的电极是采取自粘性,预涂胶体的电极做成.这类自粘性电极有以下几个长处,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易于使用,更低的过敏发生率和更低的成本.机械参数在描述TENS是如何用于完成镇痛感化之前,先对古代机器的可获得的次要的医治变量做一个概述.下图是一台典型TENS的控制器.电流强度(A)(强度)普通在0~80mA的范围内,可是有些机器或答应以输出100mA的电流.虽然这个机器输出的是小电流,但曾经足够了,因为他的次要感化对象是感觉神经,只需有足够的电流通过组织,使感觉神经去极化,这类医治方式就是无效的.这台机器可以传送脉冲电流,传送这些脉冲的频率(脉冲频率B)通常在1~2个脉冲每秒到200或者250个脉冲每秒间变更.要发生临床无效的医治效应,建议TENS应当涵盖2~150HZ的频率.除刺激频率之外,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或宽度)在10~250μs 间变更,比来的证据概况,比拟强度和频率,脉冲宽度次要性要小.另外,古代的机器提供了一个burst模式(D),使得脉冲可以以爆破或者长队的方式输出,通常在2~3个burst每秒的速率.最初,调制模式(E)可提供所采取的方法,使输出的脉冲不规则,是以尽量减少了因规则刺激形成的机体适应效应.之所以用如此短的脉冲来实现这些后果,是因为感化对象是感觉神经,而且常常是有较低的阈值(即他们是很容易高兴的),并认为他们会回应快速变更的电形态.普通不须要用较长的脉冲去使神经去极化,是以,小于一毫秒的刺激是足够的.大部分机器提供两通道,两副电极可以同时刺激.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一个明显的上风,尽管成心思的是大部分的病人和医治师趋向于利用单通道.分歧的厂家生死的TENS发生的脉冲波会分歧,但常常是分歧错误称的改良的双相方波脉冲.双相性脉冲意味着通常没有净直流电成分,从而防止了因为电极下的点解产品的堆积所形成的皮肤反应.感化机理这类类型的刺激旨在刺激感觉神经,如许一来,启动特异的天然镇痛机制.为了方便起见,如果认为有两个次要的镇痛机制,可以激活闸门控制机制和内源性的阿片零碎,要考虑到刺激这两个分歧的零碎所需的参数是有差别的.用闸门控制机制来镇痛的方法涉及激活感觉纤维,如许做,减少了从“C”纤维从脊髓向高级中枢传输的无害刺激.Aβ纤维似乎正在添加至一个比较高频率的刺激(以90~130HZ or pps).很难对每一个病人找到一个发生最好镇痛后果的单一频率,但90~130HZ如许的频率对于大部分的个体都适用.另一种方法是刺激Δ纤维,一种以较低频率(2~5HZ)刺激会优先作出反应的纤维,将启动阿片机制,并通过脊髓释放一种内源性的阿片(脑磷脂)来镇痛,从而减轻无害感觉通路的激化感化.第三种可能性是,由雇用burst模式在同一时间刺激两种神经类型.在这类情况下,较高频率的刺激输出(通常在100HZ摆布)会间断(或爆破)的频率约为2~3个burst每秒.当机器开着,他会提供100HZ的脉冲,是以激活了β纤维和闸门控制机制,但因为burst的发生频率2~3HZ,会高兴Δ纤维,从而刺激了阿片零碎.对于某些病人来说,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无效的镇痛方法,尽管这有些不成思议,浩繁的病人发现这比其他方式的TENS不容易接受.TENS模式传统TENS通常使用的刺激绝对较高的频率(90~130HZ),并使用绝对窄的脉冲宽度(开始约100ms),但如上所述,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研讨项目文献中很少由撑持脉冲时间把持的.刺激以正常的强度传递,绝对有但不会不舒服.30分钟或许是最小限制的无效时间,根据须要可以尽可能长时间的耽误医治时间.镇痛最次要的是在刺激的过程中,而且有一个无限的延续效应――即机器关掉后,疼痛仍然可以得到缓解.电针型TENS使用频率较低的刺激(2~5HZ)和较宽的脉冲(200~250ms).这类使用强度通常比传统的TENS强度大,但仍然不是病人的极限,但是相当明确的,强无力的感觉.如前所述,30分钟是有医治后果的起码医治时间.须要有一段时间来刺激阿片的分泌达到足够的量,是以镇痛后果的起效可能会比传统模式慢.一旦有足够的阿片释放,他将在刺激停止后仍然持续发挥感化.很多病人觉得以低频率在一天中不时的刺激是一个无效的计谋.他的延续感化可能会持续好几个小时.短暂强刺激型TENS这是一个TENS模式,可以用来实现快速镇痛,但有些病人可能会觉得刺激的强度太剧烈,没法坚持忍受到出现医治后果的那段时间.脉冲频率利用高(90~130HZ)和脉冲持续时间也高(200ms 以上).电流接近于病人容忍的水平,如许他们就不会再想把机器调的更高.如许,能量传递给病人绝对其他模式时高.建议在如许的刺激强度下的医治,15~30分钟是最普遍使用的医治时间.触发模式TENS如上所述,机器发送传统的TENS,但burst模式打开,是以以2~3burst每秒的频率发放来间断电刺激.刺激强度必须在绝对高的情况下,虽然不如短暂强烈型TENS那样高,更像电针型lo TENS 的强度.频率的选择以上各种模式指南,它可能不适合去确定特定的频率用来达到某一特定后果.如果用一个单一的频率感化于每一个人,将容易很多,但研讨其实不撑持这个观点.病人(或者医治师)须要去发现最无效的镇痛频率,操纵频率盘或按钮是最好的发现最好频率的方法,如果不进行调节把盘和按钮放置一边,如许的话很难达到最好后果.刺激强度如上面发现的,不成能用多少微安来描述医治电流强度.最无效的强度目标是参照病人在医治时的感觉.通常来说,Hi TENS的医治强度是让患者有明确的但无痛的刺激感,Lo TENS的医治强度则是强烈的但无痛的刺激感.电极放置:对于这类医治方法,为了获得最大的医治效益,把刺激电极放置在疼痛的响应脊髓水平.把电极放置在损伤的任何一侧或疼痛区域,以获得最好的镇痛后果,是最罕见的做法.研讨还报导了其他一些无效的放置方法,大多数是放置在相当的神经根水平:刺激适当神经根刺激外周神经刺激活动点刺激触发点或针刺点刺激适当的(同一脊神经安排的)皮区,肌肉区,骨区如果疼痛的来源是模糊的,散在的或者是特别广泛的,可以同时使用两个通道,2通道利用也能够无效的处理局部+牵涉痛的联合疼痛,每一个通道用于一个部位.禁忌症不睬解物理医治师的指点的病人或者不协作的病人妊妇的躯干,腹部或骨盆.TENS用于产痛例外.带起搏器的病人对电极,凝胶体或绑带有过敏反应的病人皮肤条件:比方皮炎,湿疹病人目前或者比来出血或有轮回妨碍,比方组织局部出血,血栓及相干条件电极放在颈部或颈动脉窦留意事项如果有反常的皮肤反应,电极要放在更适宜的地位确保无效的刺激电极不克不及放在眼部患有癫痫症的病人需征询相干大夫,并由医治师做出判断防止儿童的骨骺活跃区在分娩时使用腹部电极会干扰胎儿的监测设备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TENS is a method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hich primarily aims to provide a degree of pain relief (symptomatic) by specifically exciting sensory nerves and thereby stimulating either the pain gate mechanism and/or the opioid system.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pplying TENS relate to thes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Success is not guaranteed with TENS, and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obtain pain relief will vary, but would typically be in the region of 65%+ for acute pains and 50%+ for more chronic pains. Both of these are better than the placebo effect.The technique is non invasive and has few side effects when compared with drug therapy. The most common complaint is an allergic type skin reaction (about 2-3% of patients) and this is almost always due to the material of the electrodes, the conductive gel or the tape employed to hold the electrodes in place. Most TENS applications are now made using self adhesive, pre gelled electrodes which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including reduced cross infection risk, ease of application, lower allergy incidence rates and lower overall cost.Machine parameters:Before attempting to describe how TENS can be employed to achieve pain relief, the main treatment variables which are available on modernmachines will be outlined. The location of these controls on a typical TENS machine is illustrated in the diagram.The current intensity (A) (strength) will typically be in the range of 0 - 80 mA, though some machines may provide outputs up to 100mA. Although this is a small current, it is sufficient because the primary target for the therapy is the sensory nerves, and so long as sufficient current is passed through the tissues to depolarise these nerves, the modality can be effective.The machine will deliver ‘pulses’ of electrical energy, and the rate of delivery of these pulses (the pulse rate (B) will normally be variable from about 1 or 2 pulses per second (pps) up to 200 or 250 pps. To be clinically effectiv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NS machine should cover a rate from about 2 – 150Hz.In addition to the stimulation rate, the duration (or width) of each pulse (C) may be varied from about 40 to 250 micro seconds (ms). (a micro second is a millionth of a second). Recent evidence would suggest that this is possibly a less important control that the intensity or the frequency.In addition, most modern machines will offer a BURST mode(D) in which the pulses will be allowed out in bursts or ‘trains’, usually at a rate of 2 - 3 bursts per second. Finally, a modulation mode (E) maybe available which employs a method of making the pulse output less regular and therefore minimising the accommodation effects which are often encountered with this type of stimulation.The reason that such short duration pulses can be used to achieve these effects is that the targets are the sensory nerves which tend to have relatively low thresholds ( i.e. they are quite easy to excite) and that they will respond to a rapid change of electrical state. There is generally no need to apply a prolonged pulse in order to force the nerve to depolarise, therefore stimulation for less than a millisecond is sufficient.Most machines offer a dual channel output - i.e. two pairs of electrodes can be stimulated simultaneously. In some circumstances this can be a distinct advantage, though it is interesting that most patients and therapists tend to use just a single channel application.The pulses delivered by TENS stimulators vary between manufacturers, but tend to be asymmetrical biphasic modified square wave pulses. The biphasic nature of the pulse means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net DC component, thus minimising any skin reactions due to the build up of electrolytes under the electrodes.Mechanism of Action :The type of stimulation delivered by the TENS unit aims to excite(stimulate) the sensory nerves, and by so doing, activate specific natural pain relief mechanisms. For convenience, if one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two primary pain relief mechanisms which can be activated : the Pain Gate Mechanism and the Endogenous Opioid System, the variation in stimulation parameters used to activate these two systems will be briefly considered.Pain relief by means of the pain gate mechanism involves activation (excitation) of the A beta sensory fibres, and by doing so, reduce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noxious stimulus from the ‘c’ fibres, through the spinal cord and hence on to the higher centres. The A beta fibres appear to appreciate being stimulated at a relatively high rate (in the order of 90 - 130 Hz or pps).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support for the concept that there is a single frequency that works best for every patient, but this range appears to cover the majority of individua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to stimulate the A delta fibres which respond preferentially to a much lower rate of stimulation (in the order of 2 - 5 Hz), which will activate the opioid mechanisms, and provide pain relief by causing the release of an endogenous opiate (encephalin) in the spinal cord which will reduce the activation of the noxious sensory pathways.A third possibility is to stimulate both nerve types at the same time byemploying a burst mode stimulation. In this instance, the higher frequency stimulation output (typically at about 100Hz) is interrupted (or burst) at the rate of about 2 - 3 bursts per second. When the machine is ‘on’, it will deliver pulses at the 100Hz rate, thereby activating the A beta fibres and the pain gate mechanism, but by virtue of the rate of the burst, each burst will produce excitation in the A delta fibres, therefore stimulating the opioid mechanisms. For some patients this is by far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to pain relief, though s a sensation, numerous patients find it less acceptable than the other forms of TENS.TENS ModesTraditional TENS (Hi TENS, Normal TENS)Usually use stimulation at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90 - 130Hz) and employ a relatively narrow pulse width (start at about 100ms) though as mentioned above, there is less support for manipulation of the pulse width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stimulation is delivered at ‘normal’ intensity - definitely there but not uncomfortable. 30 minutes is probably the minimal effective time, but it can be delivered for as long as needed. The main pain relief is achieved during the stimulation, with a limited ‘carry over’ effect – i.e. pain relief after the machine has been switched off.Acupuncture TENS (Lo TENS, AcuTENS)Use a lower frequency stimulation (2-5Hz) with wider (longer) pulses (200-250ms). The intensity employed will usually need to be greater than with the traditional TENS - still not at the patients threshold, but quite a definite, strong sensation. As previously, something like 30 minutes will need to be delivered as a minimally effective dose. It takes some time for the opioid levels to build up with this type of TENS and hence the onset of pain relief may be slower than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 Once sufficient opioid has been released however, it will keep on working after cessation of the stimulation. Many patients find that stimulation at this low frequency at intervals throughout the day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he ‘carry over’ effect may last for several hours. Brief Intense TENS :This a TENS mode that can be employed to achieve a rapid pain relief, but some patients may find the strength of the stimulation too intense and will not tolerate it for sufficient duration to make the treatment worthwhile. The pulse frequency applied is high (in the 90-130Hz band) and the pulse width is also high (200ms plus). The current is delivered at, or close to the tolerance level for the patient - such that they would not want the machine turned up any higher. In this way, the energy delivery to the patients is relatively high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approaches. It is suggested that 15 - 30 minutes at this stimulation level is the most that would normally be used.Burst Mode TENS :As described above, the machine is set to deliver traditional TENS, but the Burst mode is switched in, therefore interrupting the stimulation outflow at rate of 2 - 3 bursts / second. The stimulation intensity will need to be relatively high, though not as high as the brief intense TENS – more like the lo TENS.Return to TopFrequency Selection :With all of the above mode guides, it is probably inappropriate to identify very specific frequencies that need to be appli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If there was a single frequency that worked for everybody, it would be much easier, but the research does not support this concept. Patients (or the therapist) need to identify the most effective frequency for their pai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stimulation frequency dial or button is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this. Patients who are told to leave the dials alone are less likely to achieve optimal effects.Stimulation Intensity :As identified above, it is not possible to describe treatment current strength in terms of how many microamps. The most effectiveintensity management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what the patient feels during the stimulation, and this may vary from session to session. As a general guide, it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to go for a ‘definitely there but not painful’ level for the normal (high) TENS, and a ‘strong but not painful’ level for the acupuncture (lo) mode.Electrode placement :In order to get the maximal benefit from the modality, target the stimulus at the appropriate spinal cord level (appropriate to the pain). Placing the electrodes either side of the lesion – or pain areas, is the most common mechanism employed to achieve this. There are many alternatives that have been researched and found to be effective – most of which are based on the appropriate nerve root level :Stimulation of appropriate nerve root(s)Stimulate the peripheral nerveStimulate motor pointStimulate trigger point(s) or acupuncture point(s)Stimulate the appropriate dermatome, myotome or sclerotomeIf the pain source is vague, diffuse or particularly extensive, one can employ both channels simultaneously. A 2 channel application can also be effectiv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 local + a referred pain combination – one channel used for each component.CONTRAINDICATIONSPatients who do not comprehend the physiotherapist’s instructions or who are unable to co-operate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des over the trunk, abdomen or pelvis during pregnancy except if using TENS for labour pain (see recent changes to this guidance - DOWNLOAD TENS Guidelines During PREGNANCY document)Patients with a PacemakerPatients who have an allergic response to the electrodes, gel or tape Dermatological conditions e.g. dermatitis, eczemaPatients with current or recent bleeding / haemorrhage or with compromised circulation e.g. ischaemic tissue, thrombosis and associated conditionsApplication over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neck or carotid sinus PRECAUTIONSIf there is abnormal skin sensation, the electrodes should preferably be positioned in a site other than this area to ensure effective stimulation Electrodes should not be placed over the eyesPatients who have epilepsy should be treated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physiotherapist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appropriate medical practitionerAvoid active epiphyseal regions in childrenThe use of abdominal electrodes during labour may interfere with foetal monitoring equipment。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课题名称: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承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项目负责人:方剑乔项目简介:本项目以确诊的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并作为纳入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单盲等研究方法,以疼痛变化、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影象改变等为指标,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和操作规范,以及临床安全性、病人依从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疾病简介:肩关节周围炎是肩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肩部的疼痛以及后期伴有关节功能障碍。
适应症: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禁忌症:1、年龄在65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2、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长期服用(接受)其它药物(治法)以及采取综合治疗者;3、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特色: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
治疗方法简介:1、使用器械:LH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2、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先对其进行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水平测定并记录;3、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与肩,外关与合谷;4、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5、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
隔日治疗;6、每次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进行再次测定和记录;技术关键环节:1、A输出端连接病灶侧的肩前与两穴。
B输出端连接于远端外关与合谷两穴。
连接完成后,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2、痛阈测定避免患者的主观因素和操作者的诱导因素;3、肩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肩部内旋、外旋测定时,肩外展达不到90°时,采取最大外展。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
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1.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1.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个以上腧穴,1-2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1.选穴处方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对穴位为宜。
2.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
经皮穴位刺激仪按“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
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
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
低频电疗法1、概括:低频电流(又称低频脉冲电流)是频次在 1000HZ以下,电压或电流幅度按必定的规律从零或某一电位水平上瞬时出现,而后降低或消逝的电流。
利用低频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2、治疗作用(1)喜悦肌肉组织(2)镇痛(3)促使局部血液循环(4)冷静中枢神经系统(5)消炎3、当前医院常用的低频设施:直流电治疗机,电水浴治疗机,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感觉电治疗机,痉挛肌治疗仪,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等。
4、临床合用范围:1)脑损害类疾病: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后的偏瘫,小儿脑瘫等。
用于改良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促使肢体功能阻碍的恢复。
2)慢性痛苦类的疾病,主要有镇痛的作用。
5、低频电流的特色是:低频次、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显然的电作用;电流强度增减的变化或电压起落的变化;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无显然热作用。
6、低频电流的分类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阶梯波、指数曲线波等。
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两种。
按电流方向:分为单相和双相。
7、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electricalnervestimulation(简称TENS)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四周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经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痛苦的电疗方法。
这是70年月盛行的一种电疗法,在止痛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因此在临床上(特别在美国)获取了宽泛的应用。
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刺激疗法的差别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主假如刺激运动纤维;而TENS则是刺激感觉纤维而设计的。
8、经皮神经刺激疗法的发源在人类全部的疾病中,有63%可由人类自己的生物能自行还原,21%一定依赖药物来治疗,其他的16%才是无药可医的部份。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的发明,可回溯自古罗马时,医师用电鳗来治疗人的头痛及关节炎。
向来到数十年前发明机械后,人们才离开从前的电鳗疗法,使用较稳固的电流输出,获取更有效的治疗。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三、技术特点及与同类相近技术的显著区别点经皮穴位电刺激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而且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经皮电刺激波形为单向方波、双向方波、不对称双向方波等,其特点是瞬间通电和断电不易造成极化状态,而且机体适应很慢。
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范围较宽,多在2~100Hz。
为克服低频电刺激而引起击波感,可采用100簇形波(一串5个方波刺激)代替单个方波,这样既保持了低频的“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
四、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适应症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癌性疼痛以及针药复合麻醉,戒断综合征、精神神志疾病等疾病。
五、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疗效1.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标准,明确和固定各治疗参数,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为观察指标,分别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对78例患者进行对照治疗。
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与电针相似的良好疗效,在对疼痛指标和改善肩关节活动等方面,两种疗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
将360例不同时期肩周炎患者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186例)和电针治疗组(174例) ,各组采用相同经穴分别治疗。
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6.6%和96.9%,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3.5%和9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
2.有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汉族男性酒精戒断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比较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地西泮与单用地西泮治疗汉族男性酒精戒断综合症及躯体戒断期心理渴求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地西泮治疗,明显减轻汉族男性酒依赖患者的躯体戒断症状,能有效预防停止饮酒后发生严重戒断反应;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地西泮治疗汉族男性酒精戒断综合症疗效优于单用地西泮治疗[5]。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 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
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1. 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 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1. 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 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 个以上腧穴,1-2 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1. 选穴处方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 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 对穴位为宜。
2. 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
经皮穴位刺激仪按“ 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 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
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
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 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 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
2Hz 电针对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痛的镇痛效果较好,100Hz电针对炎症痛和肌痉挛痛有很好的疗效。
2/100Hz 电针不仅起到较好镇痛疗效且不易产生镇痛耐受。
(五)治疗时间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如果疼痛剧烈,可连续刺激60min,隔日或每日治疗一次。
二、常见疾病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 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 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之称。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肌腱鞘炎、冈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某些患者与感染性病灶或内分泌功能有关。
本病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通痹止痛。
【选穴】局部取穴:经络辨证为手阳明经者取肩髃与臂臑; 手太阳经者取臑俞与肩贞; 手少阳经者取肩髎与肩井; 手太阴经者取肩内陵与肩髎。
远端取穴: 合谷与外关。
合谷穴是治疗痛证的要穴。
针剌合谷穴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能够增加对于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痛觉的敏感性。
针刺合谷穴可以抑制疼痛,提高痛阈等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研究证明,电针刺激合谷可激活血浆β- 内啡肽作用于全身而产生镇痛效果。
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与阳维脉相通,阳维有维系、联络诸阳经之作用,以治表证为主,亦常用于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步骤】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
2.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 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根据经络辨证所选局部穴位),和合谷、外关二穴。
3. 刺激参数为: 疏密波2/100Hz,刺激30分钟,局部穴位刺激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4?1mA。
隔日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
【特别提示】1. 经皮穴位电刺激术主要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和粘连期,如果不能改善症状,需要及时配合加用其他技术。
2. 治疗同时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头多向一侧偏歪或反复落枕,颈部活动受限,颈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X线显示: 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张,项韧带可有钙化,椎体呈增生性改变。
检查: 颈部活动受限,颈项肌肉较紧张,颈肩部广泛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活血止痛、舒筋通络。
【选穴】根据神经分布取C3-7 相应病变节段颈夹脊与大杼穴,合谷与外关。
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针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 既通过督脉与脑的联系而调神治痛, 又借助调整足太阳经而通络止痛。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夹脊穴下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分支,刺激颈夹脊穴,可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消除病变局部神经肿胀,促进炎性反应物的吸收,解除或减轻神经根的压迫,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大杼穴为骨之大会,又是督脉别络于手足太阳之会。
刺激此穴可起到鼓舞督阳, 疏经活络, 活血化瘀, 散寒祛湿的目的。
《针灸甲乙经?卷七》记载: “颈项痛不可以俯仰,,,, 大杼主之。
”【操作步骤】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2.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 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C3-7 相应病变节段颈夹脊与大杼穴,合谷与外关。
3. 刺激参数为: 疏密波(2/100Hz),局部穴位刺激强度8?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4?1mA。
隔日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
(三)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
咳嗽、打喷嚏等均可使疼痛加剧; 腰部活动障碍: 向各个方向均受限,以后伸和前屈为甚; 脊柱腰段生理性曲线改变,脊柱侧弯多见; 主观麻木感和患肢感觉发凉。
中医认为腰痛证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筋脉失养,闭阻不通所致,查体可见腰椎棘突上和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肢后伸试验阳性。
X 线摄片检查: 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相当于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选穴】患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及相应腰夹脊穴; 经络辨证为足太阳经者加用委中与昆仑,足少阳经者加用阳陵泉与悬钟。
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 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秩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具有强腰脊,理下焦,清湿热之功。
环跳为足太阳经、足阳明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具有疏通经络, 宣表散寒, 调理气血, 祛风胜湿之效。
委中是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气血。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委中、昆仑为足太阳经穴,阳陵泉、悬钟为足少阳经穴,故可辨证选用。
【操作步骤】1. 选用经皮穴位刺激仪。
2.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2-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病变局部肾俞与秩边、肾俞与环跳、大肠俞与秩边、大肠俞与环跳的其中一对腧穴(根据病变部位定),伴下肢放射痛至足太阳经者加用委中与昆仑一对电极,足少阳经者加用阳陵泉与悬钟一对电极。
3. 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100Hz,刺激30分钟,腰臀部穴位刺激强度15?2mA,下肢穴位刺激强度10?2mA。
隔日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
【特别提示】1. 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病情缓解后逐步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
2. 劳作时采取正确姿势。
平时注意防寒保暖。
三、禁忌症1. 局部皮肤破损者。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3.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4. 安置心脏起搏器者。
四、注意事项1. 对心前区、眼区、颈前区的穴位电刺激要慎重,避免强电刺激。
2. 皮肤电极下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反应,要及时减小电量或暂停使用。
3. 治疗前,各调节旋钮要调至最低位置; 治疗过程中,要逐渐加大电量,切忌先大后小或忽大忽小,使患者难以接受。
4. 禁止电流直接流过心脏,如不允许左右上肢的两个穴位同时接受一路输出治疗。
5. 有体内放置支架或关节置换病史者,根据体内放置物的材质谨慎使用该技术。
五、参考文献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 方剑乔,包黎恩,莫晓明.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的临床观察及与电针的比较[J]. 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40-41.4. 韩济生. 针刺镇痛频率特异性的进一步证明[J]. 针刺研究,2001,26(3):224.5. 孙瑞卿, 王贺春, 王韵,等. 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神经源性痛的治疗作用[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18(2):128-130.6. 王华,杜元灏. 针灸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