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交通规划课后习题1
- 格式:pdf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4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02.134.36/9.36/;99.068.91/3.90/;02.149.38/3.39/;02.117.35/0.36/;99.03.93/9.91/;01.18.6/38.043/331221111331221111321321==================D V F D V F D V F O U F O U F O U F D D D O O O (5)收敛判别。
由于1iO F 和1j D F 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因此不需继续迭代计算。
上表即为所求的最总分布交通量表。
作业三:按上次作业给出的现状OD 表和将来生成、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利用下式重力模型和底特律法,求出将来OD 表。
收敛标准ε=1%。
重力模型 γβijj i ij c D O kt )(=其中,k=0.183,β=1.152,γ=1.536现状将来.1050.270.500.280.260.170.50.430.510.60.380.720.280.40.70.171321\计计D O 5.1669.363.903.390.3639.9126.381321/计计D O解:标定的重力模型为现状行驶时间将来行驶时间1 2 3 1 2 31 8.0 17.0 22.01 4.0 9.0 11.02 17.0 15.0 23.0 29.0 8.0 12.0 3 22.0 23.0 7.03 11.0 12.0 4.0ij c ij c3 4.32 10.38 22.50 37.20 0.97计 41.66 85.06 39.78 166.50 FD1.00 1.00 1.00 第五次用底特律法计算的得到的OD 表 O/D 1 2 3 计 FO 1 19.03 15.09 4.45 38.57 1.00 2 18.33 60.51 13.04 91.89 1.00 3 4.17 10.05 21.82 36.04 1.00 计 41.54 85.64 39.32 166.50 FD1.00 0.99 1.01上表即为计算结果。
作业一:试用下表中的出行发生量、出行吸引量和常住人口(分男女性别),计算将来的出行生成量、出行发生量及出行吸引量。
解:男性:O\D 1 2 3 合计人口1 15.0 5.6/7.92 27.0 10.2/18.13 14.05.0/7.2 合计 15.0 26.0 15.0 56.020.8/33.2男性出行生成量: 男性现状常住人口: 男性将来常住人口:男性现状平均出行率T/N : 男性将来生成交通量:将来男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合计 1.021.16 2.047.91 3.020.16合计 21.16 46.14 21.16总量控制:因为,T=89.4 万次/日调整后将来男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合计1.0 21.202.0 48.003.020.20 合计 21.38 46.63 21.3889.39 女性:O\D 1.0 2.0 3.0 合计人口 1.0 13.0 4.4/7.1 2.0 24.0 9.8/17.9 3.0 12.05.0/6.8 合计 13.0 24.0 12.0 49.019.2/31.8女性出行生成量: 女性现状常住人口: 女性将来常住人口:女性现状平均出行率T/N : 女性将来生成交通量:调整后将女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合计 120.98 243.84 316.32∑∑≠jjii DO ⎪⎭⎪⎬⎫23.89⎪⎪⎪⎪⎭⎪⎪⎪⎪⎬⎫合计 20.9843.84 16.32 81.14 将调整后的男性和女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合并O\D 123合计142.18 291.84 336.52 合计 42.3690.47 37.7170.53作业二:试用指定的方法,求出下列图、表示分布交通量。
(同一、平均增长率法,底特律法,Frator 法) 现状 0.1050.270.500.280.260.170.50.430.510.60.380.720.280.40.70.171321\计计D O将来解:1、同一法:(1)求个小区的发生增长系数:01O F =38.18.6/28.0/11==O U ; 01O F =38.18.6/28.0/11==O U 01O F =38.18.6/28.0/11==O U ;(2)将来个小区的预测值(单位:万次)O\D 1 2 3 合计 预测值1 17.0 7.0 4.0 28.0 38.62 7.0 38.0 6.0 51.0 91.93 4.0 5.0 17.0 26.0 36.0 合计 28.0 50.0 27.0 105.0166.5(3)以上表为基础矩阵,各项均乘以发生增长系数,得下表:同一法计算得到的OD 表(单位:万次)O\D 1 2 3 合计 预测值 1 23.44 9.65 5.51 38.6 38.6 2 12.61 68.48 10.81 91.9 91.9 3 5.54 6.92 23.54 36.0 36.0 合计 41.59 85.05 39.86 166.5166.5此OD 表满足发生的约束条件,故为所求的将来年分布矩阵。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8-1 名词解释:停车设施、停车场容量、停车需求、停车密度、停放周转率。
答:停车设施:根据停车设施结构,可以将停车场分为位于地面的露天式停车场(parking lot)和位于建筑物内的停车库(garage)两大类。
根据停车设施的服务对象,又可以分为公共停车场和非公共停车场两大类。
停车场容量:指给定停车区域或停车场有效面积上可用于停放车辆的最大泊位数。
停车需求:指给定停车区域内特定时间间隔的停放吸引量。
停车密度:停车密度是停车负荷的基本度量单位。
它可以做两种定义:一是指停放吸引量(存放量)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一般高峰时段停车密度最高;另一定义是指空间分布而言,表示在不同的吸引点停车吸引量的大小程度。
停放周转率:指单位停车车位在某一间隔时段(一日、一小时或几小时)内停放车辆次数,为实际停放车累计次数与车位容量之比。
8-2 简述停车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流程。
答:常见的停车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如下几种。
(1)根据城市开发特点,对城市不同区域分区域停车供给;(2)大力促进路外停车场规划建设;(3)有效利用路侧停车资源,规范路侧停车场管理;(4)利用停车供给、收费等手段,控制城市中心区交通量,缓和交通拥堵;(5)其他。
如:对于城市特定的地区规划无车区;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制度进行专门的停车规划等。
停车规划的内容:传统的狭义停车场规划的对象仅仅是和停车相关的硬件设施,而广义的停车场规划的概念则既包括这些硬件设施的规划,也包括了和停车有关的软件(政策、法规等)的规划。
停车规划的流程: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思路可归纳为:在综合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停车发展策略进行停车需求预测,以需求预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满足一定需求比例下全市的停车设施供应规模,进而确定在此供应规模下配建停车设施、公共停车设施的规模,对于配建停车设施提出配建停车指标,对于公共停车设施进行布局规划,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交通规划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的含义?如何分类?2.交通规划的含义?3.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4.交通规划按规划目标时期分为哪几类?期限各是多少?5.交通需求预测分为哪四个阶段?第二章交通调查1.延误的含义?分为哪几类?2.OD调查基本术语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3.OD调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4.交通小区划分原则有哪些?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1.城市用地分为几大类?其中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具体包括哪些内容?2.什么是土地利用模型?3.土地利用分析变量包括哪几类,具体包括什么内容?4.理解劳瑞模型相关描述第四章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1.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2.城市发展形态结构与路网形式有何关系?3.交通网络各项评价指标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4.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组成是什么?5.写出下列网络的邻接矩阵、权矩阵、邻接目录表。
6.第5题图如果以1为起点,7为终点,写出其路段—径路连接矩阵。
第五章交通发生与吸引1.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2.原单位法计算原理是什么?3.利用原单位法计算下题,并用总量调整法调整。
各小区现状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123合计(万次)人口(万人)(基年/规划年)12812.0/16.025521.0/38.032710.0/15.0合计29503111043.0/69.04.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影响因素有哪些?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5.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优缺点各是什么?第六章交通分布1.什么是交通分布预测?2.交通分布预测中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的计算原理分别是什么?3.增长系数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4.重力模型的优缺点有哪些?5.标定乌尔希斯模型参数,假设f=c ij-r,ε<3%。
6.根据给出的现状分布交通量和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分别利用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求将来出行分布交通量,ε<3%。
交通规划试题及答案下载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交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B. 减少交通事故C. 提高交通效率D. 以上都是答案:D2. 交通规划中,交通需求预测的常用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四阶段模型B. 交通调查C. 交通模拟D. 交通管制答案:D3. 在交通规划中,下列哪项不是交通流的基本参数?A. 流量B. 速度C. 密度D. 车辆类型答案:D4. 交通规划中,交通分配的目的是?A. 确定交通流在路网中的分布B. 计算交通流的速度C. 预测交通流的密度D. 以上都不是答案:A5. 交通规划中,交通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收集交通流数据B. 收集道路设施数据C. 收集交通需求数据D. 以上都是答案:D6. 交通规划中,交通流理论的主要应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交通信号控制B. 交通流模拟C. 交通流预测D. 交通设施设计答案:D7. 交通规划中,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A. 交通流量分析C. 交通延误分析D. 以上都是答案:D8. 交通规划中,交通模型的建立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确定模型结构B. 收集数据C. 模型验证D. 交通管制答案:D9. 交通规划中,交通流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哪方面?A. 交通流的分布B. 交通流的速度C. 交通流的波动答案:C10. 交通规划中,交通信号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B. 减少交通事故C. 提高交通效率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交通规划中,交通流的基本参数包括以下哪些?A. 流量B. 速度C. 密度D. 车辆类型答案:ABC12. 交通规划中,交通调查的类型包括以下哪些?A. 交通流量调查B. 交通速度调查C. 交通延误调查D. 交通事故调查答案:ABCD13. 交通规划中,交通流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哪些?A. 交通信号控制B. 交通流模拟C. 交通流预测D. 交通设施设计答案:ABC14. 交通规划中,交通模型的建立包括以下哪些步骤?A. 确定模型结构B. 收集数据C. 模型验证D. 交通管制答案:ABC15. 交通规划中,交通信号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哪些?A.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B. 减少交通事故C. 提高交通效率D. 降低环境污染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交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交通效率。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结构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3. 参考书目绪论一. 简答题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二名词解释1. 绿波交通第一、二章一. 填空题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
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1. 交通量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3. 服务水平4. 服务流量5. 动力因素6. 停车视距三. 简答题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
道路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道路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交通规划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率,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和安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道路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下面将给大家提供一些道路交通规划的习题及答案。
习题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是什么?请列举至少三个。
答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交通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道路网,合理分配交通资源,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2. 减少交通事故率: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布局、设置交通信号灯、提供行人过街设施等措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道路交通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习题二:请列举几种常见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法。
答案:常见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道路网规划:通过对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布局,合理分配道路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 交通信号灯规划:通过对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合理调控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3. 公共交通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公交线路、站点的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
4.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规划:通过规划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环境,鼓励市民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改善空气质量。
习题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考虑因素有哪些?答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需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分布,确定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合理规划道路网和交通设施。
2. 土地利用:根据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确定道路的布局和宽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Logit模型具有IIA特性2.平均增长系数法不能用于出行分布预测3.Logit模型不属于交通和土地利用的模型4.浮动车不能获得出行吸引量5.自由式交通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城市自然地理位置有关6.随出行距离增加,自行车的分担率先大后小7.出行生成预测的聚类分析假设:一定时期内的出行率稳定,家庭规模的变化很小,收入与车辆拥有量保持不变8.全有全无分配是假设路网没有拥挤路阻不变的9.重力模型(分子含OD,分母含D)满足发生条件约束10.UE是SUE的一种特例11.由于感知存在差异导致用户路径选择的差异是交通流分派中用户的随机性12.集计是在个体信息基础上,通过分门别类统计分析描述总体行为13.为检验交通流分配模型精度,采用将现状OD 量分配到规划路网上方法14.交通规划范围: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的预测,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15.交通状态因素不影响交通方式选择16.在环形放射状交通网络中。
放射线的作用:承担主城与卫星城的内出行17.在交通分配中,最基本的方法:全有全无方法18.考虑小区位置系数影响的方法是Fratar法(福莱特法)1.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和交通行动的过程2.重力模型包括: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双约束重力模型3.对调查区域而言,出行分为境内出行,境外出行,内外出行4.区域境界线调查是起迄点调查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核对出行调查数据5.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方格网式交通网,带状交通网,放射状交通网6.预测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主要方法: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增长率法7.交通规划的需求主要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8.交通流三要素:交通量,车速,密度9.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规划分为: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10.交通调查包括: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资料,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资金,交通规划影响11.分布较同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生成交通量预测,一类为发生与吸引交通量预测12.道路网密度是城市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值13.调查中以小客车为标准14.非集计是以个人为单位构造模型确定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然后再将每个人的结果集计,预测分担交通量的模型15.区间车调查方法:牌照发,跟车法16.延误: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作业一:试用下表中的出行发生量、出行吸引量和常住人口(分男女性别),计算将来的出行生成量、出行发生量及出行吸引量。
8.69.171.72.71.189.70.58.94.4)(0.52.106.50.120.240.130.150.260.150.120.240.13/(0.140.270.15321将来女性的常住人口将来男性的常住人口现状女性的常住人口万人现状男性的常住人口现状女性的出行吸引量现状男性的出行吸引量现状女性的出行发生量日)万出行数现状男性的出行发生量小区解:男性:O\D 1 2 3 合计 人口 1 15.0 5.6/7.9 2 27.0 10.2/18.1 3 14.0 5.0/7.2 合计15.026.015.056.020.8/33.2男性出行生成量:56.00.150.260.1514.027.015.0T p =++=++= 男性现状常住人口:8.200.52.106.5=++=N 男性将来常住人口:2.332.71.189.7=++ 男性现状平均出行率T/N :)/(692.256.0/20.8日、人出行数= 男性将来生成交通量:)/(4.89692.22.33)/(日万出行数=⨯=⨯=N T M T n将来男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 合计1.0 21.162.0 47.913.0 20.16 合计21.1646.1421.16总量控制:∑∑⨯=⨯=Nii iN i i i DT D D O T O O //''因为,T=89.4 万次/日调整后将来男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 合计 1.0 21.20 2.0 48.00 3.0 20.20 合计21.3846.6321.3889.39女性:O\D 1.0 2.0 3.0 合计 人口 1.013.04.4/7.1∑∑≠jjii DO ⎪⎭⎪⎬⎫23.8946.88⎪⎪⎪⎪⎭⎪⎪⎪⎪⎬⎫2.0 24.0 9.8/17.93.0 12.0 5.0/6.8 合计13.024.012.049.019.2/31.8女性出行生成量:49122413122413T p =++=++= 女性现状常住人口:2.1958.94.4=++=N 女性将来常住人口:8.318.69.171.7=++ 女性现状平均出行率T/N :)/(552.22.19/49日、人出行数= 女性将来生成交通量:)/(15.81552.28.31)/(日万出行数=⨯=⨯=N T M T n 调整后将女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 合计 1 20.98 2 43.84 3 16.32 合计20.9843.8416.3281.14将调整后的男性和女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合并O\D 1 2 3 合计 1 42.18 291.843 36.52 合计42.3690.4737.7170.53作业二:试用指定的方法,求出下列图、表示分布交通量。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2。
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
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 1930 年~ 195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 1950 年~ 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第三阶段( 1960 年~ 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作业一:试用下表中的出行发生量、出行吸引量和常住人口(分男女性别),计算将来的出行生成量、出行发生量及出行吸引量。
8.69.171.72.71.189.70.58.94.4)(0.52.106.50.120.240.130.150.260.150.120.240.13/(0.140.270.15321将来女性的常住人口将来男性的常住人口现状女性的常住人口万人现状男性的常住人口现状女性的出行吸引量现状男性的出行吸引量现状女性的出行发生量日)万出行数现状男性的出行发生量小区解:男性:O\D 1 2 3 合计 人口 1 15.0 5.6/7.9 2 27.0 10.2/18.1 314.0 5.0/7.2 合计15.026.015.056.020.8/33.2男性出行生成量:56.00.150.260.1514.027.015.0T p =++=++= 男性现状常住人口: 8.200.52.106.5=++=N 男性将来常住人口: 2.332.71.189.7=++男性现状平均出行率T/N :)/(692.256.0/20.8日、人出行数= 男性将来生成交通量:)/(4.89692.22.33)/(日万出行数=⨯=⨯=N T M T n将来男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 合计 1.0 21.16 2.0 47.91 3.020.16 合计21.16 46.14 21.16总量控制:∑∑⨯=⨯=N ii iN i i i DT D D OT O O //''∑∑≠jjii DO ⎪⎭⎪⎬⎫23.8946.88⎪⎪⎪⎪⎭⎪⎪⎪⎪⎬⎫因为,T=89.4 万次/日调整后将来男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合计 1.0 21.20 2.0 48.00 3.0 20.20 合计 21.38 46.6321.38 89.39 女性:O\D 1.0 2.0 3.0 合计 人口 1.0 13.0 4.4/7.1 2.0 24.0 9.8/17.9 3.0 12.0 5.0/6.8 合计 13.0 24.0 12.049.019.2/31.8女性出行生成量:49122413122413T p =++=++= 女性现状常住人口: 2.1958.94.4=++=N 女性将来常住人口: 8.318.69.171.7=++女性现状平均出行率T/N :)/(552.22.19/49日、人出行数= 女性将来生成交通量:)/(15.81552.28.31)/(日万出行数=⨯=⨯=N T M T n 调整后将女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O\D 1 2 3 合计 1 20.98 2 43.84 3 16.32 合计 20.9843.84 16.32 81.14 将调整后的男性和女性出行发生与吸引量合并O\D 1 2 3 合计 1 42.18 291.84 3 36.52 合计42.3690.4737.7170.53作业二:试用指定的方法,求出下列图、表示分布交通量。
2.平均增长系数法不能用于出行分布预测模型不属于交通和土地利用的模型4.浮动车不能获得出行吸引量5.自由式交通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城市自然地理位置有关6.随出行距离增加,自行车的分担率先大后小7.出行生成预测的聚类分析假设:一定时期内的出行率稳定,家庭规模的变化很小,收入与车辆拥有量保持不变8.全有全无分配是假设路网没有拥挤路阻不变的9.重力模型(分子含OD,分母含D)满足发生条件约束是SUE的一种特例11.由于感知存在差异导致用户路径选择的差异是交通流分派中用户的随机性12.集计是在个体信息基础上,通过分门别类统计分析描述总体行为13.为检验交通流分配模型精度,采用将现状OD量分配到规划路网上方法14.交通规划范围: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的预测,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15.交通状态因素不影响交通方式选择16.在环形放射状交通网络中。
放射线的作用:承担主城与卫星城的内出行17.在交通分配中,最基本的方法:全有全无方法18.考虑小区位置系数影响的方法是Fratar法(福莱特法)1.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和交通行动的过程2.重力模型包括: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双约束重力模型3.对调查区域而言,出行分为境内出行,境外出行,内外出行4.区域境界线调查是起迄点调查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核对出行调查数据5.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方格网式交通网,带状交通网,放射状交通网6.预测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主要方法: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增长率法7.交通规划的需求主要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8.交通流三要素:交通量,车速,密度9.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规划分为: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10.交通调查包括: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资料,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资金,交通规划影响11.分布较同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生成交通量预测,一类为发生与吸引交通量预测12.道路网密度是城市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值13.调查中以小客车为标准14.非集计是以个人为单位构造模型确定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然后再将每个人的结果集计,预测分担交通量的模型15.区间车调查方法:牌照发,跟车法16.延误: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一.名词解释1.OD调查: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为分析出行个体的流动,也为交通流分配奠定基础。
2.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①.矩形表:能够反映地区间车流流向和流量,适用于车流的流动方向经常变化和流量显著不同的情况。
②.三角形表:将矩形表中往返车流合计成一个回程的表达方法,适用于区间往返流量相对稳定的情况。
3.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
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4.OD调查基本术语:(1).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移送的过程,可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2).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
(3).出行终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
(4).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5).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6).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7).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内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8).境界线:指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9).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10).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支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11).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5.OD调查的类别和内容(三类):①.居民OD调查:主要包含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调查终点是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等,是世界各国开展交通调查最常见的形式。
②.车辆OD调查:车辆出行主要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行,主要调查车型、出行目的、起讫点、货物种类、平均吨位和实载率等。
交通规划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交通的含义?如何分类?
2.交通规划的含义?
3.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4.交通规划按规划目标时期分为哪几类?期限各是多少?
5.交通需求预测分为哪四个阶段?
第二章交通调查
1.延误的含义?分为哪几类?
2.OD调查基本术语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
3.OD调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4.交通小区划分原则有哪些?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1.城市用地分为几大类?其中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具体
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土地利用模型?
3.土地利用分析变量包括哪几类,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4.理解劳瑞模型相关描述
第四章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1.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2.城市发展形态结构与路网形式有何关系?
3.交通网络各项评价指标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
4.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组成是什么?
5.写出下列网络的邻接矩阵、权矩阵、邻接目录表。
6.第5题图如果以1为起点,7为终点,写出其路段—径路连接矩阵。
第五章交通发生与吸引
1.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
2.原单位法计算原理是什么?
3.利用原单位法计算下题,并用总量调整法调整。
各小区现状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
1 2 3 合计(万次)
人口(万人)(基年/规划年)
1
28 12.0/16.0 2 55 21.0/38.0 3 27 10.0/15.0 合计
29
50
31
110
43.0/69.0
4.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影响因素有哪些?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优缺点各是什么? 第六章 交通分布
1.什么是交通分布预测?
2.交通分布预测中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的计算原理分别是什么?
3.增长系数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4.重力模型的优缺点有哪些?
5.标定乌尔希斯模型参数,假设f=c ij -r ,ε<3%。
6. 根据给出的现状分布交通量和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分别利用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福尼斯法求将来出行分布交通量,ε<3%。
现状OD 表(单位:万次) 1 2 3 合计 1
17 7 4 28 2 7 38 10 55 3 5 5 17 27 合计
29
50
31
110
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单位:万次)
D O
D O
1 2 3 合计 1
41.7 2 88.8 3 38 合计
41.3
89.4
37.8
168.5
第七章 交通方式划分
1.交通方式划分含义是什么?
2.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建模思路有哪些?
3.划分率含义是什么?
4.交通方式选择方法有哪些?
5.Logit 模型的特性有哪些?
6.Logit 模型和Probit 模型有何差异? 第八章 交通流分配
1.交通流分配的含义是什么?
2.交通阻抗的含义是什么?
3.理想交通阻抗函数有哪些性质?
4.Dijkstra 法球最短路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计算?
5.warhrop 平衡原理(第一、第二)各指什么?
6.容量限制—增量分配法计算原理是什么?
7.
图1所示为某交通网络示意图,其中①、④、⑤、⑦分别为小区形心作用点,图形中
线路数值为出行时间,有些为固定值,有些与交通量有关,Q 为交通流量,OD 分布流量矩阵如表1。
(1)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
(2)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OD 矩阵,分配比例为0.4、0.3、0.2、0.1
8.取图1(7题)所示网络中Q=0,利用改进的多路径交通分配方法分配小区1至小
D O
区7的500个交通量。
9.静态交通流分配与动态交通流分配的目的分别是什么?有何异同?
10.动态流出函数模型及路段阻抗特性模型的特点各是什么?
11.用户平衡分配和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