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哲学思想对巴蜀文学的贡献2000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论杨雄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作者:廖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西汉扬雄的文学创作甚丰,并取得了很大的文学成就。
这一方面与他的儒家入世思想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他的学力高深、苦心创作分不开。
扬雄还在文学理论方面取得一席之位,他对汉赋的批评标准一直影响着后人对汉赋的看法。
无论是他的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对文学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扬雄辞赋文学发展贡献西汉末年的扬雄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是学术巨子,对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雄所处的时代是西汉后期政局动荡之时,王莽新朝初建未定之时,是扬雄文学著述活动的高峰期。
社会的动乱不安和政治的黑暗深深影响着他的思想和创作,当时是一个儒学"经学化"的时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用来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下的政治统治。
扬雄作为一个怀有济世之功的儒者,明确将"明道、征圣、宗经"作为自己的文学主张,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儒家的文学思想;同时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强调因循革化,崇尚自然。
他对文学价值的探讨全面而辩证:尚"用"重讽谏,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教化作用;同时又不废"丽"言,认识到了文学的本体意义。
其文学思想集中于《法言》《太玄》等作品和《汉书·扬雄传》之中,对于先秦以来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都有所阐释,并形成了自己富有创建性的文学思想体系;他将"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引入到文学层面,强调"文质相副"、"事辞相称";又探讨了关于"言""能否尽"意"和解决言意矛盾的方法;发表"心画心声"、因循革化的见解。
此外,他的"丽以则"、"文必艰深"等创作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发展与文学创作走向自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博学多闻、约卓守之——以扬雄《法言》为例解读教育思想发布时间:2022-09-01T05:57:34.433Z 来源:《教育学》2022年4月总第281期作者:肖赤峰吴小艳[导读] 扬雄,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文学、语言学、天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都市郫都区第一中学四川成都611730摘要:扬雄,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文学、语言学、天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教育家的扬雄,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其“博学多闻、约卓守之”的治学理念,对我们治学、为事和修身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扬雄治学理念法言解读教育思想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是我国西汉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扬雄生活在儒家经学昌盛时期,各学派注重对经文逐句逐字解说阐发,读书人很多埋头于研习章句,以求学通一经而作为进身之阶。
他认为读书只需通晓训诂大义即可,致力于“博览”和“深思”。
扬雄在政治上一生未受重用,后来潜心于学术著述和收徒讲学。
扬雄在文学、语言学、天文学、哲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述很多,除大量辞赋外,还有《法言》、《太玄》、《方言》和《训纂》等著作流传于世,《法言》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法言》作为扬雄晚年之作,成书于王莽称帝前夕。
《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自述该书写作目的,主要是因为诸子各逞其智,诋毀圣人,迂析辩诡,干扰世事,迷惑大众,所以需要用圣人之道予以批驳,明辨是非。
《法言》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学、艺术等,《法言》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后天的学、习和行,强调感官闻见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反对没有验证的妄言,认为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
扬雄的文学才能和他对汉代文学的贡献扬雄,字嗣初,汉代著名辞章家、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才能和对汉代文学的贡献在当时备受赞誉,对后世文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扬雄的文学才能和他对汉代文学的贡献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扬雄的文学才能扬雄擅长辞章和文章的创作,他对文辞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洞察力。
他的文学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扬雄在辞章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的《风雅颂》以清新婉约的风格吸引了许多读者,被誉为扬雄的代表作之一。
《风雅颂》以其流畅优美的文章风格和含蓄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命的热爱,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其次,扬雄在文学评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对辞章和作品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评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
他的《文心》一书被誉为“辞章鉴赏之经典”,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
再次,扬雄在使用修辞手法方面善于运用,他的辞章作品充满了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引人入胜。
他的修辞手法被后来者广泛学习和借鉴,成为了汉代文学的瑰宝。
二、扬雄对汉代文学的贡献扬雄对汉代文学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与创作才华上,还表现在他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和对后世影响的传承上。
首先,扬雄对于辞章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文心》一书不仅是对当时文学现状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引领。
这部书的出版发行为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对汉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扬雄的文学观点和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批评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文学批评的见解和文艺创作的思考,影响了后来文学评论家的思想和观念,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再次,扬雄的辞章作品被后世文人广泛吸收和借鉴。
他的作品精美华丽,充满了诗意和哲思,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诗歌形式、修辞手法和文学思想都成为了后世文学家的借鉴对象。
272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
西汉末年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扬雄跟随成都道家学者严君平等学习,喜辞赋,著《反离骚》等。
其汉赋与司马相如齐名,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
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蜀文化史上继司马相如之后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历史影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世称“扬马”。
四川历史名人专刊273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一首《陋室铭》,让诸葛庐与子云亭流传千古。
子云,何许人也?他是历史上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的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他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
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看来,扬雄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的生平并不复杂,思想却极其丰富。
公元前53年,扬雄出生在蜀郡刘 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扬雄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古宗教与自然审美》等学术专著。
274蜀学薪火 守正创新SHUXUEXINHUO SHOUZHENGCHUANGXIN定程度上,在汉代,扬雄就是蜀地代言人。
此外,扬雄幼子接连去世后,他穷尽所有钱财从长安运回四川安葬。
可见,他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扬雄一生成就极高。
今天研究扬雄,仍然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正如刘敏所言:“扬雄的思想与学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他追踪孟子的仁政思想,重视礼治,继承先秦儒家的精神,恢复了孔孟以来的道统,为唐宋以后儒学的复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汉书·扬雄传》评价扬雄道:“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07-11巴蜀哲学(一)巴蜀文化在史学领域,现代著名学者刘咸炘曾评说为“隋前存书有二,唐后莫隆于蜀”,经学方面,更有程颐“《易》学在蜀”的感叹。
以“三苏”父子、张栻、魏了翁为代表的“蜀学”,终与二程“洛学”(即理学)和王安石“新学”鼎足而三,其结果是“蜀学”成为中国三大学术主流(理学、新学、蜀学)之一。
(一)先秦汉魏时期苌宏、严君平、扬雄等的贡献苌宏,资阳人,以“方术事周王”之贤士。
观测天象,推演历法,占卜凶吉,对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祀、战事等预先预测,对自然变迁、天象变化作预报解释。
严君平,《老子指归》,继承老庄的哲学,讲由无生有的过程,但也受到儒家思想的一定影响,主张德刑并用,并提出顺民、重民的思想。
扬雄,融合儒、道的思想家,在哲学上,他上承《易经》、《老子》,下启王充、张衡乃至魏晋玄学;在政治思想上,扬雄上继孔孟和董仲舒,提倡德治,主张以礼义教化人民,反对为政先杀后教,并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家。
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的认识自然现象,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在社会伦理方面,认定“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二)、巴蜀哲学与史学的第二个高峰——宋代(1)“易学在蜀”与“蜀学”,宋代理学家程颐两次入蜀研究易学,北宋仁宗年间,后来成为中国理学大师的程颢程颐兄弟,那时还是青年,跟随担任广汉知州的父亲来到四川。
成都,大慈寺,楛桶匠,《易经》。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就把宋代理学的源流解说得极为清楚:“伏羲四图,其说皆出于邵氏。
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
(图1)宋初,普州崇龛(今安岳)人陈抟,富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
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此外还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丹之事。
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对宋代理学影响极大。
(他提出万物皆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融儒、释、道为一体,开启宋代三教合一的潮流。
西汉哲学家和文学家杨雄扬雄生平扬雄(公元前58-公元18年),一作杨雄。
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字子云。
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为西汉时与司马相如齐名的,汉代最受推崇的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辞赋成就媲美于司马相如,世称“扬马”。
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
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
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
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
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
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
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
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
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又续《苍颉篇》编《训纂篇》。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
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扬雄勤于思考,不为章句所限,其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湛之思”。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严君平。
严精通先秦老庄学说,其所著《道德指归》,内容博大精深,在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依据的立论,体现了较强的哲学思辩性,对扬雄影响很大。
扬雄在我国天文学史上的浑天、盖于两说的争论中,由盖天说转而为浑天说的支持者,并为浑天学说树立了理论统治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值王莽篡汉,处于乱世,雄乃不官隐于市,自甘淡泊,潜心著述,其所著“太玄经”,模仿《周易》,依据《浑天说》而本之于《太初历》。
在书中他揉合了《易传》中的阴阳学说和《老子》的天道观,并吸收了当时宇宙理论和天文历法方面的思想资料,建立起了一整套关于宇宙形式和变化的体系,批驳了社会上借以宣扬谶纬迷信的天命论,他自诩其《太玄》是关于宇宙构造的缩影。
从扬雄辞赋看蜀人艺术想象与生存智慧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辞赋家,是继司马相如和王褒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蜀中文人。
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
为人简易佚荡,默而好深湛之思。
[1]成帝时至长安,献《甘泉》、《羽猎》等赋,被任命为郎官,给事黄门。
王莽篡汉,以耆老久次转为太中大夫。
年七十一卒。
他一生著述颇多,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方言》、《训纂》。
而一生最有成就是在辞赋方面,除上引《甘泉》、《羽猎》等赋之外,还有《河东赋》、《长杨赋》、《反离骚》、《解嘲》、《解难》、《逐贫赋》等十多篇《汉书•艺文志》称十二篇。
纵观其辞赋作品,既有模仿借鉴司马相如以铺陈为主,意在展示大汉帝国恢宏气象的大赋作品,又有以抒情言志为主的短篇。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大汉帝国宏伟的气象,与司马相如、张衡、班固等大家之作共同开启了一代恢宏富丽的美学范式,同时也显示了蜀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折射出汉代蜀籍文人独特的文化性格与生存智慧,成为蜀人人格的经典喻示和蜀地悠久文化的载体。
一、从扬雄辞赋看蜀人艺术想象司马相如非常善于展开文学想象,他曾在《与友人盛览书》中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作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其传也。
[2]所谓赋家之心,就是建立在奇特的想象基础之上的创作思绪,创作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宇宙万物,人间风云,皆奔涌于作者的脑海,呈现于作者的笔底。
扬雄是司马相如的崇拜者,对司马相如宏博绝丽的赋作非常倾慕。
曾曰长卿赋不似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3]对司马相如出神入化的想象力赞赏有加。
他本人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其《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皆因事而作,以司马相如赋为范,相与放依,踵事而华,搜选诡丽,竭才以钻思。
其作品相对于前辈司马相如赋来说,艺术创新或许并不突出,但他笔下那皇帝出猎的威赫仪仗,那惊动环宇的气势,那似紫宫之峥嵘般崇殿华阙的甘泉宫等诸多描写,却刻意渗入了较多的主观想象,使赋作带上了虚无缥缈的色彩,显示了相当高的才华,留给人充分的想象余地,与司马相如赋中那架虚行危的奇特想象如出一辙。
汉朝:文化巨人扬雄
扬雄墓,又称“子云坟”。
墓主人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下同)人,是汉朝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
这位2000年前的蜀中大儒,被后人誉为“西道孔子、文化宗师”——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扬雄的祖先出自周代的伯侨,有着周王室的血统。
在楚汉相争时,扬雄的先人们为避战乱,溯江而上,居住在巴郡江州(今重庆市)。
其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郡(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太守,后为逃避仇家迫害,扬季弃官,“复溯江上”,来到岷山之南的郫县,附近郡邑为成都,故本传又说扬雄是“蜀郡成都人”。
扬雄小时候有些口吃,内向寡言,不善交际,但酷爱读书,喜欢沉思。
他接受过很好的启蒙教育,认识许多奇字、僻字和难字,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
他博览群书,并不专治一经,“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章句,是指西汉今文经学的特点,世守师说,不敢越雷池一步;训诂,则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特点,主张博览泛观,东汉时期的古文大师,如桓谭、班彪、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览群书”。
可以说,扬雄在当时冲破了西汉今文章句的束缚,开创了朴实的古文风气。
扬雄热爱写作,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蜀地为题材的,比如记录蜀地历史的《蜀王本纪》和铺陈蜀郡地理、物产、习俗的《蜀都赋》。
后来,扬雄成为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大的辞赋家。
《文心雕龙》有“扬马”并列的提法。
中国文学名家:杨雄的文学传承中国文学名家杨雄的文学传承杨雄(1902年-1985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以其扎实的学术素养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杨雄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本文将从杨雄的创作思想、文学批评,以及对中国文学的传承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杨雄的创作思想杨雄的创作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秉承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相信一个作家应该对社会负责,文学应当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以社会正义和人道关怀为主题,探讨人类的苦难和命运。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人生哲理,让人们深思。
二、杨雄的文学批评杨雄在文学批评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独特的文学眼光和精准的文字分析能力,对许多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评。
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尤为突出,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了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他的文学批评观点深入浅出,既注重理论,又富有实践经验,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杨雄对中国文学的传承杨雄对中国文学的传承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二是他在文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首先,杨雄的文学创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优秀的作品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言语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社会的百态。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其次,杨雄在文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尝试将西方的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相结合,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文学教育体系。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学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后来的文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综上所述,杨雄作为中国文学名家,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扬雄哲学思想对巴蜀文学的贡献
内容摘要:追溯中华历史上哲学思想观念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当中,扬雄所推崇的孔儒哲学观念既顺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又规范了中华哲学思想的统一走向、为中华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也对此后中华哲学思想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惯性作用。
本文主要就扬雄哲学思想对巴蜀文学的贡献这一方面展开具体的讨论。
关键词:扬雄哲学思想;孔儒之道;巴蜀文学
《汉书》当中《杨雄传》一卷层明确记载了扬雄扬雄以其代表作《成都四隅铭》为例,开创了以成都城为创作题材的蜀都创作先河。
而在此基础上,以蜀都为题材的、对世人影响力最大的一步作品则是左思的《蜀都赋》。
扬雄在巴蜀文学史上不仅仅是开创了巴蜀题材文学创作先河的关键人物,也是都城赋创作的第一人,这些都或是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到了另一位蜀都创作代表左思对于《蜀都赋》的创作。
一、开蜀都为题材的创作先河
(一)孔儒思想决定题材的选取
按年代来看,扬雄晚出生于董仲舒一百多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扬雄开始研究儒家哲学思想的时候,董仲舒一派的儒家理论已经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凝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哲学体系了。
那么由此看来,扬雄的儒家哲学思想研究道路上必然是深受其影响的。
这一观点,从后来的史实方面也能够得到证实。
因为后来扬雄在对哲学的研究过程当中任然延续着董仲舒的观点,尊孔子为大,对独尊儒术的哲学体系加以进一步的肯定。
而这种哲学上的倾向直接影响到扬雄对文学作品的创作。
孔儒的思想教化使其对国家、都城的固守情感溢于言表,也就导致了其产生了以度成为创作题材的主观意愿,继而实践创作出《成都四隅铭》《蜀都赋》等一系列以度成为题材的都城类文学作品。
(二)《蜀都赋》成为最早的都邑赋
出于对国域都城的崇敬情感,扬雄在进行《成都四隅铭》《蜀都赋》的创作过程中详细描写了当地的地理风貌、风俗民情、科技文化等彰显都城景华物美、人杰地灵的优良特征,从多个角度对蜀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开创了后世对京都大邑之处进行赞颂描写的先河,同时也作为了后世文人进行都城创作的经典借鉴。
尤其是在对于《蜀都赋》的创作当中,更是倾其全力创作。
终于成就了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都邑赋。
二、哲学对左思《蜀都赋》的影响
扬雄的《蜀都赋》不仅从写作题材上对左思等后人于都城文化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从哲学的角度对后世的创作思路、写作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其客观、具有辩证性的创作思维与写作态度;另外还包括其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其繁多华美的写作辞藻。
(一)扬雄主张客观性哲学理念
就董仲舒而言,扬雄对儒家哲学体系的支持,并不是将其神化,而是将其“圣化”。
换种说法也就是,相对于董仲舒,扬雄的儒家哲学观念是更为理智的。
扬雄虽然尊孔子之道,而贬低诸子之道,但对于诸子之道却也并不是彻底的封杀的。
况且孔儒本身就有着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即“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着这一理念,扬雄对于诸子之学也并不十分排斥,而是有取舍的进行吸纳或者罢黜。
而在对诸子之道进行判断的过程中,杨雄又最常以天地人经作为判断的依据。
他认为少欲与自持是顺应天地人经的,是值得推崇的;反之,那些不符合天地人经的言论行为则是应该否定的。
与此同时,这种哲学上的辩证思想则是被扬雄很好的用在了文学创作方面。
充满着辩证思路的客观思考使得扬雄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文学描写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使其更家自然鲜活、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总之,扬雄的思维无论是出于哲学思想方向,还是出于文学创作当中都出充满着辩证思考的客观性原则的。
(二)文章辞藻繁富
与前面所说过的对诸子之道的辩证思想相一致的,扬雄对对儒家以外的各家哲学流派的哲学观点,也不像董仲舒那样一概否定,而是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的哲学理论进行处理。
扬雄在其诸多著作当中,除了论及孔儒之道意外,还涉及了对墨家、老庄、韩非、孟、荀、申、邹等其他多家学派的讨论。
他并只是在对诸子百家的评价当中,将孔子置于最高地位,而并不是如同董仲舒那般眼里只有孔子。
他对诸子百家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分主次、有取舍的。
而这种对哲学思想的广纳其言、取舍有度的哲学原理亦被扬雄很好的引用到了对于文学的创作当中来。
从文学创作过程当中所要应用到的创作手法,到细微的精确到每一个字、词的运用,扬雄都能够积极尊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儒教化,充分总结前人的优势以吸纳之。
最终成就了自身辞藻繁富的华美篇章。
综上所述,扬雄是我国历史上以蜀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人,《成都四隅铭》是其代表作之一。
但单就以蜀都为创作题材且成就较大的作品而言,还是要数《蜀都赋》这部作品的。
所以,扬雄对于巴蜀文学的最大贡献还是当属作成了《蜀都赋》,以及在在巴蜀文学史上首先将都城这一题材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对后来文人对都城文化的创作起到了先河的作用。
在巴蜀文学史当中,也仅有扬雄一人曾经多次以蜀都为创作题材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