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与科斯定理之间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57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一、本文概述产权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议题,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科斯作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对产权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从两者的理论背景、理论核心、理论应用和理论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1、理论背景:介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和时代背景,为后续产权理论的分析奠定基础。
卡尔·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即产权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主要由资本家私人所有,这种私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和剩余价值的剥削,从而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蓬勃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征,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的,这种制度最终会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应运而生。
他强调产权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变迁,认为产权关系不仅是经济关系的体现,更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反映。
这种理论视角为我们理解产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科斯,作为20世纪的经济学家,他的产权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于现实世界中产权的配置和效率问题。
科斯认为,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
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配置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率。
科斯的理论背景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他试图通过产权理论的分析,为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本文针对《科斯陷阱初探》一文中的假设干推理过程及其结论提出了异议,认为科斯的理论对现实世界确有巨大的指导价值,尤其对于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国国有企业。
关键字:科斯定理产权国有企业改制一.导言在《经济学家》杂志2002年第3期上,登载了一篇题为《科斯陷阱初探》(以下简称《科》)的文章,作者试图论证科斯定理中存在着“科斯陷阱”这样一种谬误,并据此分析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然后提出自己对一些经济学重大问题的观点。
但我作为一名刚刚涉足博大精深的经济学世界的学生,与此文却有不同的观点,并运用一些简单的经济学分析工具进展了探讨,然后由科斯的理论联想到了当前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假设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关于所谓的科斯陷阱科斯定理有许多种表述方式,如可以表述为“不变性定理”。
即:“如果产权被清楚地界定,且所有的交易本钱为零,那么不管谁拥有产权,资源的运用都将相同。
”①也即到达了帕累托最优。
《科》文批判的即为这一表述,它说,“实际上,权利的界定不同,会导致权利各方所采用的防止损害的方法不同,从而其本钱也不同,这样,防止损害的本钱与假设不存在损害时的总产值的差值不同,也就是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导致最后的生产总值不同,资源配置结果不同。
”《科》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也是科斯书中使用的例子):有一块地,分成不同的局局部别供牧人来养牛和农民来种地,并且有以下关系成立:牛群的规模(头)谷物年损失量(吨)每增加一头牛造成的损失量(吨)1 1 12 2 23 6 34 10 4假设条件如下 1.交易费用为零;2.初始产权界定清晰;3.完全竞争;4.技术条件不变;(一),科斯的论证:设谷物价格为1美元/吨,假设牧人对牛造成的损失负责,如果他将牛群从2头(一任意假定的出发点)扩大到3头,那他必须赔偿农民3美元,以补偿增加的牛对农民造成的3吨谷物的损失。
另外他再考虑增加的其他本钱,只有多养的牛给他带来的收益大于全部新增的本钱,他才会扩大牛群规模。
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认识与思考摘要: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产权理论的起源,产权学派各代表人物对产权概念的界定,比较分析了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知识的梳理,指出了产权理论已有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产权对西方产权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西方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科斯定理;产权制度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产权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对传统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一些根本缺陷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并在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由威廉姆森(Wiliimaocn)、舒尔茨(shcultz)、斯蒂格勒(Stigle)r、阿尔钦A(lehina)、德姆塞茨(Demsezt)和张五常(stveneChuen助等人丰富和发展之后逐步形成的。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以科斯定理为核心,构成了产权理论的分析的基本框架。
产权制度的效率比较和制度演进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产权理论。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权理论在经济组织、社会制度、国家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运用。
西方产权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如下:60年代以来,东西方学者都对产权理论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产权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学的焦点和难点。
同时,对于经济活动的实践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方产权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
继科斯之后,威廉姆森、阿尔钦、德姆塞茨和诺思等人又进一步研究了产权问题,从而形成了以交易成本为基本概念,以科斯定理为核心内容,以分析产权制度和经济效率之间关系为主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产权理论的起源在西方经济学中,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最初称作产权经济学派,是主要研究在一种组织或制度下财产权利的界定以及该组织或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问题的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学派,本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产权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阿尔钦、德姆赛茨、诺斯、威廉姆森等人。
从科斯定理看产权制度李星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摘要】 德国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漫飞编著的《制度经济学》提出建立和保护私人产权的制度是资本主义系统的基础,界定明确和受保护的产权对于激励人们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本文将从科斯定理角度入手,分析探究那么现代社会如何通过有效资源配置,界定明私有产权,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
【关键词】 科斯定理 私有产权 资源配置 产权功能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我国也正在完成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工作,通过与计划经济制度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的制度本质上是某种产权制度的利益安排。
市场经济作为交易的经济,其交易的内容实质上,是当事人对其产权的相互间的让渡。
市场经济对于产权制度有着深刻的要求,只有当产权制度保证并满足某些必要条件时,经济资源的配置才可能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方式,这些必要条件的任何不满足,都会从根本上否定市场经济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产权做为市场机制的存在创造基础,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权概念的基本内涵何为“产权”?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将其抽象定义为不让他人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
具体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产权总是在确定的个人或集体和确定的资产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产权的基本内涵可总结如下:1.1 产权是与财产有关的、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产权的排他性不仅意味着两个人不能同时拥有控制同一事物某种相同的权利,特定的权利只能是一个主体,而且意味着财产所有者要排他地对该财产使用中地各项成本负责,包括承担确保排他的成本。
1.2 产权不等同于拥有的物品 一项产权允许所有者享有财富的获益,也向所有者强加一笔由所有权决定的成本。
因此产权并非物质对象,而是一些在社会受到广泛尊重的权利和义务。
产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则,实质上是交易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1.3 产权具有可分割性 如财产所有权可以横向分解为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让渡权等,也可分解为出资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产权分解的过程,也是权利界定的过程,产权分解界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交易费用的高低。
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科斯定理成立于196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提出。
科斯定理指出,当市场交易受到制约时,资源配置不仅受到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还受到市场制度安排的影响。
由此,科斯认为,市场获得有效资源配置存在两种方式:通过价格机制和产权制度。
而在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科斯定理非常适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指由政府掌握的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形式发生变化,转化为国有企业的产权。
在改革之初,由于中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科斯定理强调产权制度如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在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中,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来确保产权的私有化和完全的竞争市场的建立。
这样,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变得更加明晰,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并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增加竞争力。
产权制度的改革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机制,使企业实现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经营,并为企业创新提供空间和动力。
因此,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仅在制度上提升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也在实际操作中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活力。
此外,科斯定理还指出,在有限的资源下,低价产生浪费,高价被削减。
换言之,市场制度是最有可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有效手段。
此观点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性。
在过去,由于产权不明,产权拥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资源调配不合理,此时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则可以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提供公平竞争机会,使市场有效地分配资源,促进企业竞争发展。
改革将国有企业由政府独揽变成社会资本的强化,激发了企业效率的潜能,提升了经济效益。
总之,科斯定理明确提出了在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原则。
中国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发挥了科斯定理的重要作用。
改革以私有化为基础,让企业变得更为透明、可信、合法,为实行市场机制创造了条件,使企业运营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发展机会。
产权制度的定义产权制度的定义产权制度变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依据科斯定理,探讨了中国产权制度变革的历程,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总结出:改革开放之初的模糊产权在市场条件不完善的背景下,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将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产权制度变革;科斯定理;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30年高速增长。
1978年至201X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8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
201X年,中国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自201X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速增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进入下一个次高速增长时期。
201X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决策,中国经济将保持增长稳健、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
试图通过中国产权制度变革历程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非国有企业的模糊产权反而促进了非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承认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公有制体制以外私有经济的出现和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产权理论—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旨在描述资源稀缺性必定引发各种经济竞争和交易费用发生,而明晰界定的产权安排则是节省交易费用,决定经济效率的基本制度设定,由此可以推导出由国家政府明晰界定私人产权的规模经济效果。
科斯定理解释了稀缺世界里产权安排、交易成本、经济效率和政府功能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效率优劣,经济效率优劣取决于交易成本高低,交易成本高低取决于产权是否明晰界定,而产权明晰效应又取决于政府是否将产权界定给私人。
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班级:研一会计学号:20101329 姓名:秦贞婷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存在的各种外部影响产生后果使得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也就是说:假定整个经济是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是由于存在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为了纠正这些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西方科学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当中重要一条规定财产权的办法中就是科斯定理的一个特例。
从而引出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科斯定理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其实质在于强调了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科斯定理由第一、第二定理及其推论构成。
(一)科斯第一定理科斯第一定理是说: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指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其含义是: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因为,只要是重新安排产权能够增加产值的最大化,就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或人们之间的讨价还价改变最初的权利界定,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为了说明第一定理,科斯设想了一个“养牛者走失的牛损害邻近土地的谷物生长”的例子:假设一个农夫和一位养牛者在两块相邻的土地上经营,两块土地之间没有栅栏相隔,结果,养牛者所养的牛群常跑到农夫的麦地里去吃麦,造成了生产上的负外部性。
通过分析来说明:零交易费用情况下牛群规模与产权的初始界定无关⒈养牛者对牛给农夫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的情况:(产权初始界定给农夫)在这种情况下,养牛者没有权利让牛群损害农夫谷物,如发生损害,则养牛者必须向农夫赔偿谷物的损失。
对农民来说种植谷物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并未因此发生变化,所以,他仍然停留在最优的生产状态,与不存在外部性时的情况完全一样。
⒉养牛者对牛给农夫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的情况。
(产权初始界定给养牛者)由于不负损害的赔偿责任,牛群对谷物的损害外在于养牛者,养牛者私人决策的最优养牛数量一定会达到9头。
即在两种情况下,养牛者都只养3头牛,农夫谷物在养牛者对牛给农夫造成的损失承担和承担责任情况下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