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课标细化26团刘文玄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1、电荷: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
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背景: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通常用符号e表示。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6.25×1018个电子所带电荷等于1C。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2节电流和电路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为目标,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节关于电流和电路的物理课,这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十五章第2节。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思路,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电流和电路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2. 让孩子们掌握电流的产生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的产生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难点:电流的产生原理,电路的串并联连接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灯泡、导线、电池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套电路实验套件,包括灯泡、导线、电池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电路,引导他们发现电路的特点和电流的作用。
2. 理论讲解:介绍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解释电流的产生原理和电路的串并联连接方法。
3. 实验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电路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观察电流的流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的产生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2. 难点:电流的产生原理,电路的串并联连接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电流和电路的应用,开展家庭小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想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电路的存在和电流的作用。
这是因为孩子们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通过观察教室里的电路,他们可以发现电路的特点和电流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1.通过实验观看,了解有关电荷及其彼此作用的规律。
2.从能量角度熟悉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明白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学会连接简单电路,能识别并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了解断路、通路、短路的概念。
5.学会正确利用电流表。
6.会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并能依如实验结果归纳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7.能分辨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本章是九年级物理课的第十五章,是从熟悉电荷开始,探讨“电流和电路”,研究大体的串、并联电路,让学生学习一些大体测量,经历科学探讨进程,领会科学探讨方式,并在电流和电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动手连接电路多熟悉到电器要工作就要有电流通过用电器。
让学生体会到电流和电路的关系,体会到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本章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开篇,是后续电学部份的基础,关于学好电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章处于重要的大体地位。
其中电流的概念是学习电学其他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章的另一重点内容是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它是进一步学习所有电路知识的基础;电流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电学测量仪器,学会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是电学实验中学生必需具有的技术之一,因此电流表的利用和读数是本章的重点,但是电流表的面板刻度比一般刻度尺稍复杂,它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加上电流表的接入也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因此用电流表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也成为本章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声、光、热、力的基础知识,对物理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关于生活中的“电”超级熟悉,有较深的感性熟悉。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慢慢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的思维还主若是形象思维,对学生而言,电的知识抽象而陌生,涉及的内容比较灵活和普遍,这些往往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在学习中可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会正确利用电流表测电流,将直接阻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教师可从学生学习爱好、认识规律和探讨的方便动身,只是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周密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案我设计这节电流和电路的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和电路的概念,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组成。
2. 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掌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方法。
3. 能够分析简单电路,解决电路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2. 教学重点:电流的产生,电路的连接和短路、断路的概念。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路图、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的形成,引出电流和电路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电流的产生,电路的组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流和电压,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4. 讲解:讲解实验结果,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路知识。
5. 练习:给出一些电路问题,让学生现场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五、活动重难点:1. 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
2.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电路,试着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电流和电路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电流和电路的教案时,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组成,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我注意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电流表和电压表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仪器,正确使用它们对于理解电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