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6.59 MB
- 文档页数:3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供热计量技术导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08.10.08•【文号】建城[2008]183号•【施行日期】2008.10.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量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供热计量技术导则》的通知(建城[2008]183号)北京市建委、市政管委,天津市建委,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落实《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的要求,指导供热计量工作,我部编制了《供热计量技术导则》,现印发给你们(可在http://下载)。
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总结经验,有关情况请及时告我部城市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八年十月八日供热计量技术导则(2008年10月)目录1 总则2 集中供热系统热计量2.1 一般规定2.2 热源、热力站节能与热计量改造2.3 室外管网节能改造3 新建建筑热计量设计3.1 一般规定3.2 建筑物热计量设计3.3 户内热计量设计4 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设计4.1 一般规定4.2 户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设计5 计量与节能调控装置安装5.1 热量表5.2 热分配计5.3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5.4 水力平衡阀5.5 气候补偿器6 供热计量系统调试附图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动北方采暖地区城镇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指导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计量工作,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制定本技术导则。
1.0.2 本技术导则适用于集中供热系统中热源和热力站、新建居住建筑采暖系统、既有居住建筑采暖系统、公共建筑采暖系统的热计量设计和改造。
1.0.3 本技术导则中的供热计量是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等集中供热热源、热力站的热水供热量以及建筑物、用户用热量的计量。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
指南》实施意见(2011修改)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京建发[2011]188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1.04.29
【实施日期】2011.04.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实施意见(2004年3月8日京建质[2004]103号发布,根据2011年4月29日京建发[2011]188号
修改)
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规划委、市政管委,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为落实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的要求,解决城镇居民的冬季供热采暖计量问题,加快推进北京市供热体制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建立完善可行的标准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规划委和市市政管委要以《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为指导,以北京市《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技术规程》和《民用建筑节能现
场检测标准》为依据,加快制定包含设计、施工、材。
供热计量技术导则2008年10月1 总则 (1)2 集中供热系统热计量 (2)2.1 一般规定 (2)2.2 热源、热力站节能与热计量改造 (2)2.3 室外管网节能改造 (4)3 新建建筑热计量设计 (6)3.1 一般规定 (6)3.2 建筑物热计量设计 (6)3.3 户内热计量设计 (7)4 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设计 (11)4.1 一般规定 (11)4.2 户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设计 (11)5 计量与节能调控装置安装 (13)5.1 热量表 (13)5.2 热分配计 (14)5.3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15)5.4 水力平衡阀 (16)5.5 气候补偿器 (16)6 供热计量系统调试 (17)附图 (18)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动北方采暖地区城镇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指导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计量工作,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制定本技术导则。
1.0.2本技术导则适用于集中供热系统中热源和热力站、新建居住建筑采暖系统、既有居住建筑采暖系统、公共建筑采暖系统的热计量设计和改造。
1.0.3本技术导则中的供热计量是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等集中供热热源、热力站的热水供热量以及建筑物、用户用热量的计量。
1.0.4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
1.0.5既有建筑进行围护结构改造时必须同步进行供热系统热计量改造。
对于围护结构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应进行供热系统热计量改造。
1.0.6应用本技术导则时,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还应执行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集中供热系统热计量2.1 一般规定2.1.1新建和进行节能改造的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热力站、管网、建筑物采暖系统)的设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筑标准进行供热计量工程设计,达到供热系统节能要求。
2.1.2集中供热系统应实行热源、热力站、建筑物和热用户的全系统供、用热量计量。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一、前言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是为了规范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的实施,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编写的。
本指南适用于城镇住宅供热计量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
二、基本原则1. 采取先进可靠的计量设备,保证测量精度;2. 采用合理的计费方式,确保公正合理;3. 确定合理的检定周期,保证设备运行正常;4. 采用科学管理方法,遵循经济、安全、环保原则。
三、计量设备1. 流量计:应选用精度高、可靠性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流量计;2. 温度传感器:应选用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传感器;3. 压力传感器:应选用精度高、可靠性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压力传感器;4. 计算机及配套软件:应选用功能完善、操作简便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计算机及配套软件。
四、计量系统设计1. 测量点设置:应根据供热系统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合理设置测量点;2. 测量设备布置:应考虑设备的安全、易用性和维护性等因素,合理布置计量设备;3. 信号传输方式:应采用可靠的信号传输方式,避免干扰和误差;4. 数据采集与处理:应选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确保数据准确、及时;5. 系统校验与调试:应进行系统校验与调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五、计费方式1. 分摊法:按照供热面积或人口数等指标进行分摊;2. 计量法:按照实际能耗进行计费;3. 综合法:结合分摊法和计量法进行综合计费。
六、检定管理1. 检定周期:应根据设备的精度等级确定检定周期;2. 检定内容:应对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检定;3. 检定结果记录与报告:应对检定结果进行记录并出具检定报告。
七、运行管理1.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行管理工作;2. 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3.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4.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5. 推广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附件1: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量和节能效果核算措施阐明根据《有关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旳实行意见》(建科[2023]95号)、《有关印发<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措施>旳告知》(财建[2023]957号)、《有关印发<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试行)旳告知》(建科[2023]126号), 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量和节能效果旳计算措施阐明如下:一、改造工作量(一)室内采暖系统供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工作量改造后旳室内采暖系统应满足分户计量和室温可调旳规定, 达不到规定旳不予核算所有节能改造工作量。
抵达规定旳按采暖系统改造覆盖旳实际建筑面积核定室内采暖系统供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工作量。
(二)建筑围护构造节能改造工作量1.对于改造后, 改造部分传热系数满足国家建筑节能设计原则规定(地方原则规定高于国标旳应满足地方原则规定)旳建筑, 按改造内容核定建筑围护构造节能改造面积, 计算公式如下:围护构造改造旳核定改造面积(㎡)=围护构造对应旳建筑面积×(∑改造内容工作量系数)式中: 围护构造节能改造内容包括门窗节能改造、外墙节能改造及屋面、楼梯间节能改造, 对应旳工作量系数分别为: 寒冷地区40%、50%、10%, 寒冷地区50%、40%、10%。
2.对于改造后, 改造部分旳传热系数仍未满足国家建筑节能设计原则规定旳建筑, 计算公式如下:围护构造改造旳核定改造面积(㎡)=围护构造对应旳建筑面积×[∑(改造内容工作量系数×未达标项旳修正系数)]式中:未达标项旳修正系数=未达标项旳传热系数限值/未达标项旳实测传热系数注: (1)未达标项旳传热系数限值参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原则(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2)围护构造传热系数检测措施参见《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查原则》(JGJ132-2023)。
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1. 引言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是指通过计量设备对城镇住宅供热进行能耗统计与管理的技术方法。
本文档旨在为城镇住宅供热技术人员提供一份详尽的计量供热技术指南,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2. 计量供热技术原理2.1 计量供热技术的定义计量供热技术是通过测量热能的使用量,进行费用结算和能效评估的技术方法。
通过计量供热技术,可以实现对供热系统的能耗监测、计量管理和数据分析。
2.2 计量供热技术的重要性计量供热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效,减少能源浪费,并且可以为供热企业提供准确的计费依据。
同时,计量供热技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能耗分析和节能措施的建议,帮助他们合理使用热能,降低能源消耗。
3. 计量供热技术的实施步骤3.1 计量设备的选型在实施计量供热技术之前,需要根据供热系统的特点和用户需求选择适宜的计量设备。
计量设备的选型需要考虑供热水量、温度等参数,并且要符合计量法规定的准确度等要求。
3.2 计量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将选好的计量设备安装在供热系统中的适宜位置,并进行相应的调试工作。
调试过程中需要验证计量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工作。
3.3 数据采集与管理计量供热技术的核心是对供热系统的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
通过采集供热水量、温度等数据,可以实现能耗统计和分析。
同时,需要建立合理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平安和可访问性。
4. 计量供热技术的应用案例4.1 楼宇供热系统的计量供热技术应用楼宇供热系统是城镇住宅供热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计量供热技术可以实现对楼宇的能耗管理和费用结算。
通过应用计量供热技术,可以为楼宇提供能耗监测和节能改造的建议,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2 住宅小区供热系统的计量供热技术应用住宅小区供热系统是城镇住宅供热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计量供热技术可以实现对小区的能耗管理和费用结算。
通过应用计量供热技术,可以为住宅小区提供能耗分析和节能改造的建议,降低供热本钱,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试行)1 总则1.0.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若干意见》及《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节能工作,指导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施,制定本技术指南。
1.0.2 对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在室内温度达到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保证在热源端实现预定的节能目标。
各地应根据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和技术水平、工作基础等情况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科学论证,制定技术实施细则。
1.0.3 本导则应用时,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规范或规定。
还应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不断使计量供热系统和多样化采暖方式更加完善、可靠、经济合理。
2 节能诊断2.1 一般规定2.1.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前应首先进行抗震、结构、防火安全评估,对不能保证继续安全使用20年的建筑,不宜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或者对此类建筑应同步开展安全和节能改造。
2.1.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前应进行节能诊断,了解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采暖系统能耗及运行控制情况、室内热环境状况等,通过设计验算和全年能耗分析,对拟改造建筑的能耗状况及节能潜力做出评价并出具报告,作为节能改造的依据。
2.1.3 节能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1.围护结构及供热采暖系统现状调查;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性能的测试和诊断;3.节能改造技术经济性评估。
2.1.4 节能诊断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评估机构进行。
2.1.5 节能诊断方法可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2.2 围护结构节能诊断2.2.1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诊断应具备以下资料:1.建筑设计施工图、计算书和竣工图;2.建筑装修改造、历年修缮资料;3.城市建设规划和市容要求;4.其他相关资料。
2.2.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测试与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缺陷;3.建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居住建筑供热计量问题指南1、什么是供热计量供热计量是以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为前提,以适应用户热舒适需求、增强用户节能意识、保障供热和用热双方利益为目的,通过一定的供热调控技术、计量手段和收费政策,实现按户计量和收费。
简单地说,供热计量是按用热量的多少收取采暖费,就是“用多少热,交多少费”。
2、为什么实施供热计量对消费者个人而言,“按表”计量用热可以改变目前“用多,用少都要交一样的钱,热了开窗户,冷了就投诉”的状况。
想让屋里暖和一点就把暖气开大一点,不想太热就关小一点。
这样一来不但会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同时也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3、供热计量装置应该由谁负责管护供热单位承担供热计量装置管理与维护的责任,但因用户原因导致热计量装置出现损坏或故障,维修费用由用户承担。
4、实施热计量后如何缴纳热费和结算热费应在5月1日至12月31日前,按现行面积标准向供热单位一次性预交,供暖结束后依据热计量装置计量的热量进行结算。
5、供热计量后怎样收供暖费,收费标准是什么供热计量收费实行两部制热价,由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两部分构成,其中,基本热价按照建筑面积征收,计量热价按照用热量征收。
燃气、燃油、电锅炉供应的居住建筑基本热价标准为18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燃煤锅炉供应的居住建筑基本热价标准为7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计量热价按照用热量征收,价格标准为0.16元/千瓦时(44.45 元/吉焦)。
6、供热计量收费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供暖费= 基本热费+ 计量热费=(基本热价×房屋建筑面积)+(计量热价×房屋用热量)基本热费:是指用热人按建筑面积应当支付的基本采暖费用。
计量热费:是指用热人按实际用热量应当支付的采暖费用。
房屋用热量:是指在户用热量或户用通断时间和楼栋热量基础上分摊的用热量。
7、供热计量分摊是什么原理通断时间面积法:根据每户通断阀的开启时间和每户的建筑面积来分摊该楼栋热力入口楼栋热量表的总热量。
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报批稿)《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编写组前言本技术指南是根据建设部科技司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技术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展开了专题研究,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对主要内容和指标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对稿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充实后,最后会同合参编单位和有关部门定稿。
各单位和个人如发现有疑难问题或有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标准规范室(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如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人民政府供热办公室、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费特拉能源服务股份公司主要起草人:徐伟、万水娥、高顺庆、伍小亭、狄洪发、辛坦、邹瑜、黄维目次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分户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 (3)第三章新建集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室内系统设计 (6)第四章集中采暖住宅热力入口、室外管网、热源 (9)第五章热计量装置与热量计算 (12)第六章多样化的住宅采暖方式 (14)附录A :术语 (18)附录B : 设计图示 (21)附录C : 塑料管材的温度使用条件分级和通用壁厚表 (22)附录D : 几种塑料管材的性能和许用设计环应力及最小壁厚选择 (23)附录E : 塑料管材水力计算表及修正系数 (27)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第一章总则1.1 为贯彻执行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推动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发展供热采暖系统热计量技术,实现供热采暖由按面积收费到按热量计量收费的过渡,制定本技术指南。
1.2 本技术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各地区供热采暖系统分户热计量系统的实施,推行集中供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技术,合理选择供热采暖方式。
1.3 本指南适用于新建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分户热计量设计、既有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分户热计量改造。
既有住宅供热采暖系统补建以及公共建筑供热采暖系统设计和改造可参考本指南。
1.4 本指南中的供热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是指由集中供热及分散锅炉房供热的热水供热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
多样化采暖方式是指分户电采暖、燃气采暖、热泵采暖以及太阳能采暖等方式。
本指南重点说明与计量供热有关的技术及多样化采暖方式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对于供热采暖系统的常规通用做法,本指南中不再赘述。
1.5 在应用本指南时,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以及其它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或规定。
还应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不断使计量供热系统和多样化采暖方式更加完善、可靠、经济合理。
1.6 对集中采暖的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各地应在本技术指南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和技术水平、工作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分户热计量的技术实施规程或细则,坚持分阶段、分目标、综合配套、逐步实施。
1.7 对集中采暖的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其室内采暖系统和计量方式的选择应同时具有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的基本功能。
1.8 对集中采暖的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分户热计量的实施应注重计量收益大于投入、住户和供热公司双受益的原则,应在保证系统调节和计量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投资。
1.9 新建采暖住宅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确保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符合标准要求。
1.10 为提高室内热舒适水平,降低供热采暖系统的能耗,减少居民采暖费用的支出及供热成本,推进计量供热系统改造顺利实施,既有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改造要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尽可能同步实施。
改造时应执行《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不损害原有建筑的结构、不影响安全使用,并与旧房维修统一考虑。
1.11 新建住宅集中采暖热计量系统的设计应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水平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室内热舒适度的提高;既有住宅分户热计量的改造应保证改造后供热采暖系统的水力、热力平衡和室内热环境的改善。
1.12 凡有条件实施集中供热的住宅,应优先采用集中供热采暖方式;在产业技术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可根据能源结构、供热规划和实际工程情况,选择利用其它新能源、新技术的新型供热采暖方式。
同时在确定供热采暖方式时,应对所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1.13 对热水集中采暖的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分户热计量应将热源、供热管网和室内采暖系统一并考虑。
室内采暖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等专业协调配合,尤其应考虑建筑平面设计、管道布置和层高的要求。
第二章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分户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2.1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以温控和热计量为手段、实现建筑节能为目的,不应仅局限于热量收费。
改造应采用合理可行、投资经济、简单易行的技术方案。
特别注意应根据既有室内采暖系统现状选择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改造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2 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分户计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
2.3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结合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进行。
对没有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围护结构宜同时予以改造。
2.4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2.4.1 原系统为垂直单管顺流系统时,宜改造为在每组散热器的供回水管之间设跨越管的系统。
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2.4.2 原系统为垂直双管系统时,宜维持原系统形式。
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2.4.3 原系统为单双管系统时,宜改造为垂直双管系统,或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2.4.4 当室内管道更新时,以上三种原有系统形式也可改造为设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
分户独立系统可采用水平双管式或水平跨越式等形式;公共立管设在户外;调节阀设在分户供水管的户外管道上;此改造方案工作量大、工期长、容易破坏居民原有室内装修和家具布置;2.4.5 原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式采暖系统时,需在户内系统入口处增设调节阀和必要的温控装置;注:现有住宅采暖系统图示参见附录B:图B-12.5 热计量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及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来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2.5.1 当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时,应采用每组散热器安装热分配表,每个热力入口或若干个热力入口设一总热量表(管网规模较小时,也可只在热交换站/锅炉房设总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2.5.2 当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可采用上述热计量方式或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2.5.3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应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
2.6 分户独立系统户内系统入口装置: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调节阀、置于户用热量表前的水过滤器、户用热量表及回水管截止阀组成;采用热分配表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调节阀、供水管水过滤器及回水管截止阀组成。
2.7 室内采暖系统实施分户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的要点:2.7.1 散热器支路宜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且应根据室内采暖系统形式选择恒温阀类型,垂直单管系统应采用低阻力恒温阀,垂直双管系统应采用高阻力恒温阀。
垂直单管系统可采用两通型恒温阀,也可采用三通型恒温阀,垂直双管系统应采用两通型恒温阀。
室内采暖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时,每一分支环路应设手动调节阀或温控装置。
2.7.2 垂直单管系统三通调节阀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散热器进流系数,避免“短路”,同时便于管理。
当散热器进流系数通过管径匹配可以保证≥30%时,可不设三通调节阀,采用两通调节阀也可。
2.7.3 当设三通调节阀时,垂直单管系统的跨越管管径宜与立管同管径;不设三通调节阀时,特别是当散热器为串片等高阻力类型时,跨越管管径宜较相应立管管径小一档。
2.7.4 恒温阀感温元件类型应与散热器安装情况相适应。
恒温阀应具备防冻设定功能。
恒温阀选型时,应按通过恒温阀的水量和压差确定规格。
不设散热器罩时,恒温阀感温元件应采用内置型,设散热器罩时,恒温阀感温元件应采用外置型。
2.7.5 进行系统改造设计时应进行必要的热力复核计算,其主要内容为验算系统改造后原有散热器的散热量是否满足要求,改造为垂直单管系统时还应验算散热器进流系数,以确定合理的跨越管管径。
2.7.6 应对改造后的系统进行水力计算,给出准确的室内系统总阻力值,为整个管网系统水力平衡分析提供依据,而整个管网系统水力平衡是改造后的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当新旧系统并存时。
2.7.7 原系统改造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共用立管宜下供下回形式,立管比摩阻宜为30~60Pa/m。
2.8 既有散热器只要能够正常工作,就仍可保留;散热器需要更换时,应按新建方式考虑,散热器选型原则参见本指南第3.16条。
2.9 散热器罩影响热量散出和温度调节,系统改造时宜将原有的散热器罩拆除。
因为:2.9.1 原有垂直单管顺流系统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后,上部散热器特别是第一、二组散热器的平均温度有所下降。
2.9.2 单双管系统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后,散热器水流量减小。
2.9.3 散热器罩影响感温元件内置式的恒温阀和热分配表的正常工作。
当散热器罩不能拆除时,应采用感温元件外置式的恒温阀。
2.9.4 计算表明散热器罩拆除后,所增加的散热量足以补偿由于系统变化对散热器散热量的不利影响。
2.10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分户室温控制涉及的管材的选用和安装宜参照下列原则进行:2.10.1 改造后的系统形式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时,管材宜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明装敷设。
2.10.2 改造后的系统形式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除户内系统外的所有管道宜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明装敷设;当水温高于85℃时,户内系统宜采用热镀锌钢管,当水温不高于85℃时,户内系统也可采用XPAP管(交联铝塑复合管)。
2.10.3 采用XPAP管时,其连接管件应由管材供应商配套提供,管件密封方式应可靠合理,密封圈个数不应少于两个,密封圈材质应为硅橡胶,管件材质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XPAP管的连接管件的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