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8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657.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课时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原因2.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3.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结果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5. 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实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实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地表冷热不均现象、大气运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
2. 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的相关资料。
3. 练习题和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实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2012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复习讲课设计2012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教课方案第 8 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考点整合】【重点热门研究】研究点一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包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结的能量变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骨干,化繁为简。
例 1 (2011?连云港调研 )2010年 6 月 11 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以以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有若无。
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由之一是 ( ) A .浓雾汲取地面辐射,增兴盛气逆辐射B .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答案:⑴ C ⑵D ⑶A 研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纳因果联系法学习。
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涨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解析气温、密度平和压三者关系,层层推动、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有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
在垂直方向上,因为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
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研究点三常有的热力环流要学会解说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
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色,并能依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 .山谷风:因为山谷与其周边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
白日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激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涨,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类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此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 .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平均而在海岸周边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在基本气流略微时,白日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等三:课堂练习1、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C、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D、10月5日恰逢冷锋过境2、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A、农村B、近郊C、郊区D、市区3、在无风的地方点燃蚊香,只见烟雾总是先上升,但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
这是因为( )A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B 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C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D 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4~6题。
地球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
4.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5.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氧、臭氧B.氮、氧C.氧、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臭氧6.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四.能力提升1、读图,判断A、B两处的温度差异。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大气运动的力的分析,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分布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气压分布不均?2.理论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分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3)介绍大气运动的三种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候类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2)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以台风为例,讲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巩固知识(1)课堂练习:完成与大气运动相关的习题。
(2)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6.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互动环节是否有效?4.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五、教学资源1.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
2.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图片。
3.台风案例资料。
4.大气运动相关习题。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大气运动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一、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2.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风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表的温度差异。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和天气现象?2. 讲解:讲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 演示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可用温度计和风扇进行实验,展示温度差异引起的风向和风力的变化。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季风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等,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其他例子。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理解。
6. 小结:总结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基本形式。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通过互动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探讨和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程度。
六、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大气的垂直运动1.1 温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变化分析大气温度和压强如何随高度变化探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基本特征1.2 对流运动解释对流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对流对天气的影响,如云的、降雨等1.3 地形对大气垂直运动的影响分析山脉、高原等地形对大气运动的作用探讨地形如何影响局部气候和天气第二章:大气水平运动——风2.1 风的形成解释风的形成原理,包括科里奥利力和气压梯度力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规律2.2 气压梯度力分析气压梯度力的产生和变化探讨气压梯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2.3 科里奥利力解释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及其对风向的影响探讨科里奥利力在不同纬度和地区的变化第三章:全球大气环流3.1 单圈环流分析单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探讨单圈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2 三圈环流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探讨三圈环流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3.3 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如何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探讨洋流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第四章:天气系统与大气运动4.1 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解释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形成和特点探讨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4.2 锋面系统分析锋面系统的形成和分类探讨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如冷锋、暖锋等4.3 天气预报简述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探讨大气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第五章: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大气运动对农业的影响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如气候类型、降水等探讨如何适应大气运动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2 大气运动与能源开发解释大气运动如何影响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探讨如何利用大气运动为人类提供可持续能源5.3 大气运动与环境保护分析大气运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污染物传播和气候变暖探讨如何减少大气运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六章:气候系统与大气运动6.1 地球气候系统概述介绍地球气候系统的组成,包括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和冰冻圈探讨各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大气运动6.2 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6.3 气候类型和气候带解释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探讨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第七章:大气运动与天气灾害7.1 气象灾害的类型与成因分析各种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的成因探讨大气运动在这些灾害形成中的作用7.2 大气运动与极端天气解释极端天气现象,如高温热浪、严寒冰冻等的成因探讨大气运动如何导致这些极端天气现象7.3 防灾减灾措施分析如何通过了解大气运动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探讨防灾减灾策略和措施,如预警系统、应急响应等第八章:大气运动与可持续发展8.1 大气运动与能源利用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能源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探讨如何实现大气运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8.2 大气运动与环境保护分析大气运动如何影响环境质量,如污染物传播等探讨如何减少大气运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保护8.3 可持续发展策略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利用和保护大气运动方面的应用探讨如何实现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第九章:大气运动与现代科技9.1 气象观测与大气运动介绍现代气象观测技术如何帮助了解大气运动探讨气象观测数据在大气研究中的应用9.2 气象预报与大气运动解释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如何预测大气运动变化探讨气象预报在大气运动研究中的应用9.3 卫星遥感与大气运动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运动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卫星遥感数据如何帮助科学家了解大气运动10.1 回顾本教案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运动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大气运动的研究趋势探讨当前大气运动研究的重点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关注大气运动领域的前沿问题10.3 实践与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出具体建议,如参与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温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变化重点环节2:对流运动重点环节3:地形对大气垂直运动的影响重点环节4:风的形成重点环节5:全球大气环流重点环节6:天气系统与大气运动重点环节7: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重点环节8:气候系统与大气运动重点环节9:大气运动与天气灾害重点环节10:大气运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环节11:大气运动与现代科技本教案主要围绕大气运动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天气、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展开,涵盖了温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变化、对流运动、地形对大气垂直运动的影响、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与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气候系统与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与天气灾害、大气运动与可持续发展、大气运动与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1.1.1 利用图片或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
1.1.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中有风?”,“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引发学生思考。
1.1.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1.2.1 定义大气运动的概念。
1.2.2 解释冷热不均的概念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 教学内容2.1.1 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
2.1.2 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热气球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2.2 互动环节2.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3.1 教学内容3.1.1 讲解高空冷热不均的原因。
3.1.2 分析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等。
3.2 互动环节3.2.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天气预报图,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形成的原因。
3.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4.1.1 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
4.1.2 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具体应用,如风速和风向的判断等。
4.2 互动环节4.2.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天气预报图,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应用。
4.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内容5.1.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5.1.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 互动环节5.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六章: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6.1 教学内容6.1.1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学案8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目标定位]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错误!b5E2RGbCAP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p1EanqFDPw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⑦______________,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⑧______________。
DXDiTa9E3d2.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⑬_______________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1.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3.议一议: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吗?4.判断:地转偏向力能不能改变风速?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RTCrpUDGiT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云贵高原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思归纳】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总量除受______影响外,还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5PCzVD7HxA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______________;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__________,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回给地面,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__________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________作用。
jLBHrnAILg探究点二热力环流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该原理。
据此回答问题。
xHAQX74J0X(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____(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读这一现象。
(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流动方向。
【反思归纳】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______不均—气流的______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______的差异—大气的______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LDAYtRyKfE 3.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弯曲规律和气压分布特点近地面气温高,气流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而在高空空气集聚形成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
近地面气温低,空气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而在高空由于空气下沉形成____压,等压面凸向____处。
Zzz6ZB2Ltk探究点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读“亚洲东部某日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单位:百帕>”,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甲地此时吹什么风?试在图中绘出甲点的风向。
(2>图中甲、乙两处风力较大的是哪一个?说明理由。
【反思归纳】1.近地面等压线图中某点风向的确定: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过该点并垂直于________的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的方向。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____(北半球>或向____(南半球>偏转__________,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dvzfvkwMI12.风力大小的比较(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风力____;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风力____。
rqyn14ZNXI (2>在不同等压线图上,要看等压线的疏密、比例尺的大小和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________。
一、选择题EmxvxOtOco(2018·株洲模拟>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SixE2yXPq5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3.(2018·山东文综>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6ewMyirQFL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2009·广东地理>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kavU42VRUs4.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5.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2018·青岛质检>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位于欧洲B.该图可能位于南美洲C.角aob越大,风速越小D.ao线与oc线垂直9.高压位于O点的( >A.东南方向B.北方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10.(2009·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判断N地风向为( >y6v3ALoS89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二、综合题11.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2ub6vSTnP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YujCfmUCw(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所受的力。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区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材料二上海市郊区、市区及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分析图甲,描述上海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Uts8ZQV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________运动。
sQsAEJkW5T (2>请根据图示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__________。
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
请补充完整基本的研究思路。
(3>要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GMsIasNXkA等值线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题型特征】(1>等值线是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在等值线图上根据等值线数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疏密程度等判断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的特点。
等值线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
TIrRGchYzg (2>等值线图将大量的文字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既科学严谨又简明扼要。
7EqZcWLZNX(3>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充分利用图像考查主干知识,命题取材广泛,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成为高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