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找最小公倍数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 格式:ppt
- 大小:616.00 KB
- 文档页数:12
《找最小公倍数》五年级数学教案五篇《找最小公倍数》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利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
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教具准备:印有月历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教师谈话:从XX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
(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XX月份的日历)那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以讲故事的形式明确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找最小公倍数》教案3篇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水平。
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使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实行学习。
独立思考能够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能够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教具准备:印有月历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
(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个个月里,他们能够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能够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个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教学内容:P25练习四的第5~8题。
课型:练习课课前分析:在学生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探索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左边的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有倍数与因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右边的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倍数的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涂颜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动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预习设计:1.完成P25第5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完成P25第7、8题,想一想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学设计:一、复习102的倍数有(),15的倍数有(),10和15的公倍数有(),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
二、预习交流1. 出示第5题(1)指名汇报(2)交流:左边四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怎样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大数)右边四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怎样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3)出示第6题: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2和10 5和8 3和67和3 8和9 10和4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2.判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积。
()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但不一定是最小公倍数。
()3.交流第7题1路和2路公共汽车早上7时同时从起始站发车,1路车每隔7分钟发一辆车,2路车每隔8(1)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案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有什么联系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教学新课
1、例3求1
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
2、学生自学完成。
3、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
4、注意: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要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然后再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
最后的结果要两两互质。
5、试一试
求15、30和60,3.4和7的最小公倍数。
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1)其中一个数是其他两个数的倍数,那么最大的数就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三个数是互质数时,三个数的乘积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7-58页
五、反馈总结
六、布置作业
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在求出三个数的公约数后还要求出两个数的公约数。
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