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苏教必修5(江苏专用)课时训练:2.3 长亭送别
- 格式:docx
- 大小:31.99 KB
- 文档页数:4
执子之手长亭送别一、基础夯实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B.某所,而母立于兹C.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解析:C A项,“却”同“恰”,才,刚刚;B项,“而”同“尔”,你;D项,“有”同“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倩:请,央求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谂:知道,知悉C.从今经忏无心礼.礼:礼节D.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占:吟诵解析:C 礼:诵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①顺时自保揣..(保重)身体②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扶助)B.①怨归去得疾.(快)②却.(副词,表转折)告了相思回避C.①推.(假装)整素罗衣②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装载)得起D.①小姐这壁.(边)坐②我见他阁.(放东西的架子)泪汪汪不敢垂解析:C A项,扶持:留意;B项,却:同“恰”,才,刚刚;D项,阁:同含着、噙着。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B.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D.前辟四窗,垣墙周.庭解析:A “轻”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其余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B项,辱末:使……丢脸。
C项,闻:使……闻,使……知道。
D项,周:使……围绕。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B.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C.最难调护,最要扶持..D.臣欲奉诏奔驰..解析:A “大小”为偏义复词,偏在“小”。
B项,回避:停止,结束。
C项,扶持:留意。
D项,奔驰:赴京就职。
B、C、D三项均为古今异义词。
6.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9 长亭送别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筵.席( ) ②斜晖.( ) ③玉骢.( ) ④迍.迍( ) ⑤金钏.( ) ⑥笑靥.( ) ⑦揾.泪( ) ⑧余荫.( ) ⑨谂.知( ) ⑩罗帏.( ) ⑪口占.( ) ⑫谨赓.( ) ⑬痴.情( ) ⑭弃掷.( ) ⑮香衾.( ) (2)给多音字注音①⎩⎪⎨⎪⎧挣揣.( )怀揣.( )揣.摩( ) ②⎩⎪⎨⎪⎧ 挣.揣( )挣.扎( ) ③⎩⎪⎨⎪⎧ 狼藉.( )慰藉.( ) ④⎩⎪⎨⎪⎧ 载.得起( )刊载.( ) ⑤⎩⎪⎨⎪⎧宿.怨( )星宿.( )半宿.( ) ⑥⎩⎪⎨⎪⎧ 煞.笔( )煞.气( ) 2.辨形组词(1)⎩⎪⎨⎪⎧ 谂 稔捻 (2)⎩⎪⎨⎪⎧醅 掊 涪(3)⎩⎪⎨⎪⎧倩 腈 (4)⎩⎪⎨⎪⎧ 宵 霄 3.词语释义(1)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凄惶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蜗角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__。
执子之手长亭送别一、基础夯实1. 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 车儿快快的随 , 却告了相思回避B. 某所 , 而母立于兹C.瞬时间杯盘狼藉 , 车儿投东 , 马儿向西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分析 :C A 项, “却”同“恰” , 才, 刚才 ;B 项, “而”同“尔” , 你;D 项, “有”同“又”。
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倩: 请, 恳求.B. 我谂知这几天相思味道谂: 知道 , 知悉.C.从今经忏没心礼.礼: 礼仪D.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占: 吟诵分析 :C 礼: 诵习。
3.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全对的一组是()A. ①顺时自保揣 ( 珍重 ) 身体..②鞍马秋风里 , 最难调护 , 最要扶助 ( 帮助 )..B. ①怨回去得疾 ( 快).②却 ( 副词 , 表转折 ) 告了相思回避.C.①推 ( 假装 ) 整素罗衣.②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 装载 ) 得起D.①小姐这壁 ( 边) 坐.②我见他阁 ( 放东西的架子 ) 泪汪汪不敢垂.分析 :C A 项, 扶助 : 留神 ;B 项, 却: 同“恰” , 才, 刚才 ;D 项, 阁: 同含着、噙着。
4.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余三项不一样的是 ()A. 年少呵轻远别 , 情薄呵易弃掷.B. 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谨拜表以闻.D.前辟四窗 , 垣墙周庭.分析 :A“轻”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其余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B 项, 辱末 : 使丢人。
C项 , 闻: 使闻 , 使知道。
D项, 周: 使环绕。
5.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为哪一项()A. 遍人间烦忧填胸臆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B. 车儿快快的随 , 却告了相思回避..C.最难调护 , 最要扶助..D.臣欲奉诏奔驰..分析 :A“大小”为偏义复词,偏在“小”。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长亭送别教案苏教必修5苏教长亭送别课题长亭送别方案课时方案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根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根底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表达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长亭送别【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关键点拨加工润色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一(15分)1、A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ì)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2、B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B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二(29分)4、C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5、C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9 长亭送别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50分)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经忏.(chàn) 长吁.短叹(xū)厮守如拾草芥B.呼吁.(yù) 白泠.泠(lěnɡ) 挨靠草菅人命C.亲眷.(juān) 携.手(xí) 筵席不系之舟D.依偎.(wěi) 蹙.愁眉(qī) 宴席东施效颦2.下列近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①________高的人,他的生活优雅、精致,有情趣,有格调,有追求,有意义。
②陶渊明归隐田野,以“力耕”谋取“衣食”。
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________,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真正的清高。
③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能______一点清福了。
A.品位姻缘享受B.品味因缘消受C.品位姻缘消受D.品味因缘享受3.下列各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D.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杜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著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二、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课时分层作业(九) 长亭送别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案:端饭的托盘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厮守:相聚,待在一起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底:眼前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倩:请,央求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合着:和着寻思起就里..就里:内情。
这里指莺莺与张生婚姻中的波折D.却.告了相思回避却:同“恰”,才,刚刚再休似此处栖迟..栖迟:留恋,迷恋C[C项,合着:该教。
]2.下列各选项中,“却”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导学号:03872069】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击退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回头C.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连词,相当于“又”D.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却:连词,表转折B[B项,还,再。
]3.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④伯劳东去燕西飞A.夸张用典互文比喻B.比喻拟人比喻互文C.夸张拟人比喻互文D.比喻用典互文比喻A[“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了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
《庄子·则阳》载:蜗牛的左右角,分别有两个国家,它们为争夺微小的利益,争战不休。
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利益。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指艰难的旅途。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指在艰难的旅途中要早睡迟起。
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4.下列各句使用的抒情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3872070】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C.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C[A、B、D三项,属间接抒情,将抽象的“情”形象化。
《长亭送别》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学法指导: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语: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
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
1
课时达标训练7 长亭送别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斜晖.(huī) 惭怍.
(zuò)
长吁.
(xū)
金钏.(chuàn ) B.机杼.
(zhù)
蹙.眉(cù) 揾.
做(wèn )
挣揣.(chuài ) C.玉醅.
(pēi )
狡黠.(xiá) 谂.
知(shěn )
笑靥.(yàn ) D.弃掷.
(zhì)
蹉.跎(cuō) 不屑.
(xiè) 霎.
时(shà)
解析:C 项,“靥”应读“yè”。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杯盘狼藉 蝇头微利 衰草萋迷 涣然冰释
B.禾黍秋风 举案齐眉 司马青衫 丰富多采
C.状元及第 功名利禄 颇具文彩 茅塞顿开
D.衰柳长堤 融汇贯通 舐犊情深 得陇望蜀
解析:B 项,“丰富多采”应为“丰富多彩”;C 项,“颇具文彩”应为“颇具文采”;D 项,“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
,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B.高考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
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吃了大亏。
C.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
,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2
D.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队员一归国就受到热烈欢迎,倾国倾城....
的人们赶到机场迎接。
解析:A 项,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B 项,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C 项,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
D 项,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汪涵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去年4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一路高歌猛进的国内楼巿因此有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未来楼巿走向也有着更多的疑惑与期待。
C.若一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社会能够给其应有的回报,他就会对社会产生责任感。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明确提出这一基本理念,并在政策制定、执行上有所体现。
D.在冬季,日照时间不但减少,而且人体骨骼密度最低,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骨折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医院多个科室不得不加床收治病人。
解析:A 项,搭配不当,“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不是“汪涵”,而是“他主持的节目”。
C 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自相矛盾。
D 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提到“日照时间”前。
答案:B
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夕阳古道无人语, 。
(2)碧云天, ,西风紧, 。
答案:(1)禾黍秋风听马嘶 (2)黄花地 北雁南飞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①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
(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
(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
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歌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
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使妄闻之,不觉泪下。
【麻郎儿】这的是令他人耳聪,诉自己情衷。
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
注:①红娘定计,让张生用琴声对莺莺作试探。
莺莺月下焚香,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埋怨违约悔婚的“狠毒娘”,钟情一往情深的“志诚种”,决心以身相许。
6.【天净沙】、【调笑令】两曲如何对琴声作艺术描绘?
解析:“莫不是”是比喻。
“潜身再听……原来是”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用比喻手法写琴声。
连用多个“莫不是”比喻。
②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
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佩叮咚”,又怀疑是风摇“铁马”“金钩”敲窗。
继而,莺莺为这种美妙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竹林鸣风、尺剪相碰、“滴响壶铜”。
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
反映出莺莺已猜度到弹琴之人是张生。
7.【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解析:用“铁骑刀枪冗冗”“落花流水溶溶”“风清月朗鹤唳空”“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等四个比喻,描写“其声壮”“其声幽”“其声高”“其声低”,将听觉诉诸视觉。
参考答案:运用通感手法。
以整齐的排比句将诉诸听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
8.选文如何表现琴声、歌声对莺莺心理的作用?
解析: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
雄壮深幽高急低缓的琴声卒令崔、张情感融通。
参考答案:一个是“断肠悲痛”“思不穷”,一个是“芳心自懂”“意已通”。
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
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
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9.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解题时,应注意所写景物的特征,该诗处处写山,写的是乐景,“元佳”“堪夸”直抒胸臆写乐情。
抓住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回答。
3
参考答案: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0.“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一写“云”,一写“月”,都以动写静。
参考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三、语言运用
11.运用联想与想象,将【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文字。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解析:运用联想与想象要合理,从原文出发,采用多种手法进行描写,突出景物特点。
答案示例: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叶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12.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应明确题目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且要符合情理。
首先,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月”落在“湖”中,“鱼”也在“湖”中,有动有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造成的一个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
其次,从结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
再次,选择一组相关意象,按例句的句式结构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