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虚心求教
- 格式:pptx
- 大小:136.21 KB
- 文档页数:6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寇准求教的故事丁谓与寇准是什么关系
导语: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亲也曾在朝
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亲也曾在朝为官一度被朝廷重用,曾被封为国公。
寇准从小也受其父影响一心为国效力,他天性聪明,十九岁便考取了进士,被派往任职某知县。
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官路也一路攀升。
寇准一直以刚正耿直著称,他从来不趋炎附势,曾在北宋有一桩严重受贿案件。
朝中其它臣子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唯独只有寇准奏请黄帝此案判处不公。
寇准不怕皇上怪罪直言不讳指出祖吉和王淮受贿判处不公,当时祖吉受贿不多却判处死刑,而王淮受贿千万本应死刑则因为他是朝中参政官员的弟弟还身官原职!此案过后,寇准更加深受宋太宗的重用。
但是寇准的正直也他在官场上吃过不少的亏,朝中大臣对其打压者也甚多。
以至于一不小心就会被小人算计而步入低谷!他曾与朝中张逊发生过严重的争议,当时宋太宗一气之下把寇准贬至青州任地方知府!由于寇准一直深受宋太宗的重用,第二年又将其调回京城。
寇准在朝期间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深受国家之重用,后来被任为相国。
但是由于朝中小人一再陷害,他的官场之路在后期也是极险阻!虽然一度有一些忠臣为其奏请皇帝,但是后期皇帝也深受朝中奸臣的蛊惑!
寇准的晚年是比较可怜的,最终死于异乡雷州!但是在雷州任职期间为当地的百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雷州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生活常识分享。
寇准,字平仲,卫州卫南人。
性刚毅,有节操。
弱冠之年,即以文辞知名。
宋太宗时,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
真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莱国公。
准性直,不畏权贵,常以直言进谏,屡次忤旨,然太宗、真宗皆器之,终以忠直获显。
准在相位,以国事为重,勤于政事,务求直言极谏,以正朝纲。
时值辽国侵犯,准力主和议,主张结盟辽国,以安边境。
及辽兵退,真宗欲亲征,准固争之,曰:“陛下亲征,臣恐百姓惊扰,不如遣将御之。
”真宗从之,遂遣曹利用、王钦若等率师北伐,以定辽国。
准又以天下为己任,屡次上疏言事,力主改革政治,减轻赋税,以苏民困。
时真宗病重,准与李迪等辅佐幼主,立储君,以定国本。
及真宗崩,准与李迪等迎立仁宗,仁宗即位,准以元老之尊,进封莱国公,加授太子太师。
准在朝,虽位极人臣,而谦虚自持,不以富贵骄人。
每遇灾异,必亲临灾区,慰问百姓,深得民心。
准虽直言敢谏,然亦能容人,宽以待物。
一日,有臣子进谄言,准闻之,不怒,曰:“吾闻君子容人之过,不以为意。
”遂不计较,终成良友。
准居相位,历二十余年,政绩显著,为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然准晚年,因朝中党争,被贬谪岭南。
虽贬谪之地遥远,准仍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后因岭南气候炎热,准染疾而卒,享年六十五岁。
准一生,忠诚正直,刚毅不屈,为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竭尽全力。
虽遭贬谪,然其忠诚之心,始终如一。
世人皆称寇准为“忠臣”,其事迹流传千古。
翻译:寇准,字平仲,卫州卫南人。
性情刚毅,有节操。
弱冠之年,即因文辞知名。
宋太宗时,考中进士甲科,授官大理评事,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
真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莱国公。
寇准性情直率,不畏权贵,常以直言进谏,多次触怒皇帝,然而太宗、真宗都器重他,最终因忠诚正直而显赫。
寇准在相位上,以国家大事为重,勤于政事,致力于直言极谏,以端正朝纲。
当时正值辽国侵犯,寇准力主和议,主张与辽国结盟,以安定边境。
夫寇准,字平仲,北宋名臣,才识过人,德行高尚。
性刚毅,善辞令,尝为朝廷出谋划策,屡建奇功。
然准常以己之才智,未能尽善尽美,遂心生谦卑,求教于天下贤达。
一日,寇准于朝堂之上,见群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准思量良久,遂决意求教于当朝最有德望之大臣,以增益己之学识。
于是,准命侍从取来纸笔,恭恭敬敬地写下求教之意,呈与宰相范仲淹。
范仲淹览毕,深以为然,曰:“平仲此意,诚为君子之风。
然吾等虽居高位,亦不敢自满。
吾当为平仲举一贤者,与之论道。
”范仲淹遂推荐当朝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闻讯,亦感荣幸,遂与寇准约定于次日相会。
次日,寇准如约而至,欧阳修已候于门。
二人相见,谈笑风生。
寇准虚心求教,欧阳修亦不吝赐教。
二人论及经史子集,纵横捭阖,谈古论今,颇有见地。
欧阳修曰:“平仲之才,吾甚敬佩。
然为政之道,非独才智,更在于德行。
德行如水,润物无声;才智如火,熠熠生辉。
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寇准听罢,若有所思,曰:“欧阳先生所言甚是。
吾虽才智过人,然德行尚有不足。
今后当以此为戒,努力修身养性,以期德才兼备。
”欧阳修又曰:“平仲欲求教,吾有一言相赠:学问之道,贵在勤奋。
吾等虽居高位,仍需不断学习,以求精进。
至于德行,更需日积月累,方能成就高尚品质。
”寇准顿首称谢,曰:“欧阳先生教诲,寇准铭记在心。
今后必当努力,不负先生所望。
”自此,寇准常与欧阳修、范仲淹等贤达人士交流,以求学问之道。
凡遇疑难之事,必请教于众人,虚心接受教诲。
寇准之学识日益精进,德行亦日渐高尚,遂成为北宋一代名臣。
夫寇准求教,非独为个人之益,亦为天下之福。
其虚心求教,谦逊自持,堪为后世楷模。
吾等后人,当以寇准为榜样,不断学习,修身养性,以求成就一番事业,造福国家民族。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
他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大臣,以其清廉、正直和才华横溢而闻名。
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宋史·寇准传》等史书中。
寇准自幼聪慧过人,精通《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公羊春秋传》和《谷梁春秋传》。
他在十九岁时便考取了进士。
宋太宗赵光义选拔人才时,常常亲自到殿前平台询问,年轻的人才往往因此被罢免。
有人曾建议寇准在考卷上虚报年龄,但寇准坚决拒绝,他说:“我正在努力进取,怎么能欺骗皇上呢?”最终,寇准还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随后担任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的知县。
寇准在任期间,严格执行政令,征收赋税和徭役时,从不擅自发出征收文件,而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贴在县衙门口,百姓不敢拖延。
他多次晋升,最终官至殿中丞、郓州通判。
在宫殿中,他曾多次向皇帝反映情况,即使与皇帝意见不合,也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敢于拉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直到事情解决才退下。
因此,皇帝对他非常器重,称赞他:“我得到寇准,就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淳化二年(991年)春,宋朝发生大旱,太宗赵光义询问近臣关于时政得失,众人都以天象为借口。
寇准则认为:“《洪范》中提到天人之际,应如影随形,大旱之兆,可能是刑法不公所致。
”太宗大怒,起身入宫。
不久,太宗又召见寇准,询问其看法。
寇准请求召集两府官员,以便详细说明。
太宗同意后,寇准指出,当时有官员祖吉、王淮违法受贿,祖吉因赃款较少而被处死,而王淮因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尽管贪污巨款,却只受到杖责,官职也被恢复。
太宗对此表示不满,责备王沔,从此更加重视寇准。
至道元年(995年),寇准被任命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他在任期间,多次向皇帝反映情况,敢于直言进谏。
太宗对他的才能和品德非常欣赏,称他为“奇材”,并赞誉他:“我得到寇准,如同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寇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清廉、正直的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寇准能言善辩的小故事寇准,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他为官清正,耿直刚强,果断善决,有突出的政治智慧和才能。
特别是在抵抗辽兵入侵的澶渊之役中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北宋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寇相学问非常好,在五代后晋时中过进士,曾在一个贵族府第做秘书一类的小官。
寇准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贫寒,可是深受书香世家影响的寇母十分重视寇准的学习。
少年时的寇准,聪明好学,从书本上学到许多知识和道理。
尤其对《春秋》三传,读得烂熟,理解得很透彻。
这为他以后入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十八岁的寇准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一年后又被派往巴东任知县。
当时的巴东地处边远,经济落后,“井邑极为萧条,邑中才百余户”,且“县衙以下,全是茅草屋,了无片瓦”。
因此没人愿来这里做官,县令职位一空就是两三年。
但是,寇准却义无反顾地知难赴任。
这个年方十九血气方刚的一县之长自踏上巴东土地,没多久就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探访了巴东的大村小户。
巴东山高峡深、地广人稀,当地百姓世代“依山为田,刀耕火种”,经年劳作却难见收成。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寇准决定从百姓温饱入手,在巴东大力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
此外,他还在县衙首设专司农业的官员,在巴东农村广建劝农亭。
寇准时时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他在巴东公开打起公正执法、清廉为官的大旗,大力整改当地赋役繁重和积案日久这两项深招民怨的问题,该减免的减免,该平反的平反,该严惩的严惩,民心大快。
百姓感戴他的德行,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
巴东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升平气象。
三年任满,寇准离任之时,万千民众以伞为道具载歌载舞为他送行。
据说,这就是“万民伞”的由来,也是如今湖北恩施土家人以伞为道具欢庆丰收的歌舞形式的由来。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阅读理解题目】: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①。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
”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
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
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
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
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
准曰:“是狃我也。
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因请帝幸澶州。
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
原文: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参谋,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翻译: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答复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可以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
屡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
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
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述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
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
寇准求教简介寇准(公元974年-公元1023年),字文度,号溪山。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忠臣。
寇准是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局势中的一位主要人物,他对朝政的影响力深远,被誉为“北宋之中内相,河北之冀经略,廉顺之二朝庙算”。
他一生兢兢业业,廉政敢言,深得宋真宗的赏识与信任,对于国家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诸多政策和理论对于当时和后世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北宋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寇准精通诗词,其作品多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为主题,构思巧妙,意境深远。
政治家的影响力作为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局势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寇准对朝政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寇准出任河北经略安抚使之职后,他主持修筑河防、国境边防工程,并采取了不少有利于北方边防稳定的政策措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在兼修内政外交的同时,也极力推动河北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在他的卓越领导下,河北成为了北宋初年重要的军事据点,为宋夏边界的稳定和北方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仅在边防工作中,寇准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理论,如“外恒居”,即保证国家粮食稳定供给的措施,以及“廉顺之二朝庙算”,即廉政的重要性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这些都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忠臣的风范寇准作为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局势中的一位主要人物,一生兢兢业业,充满忠诚和担当精神。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是令人仰慕的榜样。
寇准以其清廉正直的清政治形象而深得宋真宗的赏识与信任,被誉为“北宋之中内相”。
他曾多次直言进谏,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寇准的领导下,河北地区的边防稳定,充分表明他作为忠臣的风范。
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出众的才华。
他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对国家、民众和社会的关怀和愤怒为主题,以其准确而犀利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真实和残酷。
寇准,字平仲,莱州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其一生虚心谦逊,勤政爱民,为后世所推崇。
今将寇准《虚心》一文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原文:虚心者,所以进德也。
夫德薄而进,则忧其不终;德厚而退,则喜其无咎。
故虚心之人,必谦德以自牧,勤学以自强,慎言以自谨,静思以自省。
是以虚心者,德之基,业之本也。
译文:虚心者,用以增进德行也。
若德行浅薄而进,则忧虑其德行不能持久;若德行深厚而退,则喜悦其没有过错。
因此,虚心之人,必定以谦逊的德行来自我修养,以勤奋的学习来自我强大,以谨慎的言语来自我约束,以冷静的思考来自我反省。
故虚心者,为德行的根基,事业的基础也。
夫虚心之人,必知其不足,故能自强不息。
是以古之圣贤,皆虚心以求道,虚心以修身,虚心以事君,虚心以治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皆虚心之谓也。
译文:虚心之人,必定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能够自强不息。
所以古代的圣贤,都是虚心求道,虚心修身,虚心事君,虚心治民。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这都是虚心的意思。
虚心之人,不以己之长而骄人,不以己之短而自卑。
是以虚心者,能容人之过,能纳人之言,能虚怀若谷,能海纳百川。
是以虚心者,人皆敬之,事皆成之。
译文:虚心之人,不因自己的长处而傲慢他人,不因自己的短处而自卑。
因此,虚心之人,能够容纳他人的过错,能够接受他人的建议,能够胸怀宽广,能够包容万物。
所以,虚心之人,人皆尊敬,事皆有成。
寇准虚心,故能谦受益,能广纳贤才。
其在位之时,勤于政事,爱民如子,虚心纳谏,力挽狂澜。
虽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初心,不负人民。
今人读其《虚心》一文,仍能感受到其虚怀若谷、谦逊为怀的君子之风。
译文:寇准虚心,所以能够谦受益,能够广泛吸纳贤才。
他在位的时候,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虚心接受忠言,努力挽回败局。
尽管历经坎坷,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负人民的重托。
如今人们阅读他的《虚心》一文,仍然能够感受到他虚怀若谷、谦逊为怀的君子风范。
关于寇准的典故_寇准求教的典故寇准北宋三朝名臣,出身名门,历经官场沉浮,曾经两次为相,为人正直,忠于朝廷,敢于直谏,那关于寇准的典故有什么,寇准的故事又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寇准的典故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寇准的典故寇准北宋三朝名臣,出身名门,历经官场沉浮,曾经两次为相,为人正直,忠于朝廷,敢于直谏,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坊间有不少他的故事被流传至今,包括寇准罢宴、无楼台相公、寇准抗辽、寇竹渡等,此外,据说“水晶糕”是由他命名的。
寇准罢宴:寇准早年被宋太宗赐婚取了皇姨宋娥,婚后两人每天设宴享乐。
有一天,寇准的舅舅赵午来找他,他连忙叫舅舅坐下。
赵午感叹道:“你每天这样享乐,我就想起姐姐吃了一辈子的苦,从没享受过。
”寇准听了连忙下跪,自知不该贪图享乐,忘了母亲生前苦难。
赵午一直不肯入席,说:“你在这里吃得这么好,可知道家乡遇灾,饿死了许多人。
”寇准愧对家乡,撤掉宴席,请旨回乡赈灾。
寇准与水晶糕:寇准回乡探亲,得到相邻的欢迎,家中也已经布置好了,因当天是他的五十生辰,充满了祝寿的气氛。
寇准谢绝了乡亲们的礼物,并设宴招待他们。
侍从奉上了一道别致的点心,外表晶莹剔透得跟水晶一样,还附上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
”寇准很高兴,将糕点命名为“水晶饼”。
寇准求教典故寇准求教的故事出自《宋史·寇准传》,讲述了寇准成为宰相后放低身段求教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
寇准起初明不明白张咏要他学习《霍光传》的用意,回到家读时才发觉到自己的“不学无术”,并乐意接受张咏的指教。
寇准求教翻译:当初,身在成都的张咏听到寇准成龙宰相后,就跟他下属的官说:“寇准是奇才,只可惜学术还欠缺。
”待到寇准出使到陕州,张咏刚好从成都回来,寇准尊敬地为他设置帷帐,很热情地招待了他。
张咏离开时,寇准把他送到了郊外,问道:“您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读啊。
”寇准没有听懂他的用意,回家拿了这本书来读,看到了“不学无术”才明白过来,高兴地说:“这就是张公在说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