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6-30章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8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心得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归根“人微言轻”,没有厚重的底蕴,释放不出耀眼的光华。
没名望,没地位是人们经常苦恼的问题。
苦恼意见没听,苦恼方案沒人采纳。
然而,却错把自己认知的轻薄当做问题的根源。
王弼:“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制大”。
一个人才学渊博,智识过人是为重,重方能指点江山,统筹谋划。
重是轻的主宰,静是燥的主宰。
河上公:“根重,故长存也。
”心浮气躁,一时的投机取巧无法长久立身。
这一章,老子为我们解释了宇宙的本质即自然,万物的根本属性即自然,人效法天地大道,最终归一自然。
老子从道的根本、从道的本体来说明道的重要性。
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所以人理应是惟道是从之人,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都应合于乎于道,都不能离开最本质的万物的根本属性。
圣人在人们心中都是有名望、有地位,受人尊敬之人。
他们虽有一身荣耀,却从不会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什么本性呢?“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根就是回到最人的本质属性,是与“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行要诣一脉相承的,只有达到“静”的境界,心才能真正的恢复静笃的心灵顿悟。
天下万物为轻,唯道是重。
道是宇宙中最重的,是宇宙人生的根。
世人之所以争斗不已,正是不明白这一点。
世人不知自己的最后归途,所以妄为,沉醉于欲望,君王则更是为欲望所奴役。
老子以道学来唤醒世人的玄照妙心,让人们知根知本,寻找到心灵回家之路。
世人喜欢避重就轻,逃避责任,所以这个重是责任。
根即根本、本质,道之特性。
是以圣人行事谨慎,有担当,遇事不急不躁。
虽处“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安处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
人生最愉悦的就是享受宁静,可惜世人不知。
躁动是君王和世人的基本特征,这不是人生的本位。
贪欲是躁的显著特征,想要归根守静就必须从强烈的贪欲中解脱出来。
《道德经》第26章:宜戒轻躁【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zaò)君①。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②。
虽有荣观③,燕处超然④。
奈何万乘之主⑤,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⑥,躁则失君。
【注释】①躁(zaò):这里有动的意思。
②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③荣观:贵族游玩享乐的地方。
④燕处:安居的意思。
超然:超脱外物,不陷在里面。
⑤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如何”。
万乘之主:一部车子叫一乘,万乘之主即指大国的君主。
⑥根:本。
【译文】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军队行军离不开辎重一样。
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
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导读】在轻与重、动与静这两对统一对立的矛盾现象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重视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本;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静而轻视动就会失去根本。
尤其是作为万乘大国的君主,必须守重持静,不可轻佻躁动。
【解析】本章将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优越的物质条件乃至天下国家都重要。
帝王以身轻,恣情纵欲,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失去了根本。
老子从治身之道过渡到治国之道,谨慎的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国者应该以民为国家之根,以德为治国之本的道理。
这一思想与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观点十分相似。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君”与“根”相对,意为主宰者。
本篇的开头部分,老子举出了两对矛盾的现象,即轻与重、动与静。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里,老子曾经提出过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宠与辱等对立统一的概念。
这螋概念的提出,对于阐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于是,老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道德经》注解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26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26章原文如下: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第26章是在讨论重视根基和保持平静的重要性。
在这一
章中,作者强调了圣人不离开辎重(类似于今天的行李或沉重的负担)行走。
这种行为使得圣人能够保持稳定和平静,超脱尘世的荣耀和名利而独立清高。
然而,这一章同时也指出了万乘之主(类似于古代的皇帝或统治者)因为身轻而失去了执政的根基,因为躁动而失去了统治的稳定。
这里的身轻指的是一个人没有坚实的根基、没有深厚的素养,只追求表面的荣耀和权力。
而躁动则指的是一个人缺乏冷静和沉思的能力,过于急躁和冲动。
对于这一章的思考和感悟,我理解为在追求成功和权力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稳定和平静。
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光鲜和短暂的荣耀,而是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成功。
同时,要保持冷静和沉思的心态,不要被外界的喧嚣和急躁所左右,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以便能够持久地执掌权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十六章名①与身②,孰③亲④?身与货,孰多⑤?得与亡,孰病⑥?甚爱⑦必大费⑧,多藏必厚亡⑨。
故知足不辱⑩,知止不殆⑪,可以长久⑫。
译文名誉和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与失,哪个更让人担忧?过分吝惜必然致使严重的浪费,过多的私藏必然致使严重的损失。
所以,懂得取之有道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分寸就不会遭受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能够长久。
注释①名:名誉。
②身:生命,性命。
③孰:谁。
④亲:关系近;感情好。
⑤多:重也。
从重夕,会意。
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说文》。
⑥病:害,有害,担忧。
⑦甚爱:过分的吝惜。
⑧费:浪费,耗费。
⑨亡:(1)(会意。
小篆字从入,从乚。
“入”是人字。
乚(yǐn)隐蔽。
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
本义:逃离,出走) (2)失去。
⑩辱:1)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
(1)本义:耕作。
“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
(2)引申义:耻辱)。
2)压下去,挫。
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⑪殆:避免危险,没有危险。
⑫长久:时间很长,持久。
本章结语之所以知足不辱,是因为凡事有度,要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分寸;否则,超了限度就会走向反面,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度字,有多种解释,其中在哲学中解释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
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
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
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原文及鉴赏【导语】:静为躁君【原文】重为轻根[1],静为躁君[2]。
第30章不以兵强【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②,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③,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④,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①焉:兼词。
②果:达到目的,取得成功。
而已:罢了。
③伐:夸耀功绩。
④已:停止,这里可译为“死了”、“死亡”。
【译文】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
穷兵黩武这种事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很快遭到报应。
军队到过的地方,荆棘横生。
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
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骄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逞强。
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导读】在春秋战国之时,天下纷争,战事频起。
老子认为有道之君,不会肆起战事以求功名利禄,也不会通过战事而称雄称霸,逞强于天下。
战事是不得已为了渡过灾难,达到目的才会使用的。
一味穷兵s武,最后只会给国家带来破坏,给百姓带来灾难。
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强力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解析】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勿强”二字,前半部分讲有道之人辅佐君主,不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天下,因为战争不论胜负,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后半部分讲真正完美的方式像树上结出果实一样,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强求出来的。
不能骄傲自满,要认识到是不得已才走到这一步的,结出了果实,已经是强壮了,就不要再增强它了,如果过于强壮,就会走向反面,背离了道。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在这一章和下一章中,尽管老子都重点论述了战事的问题,但这并不能说老子兼治兵家,因为老子之所以论兵,只是想阐释哲学问题,而不是为了阐述兵家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
道德经26章个人在生活中的感悟
道德经26章个人在生洴中的感悟是: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调和内外、外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自我的完美。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不让身体被情绪影响,保持内心平静如水。
一个人如果情绪激动,就会陷入困境,无法沉着应对各种情况。
道德经明确提出,发怒会使肝脏受损,若怒气内聚,自然伤害身体。
因此,只有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才能真正地把握内外、外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和谐。
其次,我们应该不要设立极端偏见,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不要被小事牵着走,重视大道,不要着迷于自己的利益而自私自利。
道德经26章强调,人要做到用心而不张扬,好学而不显露,以达到真正的完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人格,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最后,我们要学会做到无怨无悔,做到无怨无仇,以此表达对别人的尊重,与人公平相处,不要对有过错的人心存怨恨,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善意。
也就是说,容忍、接纳、饶恕,才是维护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总而言之,道德经26章在个人生活中的感悟就是,要对有理要有智慧,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调和内外、外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自我的极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