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看雪》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方面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看雪》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看雪》教学设计1学习目的: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难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看雪》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3、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1、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孩子们,你们今天特别有精神,表现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愿意要吗?(PPT中展示雪景图片,让学生欣赏)2、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雪。
(板书课题12、看雪,提示“看”字的偏旁和雨字头的第三笔写法,齐读课题)二、共同研究1、课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先去认识他们。
(屏幕展示词语,点名读,再齐读)2、我们来看看最后两个词中,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屏幕中把这两个字变红,学生说结构,并为它们组词。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指”和“故”)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书写这两个字。
(尤其是“故”字的偏旁为四笔反文)4、我们刚刚学习了指,这个字,谁能到前面为大家指一指台湾到底在哪里?谁能介绍这个地方呢?5、那我们来看看你了解的台湾和老师知道的一样吗?(PPT中出示台湾的图片及资料)你从中发现那里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啊?6、是啊!正是那里冬季温暖,所以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和“在我国台湾省,是看不到雪的。
”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习用词的准确。
)7、既然很难看到雪?台湾的小朋友是怎样看雪的`呢?谁来读读一读?(教师板书台湾小朋友看假雪)8、对于雪,台湾的孩子们有一系列的疑问?自读文章的三到八自然段,把小朋友的说的话,用横线画下来。
9、谁能按顺序读一读你画下来的句子?10、再次自读自己画下来的句子,试着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11、孩子是怎么问的?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师生合作再读这一段)12、孩子又是怎么问的呢?你注意到了提示语吗?可以读出惊奇的意思吗?13、孩子还问了什么?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有一个问题,北京到天津要半个小时,北京到台湾要4个多小时,北京远吗?那为何老师说”不算太远呢?14、老师见过真正的雪景?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你在读这一段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谁能帮帮它啊?(理解银装和雪毯)学会积累“打雪仗”一类的词语,将它们画下来。
《看雪》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方面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看雪》教学设计15篇整理《看雪》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关心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通过想象,品尝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适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觉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漂亮的雪景。
今日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始终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用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肤浅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爽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欣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看雪》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新课: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自古道,赏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别有一番妙处。
现在我们就随大才子张岱到西湖赏夜雪。
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简介多媒体显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
晚年避居山中著书以终。
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阐释:《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看雪》教学设计(精选5篇)《看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二、诵读疏通文字。
1.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
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
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⑴妙在扣景之特征。
⑴妙在用朴素之语。
(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⑴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
诗如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看雪》教学设计1学习目的: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难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3、说一说:③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看雪》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9篇。
《看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文,划出生字。
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时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2、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
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文,学习生字1、自读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出示“我会读”: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⑴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⑴自编短文巩固识字: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
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
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
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
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
”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
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文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读文,想象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文。
《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 mp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冬天里你最盼望什么?(下雪)(学生回答)在冬天里能看到下雪真是一件很美的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2课《看雪》,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二、初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答案就在课文中。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大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找出刚才同学们提问的答案。
2、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课文读完了,答案找到了吗?
2、小黑板出示问题:
谁在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指名回答这三个问题。
3、为什么台湾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呢?(很难看到雪)
4、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5、教师介绍台湾的位置和气候特点。
(结合中国地图)
台湾省概况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它和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从三国时期开始,我国便逐渐开始经营、管理台湾。
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50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
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已为期不远。
台湾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
全年气温高,雨多,年平均气温在20度-25度。
冬天最低温不过12-17度,所以这里的冬天看不到霭霭白雪,只有在少数的高山地区,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
那里的孩子多么盼望看到雪啊!
四、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你能带着带着盼望看到雪的心情朗读第1、2自然段吗?谁来试一试?
谁还愿意读?
师:只看到了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雪,同学们想一想,台湾的小朋友喜欢雪吗?
2、把你那种迫切想看到真的雪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
3、齐读1、2自然段,读出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台湾小朋友和他们的老师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读3-11自然段,边读边数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四次对话)
2、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
”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①孩子们为什么感到惊奇呢?你能读出惊奇的语气吗?指名反复读,再齐读。
②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的故乡在哪儿?她想念故乡北京吗?你能不能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呢?指名读,再齐读。
4、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
老师说:“不算太远。
”
5、老师小时候在故乡看到了怎样的雪呢?师范读第九自然段
同学们,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
①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喜欢第一句的同学来读读吧?指名读。
师:“雪毯”、“银装”指什么?
指名说(“雪毯”就是白色的地毯。
雪落在地上,厚厚的,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白的毯子,就是“雪毯”。
我想说“银装”,雪落在树上,白白的,就像给树上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
)
4、师:同学们,我们把对雪的喜爱和赞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行吗?谁来读一读。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下雪了,小伙伴们来到了雪地上,看,他们在干什么?师:玩得高兴吗?师: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玩雪的句子)
师:谁先来?就请你。
生1: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师: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再指名读。
师:读得真棒!好!孩子们,站起来,把玩雪的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5、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让我们美美地齐读第九自然段。
6、台湾的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讲述,他们跟老师说了些什么呢?
①争着问是怎样问?我们也来抢着问好吗?
老师读旁白,同学们抢着问老师。
师: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7、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生(齐):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老师在想着她的故乡,希望台湾统一以后能回到故乡去看一看。
老师希望孩子们能早点到北京去看一看雪。
老师期盼着台湾早点回到祖国的怀抱。
)
师:谁能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评一评。
齐读这一句。
8、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旁白)”、“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
9、师小结:台湾是我国的宝岛,台湾的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的一员,相信总有一天,台湾的小朋友会和我们一起在北京玩雪。
五、认读生字:卡片出示要认读的字
指名认读,并当小老师带其他同学读。
六、课堂小结,齐读识字3中的一句话: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板书设计:看雪
台湾小朋友老师
用棉花做成的真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二、自主识记生字。
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⒉小组交流识记生字表一中的生字的方法。
可以自己设计游戏识记生字。
三、全班交流认记生字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讲:青蛙小鸟井边把话讲。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3、比一比识字:讲——进铺——捕毯——淡银——很
4、师提醒: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
多音字:铺表动作读pū作名词读pù床铺卧铺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比赛认读生字,读对三个的奖小红旗。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
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
五、指导写字
1、学生仔细观察会写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个提手旁的字:打指接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师提醒:“指”的写法“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故”是反文旁。
“候”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字上小下大。
六、再次有感情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正确书写生字并组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