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不同生理阶段腹肢的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287.36 KB
- 文档页数:7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马明君;王春;吴旭干;何杰;龙晓文;李国祥;汤北伟;成永旭【摘要】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 n3(EPA)和C22∶ 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4(038)011【总页数】10页(P1889-1898)【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脂类变化;肝胰腺;肌肉【作者】马明君;王春;吴旭干;何杰;龙晓文;李国祥;汤北伟;成永旭【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江苏省泗洪金水集团,江苏泗洪223900;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江苏省泗洪金水集团,江苏泗洪223900;江苏省泗洪金水集团,江苏泗洪223900;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493.5;S968.25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毛蟹,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自然分布于中国东部的河流和湖泊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中国主要的养殖蟹类。
中华绒鳌蟹
(方蟹科)Eriocheirsinensis[地方名]河蟹、螃蟹、毛蟹、清水蟹。
[形态特征]身体分两部分:头胸部和腹部,附有步足5对。
头胸部的背面为头胸甲所包盖,头胸甲墨绿色,呈方圆形,俯视近六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中央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共有6条突起为脊,额及肝区凹陷,其前缘和左右前侧缘共有12个棘齿。
额部两侧有一对带柄的复眼。
头胸甲的腹面,除前端为头胸甲所包裹外,大部分被腹甲、腹甲分节,周围密生绒毛。
腹部紧贴在头胸部的下面,普通称为蟹脐,周围有绒毛,共分7节。
雌蟹的腹部为圆形,俗称“团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俗称“尖脐”。
第一对步足呈棱柱形,末端以钳、为鳌足,强大并密生绒毛;第四、五对步足呈扁圆形,末端尖锐如针刺。
[产地、产季]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以江苏阳澄湖所产最著名。
六十年代以后产量锐减,近年实行人工移苗放流,产量有所恢复。
7―9月为生产旺季。
[经济价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经济价值很高。
此蟹只可食活蟹,因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蟹毒碱。
中华绒鳌蟹是出口品种,其日文名为チュワゴクモズカニ。
输往地区:香港、澳门。
出口口岸:江苏、浙江、广东。
- 1 -。
第24卷第2期2005年2月水 产 科 学FISHERIES SCIE NCEV ol124N o12Feb12005河蟹性早熟发生的相关内在因素研究进展①李云峰,康现江,赵晓瑜,温秀荣,韩力强(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关键词:河蟹;性早熟;内分泌;肝胰腺中图分类号:Q959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21111(2005)022*******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
但在各地养殖过程中普遍发生一龄蟹性早熟现象。
性早熟直接导致河蟹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个体小,死亡率高,严重制约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1]。
导致河蟹性早熟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其真正的机理还不清楚。
通常认为导致性早熟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
内在因素就是其适应长期生存的环境下所形成的遗传特性,主要是生殖内分泌调控。
多数学者着重研究和分析了河蟹发生性早熟的外在因素,如环境温度、水质(pH 值、盐度),水深及人为因素中的放养密度、营养等与河蟹性早熟的关系[2],普遍认为水体积温高和营养过剩是导致河蟹发生性早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对于发生性早熟机制内在因素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笔者对河蟹发生性早熟的内在因素进行了扼要概述。
1 内分泌性早熟即性腺过早发育成熟。
影响性腺发育的内在因子(如激素等)主要受生殖内分泌的调控。
因为在高等动物体和一些硬骨鱼体内,它们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这个生殖内分泌调控轴来调控其性腺发育、成熟、排精和产卵的。
河蟹的生殖内分泌有类似于高等脊椎动物的一方面,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调控体系。
普遍认为甲壳类眼柄的X-器官-窦腺复合体的功能相当于脊椎动物的下丘脑-垂体系统[3]。
许多学者通过组织切片、组织化学、电镜、免疫学和分子克隆等技术对这些内分泌组织或器官及相关因子进行了研究。
111 内分泌组织或器官11111 X-器官-窦腺复合体(X organ-sinus gland com plex,X O-SG)X O-SG位于眼柄,是甲壳动物神经内分泌的主要调控中心。
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性研究李春波;黄晓荣;冯广朋;庄平;耿智;伍烨菱【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年(卷),期】2022(46)6【摘要】为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类型的喜好性,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个体和群体对泥、泥沙(泥:沙=1:1)、中沙(0.35—0.50 mm)和细沙(0.25—0.35 mm)等4种底质的喜好性。
亲蟹个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结果均表明亲蟹对泥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底质(P<0.05);扣蟹个体和群体实验结果均表明扣蟹对泥和中沙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底质(P<0.05);仔蟹群体实验结果表明仔蟹最喜好泥底质,其次是泥沙,两者显著多于中沙和细沙(P<0.05)。
昼夜研究结果表明,亲蟹个体和群体、扣蟹群体及仔蟹群体在白天和夜晚对底质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扣蟹个体在夜晚对底质的选择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栖息方式的研究表明,亲蟹无显著的埋栖行为,扣蟹喜好埋栖在泥和中沙里面,仔蟹喜好埋栖在泥里面,其次是泥沙。
研究揭示,中华绒螯蟹对不同底质的喜好性具有显著差异,且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及栖息方式也不尽相同,为其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8页(P888-895)【作者】李春波;黄晓荣;冯广朋;庄平;耿智;伍烨菱【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相关文献】1.中华绒螯蟹营养生理的研究Ⅰ.中华绒螯蟹配饵中最适蛋白质能量比的研究2.中华绒螯蟹Timeless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分析3.中华绒螯蟹营养生理的研究——Ⅰ.中华绒螯蟹配饵中最适蛋白质能量比的研究4.日本绒螯蟹与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比较5.中华绒螯蟹不同发育阶段腹肢粘液腺同工酶的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水产科学 2013年11月, 20(6): 1175−1181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3−01−22; 修订日期: 2013−03−04.基金项目: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11201028); 韶关学院香港铭源基金项目(314-140632).作者简介: 田志环(1971−), 女,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甲壳动物生长发育.E-mail: tianzhihuan@ 通信作者: 焦传珍,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 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 E-mail: jiaocz@DOI: 10.3724/SP.J.1118.2013.01175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田志环1, 2, 康现江2, 焦传珍11. 韶关学院 英东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 韶关512005;2. 河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 保定071002摘要: 取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幼蟹, 甲壳宽度在15∼40 mm, 暂养在75 cm×50 cm×45 cm 的玻璃缸内, 24 h 充气, 自然光照, 每天换水1/3, 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 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
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 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
根据已报道方法, 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 期、蜕皮前D 0、D 1和D 3–4期、蜕皮后A-B 期等5个时期。
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结果显示, R 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 虽然在蜕皮前早期D 0期数量显著下降(P <0.05), 但从D 1期开始上升, 于蜕皮前晚期D 3–4期达到最高(62.06 ± 3.92)%, 而在蜕皮后A-B 期又显著降低(P <0.05)。
1.中国明对虾无节幼体的身体不分节,半透明,具有()对附肢。
2.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幼体发育速度加快。
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培育水温一般控制在()。
3.中华绒螯蟹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体外被()甲壳。
4.对虾身体由()个体节组成,即头部()节、胸部()节、腹部()节。
5.中国明对虾具有()对附肢,除尾节外,每一体节均具1对附肢,末对附肢与尾节组成()。
6.中国明对虾雌虾的纳精囊位于()之间的腹甲上,为雌虾交配并贮存精子的器官。
7.中国明对虾的蜕皮受到眼柄中X器官与窦腺所分泌的()激素和Y器官所分泌的()激素所控制。
8.中华绒螯蟹初孵幼体称溞状幼体,经()次蜕皮变态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次蜕皮变成幼蟹。
9.在分类上,中华绒螯蟹隶属于()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
10.中国明对虾人工越冬亲虾的水温一般控制在()。
11.凡纳滨对虾系热带性虾类,人工养殖期间最适水温为()。
12.中华绒螯蟹第三期溞状幼体的第1、2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对、尾叉内侧缘的刚毛对数()。
13.性成熟的雌雄中华绒螯蟹交配产卵的适宜温度为(),最适盐度为()。
14.中华绒螯蟹亲蟹交配时的适宜水温为(),盐度为()。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明对虾的生活史。
2.简述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投喂技术要求。
3.简述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选购标准。
4.简述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选择标准。
5.简述中华绒螯蟹亲蟹交配的技术要点。
6.简述中国明对虾亲虾越冬期间的培育方法。
7.简述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期间的管理技术。
8.简述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9.简述虾蟹类生物蜕皮的生态意义。
10.简述虾苗的选择标准。
11.简述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
12.简述南美白对虾养成期间的日常管理技术。
13.简述中华绒螯蟹亲蟹的暂养育肥技术要点。
14.简述虾苗的计数方法。
15.简述凡纳滨对虾的生态习性。
三、论述题1.论述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过程中,亲蟹入池孵幼前的水质调控技术要求。
第30卷第3期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V 〇1.30,N 〇.32021 年 5 月 JOURNAL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M ay, 2021文章编号:1674-5566(2021 )03~0484~08 D O I : 10. 12024/jsou . 20200302947中华绒螯蟹幼蟹在蜕壳周期内鳃和外壳的钙含量及组织结构变化杨航1’2’3,杨志刚'’2’3,张龙1’2’3,成永旭“2’3(I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2.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上海201306; 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201306)摘要:测定蜕壳周期内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鳃和外壳中的钙含量,并结合石蜡切片及电子 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蜕壳时期鳃和外壳的组织结构。
钙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鳃和外壳中的钙含量均在蜕壳 期最低。
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在蜕壳期,鳃叶末端的内外角质层分离,边缘管的空腔还未完全恢复,到蜕壳后 期,边缘管空腔恢复正常形态;超微观察结果显示,在蜕壳期,鳃腔中的内容物较少,染色较浅,线粒体和微绒 毛数量较多。
蜕壳后期的鳃腔中的内容物增加,染色加深,线粒体和微绒毛数量多;外壳在蜕壳期时最薄,且 只有上表皮和外表皮两层结构,到蜕壳后期,内表皮才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的钙含量和组织结构 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蜕壳;钙含量;显微结构;超微结构中图分类号:S 966.1 文献标志码:A 中华域整蟹(Erioc/ieir)属软甲纲(Malacostraca )十足目(D e c a p o d a ),主要分布在亚 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主 要的淡水蟹类养殖品种之一,经济价值较高[1]。
蟹类在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蜕去旧外壳,形 成新外壳以适应不断生长的身体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