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1.67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绒螯蟹蛋白质营养李旭骁;龚月生【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15(000)029【总页数】1页(P80)【作者】李旭骁;龚月生【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华绒螯蟹又称为河蟹、大闸蟹以及毛蟹等。
如久负盛名的“阳澄湖”大闸蟹。
近年来,中华绒螯蟹的淡水养殖产业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中华绒螯蟹的营养价值。
中华绒螯蟹作为我国特有的水产养殖品种,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如何了解中华绒螯蟹的生殖营养生理,使得中华绒螯蟹获取合适的营养,对于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中华绒螯蟹雌性亲体蛋白质营养,阐述了中华绒螯蟹仔蟹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以及蛋白质对中华绒螯蟹消化酶的影响。
蛋白质是物种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
整个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发育期间,其生理状况,如雌性亲体的性腺发育以及抱卵率与中华绒螯蟹的蛋白质营养需求水平显著相关[2]。
其一,中华绒螯蟹摄取蛋白质后,蛋白质用于合成能够诱导亲体成熟的激素,促进卵巢发育,促进亲体进入成熟期,进行雌雄异体交配;其二,中华绒螯蟹摄取蛋白质后,蛋白质用于合成能够进行生理调节的各种酶类,从而对中华绒螯蟹的生理水平进行有效的调节;其三,蛋白质对于性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如卵黄磷蛋白。
研究表明,蛋白质水平维持正常的受精作用,促进胚胎发育,提高中华绒螯蟹仔的成活率。
蛋白质是物种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础。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在中华绒螯蟹仔的整个成长发育过程中,能够为中华绒螯蟹仔提供原料,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等结构,维持各个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为中华绒螯蟹仔代谢、分解和运动等生理过程提供能量。
中华绒螯蟹通过对饵料的消化吸收蛋白质营养成分,而消化过程的利用率与消化酶的活性相关。
研究表明,添加适量的蛋白质成分,能够有效的促进消化酶的活性,若未能及时补充蛋白质成分,则消化酶的活性下降,导致蛋白质的吸收水平下降,不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发育。
动物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 f Zoology 2004,39(2):1~5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3王 群 丁银娣 赵云龙 陈立侨33(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摘要:采用不同Vc的人工配合饲料,研究了V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
实验分为5组,其添加量分别为0mgΠ100g饲料(实验1组)、200mgΠ100g饲料(实验2组)、400mgΠ100g饲料(实验3组)、600mgΠ100g饲料(实验4组)和800mgΠ100g饲料(实验5组),实验为期50d。
结果如下:1)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中Vc的积累量以实验3组最高,分别为21261μgΠmg prot、101217μgΠmg prot、71661μgΠmg prot;2)肝体指数和性腺指数以实验3组最高,分别为010523和010268;3)增重率同样以实验3组最高,实验1组最低,分别为31133%和2112%;4)睾酮含量以实验2组最高,为11257ngΠml,但实验3组的睾酮含量与实验2组接近;5)S OD酶活性与其Vc含量呈负相关,且精巢和副性腺的酶活性高于肝胰腺。
结果表明:适量添加Vc可促进雄蟹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对Vc的积累,同时可促进精巢的发育及睾酮的分泌,而过量添加可能会对精巢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河蟹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协调和平衡,生殖期性腺对其自身的抗氧化保护需求要高于其它组织。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维生素C中图分类号:Q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263(2004)02201205I nfluence of Dietary Vitamin C on R eproduction of MaleChinese Mitten2handed Crab(Eriocheir sinensis)W ANG Qun DI NG Y in2Di ZH AO Y un2Long CHE N Li2Qiao(College o f Lif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Abstract:The in fluence of dietary vitamin C(Vc)on reproduction of male Chinese mitten2handed crab(Eriocheir sinensis)was studied.Different levels of Vc were supplemented in diets,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Vc on male reproduction.There were5groups in the experiment,and the Vc supplement levels were0mgΠ100g feed(group1),200mgΠ100g feed(group2),400mgΠ100g feed(group3),600mgΠ100g feed(group4),and800mgΠ100g feed(group5),respectively.Male crabs weighted70~80g on average were separately fed with one of the test diets.The feed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door for50day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Vc contents of hepatopancreas,testis,and glandula access oria in group3were21261μgΠmg prot,101217μgΠmg prot,and71661μgΠmg prot,respectively,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groups;2)Hepatopancreas indexes and G SI in group3were the highest(010523and010268)am ong the five groups;3)The rate of weight gain of group3(23128%)was the highest and the group1was the lowest(1215%);4)The concentration of testosterone in group2was the highest(11257ngΠml),followed by group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 o.30271012,30300265);33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介绍 王群,35岁,男,副教授,博士;从事甲壳动物生殖生物学研究;E2mail:qwang@。
大闸蟹的营养价值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等,中国久负盛名的美食,营养价值非常高,蟹肉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闸蟹的营养价值吧!大闸蟹的营养价值1、大闸蟹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它陆生及水生动物,维生素B2是肉类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
维生素B1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10倍。
2、蟹壳除含丰富的钙外,还含有蟹红素、蟹黄素等。
每100克大闸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钙126毫克,铁2.8毫克。
3、大闸蟹的蟹壳还含有甲壳质,甲壳质中可提炼出一种称为ACOS-6的物质,它具有低毒性免疫激活性质,动物实验已证实,该物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4、大闸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淤血之功效。
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淤、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
5、大闸蟹的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肿毒。
蟹肉对各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又是儿童天然滋补品,经常食用可以补充儿童身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大闸蟹的食用功效【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补骨添髓、养筋接骨、活血,适宜淤血、黄疸、腰腿酸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1、抗感染:螃蟹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并且多半以优质蛋白为主,而这些优质蛋白质中还含有氨基酸,可增加淋巴细胞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的功效。
手术后或受伤人群可以适量多吃螃蟹。
2、解毒功效:精氨酸能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解毒工作,适量吃蟹可促进肌体能量平衡,对体内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
因此便秘患者可以多吃些蟹肉。
吃螃蟹千万不要过量,由于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影响肠胃健康,诱发腹泻等症状。
3、预防肿瘤:蟹肉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最高。
不同饵料组合、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代谢组学与肠道微生物研究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一种杂食性水生动物,喜欢食用水草和底栖动物(螺类、昆虫幼虫等)。
在自然界和人工养殖中,水草和螺蛳是其不可缺的饵料生物。
但水草和螺蛳这两种天然饵料对河蟹的生长效应,以及消化代谢基础等研究却较为匮乏,且研究手段与实验环境也较为粗放。
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江海21”良种为实验材料,借助“蟹龙宫”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在分析不同饲养条件(温度、饵料)和干扰水平方面等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的基础上,研究3种饵料类型(螺蛳+水草、螺蛳、水草)饲养河蟹一个蜕壳周期的生长差异、血淋巴代谢物和肠道菌群构成差异,了解养殖生产上不同天然饵料对中华绒螯蟹的代谢和消化生理基础。
相关研究结果如下:一:不同饲养条件与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影响实验为了解饲养条件和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的影响,采用中华绒螯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温度(恒温组和变温组)、饵料(水草+螺蛳组和饲料组)和抽血频次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的影响。
结果显示:恒温组(28.0± 1.0℃)蜕壳较为集中,而变温组(8:00~20:00为28.0±1.0℃;20:00~次日8:00为18.0±1.0℃)蜕壳较为分散。
水草+螺蛳组的存活率比配合饲料组高8%,平均蜕壳增重率高23.44%,蜕壳间隔时间缩短16.19d。
蜕壳前期的一次抽血干扰会显著降低蜕壳增重率,但对蜕壳间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而两次脱壳间隔期间的多次抽血干扰不仅会显著降低蜕壳增重率,而且还会显著延长蜕壳间隔时间,并增加死亡率。
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影响不显著;饵料极显著的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蜕壳前期干扰对蜕壳增重率有显著影响,而蜕壳间期的干扰对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均有显著影响。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3,100(16):9128-9133.[62]曹小莉.马铃薯抗晚疫病LRR与氨基酸转运AAT基因的分析与鉴定[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9-35.[63]王冰林.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诱导表达谱及水平抗性机制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58-64.[64]尹军良.西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抗晚疫病性评价及致病疫霉菌候选核心RXLR效应基因的鉴定[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60-63.[65]PotatoGenomeSequencingConsortium,XuX,PanS,etal.Genomesequenceandanalysisofthetubercroppotato[J].Nature,2011,475(7355):189-195.[66]SalviS,TuberosaR.TocloneornottocloneplantQTLs:presentandfuturechallenges[J].TrendsinPlantScience,2005,10(6):297-304.[67]KumpKL,BradburyPJ,WisserRJ,etal.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ofquantitativeresistancetosouthernleafblightinthemaizenestedassociationmappingpopulation[J].NatureGenetics,2011,43(2):163-168.[68]PolandJA,BradburyPJ,BucklerES,etal.Genome-widenestedassociationmappingofquantitativeresistancetonorthernleafblightinmaiz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1,108(17):6893-6898.[69]AranzanaMJ,KimS,ZhaoK,etal.Genome-wideassociationmappinginArabidopsisidentifiespreviouslyknownfloweringtimeandpathogenresistance[J].PLoSGenetics,2005,1(5):531-537. [70]王 舰.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块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60-80.吕孙建,焦锦彪,袁雪梅,等.中华绒螯蟹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0):19-2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10.004中华绒螯蟹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吕孙建1,焦锦彪2,袁雪梅1,于 ?1,张海琪1,杭小英1,施伟达1,吴颖蕾1(1.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鱼类健康与营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2.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频发,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滥用现象日益严重,对养殖水环境和人类安全都存在巨大威胁。
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鳃组织主要成分及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田志环;焦传珍;康现江【摘要】为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采用生物化学和原子吸收方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过程中鳃组织糖原、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及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显示:鳃组织糖原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o期基本稳定,从蜕皮前D1期开始逐渐减低,直至蜕皮后A-B期降至最低.蛋白质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1期保持稳定,在蜕皮前后(蜕皮前晚期D3-4期和蜕皮后A-B期)含量较高.鳃组织Ca2含量由蜕皮间期至蜕皮前D3-4期含量降低,而于蜕皮后A-B期恢复到蜕皮间期水平.Mg2含量在蜕皮过程中无显著变化,而Cu2和Zn2含量在蜕皮后A-B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鳃组织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蜕皮前Do和D3-4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鳃组织主要成分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3(043)005【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鳃;糖原;蛋白质;无机离子;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作者】田志环;焦传珍;康现江【作者单位】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由于被覆坚硬的外骨骼,甲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蜕皮的现象。
在蜕皮过程中,动物发生一系列形态、行为、结构及生理变化[1-2]。
甲壳动物蜕皮生理国外已有十几年的研究历史[3-4],但国内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尤其对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这一我国重要的经济物种,关于其蜕皮过程中重要的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还很少[5-7]。
doi: 10.7541/2019.049五种诱食剂对中华绒螯蟹诱食效果的研究程慧慧蒋广震郑肖川许晨远孙存鑫张定东刘文斌(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5)摘要: 为提高配合饲料诱食性、减少饲料溶失, 试验以均重为(26.4±0.17) 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 尝试用色素指示法筛选出其适用诱食剂。
首先, 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种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每种颜色饲料取相同颗粒数放入同一养殖箱内, 观察饲料颜色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有无影响; 然后, 以基础日粮为对照,鱿鱼膏(Squid extract, SE)、酵母核苷酸(Yeast hydrolysate, YH)、棉粕酶解肽(Cottonseed meal proteinhydrolysate, CPH)、甜菜碱(Betaine)以及大蒜素(Allicin)5种诱食剂分别设置4个浓度梯度, 同种诱食剂不同浓度的饲料添加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每种颜色饲料取相同颗粒数放入同一养殖箱内, 筛选出每种诱食剂最适浓度; 之后, 选用5种诱食剂的最适浓度, 采用同样方法, 比较其诱食效果。
结果显示: (1)不同颜色的基础日粮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无显著影响(P>0.05); (2)添加0.3%鱿鱼膏组、0.6%酵母核苷酸组、0.6%棉粕酶解肽组以及0.09%大蒜素组的诱食指数最高,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添加1%甜菜碱组诱食指数最高,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添加0.6%棉粕酶解肽组的诱食指数显著高于除0.6%酵母核苷酸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高于酵母核苷酸组但差异不显著; 0.3%鱿鱼膏组诱食指数略高于0.09%大蒜素组显著高于1%甜菜碱组(P<0.05)。
结果表明: 饲料颜色对中华绒螯蟹摄食无影响; 鱿鱼膏、酵母核苷酸、棉粕酶解肽、甜菜碱和大蒜素的最适浓度依次为: 0.3%、0.6%、0.6%、1%和0.09%, 其诱食性为: 棉粕酶解肽>酵母核苷酸>鱿鱼膏>大蒜素>甜菜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