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_高二政治教案_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对教师的建议运用各种方式使学生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评价重点1、学生是否对社会就业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4、是否能运用哲理对职工下岗、社会再就业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5、是否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国家、个人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事物发展的原因_高二政治教案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
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
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
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
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
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
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
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
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案精选:高中政治《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中政治《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①内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②外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正确分析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既不能否认外因的作用,又要反对外因决定论。
教学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2)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通过二、三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当我们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
如: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外部,还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怎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毫无方向和趋势可循,还是有其总的方向和趋势?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课的学习中一一得到正确的回答。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解决办法】通过一条具体线索——鸡蛋变小鸡加以分析。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解决办法】这一问题哲学界一直有争论。
教学时把握好限度,不必过多展开,让学生初步明白即可。
三、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师生互动——在合作中学习。
生生互动——议论、交流、探索、升华。
四、板书设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2、内外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1)内因——根据(2)外因——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重视内因(2)不忽视外因(3)辩证分析、对待外因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出问题——(1)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2)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由此自然引出——事物的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哲学上称为内因和外因。
新课探究:1、内因、外因的含义通过分析小鸡出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指出内部矛盾称内因、外部矛盾称外因。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①情境设置:三种事物(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鸭蛋、石头)分别加上适宜的温度。
②教师设疑: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结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①情境设置:受精的鸡蛋分别加上不同的温度②学生讨论:“古莲子”和“医生”材料。
③教师设疑: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结论: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①情境设置:“球的运动”、“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②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外因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结论:外因通过影响内因来影响事物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难点: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著名交响乐曲《蓝色狂想曲》吧!《蓝色狂想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大家想一下,有哪些条件促使了《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提问)哪一个条件起主要作用,那一个条件起次要作用(提问)《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
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根本原因和压力作用,我们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因和外因。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内因和外因的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天下第二个问题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中的有些同学可能见过母鸡孵化小鸡的过程,老师要问了,一只鸡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为小鸡?(提问)鸡蛋变成小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必须是种蛋,第二必须有适宜的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那么二者的作用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这里所说的种蛋,即受精的鸡蛋,原来种蛋产出时,受精卵就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了,胚胎本身就存在着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在其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性状遗传信息,正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才决定了鸡蛋能够变成小鸡。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案二导入提问: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故事: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
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
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
无论野马怎样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
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
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野马的成长过程中,蝙蝠吸血是逆境,只是一种外因,而就是这一外因激发了野马暴怒的习性(内因),最终导致马的死亡。
这启示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必然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种种不利因素,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既要看到内因,也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1.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⑴要重视内因的作用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思考: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同学成绩好些,而有的同学成绩则稍为差些;有的同学进步快些,有的进步则慢些,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纳:内因或主观努力不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也就会有很大的差距。
每个人的原有基础不同,学习目的、动机和方法不同。
所以,当我们成绩不好或者遭遇失败时,首先要从自身去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灰心丧气。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观努力,再好的外部条件也是没有用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开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那么。
(4)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开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原因教案1. 引言本教案旨在教导高二学生关于政治事物发展原因的知识和理解。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理解政治事物的本质以及其发展的原因。
通过活动和讨论,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评估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案例。
2. 学习目标通过完成本教案的学习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政治事物的定义和本质。
•掌握政治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
•分析和评估不同政治事物发展的具体原因。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的政治事物案例。
3. 教学过程本教案将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介绍政治事物•向学生介绍政治事物的定义和本质。
解释政治事物与政治力量和影响力之间的关系。
•提供一些实际的政治事物案例,如领导人的选举、政党的竞争等。
步骤2:政治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讲解政治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如社会经济变化、意识形态冲突、权力争夺等。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原因对政治事物发展的影响。
步骤3:具体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分析与评估•提供一些具体的政治事物案例,如某国政权更迭、某地区的冲突等。
•分组让学生分析和评估这些案例的发展原因。
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事物发展的多重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步骤4: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的政治事物案例•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政治事物案例,如国际冲突、法律变革等。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估该案例的发展原因。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图像等辅助工具。
•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和交流。
步骤5:总结和评估•对学生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他们对政治事物发展原因的理解。
•进行一次小结,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
4. 学生评估学生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估:•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的程度。
•对政治事物发展原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5. 扩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进行以下扩展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讲座或座谈会。
高二教案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别是什么?2.知识点讲解(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指事物内部的因素,如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规律等。
外因:指事物外部的因素,如环境、条件、外部矛盾等。
讲解示例:以植物生长为例,内因是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外因是土壤、水分、阳光等条件。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减、程度的深浅等。
质变:指事物在性质上的变化,如从液体变为气体、从有序变为无序等。
讲解示例:以水为例,从0℃到100℃是量变,从液体变为气体是质变。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向前发展的,如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
曲折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反复,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讲解示例:以我国改革开放为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
3.实例分析实例一:为什么我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实例二: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例三: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2)强调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简述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实例一: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例二: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例三:为什么说“少年强则国强”?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对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析实际问题?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高考考点1、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外因是不是“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1)树立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明确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的。
(2)明确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影响性的,第二位的,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撇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
适当的温度、湿度能使种子发芽,而不能使石头发芽,原因在于它没有内因,缺乏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2、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质从不同的角度看、以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事物,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于是可知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质。
比如一个人,我们以性别为划分标准,他可以是男人或女人,以是否健康为标准,他可以是健康或不健康的人;以职业的标准,他可以是教师,或是司机、医生等等。
3、如何理解.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形式?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一种形式: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上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第二种形式属于“内涵”的变化。
例如石墨和金刚石是分子结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经济组织方式的变化;同样人数和素质的军队,组成方式也可引起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这种变化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这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形式。
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重点难点剖析(一)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与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来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具有十二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人民靠是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曾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近百年来落伍了,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要建设现代化的祖国,靠什么力量?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试想,一个具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央央大国,世界上那个国家能将其养活,那个国家又能承受得了援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额资金和技术,即便有某个国家能承受得了这个重任,那中国人的主权,地位又何在,岂不是只能受命于人。
倘若中国有点不顺借贷、援助国之意,他们一卡你的脖子,你不就是命在旦夕吗?1959—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的老大哥,“苏联专家”不是演了一场“罢援”的戏吗?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将力量的基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努力提高自身的“抗变”能力。
正是坚持了以自力更生为主,接受外援为辅的方针,我们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不景气,由于我们坚持了自力更生的方针,采取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才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顶住了世界金融危机的风浪。
使我国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行列之中。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整个世界的经济逐步融为整体。
欧共体的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建立,都加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中国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与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大胆地吸收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加快了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精要】1.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内外因的基本含义: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2)内、外因的关系:①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④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尽量抵制不利因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在此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
2.事物发展的状态(1)量变质变的基本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高考政治总复习《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重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结网法◆教学过程:◇启发引导,析考纲金题评析1.“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D〕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假设干意见》指出,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坚决查处传播淫秽、某某、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网吧、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2)试用这些道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解析]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表达了对内因作用的重视。
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表达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坚决查处传播淫秽、某某、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网吧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正是重视了外在环境的作用,即重视外因的作用的表达。
[参考答案](1)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周围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发展的原因_高二政治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材分析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
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_高二政治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难点: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著名交响乐曲《蓝色狂想曲》吧!《蓝色狂想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大家想一下,有哪些条件促使了《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提问)哪一个条件起主要作用,那一个条件起次要作用(提问)《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
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根本原因和压力作用,我们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因和外因。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内因和外因的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天下第二个问题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中的有些同学可能见过母鸡孵化小鸡的过程,老师要问了,一只鸡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为小鸡?(提问)鸡蛋变成小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必须是种蛋,第二必须有适宜的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那么二者的作用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这里所说的种蛋,即受精的鸡蛋,原来种蛋产出时,受精卵就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了,胚胎本身就存在着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在其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性状遗传信息,正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才决定了鸡蛋能够变成小鸡。
而且只能变成小鸡,这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也就是内因,由此可见,内固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我们在看,尽管种蛋是孵化出小鸡的根本原因,但适宜的温度也是不可缺少的,得不到适宜的温度,种蛋同样孵化不出小鸡,由于外界的温度总是低于体温,不适宜胚胎的发育,所以种蛋产出后,胚胎的发育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存放时间过长,胚胎就会死亡,给予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会继续发育,长成小鸡,种蛋与温度之间的矛盾是鸡蛋变成小鸡的必备条件,也就是外因,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国科学家曾在辽宁挖掘出了一些在泥炭层中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莲子,人们把古莲子种下去,两年后竟开出了粉红色的荷花,你能用我们所学的哲学观点对这一现象作出简要的解释吗?(提问)我们在回到鸡蛋变成小鸡的例子,如果我们把种蛋换成未受精的鸡蛋或石头,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能不能孵化出小鸡?(提问)这说明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以上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那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有何方法论意义呢?P78首选,要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P78[1] [2] 下一页3.7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用:⑴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⑵运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觉悟方面⑴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⑵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明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⑶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教学方法事例说理法、自学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2003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
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l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秭归新县城巴东新县城6月11日,一艘水翼飞船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驶过。
三峡水库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长江三峡西陵峡和三峡水库库首景色更加怡人2003年6月1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全景[1] [2] [3] [4] 下一页3.6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能力方面①通过本框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此外,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相结合,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经过剪辑的“辽沈战役”电影资料、录像机、投影仪、自制胶片教学过程忆旧导新1.复习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2.设疑: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个矛盾,它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哪个矛盾决定的呢?3.录像: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
(1)设疑: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2)提问: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攻克锦州战役图辽沈战役纪念馆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一、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6页第2自然段并找出主次矛盾的含义。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1] [2] [3] [4] [5] 下一页《商品的基本属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的概念。
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明确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方面:通过对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对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觉悟方面:增强商品质量意识,认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教学难点:商品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按照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设疑引思,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经济。
我先来复习一下。
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学生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说明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牢固的。
那同学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讲的那个小故事吗?甲部落的首领偶然的和乙部落首领相遇,偶然的他们两个就用一头牛和300斤大米进行了交换,这个时候商品产生了。
那我们的故事还没讲完。
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一个他们为什么要交换呢?二是他们为什么能够交换呢?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一下商品的基本属性。
[讲授新课]二、商品的基本属性[师]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不是供商品的所有者使用的,而是要通过交换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
一件劳动产品要想实现交换,它首先就必须得有用,得能够满足别人的某种需要。
没有用处的东西,是不能够用于交换的。
所以商品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一个基本属性,对于这个属性我要强调几点:第一、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板书〉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去交换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商品对自己是否有用。
没有用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去交换的。
所以商品要想实现交换就必须得有用——即有使用价值。
第二、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比如说:煤能够满足人们取暖、做饭的需要,而蔬菜可以满足人们吃饭的需要┈┈煤、蔬菜是不同的商品,那么他们满足的也是人们不同的需求,即它们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
第三、同一种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手机,这样一种商品,具有很多的功能,接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上网、娱乐、摄相、甚至有的手机还可以看电视。
同样是一种商品,它就可以满足人们许多不同的需求,即手机这一种商品就有很多不同的使用价值。
到此,我们就应该能够回答我们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商品为什么需要交换呢?[生]因为甲部落的牛和乙部落的大米都有使用价值,但是牛和大米的使用价值不同,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所以甲乙需要交换。
[师]答的真好,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回答喝彩。
牛和大米满足的是两个不同部落的人的不同的需求,原由是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造成的。
为什么它们的使用价值不同呢?这是由这两种商品自身的物质构成和其化学成分决定的,而这些都属于物质自身的自然的属性。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