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格局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名词解释国际战略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又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国际社会的
政治和经济形态的总体安排和初步结构,是政治和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
行的总体框架和安排。
国际战略格局决定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总体方向,决定了资源的分配
和利用,影响着整个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并扩展到国际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
它也决定了国家及政策的差异。
最重要的是,每个国家都有一套独特的国际战略思维模式和影响方式,
每个国家均以其特定的战略格局来影响其他国家,形成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影响,如多极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发展趋势的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日益凸显,国
际格局似乎在转变的过程中,正在趋于多极化的状态,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主
体进入全球性的活动当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它的发展将决定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整
个国际社会的发展状况。
因此,国际战略格局对未来国际关系、全球新闻政
治趋势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状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它是自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相应的国际关系体系以后才真正形成的。
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局性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及基本态势。
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斗争和国际战略运作的结果,同时,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一经产生,又会对国际战略的制定和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斗争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形势,揭示国际斗争的一般规律,就必须注重研究国际战略格局问题。
一、二战以来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垒的局势,是什么促使这种局势的产生、又是怎么发展、消亡的呢?㈠雅尔塔体制的形成1945年2月,在风光秀丽的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一个叫雅尔塔的小镇上,聚集了当时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国的领袖们。
他们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
此时此刻,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后期,战局日见明朗,同盟国对德国的战争展现出了光明的前途。
带着胜利微笑的三大国首脑们,正在考虑着如何分割胜利者的“蛋糕”——战后的世界!约瑟夫·斯大林兴致很高。
此刻,他的苏联红军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着欧洲东部和中部的平原地带推进,对德军发起一次次沉重打击。
由于苏联红军主宰着欧洲战场的局势,美国和英国有求于苏联,因此,这位出身于格鲁吉亚的苏联领导人,态度十分强硬。
斯大林面对着弗兰克林·罗斯福,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缓缓地说:“当然,在对德作战结束后,苏联红军可以在远东开辟战线,消灭日本关东军。
不过,作为代价,我们要求恢复在满洲的权益。
那是指亚洲!”斯大林接着开列他的战利品清单:“在欧洲,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应该成为未来俄罗斯的安全空间!”对于苏联元首的要价,美国总统罗斯福略感不快,但又无可奈何。
战略环境战略环境概述一、战略的基本概念二、战略环境的基本含义三、战略环境与战略战略环境概述环境是指事物周边的境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
战略环境是从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角度去研究它的形成、内容、特点以及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一、战略的基本概念(一)战略的含义(二)战略构成要素(三)决定战略的基本要素(四)战略的基本特征(五)战略的分类(一)战略的含义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在军事斗争实践中产生,并随军事斗争实践不断发展、深化而丰富和完善。
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重要保障。
(二)战略构成要素1、战略目的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战略目的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
2、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
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应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
3、战略力量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
它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军事力量为核心。
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实施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保障。
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略需要,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三)决定战略的要素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赖于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总和。
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战略走向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政治因素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它将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
战略服从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需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
国际战略格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个国家选择的国际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危与兴衰。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日益密切,世界的各个部分已经成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战略家们再也不能就军事来研究军事,就安全来谈安全了。
只有超越纯军事领域,树立大战略观,把战略谋划提高到国际战略的高度,才能成功地把握未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际战略格局,主要讲四个问题: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三、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四、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关系。
其中第三个问题是重点。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所谓格局,是指态势、模式或构架,是几种力量交互作用后出现的一种暂时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是国际战略格局呢?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它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政治层面上的实力对比关系。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三个部分,有时也称为“国际格局”、“世界格局”、“大格局”等。
1、国际格局的力量结构2、国际格局中的大国战略关系3、国际格局中的国际秩序(二)世界历史上的国际战略格局类型世界历史上的国际格局一共出现过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类型:1、单极格局所谓单极格局,是指由某一个主要的大国(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
霸权国,是指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
在单极格局中,通常只有一个实力最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即一国独霸世界。
单极格局中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超群的实力(以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定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
国际战略格局(教案)目的要求: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类型和历史演变过程,把握当今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要内容: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三、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四、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关系教学重点: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教学时间:2课时▲●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个国家选择的国际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危与兴衰。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日益密切,世界的各个部分已经成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战略家们再也不能就军事来研究军事,就安全来谈安全了。
只有超越纯军事领域,树立大战略观,把战略谋划提高到国际战略的高度,才能成功地把握未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际战略格局,主要讲四个问题:▲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三、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四、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关系。
其中第三个问题是重点。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所谓格局,是指态势、模式或构架,是几种力量交互作用后出现的一种暂时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是国际战略格局呢?▲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它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政治层面上的实力对比关系。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三个部分,有时也称为“国际格局”、“世界格局”、“大格局”等。
国际格局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关注国际舞台上究竟有哪些战略力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国,或称为“极”的战略力量;第二,我们关注的这些大国,他们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战略关系;第三,在这种业已形成的国际格局下,已经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国际秩序。
国际战略格局1、什么是国际战略格局?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
2、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特点有哪些?①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谋求建立单极世界;②欧盟势力影响日益扩大;③俄罗斯意欲重振大国地位;④日本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步伐加快;⑤中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⑥地区大国不断壮大;⑦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3、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①国际战略格局继续由一超多强向多极演变;②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③全球反恐形势仍然严峻;④热点问题将会持续升温;4、当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①保持“总体稳定”;②“逐利竞争”激烈;③“因时谋势”多变;④“新老互动”明显;⑤“区域合作”活跃;⑥“多边协调”增强。
航天技术在军事上应用1、什么是航天技术?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2、航天技术由哪几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航天测控技术。
①航天运载器技术,就是借助动力载体将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的技术。
②航天器是在太空沿一定的轨道运行并执行一定任务的飞行器,也称空间飞行器。
通常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等;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
③航天测控技术,是对飞行中的运载火箭及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和监控的技术。
3、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哪几类?军用卫星是指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的统称。
可分为侦察卫星、测地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
①侦察卫星,俗称太空眼,是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可分为照相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监视、导弹预警和核爆探测卫星等。
军事通信卫星可分为战略通信卫星和战术通信卫星,前者是为远程乃至全球范围战略通信服务,后者只提供地区性战术通信或军用飞机、舰船、装甲车辆及单兵移动通信。
国际战略格局名词解释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各主要国家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形成的一种稳定态势。
它涉及到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竞争,并反映了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利益。
首先,国际战略格局反映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的实力是影响其地位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关键因素。
国际战略格局可以通过衡量各国的经济、军事、技术、文化等综合实力来确定。
在一个多极化世界中,国际战略格局会因各主要大国的实力变化而发生调整。
其次,国际战略格局也反映了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利益。
地缘政治利益是指各国为了追求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为基础,进行地缘政治竞争和合作的一种利益导向。
在一个多边主义世界中,各国通过建立并维护战略利益的网络和联盟,共同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
最后,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各主要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体现了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这种交流和竞争可以通过战略合作、冲突和对抗等形式展现出来。
各国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对于规范国际秩序、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关系中各主要国家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形成的一种稳定态势,它涉及到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利益,反映了各主要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国际战略格局对于国际秩序和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了解和解读国际战略格局对于理解和应对国际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战略格局
纵观古今,国际战略格局在国家安全和国家的长足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屹立在世界名族之林的重要条件,是影响国家地位国家主权的重要因素。
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
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主要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世界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一以欧洲为中心国际战略格局。
各大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争夺剧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从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格局,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局面,北美和亚太地区(亚洲以日本为首)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随之上升。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英法美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苏联的中立自保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美苏为主导的剑拔弩张的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标志着以美苏为首长期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随着日本,德国,西欧部分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单极”格局的计划破产。
世界形势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向出现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为“一超多强,多边共生”。
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为中心的多极化战略格局正在形成。
面对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我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战略。
一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和外交政策必须是服务国家的,其基本出发点必须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一个战略方针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必须符合当前的国际战略形势。
和平发展的战略有利于使中国避免自我孤立或公开树敌,有利于拓展在外交上开展活动空间,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
以和平发展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这说明战略目标和战略意识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例子:当年秦国以偏僻之师吞并六国的往事,依然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近年常思,秦国致胜的奥秘是什么?六国破亡的玄机又在哪里?那就是秦国有吞并六国的战略意识和战略目标,而六国却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应对措施。
也就是说,六国之败,败在没有战略目标和战略意识。
六国破亡的例子,时隔几千年,其教育意义仍不褪色。
在国人欣欣然于和平崛起,蒸蒸日上的时候,戴旭曾有一篇巨作《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戴旭先生说:中国正处于虎狼的严密包围之中,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密布于中国的周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安全意识,居安思危。
然而,仅有安全意识是不够的。
当年六国谁没有安全意识呢?每个国家都在为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而殚精竭虑,可最后还是全都灭国。
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战略意识上还要具有国家战略目标,安全意识是应对性的,因而是被动的,国家战略目标是综合地考虑国家的长远目标和战略利益,并千方百计营造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环境。
新时期国际格局向多级化方向发展,国际格局的变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建立在未来十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更大、更明确基础上的,并且这种需求是可延续的,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战略机遇期。
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我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支持下,使国家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