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8
《西洲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西洲曲》。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古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洲曲》;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 学习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洲曲》;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习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阅读材料;3.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江南水乡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文,回答有关诗文内容的问题。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西洲曲》江南水乡美景作者:热爱家乡七、作业设计1. 请将《西洲曲》朗读给家人听,并解释诗文内容。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请用古诗的形式,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各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美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江南的美丽,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诗文内容时,注重了生字词的讲解和诗中意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技巧。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巩固了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家乡美景的古诗,如《江南春》、《忆江南》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西洲曲》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并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西洲曲》一首曲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谣,其演唱过程中能表达出深厚的哀思情绪,这也是它被传唱的原因。
本文即将介绍一次《西洲曲》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①了解《西洲曲》曲意。
②掌握《西洲曲》演唱特点。
2)情感任务:通过《西洲曲》的演唱刺激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旅行人的视角表达思乡于孤独的情感。
2.教学重点努力传授《西洲曲》曲意、演唱特点及对配器的运用。
3.教学步骤①知识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西洲曲》的背景介绍,以及它的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
②情感引发:(15分钟)播放《西洲曲》的音频,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歌曲的氛围。
③演示讲解:(15分钟)对歌曲的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进行讲解。
④实践操练:(25分钟)经过短暂训练后,练习《西洲曲》的完整唱腔,并运用配器的技巧演唱,使学生能把情感准确地投射到演唱中。
⑤自我感受:(10分钟)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通过以对《西洲曲》的思考,真切地表达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以旅行人的视角表达思乡于孤独的情感。
二、反思此次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西洲曲》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氛围,在演唱中能把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情绪的问题,对老师的讲解没有积极的反馈;此外,有些学生在演唱时也由于把握不准确,声音不能准确的表达情感。
因此,在后期的教学当中,我将尽量保证歌曲的表达意境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达情感,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表明时序变化;2.多用叠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3.托物寄情,意味悠长的情韵。
教学难点:托物寄情。
教学时数:二节课。
要求: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西洲曲》简介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题为“古辞”。
《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目前未成定论。
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画她思念情郎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
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郎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
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体设计;若不这样理解,那将越理越乱,让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二.《西洲曲》简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前句的“梅”字正如游国恩先生所说,是不必实指梅花的,很可能就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
我们的抒情男主人在忆及他心中的“梅”时,当然很想去西洲见她;但这种想法不知为何未能如愿,无奈中,只好折一梅枝托人捎到江北去,以寄托他对“梅”的思念。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西洲是那位女子居住的地方,大概位于长江北岸,而这位男子则住江南无疑了。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这两句写女子的仪容。
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写,只是突出两个特征:一是写她身着杏红色单衫,十分好看;二是说她有一头秀发,乌黑油亮,就象鸦雏的毛色,逗人喜欢。
这两点在男主人公心目中,大概最足以使他动情了。
这样精要地刻画女子的仪容,当然是经过这位男子的美学心理筛滤过的。
再说,诗一开头就提到“西洲”、“江北”,甚至以“西洲”题篇,实因为他的爱侣住在那儿;他要“下西洲”、“寄江北”,都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西洲”、“江北”与“梅”是交织在一起的。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洲曲的历史、起源和演变;2.理解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习西洲曲的主要唱法和表演形式;4.学会演唱西洲曲。
二、教学重点1.理解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学习西洲曲的主要唱法和表演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3.1 西洲曲概述西洲曲是一种闽南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起源于福建沿海地区。
其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通常伴有民间乐器的演奏,如梆子、打击乐器等。
3.2 西洲曲的历史和演变西洲曲起源于明朝,发源于福建泉州。
由于西洲曲富有地方特色,在福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流传。
3.3 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4 西洲曲的唱法和表演形式西洲曲的唱法多样,主要有三种:一是平调,也就是常说的“说唱”;二是得调,是一种较为轻松的唱法,一般作为同时演奏的音乐的伴奏声;三是独调,是一种特殊的唱法,由高超的曲艺表演者演唱。
西洲曲的表演形式多样,通常伴有乐器演奏。
表演者要通过声音、身体语言和手势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3.5 西洲曲的演唱首先,教师可将一些典型的西洲曲进行演唱,让学生听取。
接着,教师对课堂上同学进行唱法训练,让学生掌握西洲曲的唱法和表演技巧。
最后,在掌握了基本的唱法和表演技巧后,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进行集体演唱,以锤炼集体的协作能力和西洲曲演唱技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对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西洲曲的掌握和了解更加深入。
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师生互动,积极参与,提高了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民间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认识。
《西洲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
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
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二、文体与诗题简介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
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1、诵读诗歌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知识目标:1. 了解《西洲曲》的背景及其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地位。
2. 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
3. 理解诗歌中托物寄情、巧借景物表达情感的手法。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1. 通过学习《西洲曲》,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
2.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 教学重点1. 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 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 教学方法1.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受其音乐美。
2. 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受其情感美。
####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景色。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江南的景色有什么特别之处?3. 引导学生讨论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进而引出《西洲曲》。
二、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西洲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讲解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
三、诗歌内容分析1. 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表现时序变化的景物,如“梅花”、“红莲”、“海水”等。
2. 艺术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手法,如“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等。
3.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女子的心理变化,如思念、焦虑、期待等。
四、诗歌鉴赏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动作、情感等,并分享心得体会。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西洲曲》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强调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审美价值。
六、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西洲曲》,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 写一篇关于《西洲曲》的赏析文章。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风光,进而引出《西洲曲》,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情操。
《西洲曲》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洲曲》。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一朵午荷》中所选录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中的代表之作。
文中采用叠字、顶针、双关隐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苦苦思念,并借用莲、梅、海水等多种意象吐露真情。
音韵和谐优美,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因此,根据课文内容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一:双关、隐语,叠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二:理解文中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感情;三:体会主人公深切的思念之情为了突出重难点,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将采取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使学生领会其音韵美,感受主人公深厚的感情和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的教学目标。
比如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感受音韵美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
又比如,在讲采莲部分时,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述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我将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引用的《西洲曲》的句子进行导入,顺利导出课文。
接着由我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并正字音因为采莲部分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因此我将从中间讲起,并不是从头讲到尾,有所创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过程中,我将用文学语言描绘画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品味诗的优美意境。
再由中间过渡到前后进行讲解,使全文融会贯通。
最后,因为文章的部分词语理解存在争议,我将简单地进行介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下面开始上课。
采莲一、目标1.学会念《西洲曲》节选部分。
2.感受古代诗词《西洲曲》的美。
二、准备物质准备:歌曲《西洲曲》、PPT、手指游戏背景音乐经验准备:对采莲有一定的认知。
三、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黄老师,第一次见面我带来一个好玩的手指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那现在伸出你的双手让我看看!打开PPT 播放音乐“夏天来荷塘里”,跟唱儿歌做手指游戏,第一遍教师与幼儿互动,第二遍教师坐在座位上进行手指游戏。
师:刚刚我们一起玩的游戏发生在哪个季节?故事发生在的哪个地方?师:对,是夏天的荷塘里,哇!夏天的荷塘好美啊!你们想和我一起去看看吗?(二)采莲师:我们要去荷塘里面看荷花采莲子要怎么去?(坐船)师:那我们把小凳子当做船一起出发吧,你们准备好了吗?开船咯!师: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是在哪个镇啊?师:对,我们在大慈岩,我们一起划着小船去干嘛呀?(教师语“采莲大慈岩”,幼儿跟念数次)PPT播放图片师:哇!这里有好多好漂亮的荷花啊!你发现荷花都怎么样?(引出荷花高过人头),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头低下来)师:小朋友都很能干,能低着头从莲花下过去了,都过来了吗?过来的小朋友坐正了让我看看!师:荷花比我们的头还要高,用好听的话可以怎么说? (教师语“莲花过人头”)师:那么我们现在继续前行!划啊划,你们看到了什么啊,你觉得发生了什么故事?(幼儿根据PPT动画的提示想象荷塘里发生的故事)师:小朋友都很有想象力,我们把船划到前面去看看吧,有很多莲蓬,你可以采一个你喜欢的,都采到自己喜欢的莲蓬了吗,举起来给我看一看,恩我都看到了,我也摘了一个莲蓬我想送给某某小朋友,我刚刚看到他听的很认真。
师:这莲蓬里有什么?是的有莲子,我们怎么样可以把它弄出来?谁来说一说怎么弄?师:我们刚刚怎么弄莲子的?是先低着头,然后拨开莲蓬拿出来的。
那用好听的话怎么说(引出“低头弄莲子”)(此处可以互动)师:我看到池塘里的水这么清澈,好想把莲子洗一洗,我们一起把莲子放在水里洗一洗吧!小朋友们把洗过的莲子放在手心举高给我看看。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背景、作者及其艺术特色;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 理解《西洲曲》的主题思想及情感内涵。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韵律、修辞、表现手法等。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变化。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洲曲》的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洲曲》,了解作者及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西洲曲》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色。
2. 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朗读《西洲曲》,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变化。
3.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课堂讨论1. 分析诗歌中的“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
2. 讨论诗歌中景物与动作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1. 总结《西洲曲》的主题思想及情感内涵。
2. 强调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西洲曲》的理解程度。
2. 提出问题:如何更好地鉴赏古诗词?二、拓展阅读1. 学生阅读《西洲曲》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变化。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西洲曲》的主题思想及情感内涵。
2. 强调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西洲曲》的赏析文章。
2. 教师批改作业,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西洲曲》的主题思想及情感内涵,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西洲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分析《西洲曲》的艺术手法及女子复杂的心绪。
3、学习创作南朝民歌。
教学重点:分析《西洲曲》的艺术手法及女子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学习创作南朝民歌。
学情分析: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教材中,学习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洲曲》是对以往学习经验的提升,也丰富民歌学习的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课前播放《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提问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这几句歌词出自汉朝的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我们还学过哪些民歌?提问2: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各个小组布置了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历史影响四个维度来探究《击壤歌》、《上邪》、《长干曲》、《菩萨蛮》、《凤阳花鼓》这五首民歌的价值,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探究成果。
小结民歌的艺术特点:内容反应爱情、生产生活、地方风俗、对当时统治者的批判。
语言通俗易懂,押韵,对后代的创作有影响。
运用想象,赋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
但既然是歌就能唱,或者有很强的韵律节奏,而且民歌流传的方式主要是口头传唱,今天来学习一首南朝民歌,被称为“言情之绝唱”的《西洲曲》(板书:西洲曲),通过这首南朝民歌,我们来探究民歌能够口头传唱,在语音上有什么特点?环节二:探究民歌能够口头传唱,在语音上的特点学生自由朗读问题1:这首南朝民歌在语音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押韵。
每四句一换韵,每四句中的一、二、四句都押韵,读起来很顺畅,但有不像诗歌那样一韵到底,中间还换韵。
顶针。
(板书:顶针),“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中的“树”运用到了顶针手法,顶针手法能把上下两句连接起来,这样能使诗歌衔接紧密、读起来流畅、自然。
问题2:“树”字运用了顶针手法,但我们发现“树下即门前”的“门前”和“门中露出翠钿”中的“门中”,两处的“门”字也很像顶针手法,但这是顶针手法吗?明确:不是这种用相同或相似的字或词把前后两句衔接起来的方法叫做钩句法,如果用顶针的手法使前后句衔接起来,就叫做顶针钩句。
《西洲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
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
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二、文体与诗题简介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
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1、诵读诗歌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掌握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理解西洲曲传唱的意义和价值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背景和基本演唱方式•西洲曲的传承意义和文化价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2.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3.西洲曲的传唱意义和文化价值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介绍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
2.听觉法:放映西洲曲的音乐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到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
3.实践法:要求学生分组练习、表演西洲曲,让学生亲身体验表演过程,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0分钟)•播放西洲曲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第二步:讲解西洲曲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背景(2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的形式介绍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其由来和背景。
第三步: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30分钟)•分段播放西洲曲的音乐视频,讲解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演唱方式和理解节奏特点。
第四步:分组练习西洲曲和表演(40分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练习表演西洲曲。
•给学生时间练习和准备,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让每个小组展示练习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表演过程,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五步:总结交流(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练习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西洲曲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提醒,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西洲曲传唱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学生通过听、看和练习的方式,掌握了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增长了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了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教案首页“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
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6.朗读课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7.翻译课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8.讲解课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教案首页
“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
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6.朗读课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7.翻译课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8.讲解课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下”正是“到”的意思。
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其意甚明。
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
“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
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
《礼记·月令》诚有“仲夏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