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本质还原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现象学还原的实例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
本文的题目并不是暗示着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有着同一种哲学(事实上他们的哲学道路非常的不同)。
但是,现象学方法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方法而不连系于某种具体的理论的话,它似乎恰好表明了历史上种种最重要的哲学的一种共同普遍性质,这就是,哲学最根本的工作是对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作为对全部现象的理解)的改革,这种改革集中表现为重新寻找哲学出发点,表现为对作为一切基础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原则的寻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还原实质上总是现象学还原,或者说,现象学还原并不局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哲学还原的普遍形式。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的方法牲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结构,不将论证维特根斯坦所寻找的哲学出发点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是也就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更具合理性。
一、还原的步骤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认知同意了他哲学方法。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问题不是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的问题,严苛地说道,并不真的存有着哲学问题,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消解哲学问题的分析活动,顺利的哲学所导向的却是非哲学的问题。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表示的:“哲学只把一切事物展现出在我们面前,即为不表述也不推理小说——一切事物都已官方可知无须表述。
人们可以把先于全部新发现和李凤奎而可能将的东西称作‘哲学’。
”①哲学问题看起来是不恰当的观念和思想方式的产物,结果哲学家们苍蝇一样把自己关在瓶子里而为找不到出路而苦恼。
于是,维特根斯坦坚信处理一个哲学问题就像治疗一种疾病,哲学并不改变任何一种事实而只是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这一点和胡塞尔几乎是异曲同工。
胡塞尔强调经解决哲学问题必须放弃心理主义和自然态度下的各种偏见,但决不想否认任何一种事实尤其是科学陈述的那些事实。
虽然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在哲学还原的形式上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其方向却几乎是相反的,这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成方法从根本上说道由两个步骤共同组成。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作一个引导性的勾画,略去了其思想发展阶段等细节问题[1].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
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
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是在这种解释,和在思辨之中,他们才间接地发现了行动的秘密”[2]。
超越事实和自然物,自由地思考,认识自己并为自己作论证,这被古代希腊人视为最崇高的事业,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然而,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完善化,使西方理性精神朝可操作的事实世界片面发展了。
知识的异化掉转头来和自然物、人造物一起反对人自身,理性、科学从理想的生活方式跌落为技术,甚至沦为杀人的手段(如两次世界大战所表明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则失去了纯正理性的指导,陷入了非理性和疯狂。
西方的理性病了,而这也意味着西方的人性病了。
要治疗这种世纪病,单靠“让人间充满爱”这类软弱无力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
西方人有理性主义的传统,相信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有说服力的逻辑,只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治疗,才能给西方文化提供真正有效的免疫力,在可靠的人性基础上重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但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治疗也不是要抛弃一切现代科技理性的成就,而是要对之进行“反思”和回溯,看看它是从哪里走到现在的片面化境地来的,并找出它最初之所以可能的根据。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摘要“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
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
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
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
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
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
“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
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
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某一部分放进括号里,暂时不顾及它,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这一部分。
胡塞尔三个核心观念批判胡塞尔三个核心观念批判综观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有三个核心观念,即悬搁的观念,直观的观念,意向性的观念。
这三个核心观念在上世纪被誉为是认识论哲学的重大突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来看待胡赛尔现象学还原的三个核心观念呢?初看时很容易被这三个核心观念所吸引,有着很强的术语逻辑构思。
但是静下心来深思,特别是以人类意识结构的实在考察追问,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及其三个核心观念是有重大缺陷的,并没有带来认识论哲学的重大突破,相反有着自身的可疑和矛盾背谬,需要我们进行再认识批判。
一,关于悬搁。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认为,认识论永远不能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其理由是生活和自然科学从不关心认识的可能性,认识是否和自在事物一致。
认为一切经验知识都是可疑性的,存在自身的矛盾和背谬。
因此,认识论的创立和新大陆的开辟必须采取断然地悬搁一切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把它们加括号、中止判断、存而不论。
胡塞尔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在于,自康德创立近代认识论先验哲学以来,西方的认识论哲学长期是以先验绝对为主导的。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则承续了康德的先验哲学,不仅认为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更认为认识对象的构造也是先验的,而这恰恰是康德先验哲学的重大缺陷。
由此赢得了先验哲学家们的青睐,被誉为认识论哲学的世纪性突破。
那么,认识论哲学的创立和发展能否悬搁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把它们存而不论,贴上无效的标志呢?或者说哲学思考能否离开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特别是时代知识的巨大发展和新的汇集呢?这里就关切到哲学思维的基础原理。
哲学思维不是凭空在人类的心底涌现的。
哲学思维有它的基础原理:它首先源于经验知识的汇集,从经验知识不断涌现和汇集中,获得哲学智慧抽象的更高发展和新的维度。
没有丰富的经验知识来源,没有经验知识的更高时代汇集,哲学和哲学智慧的更高抽象必将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走向枯竭。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悬搁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在认识论哲学创立中的基础联系,其结果是他的论述完全陷于了诸多繁琐晦涩的术语编织构思,在术语编织构思中绕来绕去而没有实在考察的踪影。
胡塞尔的还原哲学和康德的先验哲学
康德的先验哲学,在认识论上主要贡献是,阐述了认识的基本形式,即纯粹的先验感性方式,纯粹的先验知性方式,纯粹的先验理性方式,人类的头脑由此整列一切经验材料,生成人类的认识、判断和推理,建构了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
胡赛尔的还原哲学,则有所不同。
胡赛尔的还原哲学提出了先验意识,先验本质,先验自我。
更厉害的是,胡赛尔并不满足认识的先验方式,不仅认为认识的方式是先验的,认识的对象也是先验的。
胡赛尔从心理学那里借贷了“意向性”的术语,发展出了的“意向性”的现象学还原理论,即从意识和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上,构思了“意向性”既内涵了意识,又内涵了对象。
对象在意识中的构造,首先是一个空乏的意指,接着是有步骤的内容充实,由此在意识中构造了一种意向对象的显现和显现者。
胡赛尔突出了“意向性”既包含着认识形式的先验构造,更包含着认识对象的先验构造,这是我们在把握和批判胡赛尔还原哲学时要特别注意的。
第42卷第6期2020年11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42,No.6Nov2020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荣司平(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科技处,上海201415)摘要:胡塞尔开启了20世纪影响巨大的现象学哲学运动,其基本精神包括追求严格的科学、关注事物的本质、独创还原的方法、恪守哲学的本分。
现象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追求着普遍必然的真理,发展了传统的观念论哲学,利用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使哲学思维从自然态度转向现象学态度。
现象学有着自身的使命和界限,克服了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基本精神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7章编号:1000-5102-(2020)06-0007-06胡塞尔不是使用“现象学”一词的第一人,但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开启了作为一种哲学现象的“现象学运动”。
虽然其较为著名的弟子,如马丁•海德格尔、马克斯•舍勒、梅洛•庞蒂等,多多少少都发展出了与胡塞尔不同的现象学路向,但是,他们对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是基本认同的,否则,我们就很难说存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运动”。
所以,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贯穿整个现象学运动的中轴,理解和掌握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研习现象学的基本路径。
胡塞尔现象学博大精深,既有作为方法的现象学,亦有作为哲学的现象学,还有现象学哲学的具体应用。
我们将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归纳为追求严格的科学、关注事物的本质、独创还原的方法、恪守哲学的本分,并不是将胡塞尔现象学的丰富内容进行压缩,而是将其视为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钥匙和门径。
一、追求严格的科学胡塞尔现象学为哲学理的,胡塞尔在其导论性质的著作《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开篇就讲:“自最初的开端起,哲学便要求成为严格的科学,而且是这样的一门科学,它可以满足最高的理论需求,并且在伦理一宗教方面可以使一种受纯粹理性规范支配的生活成为可能。
一、现象学还原•胡塞尔的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倡导的一种哲学流派,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两者有区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两者相关的意动结构。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还原•为了使得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胡塞尔认为必须要有方法论上的保证。
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现象学方法论,主要有本质还原方法与先验还原方法。
本质还原方法:面向事物本身先验还原方法:先验自我本质还原方法•也叫本质直观,原则“面向事物本身”。
胡塞尔认为,要认识世界的真理,必须摒弃一切经验之外的东西,把事物还原为我们的意识内容。
一切外在的事物都必须转化为存在的意识对象。
把经验对象的给予物还原为现象本质的过程即“本质还原”。
先验还原方法•这是一种更完全更彻底的还原。
与本质还原不同的是,本质还原只要求悬搁认识对象存在的观念,先验还原则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也悬搁起来。
在这之后,只剩下“纯粹意识”。
先验还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在的意识或思维从一种实体的存在转化为一种先验的存在,这使我们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存在。
二、我们对胡塞尔现象学构造的认识•(一)与康德一样认为先验自我的构造从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活动。
•(二)与柏格森一样,纯粹意识看做一种时间状态。
•(三)将传统哲学中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关注转移到对于“现象”本身的关注。
三、胡塞尔为何要求回归生活世界以及我们的看法•生活世界:意识不是无时间的、永远不变的绝对,它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意向性的发生、生命和创造。
意向生命的时间就是历史。
当下的生命体验的意义来自于一个普遍的境域,这个境域就是生活世界。
它是一切经验的历史基础,先于给我们描述的自然世界,或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自然世界的基础(1)生活世界在历史上先于科学世界;(2)生活世界是普遍给予的,而科学世界则不是,并非所有文化和民族都有近代科学所描述的自然世界;(3)在创造次序上,生活世界先于科学世界。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作者:李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2期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从对最初认识论的反思出发,以直观明证性为原则,以探索回溯到本质的通道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
具体的还原方法有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和原真还原等。
这些方法在凸显现象学的问题和回溯现象本身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30-01一、引言1913年胡塞尔完成了先验现象学的突破之后,“还原”便成为其现象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胡塞尔是在向本质事物的回归这个意义上使用“还原”概念的。
他认为现象构建即是从不确定的、有前提的事实到确定的、无前提的“现象”显现的过程。
这既是一种现象学的看,同时又是一种不看,放弃使用未经检验的哲学认识。
关于这一点,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做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陷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又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
” 胡塞尔的“还原”概念与笛卡尔的“怀疑”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们都旨在“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我找出磐石和硬土。
①具体来说,胡塞尔的“还原”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以纯粹的意识为课题,来研究自然思维视野中的纯粹意识领域,这一点与“现象学悬搁”同义;2.与“先验还原”同义,标示着通向先验主体性的通道。
从二十年代起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达到的两个方面的纯粹化问题就是: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
这两种还原都是一种普遍的悬搁,意味着排斥世界和关于世界的信仰,还原到纯粹意识体验上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胡塞尔对现象学还原进行了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和原真还原等方面的具体分析。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是从心理学的现象向纯粹本质,从事实的一般性向本质的一般性的还原,其目的是把握作为本质的先天。
胡塞尔的本质还原
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一个事物时,能够获得关于这一事物的不同表象。
按照经验观点,我们会认为这些表象就是那个事物的种种外观。
但胡塞尔认为,这是一种非反省的、常识的看法,这种思路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和不成问题的。
然而,知觉并不能以其连续的侧面图形告诉人们事物本然的真实性。
惯常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和反思的彻底性。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到了一个球,通过分析它有黑白两色,它的形状大小,重量等等知道了它是一个足球。
然而颜色、大小、形状并不能证明这个球是真实的,我们肯定它仅仅凭借的是我们的感觉经验。
但是我们的感觉经验就是真实的吗?还是来源我们平时的习惯?
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通过我们的意识,就算是这个世界的存在也是一个假象,但我们的意识仍然是真实存在的。
在胡塞尔看来,正确的源泉不在客观事实,因为客观事实到底存在不存在还是一个问题,正确的源泉应当在先验的主观。
因此,他提出应当改变这样一种客体存在的观念,而是通过聚焦于具体现象,直观事物本质。
这种将人的认识还原到先验的理性认识上来确认,从而摆脱思考问题上将客观事实直接看做“先验的正确”的思想方式,就被称作“现象学还原”,即从感觉经验返回纯粹现象之意。
现象学还原,有广狭二义。
狭义的现象学还原仅指先验现象学的还原。
广义的现象学还原包括本质还原,即把具体事实还原为一般本质,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还原为意向的本质,这被称为“本质还原”。
下面我们就来看胡塞尔是怎样进行本质还原的。
本质还原方法可以称为本质直观,也可以叫做悬搁。
“悬搁”来自古希腊怀疑主义者皮罗的口号“悬搁一切判断”。
胡塞尔借用这一口号,表达对未经考察而相信事实存在的“自然的态度”的不信任。
他认为我们关于事物存在的信念是受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决定的,为了达到绝对确实的基础,必须暂时“中止”或“悬搁”对于存在事实的信念。
这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只是在研究意识的起源时,把它们放进“括号”里,不让它们其作用,以免“自然态度”把不确定的,因人而异的东西作为前提,这一过程就是“悬搁”。
胡塞尔认为,要认识世界的真理,我们必须摒弃一切经验之外的东西,把事物还原为我们的意识内容。
一切外在的事物都必须转化为存在的意识对象。
本质的还原方法就是在直观的过程中,排除任何有关客观存在性的判断,始终保持其自身不变的东西。
在《现象学观念》一书中,胡塞尔依次把日常生活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科学中研究的现实事物、宗教信仰中的超验世界,甚至数学与逻辑的对象,都一一放在括号中悬搁起来。
在此之前,他认为本质或意义是客观存在,是纯粹的意向活动的对应物,但现在,在未追溯到意向活动的始源之前,他把它们悬搁起来,只在后来的自我的构造中,它们才获得无可置疑的真实性。
胡塞尔说:“我并不否认这个世界,并不怀疑它的存在”可却要“使用悬搁完全阻止运用关于时空存在的判断”,“使从属于自然态度的一般命题失去作用”。
对关于各种存在事物的信念的悬搁实际上就是排除意识的实际内容,当意识中关于具体对象的经验的、想象的和思维的内容都被排除之后,只剩下纯粹意识。
这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所表达的那种态度:“任何在‘直观’中原本地(即所谓在其有血有肉的现实性中)呈现出来的东西,对之我们只按照它自身给
与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自身给与的界限之内来接受它。
”①意识的纯粹性在于它的自我显示。
自我不是存在着的精神实体,而是意识之流。
我们对自我意识运转状态的体验就是它的自明性。
同时,自我意识的运转也是一个显现的过程、构造现象的过程。
比如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这是一个经验电脑。
同时,我的观念里也有一个和这个一模一样的电脑,这就是一个“观念的电脑”。
这个“观念中的电脑”已经摆脱了“经验中的电脑”的束缚,不仅摆脱了空间材料的束缚,也摆脱了时间寿命的束缚,即便有人把这个经验中的笔记本电脑从我面前移开了,或者,即便这本笔记本电脑被火烧掉了,但是,我的观念中的电脑依然完整地存在。
于是,我便可以说,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验中的电脑是不纯粹的,我的观念中的电脑是纯粹。
这就是胡塞尔所谓的“纯粹现象”、“纯粹意识”。
通过还原,我们所得到的显然是自身被给予的现象。
因此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的构造从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活动。
他区分了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综合。
被动的综合是自我意识对给予的材料的综合,类似于康德所说的“先验自我”,它之所以是被动的,是因为它有待于材料的给予,不能从自身构造出所需要的材料。
主动的综合是在自我意识在显现过程中构造的现象,是在运转中形成的思想雏形。
胡塞尔还把纯粹意识看作一种时间状态。
按胡塞尔的分析,纯粹自我的意识就是时间意识,在运转的过程中,现在的状态环绕着一个边缘域,其中既有对过去的保存又有向未来的伸展。
至于时间意识如何构造出关于事物的意识,胡塞尔使用了时间意识的“沉淀”这一概念。
沉淀即意识专注于经历的一个状态,使边缘域以此为轴心凝聚,成为运转状态①
胡塞尔:《现象学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之外的相对静止的、有确定意义范围的意向事物”,意向就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意向事物与被知觉事物关系,可以接上他的意向性理论对意义和知觉关系的说明。
从纯粹自我的时间意识,再到意向活动和意向事物的构造过程被称为“自我、我思、我思对象”,这也是自我意识动态结构。
这三者都是纯粹意识自我显示的现象,是绝对自明的真理,是现象学还原的最后剩余物。
现象学构造则是从不确定的、有前提的事实到确定的、无前提的“现象”的显现过程。
胡塞尔承认,还原是现象学中最困难的工作,他始终未能对此作出令他满意和令人信服的说明。
还原也是有争议的问题。
不少现象学家认为,不必引进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纯粹自我”的概念,用意向性理论即可解释现象的生成,还原理论企图使意向性理论易于接受,反倒造成困难。
困难之一是“他人”的问题。
“他人”的存在在还原中被悬搁,“他人”的自我也是“纯粹自我”的构造产物,这样的自我构造陷入了唯我论。
为摆脱传统唯心主义具有的唯我论倾向,胡塞尔晚年提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为此费了不少心血。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是很有流传性的,因此他的观点肯定是有一定地位的。
如果我们的思维不是那样单一或者说是片面,而是有辩证法的对称精神,那么我们不会认为胡塞尔向纯粹意识看齐的主观唯心主义想法是荒缪不易理解的。
与客观事实直接联系的感性认识是人的正确思想的一个来源点这不错,相应地,与上帝精神直接联系纯先验意识是人的正确思想的另一个来源点同样不错。
事实上,科学理论也不只是来源于具相的实验事实,它也来源
于用自明的公理建立起来的抽象方法。
这个自明的公理,就可以看作是纯先验意识的意向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