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06.6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护理体会在多种无创通气手段中,经鼻面正压通气(NIPPV)的临床应用正逐步增多,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从而减轻并发症、改善预后,降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减少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次数,缓解肺心病的发生速率。
对严重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药物保守治疗的插管率高,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技术辅助患者自主呼吸可减轻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功耗,防止呼吸生理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保护个各重要脏器的功能,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率[1]。
因此我科总结了9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使用NIPPV治疗,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COPD患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96例,其中Ⅰ型呼吸衰竭12例,Ⅱ型呼吸衰竭84例,男80例,女16例,年龄68~92岁,平均年龄77.3岁。
1.2无创呼吸机型号BIPAP Focus2护理要点2.1使用前的护理准备2.1.1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帮助康复)及连接和拆除的方法、呼吸机简单原理、配合方法、注意事项等,使用前先行示范,给予相关呼吸机的图片信息,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减轻顾虑,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2.1.2评估患者基本条件及局部皮肤、口鼻腔的情况,基本条件是患者清醒能合作,生命体征平稳,不需要气管插管保护(如呼吸道分泌物多、严重呕吐有窒息危险、近期上腹部手术、消化道出血、排痰不利等),没有影响使用鼻/面罩的面部创伤,并保证口、鼻腔通畅。
2.1.3保证呼吸机各部件完好及性能良好;保证呼吸机管道灭菌通畅及固定带结实牢固;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一次性鼻/面罩,确保湿化罐中蒸馏水在规定水位,保持过滤网及过滤膜的清洁,试机运行良好后方可使用。
2.2使用过程中护理要点2.2.1患者开始应用无创呼吸机的4~8 h需有专人负责治疗和监护,监测内容包括患者主观反应,呼吸困难缓解程度、舒适度和精神状态;主要生命体征的客观反应(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的改善);呼吸生理指标的变化(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呼气潮气量及动脉血气改善);面罩情况(是否合适、有无漏气及舒适度)等;应用过程中及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依从性,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正规NIPPV治疗1~2 h后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动脉血气情况,如病情虽无明显改善但也无恶化,可继续治疗到4~6 h后评估疗效,如仍无改善可考虑换用其它治疗措施或及时切换有创通气,当患者适应后或者病情改善后,方可无须专人监护,对家属进行简单培训,在患者需要时如排痰、进食要协助摘带面罩,检查和固定面罩等。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严重的COPD是导致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对于极重度的COPD在常规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非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综合治疗措施[1.2]。
常规推荐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康复锻炼和长期家庭氧疗,无创通气治疗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本院内科2012年1-6月份共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120例,其中30例使用无创通气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60~86岁,平均71岁,COPD病史10-30年不等,全部病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
2 结果27例病情稳定后出院,3例改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最后成功脱机,病情稳定后出院,平均住院天数19天。
3 护理3.1 卫生宣教:COPD患者多数是老年患者加之病情逐年加重,大部分有焦虑的心理。
使用无创通气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包括无创通气治疗的目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出现紧急情况(如吐痰、呕吐)的处理方法。
3.2上机前的准备:安置患者坐位或半卧位,头稍后仰,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保持呼吸到通畅,防止颈部下垂使呼吸道受压狭窄而影响气流通过[3]。
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合适的连接方式以达到密闭舒适,固定时松紧以两侧系带各能放进一小指为宜,防止面部压伤。
3.3 机械通气中的护理:运用心电监护仪检测患者的心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经常检查面罩有无漏气,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是否在正常范围,本组都有面罩漏气现象,经过处理,没有影响治疗效果。
无创通气过程中,尤其是最初2小时内密切观察病人与呼吸机的配合情况,有无人机对抗。
当患者感觉不适,出现人机对抗时,要认真查找原因,检查有无气道分泌物、痰堵塞、导管扭曲或体位不当等,及时去除原因。
并遵医嘱监测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做好纪录,治疗中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改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抢救病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应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护理与疗效观察。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92例copd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动态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幅度、血气分析、经皮测血氧饱和度以及神志、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改善。
结果:copd患者为慢性疾病,病情重,发展快,在疾病早期经bipap呼吸机治疗后,使患者及时改善缺氧症状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顺利渡过危重期,降低了上有创呼吸机的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通气;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1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终末支气管远端气腔的扩张伴有肺泡壁的破坏,为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近年来,通过鼻罩或面罩连接呼吸机和患者的无创正压通气(nppa)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呼吸支持手段[1]。
该方法可提供患者吸气压力,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o2)。
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水平的外源性呼气末正压,以保持呼气末气道开放,消除因肺内气体陷闭而产生的内源性peep,改善肺顺应性,降低患者吸气负荷[2]。
此技术操作简单,迅速,对患者损伤小,脱机容易,患者及家属易接受,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
我科自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采用无创通气治疗copd患者92例,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2例,均为copd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23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岁。
入院时均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颜面口唇紫绀,不能平卧,均有10年以上的慢支病史。
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70%-89%,动脉血氧分压45-75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80mmhg.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copd诊治规范中关于copd的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进展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以及气道的持续性炎症和重塑。
COPD患者通常面临呼吸困难、气体交换障碍和急性加重的风险。
对于一些重度COPD患者,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V)成为改善呼吸功能和减少住院的有效措施。
本文将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
无创机械通气是通过面罩或鼻罩提供持续的正压呼吸支持。
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首先,它可以增加肺内气体容积和改善气体交换,减轻呼吸肌肉的负担;其次,通过正压作用降低肺部塌陷风险,提高氧合和通气。
然而,无创机械通气的成功需要严格的护理干预和监测。
1.评估与准备在开始无创机械通气之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气道通畅性、意识状态、咯血病史、心血管状况、营养状态、合并疾病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了解NIV的目的、原理、方式和注意事项,以及面罩的适应性选择。
2.面罩和接口的选择为了确保NIV的有效性和患者的舒适性,护士需要选择适合患者的面罩或接口。
一般来说,面罩应该尽量密合患者的脸部,减少气体泄漏,并具备较高的舒适性。
此外,一个合适的头带能够确保面罩的位置稳定,减少不适感。
3.监测在NIV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等。
此外,应定期测量动脉血气分析,以评估气体交换的效果。
4.调整和维护NIV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调整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吸气压力(ins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PAP)等参数。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时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 80例中,76例效果满意,顺利脱机;3例因出血病情加重转重症医学科行气管插管,改有创通气;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能迅速纠正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重度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护理要点【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270-02【导读】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作用:借助机械的力量,强行使胸廓扩张,气体流入或被“挤入”肺内,吸气动作完成后靠弹性回缩力实现呼气,从而维持适当的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减少病人呼吸做功;利于患者保持体力;促进疾病好转。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
主要指具有不可逆气道阻塞的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常造成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在急性加重期常出现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称为二型呼吸衰竭,并可由此危及患者生命。
无创间歇正压通气(NIPPV)能非常有效地纠正病人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也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减少合并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有效的措施。
2010年01月至2013年01月,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治疗及护理进行细心观察及研究,发现疗效十分显著。
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0年01月~2013年01月我院共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0例,均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16-T O D A Y N U R SE.,N O V E M B ER,2010.,N o.11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李玉琼陈穗琳摘要总结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D)合并I I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 i PA P)呼吸机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
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熟练掌.握B i PA P,呼吸机的性能和操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和依从性。
认为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无创通气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双水平气道正压;护理中图分类号:11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116—6411(2010)11—0016-02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无创通气已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 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J os ephi ne等…通过工作单位:510180广州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李玉琼:女,大专,主管护师收稿日期:2010—05—28系统综述和M et a分析发现:对于C O 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及在严重酸中毒之前,应首选无创正压通气,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气管插管率,减少治疗失败率。
本院呼吸内科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If Bi—l evel po s i t i v e ai r w ay pre ss ure,B i PA P)呼吸机经鼻(面)罩治疗C O 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共45例.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l临床资料ppq产、—’ppp、pp心pppppppq≯、pq—吣—、一pq—、一pt—妒p心—屯—、声、j声p心p妒心p乜—k—\妒噜—、—、pppd—、P、≯^o一等导致的SA S者,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
1.3评价标准:1.3.1根据Z ung焦虑自评量表(S e l f-Rat i ng A nxi et y Sc al e)评估心理状态:该量表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价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间接收的92例行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予以常规电话随访、延续护理,两组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COPD患者在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中应用延续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其血气指标,值得借鉴。
关键词:COPD;家庭无创通气;延续护理;血气指标;并发症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
该病的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环境污染、发育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为气流受限及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其病程时间较长,患者会有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急性发病时经过相应治疗后患者会出院在家中继续进行无创通气治疗,保证为各器官充足供氧的同时也能防止缺氧性坏死的发生进而改善预后。
较多家庭护理中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且家属缺乏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不能较好的监督,导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较差,针对此应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1]。
本文主要对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接收的行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
对照组男女分别27例、19例,年龄46-77岁,平均(56.5±3.2)岁,病程2-10年,平均(6.2±3.4)年;实验组男女分别26例、20例,年龄47-77岁,平均(56.3±3.4)岁,病程3-10年,平均(6.5±3.1)年,两组数据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前留下联系方式,医护人员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病情改善情况并予以相应的指导。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发表时间:2014-07-16T11:15:22.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菊芳[导读] 动态监测通气前及通气后1h、2h、24h、48h至第7天的呼吸频率、手指血氧饱和度、血压、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
王菊芳(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人民医院 816099)【摘要】使用伟康牌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COD)。
观察16例加重期PCOD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动态观察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手指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变化。
患者紫绀、呼吸困难、心悸症状得到改善。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 BiPAP 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240-02近年来,使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对尚无严重呼衰,未达到上有创呼吸机通气条件,但已有呼吸肌疲劳的病例,采用无创通气对其呼吸肌疲劳进行常规治疗加无创正压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2月对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治疗观察结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 观察对象16例慢性COPD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56~83)岁,均符合1997年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COPD诊治规范(草案)中关于COPD的定义。
pH≥7.25,PaCO2>45mmHg。
COPD慢性发作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胸片。
2 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如应用气管扩张剂、祛痰剂、茶碱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同时加用BiPAP通气治疗,初始PEEP(2~4)cmH2O,渐加至(4~6)cmH2O。
首次无创通气的维持时间需达4h以上,前3天保证每天累计时间达16h以上,第(4~5)天保证每天累计时间达8h以上。
无创呼吸辅助机辅助通气护理常规一、概述无创呼吸辅助机(非侵入性呼吸机)是一种常用于协助患者呼吸的医疗设备。
本文档旨在介绍无创呼吸辅助机辅助通气护理的常规。
二、适应症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肺水肿患者等,可考虑应用无创呼吸辅助机辅助通气。
三、常规护理措施1. 评估患者病情和适应症,进行患者合适性评估。
2. 选择合适的面罩或鼻罩,并确保合适佩戴。
3. 调整合适的气流支持,包括吸气压力和呼气压力。
4. 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氧气饱和度和呼吸机设置参数,并定期调整。
5. 定期清洁和更换呼吸机和配件,确保无菌状态。
6. 防止面罩或鼻罩压力过高或过低,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呼吸负担。
7.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记录,并与医疗团队沟通。
四、常见并发症1. 面罩或鼻罩不合适,导致气密性差,无效通气或泄漏。
2. 面罩或鼻罩压力过高,引起面部或鼻部不适。
3. 面罩或鼻罩过松,导致呼吸机有效通气不足。
4. 面罩或鼻罩使用时间过长,引起皮肤损伤或出血。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需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确保正确使用无创呼吸辅助机,并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
2. 患者需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正确佩戴面罩或鼻罩,并配合调整呼吸机参数。
3.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呼吸机的功能情况,及时调整和处理问题。
六、结论无创呼吸辅助机辅助通气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
通过正确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气流支持并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通气效果,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使用鼻(面)罩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辅助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49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bipap harmony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辅助治疗,给予临床监测及全面的护理措施,对比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改善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无气管插管通气病例;49例患者通气后30分钟hr、rr、spo2、pao2、paco2等参数均有明显改善。
(p60毫米汞柱,spo2>90%考虑停机。
1.2.2治疗前护理1.2.2.1心理护理:患者的配合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均有恐惧、无助等不良情绪,特别是首次使用者。
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态度,用最短的时间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必要性、配合方法、注意事项。
首次使用者,护士一定要陪护操作上机,以最大程度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高度配合。
也可请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使其了解治疗效果及预后,增加信心。
恰当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1.2.2.2体位: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或头部抬高30到45度,略后仰,保持气道通畅。
1.2.2.3鼻(面)罩的选择:根据病情及患者的脸型、大小选择组织相容性及密闭性较好的鼻、面罩。
1.2.3治疗中的护理1.2.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上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spo2,观察神志变化及通气效果。
根据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做好记录。
开始使用无创通气4至8小时最好要有专人负责治疗和监护才能提高疗效。
当患者适应无创通气治疗后或病情改善后,可以无需专人监护[2]。
护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及呼吸困难的改变,有无人机对抗的情况,认真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