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冗余校验码
- 格式:pptx
- 大小:227.77 KB
- 文档页数:25
crc循环冗余码计算CRC(循环冗余码)是一种常用于错误检测的编码技术。
它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并附加一个校验码,以便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出错误。
本文将介绍CRC的原理、计算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CRC的原理CRC是一种循环冗余校验码,它的原理是通过对数据进行除法运算来生成校验码。
具体步骤如下:1. 首先,选择一个生成多项式G(通常用二进制表示),并确定校验码的位数(通常和G的次数相同)。
2. 将数据进行左移,使其比G的次数多一位,然后用G来除这个左移后的数据,得到余数。
3. 将这个余数附加到原始数据的末尾,得到带有校验码的数据。
二、CRC的计算方法CRC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形式。
2. 在数据末尾添加若干个0,位数等于校验码的位数。
3. 用生成多项式G来除这个新的数据,得到余数。
4. 将这个余数附加到原始数据的末尾,得到带有校验码的数据。
三、CRC的应用领域CRC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和存储领域,常见的应用包括:1. 网络通信:在网络通信中,CRC被用于验证数据包的完整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2. 存储介质:在硬盘、闪存等存储介质中,CRC被用于检测和纠正数据的错误。
3. 无线电通信:在无线电通信中,CRC可用于验证无线电信号的完整性,以提高通信质量。
4. 数据校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CRC可以用于检测是否出现了错误或数据损坏。
四、CRC的优势和不足CRC具有以下优势:1. 算法简单:CRC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可以快速计算校验码。
2. 高效性:CRC能够检测多种错误类型,包括单比特错误、多比特错误以及奇偶位错误。
3. 可靠性:CRC的位数越多,检测错误的能力越强,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然而,CRC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无法纠正错误:CRC只能检测错误,无法纠正数据中的错误。
2. 传输效率:CRC需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附加校验码,从而增加了传输的开销。
循环冗余校验码的原理及应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是一种在数据传输中用于错误检测的校验码。
CRC的原理是通过在发送数据时附加一个校验值,接收端在接收数据时计算校验值,然后与发送端传递的校验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一致,则说明数据传输没有错误,否则则存在数据错误。
CRC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网络传输、存储介质、通信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CRC的原理和应用。
1.原理:(1)生成多项式:CRC使用一个生成多项式进行计算。
该多项式可以是任意的,但在应用中通常使用一些标准的多项式。
生成多项式的位数确定了校验码的位数,通常为32位或64位。
(2)数据附加:在发送数据前,发送端会通过生成多项式对数据进行计算,生成一个校验码。
然后将校验码附加在原始数据的末尾。
(3)接收端计算: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与发送端使用同样的生成多项式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生成一个接收端的校验码。
(4)校验比较:接收端的生成校验码与发送端传递的校验码进行比较,若一致,则说明数据传输没有错误;若不一致,则说明数据传输存在错误。
2.应用:(1)数据传输:CRC主要应用在网络传输领域,如以太网、Wi-Fi和蓝牙等。
在数据包发送前,发送端会对数据包进行CRC计算,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校验码附加在数据包中。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再进行CRC计算,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校验码与接收到的校验码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存在传输错误。
(2)存储介质:CRC也应用在存储介质中,如硬盘驱动器、光盘等。
在数据存储时,CRC会被计算并存储在磁盘或光盘的头部或尾部。
在数据读取时,通过计算CRC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3)通信:通信设备通常会使用CRC来检测数据的传输错误。
例如,调制解调器在发送数据前会计算CRC并将其附加在数据中,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计算CRC,并与接收到的CRC进行比较。
(4)校验和验证:CRC也可以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循环冗余校验码和海明码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是一种在数据传输中常用的纠错码,它利用多项式除法来进行计算,用来验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CRC码的计算过程比较简单,适用于高速传输和实时应用。
CRC码通常由一个生成多项式来生成,接收端也使用同样的生成多项式来进行校验,当数据在传输中出现错误时,接收端可以通过生成多项式计算来检测错误。
海明码(Hamming code)是一种可以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线性分组码,它可以通过添加冗余位来实现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的位的纠正。
海明码在计算中利用了奇偶校验的原理,通过添加适当的奇偶位,可以实现对数据的错误检测和纠正。
海明码的计算过程相对复杂一些,但可以实现对数据的高效纠错。
CRC码和海明码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CRC码适用于高速传输和实时应用,它的计算速度快,但只能检测错误,并不能进行纠正。
而海明码可以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但计算复杂度较高,适用于传输速度较慢的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选择适合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
在数据传输和存储领域,CRC码和海明码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网络通信中,CRC码常用于以太网、Wi-Fi等高速传输中,用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而在存储系统中,海明码常用于磁盘和闪存等存储介质中,用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这些应用场景都充分展现了CRC码和海明码在错误检测和纠正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CRC码和海明码都是常用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它们在数据传输和存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它们在计算复杂度、纠错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选择适合的技术。
通过合理的使用和结合,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存储。
循环冗余校验码的原理及应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检测技术,用于验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它通过在发送数据之前附加一个冗余的校验码,并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以便快速检测并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1.将每个待发送的数据与一个固定的生成多项式进行除法运算。
2.将除法运算的余数作为校验码添加到发送的数据后面。
3.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同样使用相同的生成多项式进行除法运算。
4.若接收端得到的余数为0,则说明数据传输没有错误;否则,说明数据传输中出现了错误。
1.网络通信:在计算机网络中,常使用CRC校验码来验证数据包的完整性,防止在传输过程中数据被篡改或错误。
2.存储设备:在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等存储设备中,使用CRC校验码来检测存储数据的正确性,防止数据损坏。
3.移动通信:在移动通信中,如GSM、CDMA、LTE等系统中,使用CRC校验来保证无线信号的可靠传输。
4.协议栈:在各种网络协议中,如以太网、WiFi、TCP/IP等,CRC校验码被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5.数据传输设备:在串行通信中,如串口通信、RS-232等,常使用CRC校验码来验证数据传输。
1.高检测准确率:使用CRC校验码可以有效检测常见的错误类型,如单个位错、双比特错等。
2.高效性能:CRC算法的计算速度快,在实际应用中对系统的性能要求较低。
3.算法简单:CRC算法的实现比较简单和高效,适用于各种硬件和软件平台。
4.容错能力强:CRC校验码可以检测出较长的比特序列错误,如在存储设备中检测大容量文件的正确性。
5.灵活性: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成多项式,CRC校验码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数据长度和校验要求。
然而,循环冗余校验码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1.无法纠正错误:CRC校验码只能检测错误,而无法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正。
2.相同残余:不同的错误数据可能会产生相同的CRC校验码,从而导致无法检测到错误。
循环冗余码校验方法
循环冗余码校验是啥玩意儿?嘿,这就像给数据穿上一层坚固的铠甲!那它咋弄呢?先选个生成多项式,就像挑一把厉害的武器。
接着对要校验的数据进行运算,这过程就像数据在接受一场严格的考验。
算出的循环冗余码跟在数据后面,一起传输。
接收端再用同样的生成多项式进行校验,要是结果不对,那肯定有问题啦!难道不是吗?
注意事项有哪些呢?生成多项式得选好,不然就像拿了把不称手的武器。
数据传输过程中不能出错,不然这校验就白搭了。
这方法安全不?那当然啦!就像有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数据的安全。
稳定性也超强,只要算法正确,基本不会出错。
啥时候用这招呢?数据传输的时候呗!比如网络通信、存储设备啥的。
优势可多啦!能检测出很多错误,就像有一双火眼金睛。
而且实现起来也不难,成本也不高。
我就知道有个例子,网络传输文件的时候用了循环冗余码校验,结果发现了错误,及时重传,避免了大麻烦。
你说这方法牛不牛?
循环冗余码校验超棒,能守护数据安全,大家都该试试。
4.4.6 循环冗余校验码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是一种检错、纠错能力很强的数据校验码,主要用于计算机网络、同步通信及磁表面存储器等应用场合。
循环冗余校验码是通过除法运算来建立有效信息位和校验位之间的约定关系。
假定,待编码的有效信息以多项式M(X)表示,将它左移若干位后,用另一个约定的多项式G(X)去除,所产生的余数就是校验位。
有效信息位与校验位相拼接就构成了CRC码。
当接收方收到发来的CRC码后,他仍用约定的多项式G(X)去除,若余数为0,表明该代码接收无误;若余数不为0,表明某一位出错,再进一步由余数值确定出错的位置,并予以纠正。
1.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编码方法如图3-7所示,循环冗余校验码由两部分组成,左边为信息位,右边为校验位。
若信息位为N位,校验位为K位,则该校验码被称为(N +K,N)码。
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编码步骤如下:(1)将待编码的N位有效信息位表示为一个n-1阶的多项式M(X)。
(2)将M(X)左移K位,得到M (X)·X k(K由预选的K+1位的生成多项式G(X)决定)。
(3)用一个预选好的K+1位的生成多项式G(X)对M(X)·X k 作模2除法。
(4)把左移K位后的的有效信息位与余数作模2加法,即形成长度为N+K的CRC码。
M(X)·X k+R(X) =Q(X)·G(X) 这里,需介绍一下模2的运算规则。
模2运算不考虑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借位,即0±0=0,0±1=1,1±0=1,1±1=0。
作模2除法时,上商的原则是当部分余数首位是1时(即使被除数比除数小),商取1,反之商取0,然后按模2加减求得余数。
当被除数逐步除完时,最终的余数比除数少一位,此余数就是校验位。
例3.26:选择生成多项式为G(X)=X3+X+1,请把4位有效信息1100编码成CRC码。
循环冗余校验码计算例题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是一种在数据传输中常用的差错检测技术。
通过对数据进行一系列数学运算,生成一个校验码并随数据一起传输,接收端可以通过对数据和校验码进行相同的运算,检测数据传输中是否出现错误。
下面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题来说明CRC计算的过程。
假设我们有一个10位的二进制数据:1010001110。
我们需要通过CRC计算生成一个4位的循环冗余校验码。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生成多项式(Generator Polynomial)。
生成多项式是用来计算校验码的关键,在CRC中通常用二进制数来表示,我们以4位多项式为例,取生成多项式为1101。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数据的补位运算,将原始数据和生成多项式对齐。
因为我们的生成多项式是4位,所以需要在原始数据末尾添加4个0。
补位后的数据为:10100011100000。
然后,我们进行除法运算。
将补位后的数据和生成多项式进行长除法运算,一位一位地进行异或操作。
运算过程如下:```1101 ← 生成多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011100000 ← 补位后的数据1101 ← 第一步运算结果1101 ← 第一步运算结果左移一位1100 ← 异或运算结果```继续进行异或运算:```1101 ← 生成多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1100 ← 上一步运算结果1101 ← 剩余的数据1101 ← 异或运算结果左移一位 -------------------------1100 ← 异或运算结果```再次进行异或运算:```1101 ← 生成多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1100 ← 上一步运算结果1101 ← 剩余的数据1101 ← 异或运算结果左移一位1100 ← 异或运算结果```最后一次异或运算:```1101 ← 生成多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1100 ← 上一步运算结果1101 ← 剩余的数据1101 ← 异或运算结果左移一位-------------------------111 ← 异或运算结果```最后得到的余数是111,这就是我们要的4位循环冗余校验码。
循环冗余码(crc)及计算方法循环冗余校验码,简称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一种数据传输异常检测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等数据通信领域。
在传输过程中,所传输的信息数据可能被多次修改,或者有噪声或干扰。
这就导致了所接收到的数据并不是最初发出的特定数据,使得传输失败或受到破坏。
作为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校验技术,CRC校验码技术就派上用场了,它通过数据发送者事先计算出一串特定长度(字节)的校验码放入发送的数据帧中,接收者收到数据帧时会对数据帧进行检测,以查看接收的数据帧校验码与数据是否原来发出数据时相同,如果不同,就表示数据帧损坏,接收者通知发送者重发。
CRC校验码单元通过将发出方所发送的原始数据(数据帧data)与一个固定长度的多项式(CRC多项式)按位依次做按位异或的运算,来生成新的检验码,称之为CRC校验码(check)。
如果接收res方收到了与发送snd方发出的数据帧内容相同的数据帧,那么接收res方也可以使用CRC多项式对收到的数据帧做相同的计算,如果生成的CRC校验码与原始数据帧中存储的CRC校验码相同,说明数据接收是无误的。
如果不一致,说明中间可能发生了数据传输错误,数据接收存在错误,这可能是由于传输和接收途经的环境中有噪声或是由于数据本身的丢失/"随机"改变或添加其他数据导致的。
CRC校验码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查表法和无查表法。
查表法即在发送前定义好一张查表,根据查表给出CRC-Code。
无查表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算法,该法首先根据CRC多项式,将多项式拆解成一个个单项式数及其系数,然后,根据定义式进行模2加,一直进行运算,得出最后的CRC校验值,该校验值就作为原来数据在发送前附加上去。
CRC校验码是目前数据链路层较为安全的一种编码技术,它可以在较大的概率内检测出传输中的比特错误。
而且,CRC校验的编码效率高,而且相当安全,是一种能够在低价值硬件中实现的有效的编码和校验技术。
16位循环冗余校验码_CRC_的原理和性能分析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一种循环冗余校验码,常用来对数据进行校验,判断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原理:CRC是通过生成一个固定长度的校验码来判断数据是否出现错误。
它使用一个预定的生成多项式进行计算,并且利用位运算来对数据进行处理。
具体过程如下:1.选择一个合适的生成多项式,该多项式的位数决定了CRC的位数。
常见的生成多项式有CRC-8、CRC-16和CRC-32等。
2.将需要进行校验的数据以二进制形式表示,并在末尾添加相应个数的零。
添加的零的个数与生成多项式的位数相同。
3.将数据与生成多项式进行除法运算,得到的余数即为CRC校验码。
4.将CRC校验码附加在原始数据后面,形成带有校验码的数据。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利用相同的生成多项式对数据进行除法运算,如果余数为零,则说明数据没有发生错误,否则说明数据出现了错误。
性能分析:1.安全性:CRC校验码主要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错误,能够有效检测大部分错误,但并不能保证100%的安全性。
如果数据发生错误,但计算出的CRC校验码与接收方计算出的不一致,此时无法判断数据是否真的发生了错误。
2.效率:CRC计算比较高效简单,可以实现硬件加速,其计算速度快。
3.适用范围:CRC适用于对数据进行简单校验的场景,例如网络传输、存储校验等。
但对于对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如加密算法等,CRC校验不够安全。
总结:CRC校验码是一种简单且高效的校验方法,适用于在数据传输中快速检测错误。
它的计算速度快、实现简单,但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CRC校验码不够安全可靠。
因此,根据实际需求,在选择校验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效率。
CRC校验CRC即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数据通信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差错校验码,其特征是信息字段和校验字段的长度可以任意选定。
生成CRC码的基本原理:任意一个由二进制位串组成的代码都可以和一个系数仅为‘0’和‘1’取值的多项式一一对应。
例如:代码101 0111对应的多项式为x6+x4+x2+x+1,而多项式为x5+x3+x2+x+1对应的代码101111。
CRC码集选择的原则:若设码字长度为N,信息字段为K位,校验字段为R位(N=K+R),则对于CRC码集中的任一码字,存在且仅存在一个R次多项式g(x),使得V(x)=A(x)g(x)=xRm(x)+r(x);其中: m(x)为K-1次信息多项式,r(x)为R-1次校验多项式,g(x)称为生成多项式:g(x)=g0+g1x1+ g2x2+...+g(R-1)x(R-1)+gRxR发送方通过指定的g(x)产生CRC码字,接收方则通过该g(x)来验证收到的CRC码字。
CRC校验码软件生成方法:借助于多项式除法,其余数为校验字段。
例如:信息字段代码为: 1011001;对应m(x)=x6+x4+x3+1假设生成多项式为:g(x)=x4+x3+1;则对应g(x)的代码为: 110 01x4m(x)=x10+x8+x7+x4 对应的代码记为:10110010000;采用多项式除法: 得余数为: 1010 (即校验字段为:1010)发送方:发出的传输字段为: 1 0 1 1 0 0 1 1010信息字段校验字段接收方:使用相同的生成码进行校验:接收到的字段/生成码(二进制除法)如果能够除尽,则正确,给出余数(1010)的计算步骤:除法没有数学上的含义,而是采用计算机的模二除法,即,除数和被除数做异或运算。
进行异或运算时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对齐,按位异或,左移一位,最高位是1继续异或,为0则继续左移。
1011001 0000-11001--------------------------=011110100001111010000-11001-------------------------=001111000011110000-11001--------------------------=00111000111000- 11001-------------------= 001010利用CRC进行检错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在发送端根据要传送的k位二进制码序列,以一定的规则产生一个校验用的r位监督码(C RC码),附在原始信息后边,构成一个新的二进制码序列数共k+r位,然后发送出去。
循环冗余校验码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循环冗余校验码原理,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你看啊,循环冗余校验码就像是一个超级细心的小卫士,专门负责检查数据有没有出问题。
就好比我们寄快递,要确保包裹里的东西完好无损地到达目的地。
它是怎么工作的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复杂又巧妙的计算。
它会根据要传输的数据生成一个特别的校验码,这个校验码就像是数据的一个独特标签。
然后,接收方收到数据后,也会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一个校验码。
如果这两个校验码一样,那就说明数据没问题,就像我们收到的快递包装完好,里面的东西也肯定没问题呀!要是不一样呢,那就糟糕啦,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了差错。
这就好像我们走路,一路都有这个小卫士在旁边盯着,一旦发现我们走偏了或者摔倒了,它就会立刻发出警报。
它可真是个尽职尽责的小机灵鬼呢!那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它,我们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就可能变得乱七八糟,那可就乱套啦!比如说你给朋友发了一条很重要的消息,结果因为没有这个小卫士的把关,朋友收到的是一堆乱码,那岂不是糟糕透顶?而且啊,循环冗余校验码还特别聪明,它能发现很多我们不容易注意到的小错误。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自己犯了个小错误,自己还没察觉呢,旁边的人就已经看出来了。
它的存在让我们的数据传输更加可靠,更加安全。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循环冗余校验码的影子呢。
比如我们上网的时候,发送和接收的各种信息,都有它在默默守护。
还有我们用的各种电子设备,里面的数据传输也都离不开它。
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一直在为我们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是不是很神奇呢?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这个小小的技术呀!总之,循环冗余校验码原理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数据传输安全可靠的大门。
让我们的数据能够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所以说呀,可别小瞧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技术哦!它的作用可大着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循环冗余校验码⼀、奇偶校验码奇偶校验可描述为:给每⼀个码字加⼀个校验位,⽤它来构成奇性或偶性校验。
因此,若有⼀个码元是错的,就可以分辨得出,因为奇偶校验将成为奇性。
奇偶校验编码通过增加⼀位校验位来使编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奇校验)或者为偶数(偶校验),从⽽使码距变为2。
因为其利⽤的是编码中1的个数的奇偶性作为依据,所以不能发现偶数位错误。
⼀个⼆进制码字,如果它的码元有奇数个1,就称为具有奇性。
例如,码字“10110101”有五个1,因此,这个码字具有奇性。
同样,偶性码字具有偶数个1。
再以数字0的七位ASCII码(0110000)为例,如果传送后右边第⼀位出错,0变成1。
接收端还认为是⼀个合法的代码0110001(数字1的ASCII码)。
若在最左边加⼀位奇校验位,编码变为10110000,如果传送后右边第⼀位出错,则变成10110001,1的个数变成偶数,就不是合法的奇校验码了。
但若有两位(假设是第1、2位)出错就变成10110011,1的个数为5,还是奇数。
接收端还认为是⼀个合法的代码(数字3的ASCII码)。
所以奇偶校验不能发现。
奇偶校验位可由硬件电路(异或门)或软件产⽣:偶校验位 a n=a0⊕a1⊕a2⊕…⊕a n-1,奇校验位 a n=NOT(a0⊕a1⊕a2⊕…⊕a n-1)。
在⼀个典型系统⾥,在传输以前,由奇偶发⽣器把奇偶校验位加到每个字中。
原有信息中的数字在接收机中被检测,如果没有出现正确的奇、偶性,这个信息标定为错误的,这个系统将把错误的字抛掉或者请求重发。
在实际⼯作中还经常采⽤纵横都加校验奇偶校验位的编码系统--分组奇偶校验码。
现在考虑⼀个系统,它传输若⼲个长度为m位的信息。
如果把这些信息都编成每组n个信息的分组,则在这些不同的信息间,也如对单个信息⼀样,能够作奇偶校验。
图4中n个信息的⼀个分组排列成矩形式样,并以横向奇偶(HP)及纵向奇偶(VP)的形式编出奇偶校验位。
横向奇m位数字偶位个码字纵向奇偶位图 4 ⽤综横奇偶校验的分组奇偶校验码研究图4可知:分组奇偶校验码不仅能检测许多形式的错误。
循环冗余校验码原理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是一种常用的差错检测技术,用于在传输和存储数据时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CRC码可以通过计算出的校验值与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比对,如果不一致,则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CRC原理基于多项式除法。
待传输的数据可以看作是一个二进制数的多项式,校验位(CRC码)也是一个二进制数的多项式。
计算CRC码的基本思想是将待传输的数据与一个特定的CRC生成多项式进行除法运算,得到余数作为CRC码。
CRC码的计算过程如下:1.定义生成多项式G(x)(也称为生成器)和待传输的数据D(x)。
2.将G(x)的最高次项系数设为1,其余系数为0,得到长度为n+1的二进制数,记作G。
3.在D(x)的最高次项之后添加长度为n的0,得到长度为n+m的二进制数,记作T。
4.用T除以G,计算商和余数。
商是传输的数据,余数是计算得到的CRC码。
5.把CRC码添加到待传输的数据后面,得到带有CRC校验位的数据。
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据与生成多项式G(x)进行除法运算,如果余数为0,则说明数据没有发生错误;如果余数不为0,则说明数据发生了错误。
CRC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统计独立性,即任何一个比特错误都只有一半的可能性会导致无法检测出来。
这是因为生成多项式G(x)是一个固定的多项式,在任何一个比特错误的位置上,接收端能够检测到错误的概率为1/2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检测到错误的概率可以通过CRC的位数进行控制。
CRC的位数越多,检测到错误的概率越小。
通常,CRC码的位数为16位或32位,能够提供较高的错误检测能力。
常用的CRC标准包括CRC-8、CRC-16和CRC-32等,不同的标准使用不同的生成多项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总结起来,CRC是一种通过计算出的校验值与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比对的差错检测技术。
CRC的计算过程基于多项式除法,利用特定的生成多项式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除法运算,得到余数作为CRC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