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案例十五双汇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14
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研究——双汇集团曲线MBO学生姓名:刘凯华学号:063503426学院:会计学院专业:财务管理指导教师:王淑芳论文成绩:内容摘要经营管理层收购(MBO)于20世纪末引入我国以来,作为明晰产权、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层激励的有效手段,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但是在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郎成平教授对“国退民进"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尖锐批评后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国有产权改革的大讨论。
国务院国资委也于当年9月下令禁止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向管理层转让。
从2005年以后国家对管理层收购的态度出现了明显转变:从积极探索到紧急叫停再到有条件的放开和认可。
本文在对经营管理层收购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国内外实施的情况回顾之后,重点以双汇集团曲线MBO为例分析了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法规,包括操作规范、融资渠道、资产评估、合理定价、信息披露、监管措施等,并对管理层激励措施进行规范明确,那么就能够正确发挥经营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当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本文从多个方面给出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收购模式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国有企业防范对策ABSTRACTAs one wa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MBO changes manager into owner, which connects the enterprise’s operation goals with manager’s own ben efits.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by ways of case study and typical events analysis and factual description,this the sis studies problems which Chinese enterprises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MB O and give the countermeasures.Firstl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MBO,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SHUANG HUI’s reform.Based on the typical events and factual description,four difficul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s of MB O in China’s state—owned company ale pointed out:Staff benefits protection,new solely big shareholder ,purchase price and sources of fund standard.Buildi ng enterprise growth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legislative standard of state—ow ned enterprises’ reform,improving the agency’s appraisal quality, promoting the property fight transaction marketability, enhancing administration of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Key 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MBO;Countermeasure study目录一、研究背景 (1)二、案例概况 (2)(一)双汇集团介绍: (2)(二)双汇的曲线MBO 之路 (3)1、2003年——2006年双海套现 (3)2、2006年——2009年高盛搭桥 (5)3、2010年投资者的反击 (8)三、双汇曲线MBO过程中的疑点 (8)(一)关于收购双汇集团的资金来源 (8)1、对股票高派现 (9)2、双汇高管对MBO资金来源的解释 (9)(二)、双汇集团挂牌出售 (9)1、受让方资质要求 (9)2、挂牌定价问题 (8)3、高盛收购价格的疑点 (8)(三)、复杂的股权结构和新增频繁的关联交易 (9)四、研究启示 (10)(一)双汇集团外卖凸现了国有企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报酬制度困境 (10)(二)加强对国企改制的立法规范 (11)(三)提升中介机构的评估质量 (11)(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 (11)(五)加强信息披露管理 (12)参考文献 (12)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研究——双汇集团曲线MBO一、研究背景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Mike Wright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时首次发现了管理层收购现象,于是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给出了比较规范的定义,即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金购买本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双汇集团前言:新中国成立以前,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肉食文化,一直依赖着自宰自销、手工作坊的“麦晨杀猪,清晨卖肉”等传统的个体方式,从来就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加工方式。
直到1958年前后,新中国接受和引进了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才在全国务主要区域的核心城市建立了规模化、工业化的屠宰加工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制品行业蓬勃发展。
在此期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国肉制品行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双汇集团也随着应远而生、顺势发展。
一、关于双汇集团(一)双汇集团简介双汇集团是以肉类食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一百多亿元,员工50000多人,年产肉类总产量达到25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77位。
企业品牌定位是开创中国肉类第一品牌,企业产品定位是创造新世纪美食享受,企业目标是建百年双汇创百年老店,企业宗旨是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双汇的品牌与信誉高于一切,被中国肉类协会授予中国肉类产业最具价值品牌。
(二)双汇集团文化的核心内容1、企业精神:优质、高效、拼搏、创新、敬业、诚信2、核心理念:消费者安全健康高于一切双汇品牌与信誉高于一切(三)公司使命与愿景使命:开创中国肉类品牌,走出一条“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综合利用资源能力强、效益好、污染少,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中国肉类产业升级。
愿景:做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做大做强双汇,引领国内肉类行业发展方向;实施国际化战略,双汇国际化;实施持续改进,建百年双汇。
二、外部环境分析:机会与威胁(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1、政治环境近些年,国家对肉制品行业的发展表示深切的关怀,尤其最近年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
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国家肉制品监督检验中心,并且对肉制品相关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整个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本运营姓名:赵雅淑班级:会计113 班学号:119034137 任课老师:张红侠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海外并购越来越成为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海外并购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对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方式、收购价格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对高盛收购双汇后的经营绩效和走势的评价来分析高盛的收购效果。
最后进行总结,提出了对海外并购中过企业的一些看法和启示。
本文的写作,希望能够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依据。
关键字:海外并购高盛集团双汇公司并购动机并购影响运营途径亮点与不足股权拍卖企业介绍:高盛集团(Goldman Sach9 , —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 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 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
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总资产60 多亿元,员工40000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 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 强排序中列154位。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2 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 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6000 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
双汇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2 亿美元。
原因分析2.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1)分散化投资,规避风险的目的。
美国高盛本身是投资银行业的公司,投资于双汇集团这种肉类加工企业是高盛多元化经营的表现。
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徳案例分析当今形势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比如技术、品牌资源、管理经验等),以及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徳是近几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双汇国际通过收购, 可以获得共享史密斯菲尔徳公司的资源、产品、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扩大我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
但经济的全球化,有时一国经济波动会使得他国甚至多国的经济产生波动, 从而使跨国并购企业面临一圧程度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
为此,我们需要总结经验,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借鉴和参考。
一、企业跨国并购及其财务风险概述(一)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类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形势转变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本在全球性流动。
跨国并购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
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来实现生产经营的优化性的全球配宜。
企业跨国并购主要为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战略性资源及获取经营、管理、财务协同效应。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类型主要有资源驱动型、技术品牌驱动型及市场驱动型。
(二)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由于设左的融资、支付、目标价值评估等财务决策而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左,使预期和实际产生较大偏离,而导致企业岀现财务危机。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并购活动之中,在不同的并购环肖会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并购前战略决策风险、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融资和支付风险、整合风险。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及财务风险控制现状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并购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并购重点转移、并购模式调整、并购市场拓展、并购工具创新等几个方而。
首先,并购市场由传统产业逐步投向新兴产业。
英次,并购模式从兼并重组逐步过渡为收购重组。
此外,我国并购市场由国内逐渐走向国际。
最后,企业并购的金融工具岀现多元化趋势。
五、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双汇㈠双汇介绍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总资产60多亿元,员工50000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
总资产:100多亿元董事长:万隆员工人数:6万多名商标:双汇——中国驰名商标,在201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品牌价值196.52亿元。
企业精神:优质、高效、拚搏、创新、敬业、诚信发展战略:专家治厂、科技兴厂A股上市代码:双汇发展000895㈡双汇MBO过程上世纪80年代,双汇还只是漯河一家肉联厂,和当时国内众多的肉联厂一样,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遗产,资不抵债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1990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2003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0亿元,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和河南省首批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2005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在中国大型企业500强中列131位、食品行业第一位。
“双汇就是我们漯河的标签,不管在企业界还是在政府中,万隆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漯河市一位政府人士认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万隆和他的团队进行激励,都无可厚非。
然而,国内对于“MBO”这个字眼向来避讳,万隆和他的团队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渠道进行艰难地摸索。
1、失败尝试,最早的一次探索始于2002年6月,一家名为漯河海汇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汇投资”)的企业成立。
出资人为以万隆为首的12位双汇管理层及其他自然人,与一般的股权激励不同,这家企业进行的是实业投资,围绕双汇主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海汇投资先后参控股18家企业,涉及到肉制品加工行业的生产包装、渠道流通的多个环节,通过与双汇集团、双汇发展发生关联交易的模式,掘金于整个双汇的上下游产业链。
2005年初,河南证监局在一次例行巡检中发现,双汇发展未能及时充分披露与海汇投资的关联关系,责令整改,最终,海汇投资旗下多家企业的股权被迫进行转让。
简单介绍你搜集到的MBO的案例,并谈谈你的体会。
一、双汇集团MBO案例分析1.双汇MBO背景双汇集团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食品集团,其主要业务实在肉制品加工方面。
双汇企业总资产超过人民币100亿元,是当下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在双汇集团管理层收购之前,双汇集团公司投入本公司的净资产共18869.32万元(不含商标权)。
以上述净资产值为基数,按65.186%的比例折为12300万股国家股,由漯河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托双汇集团公司进行相关的管理和经营事项。
2.双汇管理层收购的过程管理层收购分为直接收购和间接收购。
双汇发展管理层先后尝试过直接收购和间接收购,最终通过控股母公司双汇集团的方式实现对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控制。
双汇发展管理层收购历时8年,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2005年):“双海”投资。
第二阶段(2006年—2008年):国际投行、境外壳公司的配合。
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管理层收购圆梦。
二、双汇集团MBO前后的对比1.MBO后的股权结构双汇在信托的方式下,在英属维尔京岛屿成立RiskGrand(兴泰)公司,进一步通过其100%控股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建立了雄域公司;再由雄域联合其他公司成立ShineC公司(现为双汇国际)。
双汇集团管理层通过雄域向国外银行融资买了双汇集团以外的双汇实业企业和一些外资持股比例,收购“大双汇”未上市资产,继而通过增加资产和扩充股份的方式注入双汇国际,变成其股东,持有双汇国际31.82%的股权,双汇国际直接持有21.18%双汇发展的股权,间接通过双汇集团持有30.27%双汇发展的股权。
2.绩效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在2007年第一阶段MBO基本完成前后,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净资产整体都是上升的;2010年末MBO基本完成后,三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MBO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的正效益。
偿债能力:双汇发展管理层收购前后,双汇发展的资产负债率都小于100%,并且处于50%下面,这就很好的表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良好。
双汇事件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双汇事件概述 (3)二、双汇发展概况 (4)1. 公司简介 (5)2. 业务模式与发展历程 (6)3. 市场地位与影响力 (7)三、双汇事件背景 (8)1. 事件起因 (9)2. 事件经过 (10)3. 事件影响 (11)四、双汇事件原因分析 (12)1. 管理层决策失误 (13)2. 内部控制不足 (14)3. 外部环境变化 (15)五、双汇事件后果分析 (16)1. 财务损失 (18)2. 品牌形象受损 (18)3. 市场反应 (19)4. 法律责任 (21)六、双汇事件的启示与反思 (22)1. 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23)2. 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 (24)3.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25)七、结论 (27)1. 事件总结 (28)2. 对企业的启示 (29)3. 对行业的借鉴意义 (30)一、内容概述该事件揭示了双汇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严重漏洞和不当行为,在收购生猪时,双汇未能按照规定对生猪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检疫,导致大量使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双汇事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并依法对双汇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
双汇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以恢复消费者信心。
双汇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企业的道德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制度建设,以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和健康。
双汇事件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它给双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声誉损害,也给整个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健康。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双汇事件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