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31.71 KB
- 文档页数:2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慢性心功能不全( C H F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中医心衰之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 等病证范畴。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功能不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临床确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心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现笔者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中医药;综述1 病因病机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可概括成为本虚标实之证,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
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吴勉华[1]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为心衰的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而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邓铁涛[2]指出:“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
张万义等[3]通过中医文献关于宗气学说的探讨,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机。
由此可知,心衰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宋耀鸿[4]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
慢性心力衰竭如何治疗?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改变,让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并由此导致的一组以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为主要表现的复杂临床综合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该疾病的整体发生率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是当前医疗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1 慢性心力衰竭的概述心力衰竭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即病人的心脏结构或者是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心室的充盈功能和射血功能出现障碍,心脏的血液输送在这种情况下将无法充分地满足机体的正常需求,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出现障碍,最终引发器官合组织的血流灌注不足,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
在具体分类方面,可以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类型,左心衰竭发生之后,病人会表现出显著的呼吸困难、疲乏等症状。
呼吸困难发生的原因是病人的身体需氧量不能得到满足,肺部二氧化潴留,肺部淤血增加等因素所导致,在发生这种现象的时候,让病人处于休息状态将能够对呼吸困难现象形成一定程度的缓解。
而右心衰竭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突出的肝脏肿大、颈静脉血管怒张等现象,全心衰竭则通常兼具两种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而从发病机制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研究认为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心室结构的重构等都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其中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因为激素的分泌而出现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失调,导致人体的血压稳定性降低,以及体内电解质平衡受到破坏两种情况。
心室重构则是指病人的心室出现显著增大、心室壁肥厚等,这些现象将会导致心脏功能的改变,并造成对应疾病。
2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2.1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所需要把握的要点是对病人的疾病诱因进行有效的消除,充分地控制原发病,保证饮食的健康等非药物措施。
常见的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因素包括病人的血容量出现增加、心律失常和感染等,而生活之中具体的情绪状况、天气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非药物治疗的时候关键在于对病人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避免病人受到各类刺激,通过这种方式即可达到消除相关诱因的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是一种心力衰竭的类型,是指心脏在长期的负荷和损伤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其主要特点是心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出现疲乏、气促、心悸、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衰被称为“水心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受到慢性病变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在中医临床上,针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配合中医医生进行治疗和调理。
一、中医认识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紊乱和气血失调所致。
慢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可以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的内因和外感病邪所致。
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不良饮食、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引起心脏气血失调,导致心脏功能逐渐衰退。
外感病邪则是指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运行失常和水液代谢紊乱。
气血运行失常是指心脏的气机不畅,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水液代谢紊乱是指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水气内停,导致水液循环不畅,最终形成水肿、肺水、心包积液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气血、祛风散寒,并且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的方法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衰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祛痰利水等功效的中药制剂,进行中医药物治疗。
其治疗原则包括疏通气血、调畅心阳、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
在具体用药上,可选用脉管通、复方丹参片、鼻酸清颗粒等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气血畅通,恢复心脏功能。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穴位刺激、针刺、温针、艾灸等方法,促进患者气血流通,调节心脏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取经络穴位进行刺激,以及配合适当的调理方法,如掌揉、拔罐、刮痧等,加强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效果也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中医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归为“心血虚”、“心阳虚”、“气血两虚”、“湿热阻滞”等病证范畴。
心血虚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之一,表现为心脏自身失养,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心阳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无法充分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
气血两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进而出现消瘦、疲乏等情况。
湿热阻滞则是由于内分泌失衡或情志不畅引起湿热内蕴,导致心功能减弱,出现气短、疲乏等症状。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益心健脾,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等。
当患者以“心阳虚”为主证时,可选用补益心阳、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等。
当患者以“心血虚”为主证时,则可选用滋补心血、养阴益精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八珍汤等。
中药保肝、排毒、利水等作用也得到了临床的应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缓解心脏肌肉的疲劳和僵硬,提高心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电针、灸疗等也常用于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推拿按摩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治疗方法繁多,临床应用常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王宝宝 (安阳市中医院,河南安阳 455000)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其排血量存在异常,无法满足人体各项技能的用血需求,导致各组织血流减少,进而引发的各种病症。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喘息心悸、患者不能平卧等。
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再局限于西医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可帮助患者更好地稳定病情。
接下来将简单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并分别从西医角度、中医角度分析心力衰竭,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内容。
正确认识慢性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我国每年都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40%,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表现。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异常,排血量不能维持平衡状态,难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当下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末期必然出现的疾病表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例生理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其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心力衰竭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同。
虽然心力衰竭看上去可怕,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当下的医疗水平支持下,心力衰竭并非是完全不可控制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延长生命,患者寿终正寝并非不可能。
因此,在面对心力衰竭时,应当予以重视,及时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发展。
从西医角度看心衰从西医角度来看,心力衰竭通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出现。
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心脏负荷不断增加或心肌病愈发严重,进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心腔中的血液排出量无法满足身体机能需求时便会出现心力衰竭问题。
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主要有:(1)感染,感染引发的心衰主要源于风湿活动、病毒性以及中毒性心肌炎等,这些疾病会直接损害心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另外,呼吸道感染带来的发热、心动过速等情况,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脏负荷,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其能够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多会采取西医治疗,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且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切入点,并围绕中西医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低血压;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革新,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能够根据病人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中医能够改善预后,增效减毒。
此外,中医与西医能够进行结合使用,实现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由此可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治疗。
首先,保证充足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情对病人体力活动进行限制,以控制病情。
其次,应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
最后,调整饮食方案。
应确保病人饮食清淡、低盐,并加大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量,将普食调整成半流食、流食。
(二)药物治疗。
依照病情与适应症等为病人提供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的典型代表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其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且能够减少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种药物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且在联合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前提下,整体疗效将进一步提升;②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属于常见药物,其能够积极影响整体疗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心衰病中医怎么治疗?心衰通常情况下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或者舒张功能发生了障碍,进而无法将静脉的回心血量充分的排出心脏,最终导致心脏发生循环障碍的病症。
67岁的李大爷一直以来都饱受心衰的困扰,在此期间李大爷一直选择西医进行治疗,但在治疗期间李大爷的病情经常性出现反复。
为此李大爷非常苦恼,恰巧最近几年中医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衰的治疗,李大爷想尝试选用中医进行治疗。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心衰病呢?1.心衰的分类有哪些呢?1.1急性心力衰竭患有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症状为较之以往更易疲乏,且运动能力降低,心率快与正常值,而后会相继出现呼吸困难。
通过CT检验可以发现其左心室有增大的症状。
同时肺部会出现干湿啰音以及哮鸣音。
1.2 慢性心力衰竭通常情况下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右心衰与舒张性心衰。
左心衰最明显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主要为劳力性的呼吸困难,阵发性的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性左心衰的患者还会出现陈施呼吸,经CT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
右心衰的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持续性慢性瘀血所导致的各脏器功能的改变,患者的临床特征通常为腿部或者腹部出现水肿,并且其运动耐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经CT检查患者心脏增大、肝脏增大。
舒张性心力衰竭指的是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室充盈压升高,最终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出现瘀血。
但该类心衰的初期症状通常情况下表现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会出现运动耐力逐渐下降,肺水肿且呼吸急促的症状。
1.中医对于心力衰竭是怎样认识的呢?在中医传统的文献中并无关于心力衰竭的具体记载,但将心衰的具体临床表现可以将该疾病归结为中医中的“心弊”、“水肿”等范畴。
中医普遍认为心衰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外邪的侵袭、年老久病、饮食不节等,久而久之就会对患者的心脏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发展为心衰之病。
心衰病在实质上是心之虚证,主要表现为心气虚以及心阳虚,该病的最主要的表现是血瘀、痰多等。
1.中医如何治疗心衰呢?在治疗心衰时应当注重改善冠状动脉的循环,同时还应当降低心肌氧耗。
中医如何治疗心衰心衰可以从字面儿的意思进行理解就是我们的心脏失去了一定的动力,失去动力后的心脏没有办法进行泵血,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我们人体出现心功能异常的情况,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衰的情况是极为常见的,尽管现在对于心衰的疾病治疗也越发成熟,但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法仍然较为单一。
大部分人在选择治疗心衰的情况下,都会过多考虑西药或者是西医的治疗方式,而忽略了中医治疗心衰。
其实中医治病已经很普遍了,治病结局很好很高效,而且对人体损伤也是较小。
所以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说明,心衰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是如何进行医治的,希望看了我的讲解,能够让你更新自己对心衰疾病治疗的认知,同时更加正确的认识中医治疗。
其一,什么是心衰心衰的全称是叫做心力衰竭,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理解,衰竭是功能减退的意思,心力衰竭就是心脏的功能出现了障碍,心脏工作状态异常,进而导致心脏以及其他器官功能不良。
我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听到心衰之后就都会感觉到特别危险,毕竟和心脏有联系,心脏作为人体中主要的功能器官,如果心脏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安全的。
而且通常情况下心衰是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急性、慢性、完全性等类型。
如果患者疾病是急性的,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而且会伴有一定的汗液出现,当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长时间坐着,这种情况才会逐渐好转。
如果患者疾病是慢性的,就会出现胸部很难受,并且呼吸存在一定的异常,这种情况下患者是没有办法从事体力劳动的,如果非要从事体力劳动,那么自己的呼吸就会加重,影响自己的生命安全。
如果患者疾病是完全性的,这种情况下,患者就会出现包含上述两种疾病的症状,例如胸部憋闷,很难进行呼吸,而且还会出现腿部发生肿胀。
其二,中医治心衰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西药进行心衰的治疗,因为西药具有一定的见效快,对于心衰导致的胸部憋闷以及呼吸不畅等症状均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
但是长时间服用西药,也会使患者机体组织产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