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少年药物滥用和精神障碍共患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8.46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青少年药物滥用危害、原因和对策研究进展:基于中文文献的系统综述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在我国愈发严重,不仅威胁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药物滥用危害、原因和对策的研究进展,本文基于中文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
本文首先介绍了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危害,包括身体健康受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社会功能的下降等。
随后,文章分析了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综述了当前针对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对策研究,包括预防、干预和治疗等方面的措施。
本文旨在为我国青少年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危害青少年药物滥用是一个严重且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可能导致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后果。
药物滥用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滥用药物,如兴奋剂、抑制剂、毒品等,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肺部感染等。
滥用药物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失眠、情绪波动等。
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导致青少年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青少年药物滥用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滥用药物可能导致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同时,药物滥用还可能导致青少年社交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青少年药物滥用对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巨大负担。
家庭需要承担青少年的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同时还可能面临青少年行为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
社会则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应对青少年药物滥用带来的问题,如增加医疗设施、加强青少年教育等。
因此,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这包括加强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预防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药物滥用的认识和警惕性;加强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打击力度。
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影响研究报告近年来,药物滥用成为困扰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青少年人群的影响更为严重。
青少年处于关键的生长与发育阶段,长期药物滥用可能对其大脑发育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本篇研究报告旨在探究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影响,并对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药物滥用的定义和类型药物滥用是指在非医疗指导下、超出正常剂量和频率使用药物的行为。
常见的药物滥用类型包括违法药物(如大麻、可卡因等)和非法使用处方药物(如镇痛药、镇静药等)。
二、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神经通路发育受损:药物滥用会干扰大脑的神经通路的正常发育,从而影响思维、情绪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2. 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药物滥用会影响青少年大脑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使其在学业和生活中遇到困难。
3. 情绪和心理问题加重:药物滥用可能增加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风险,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大脑结构改变:长期药物滥用可能导致青少年大脑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进而影响其日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三、预防药物滥用的措施为了有效预防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青少年的药物滥用意识:通过教育宣传和社区活动,向青少年传达药物滥用的危害性和后果,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
2. 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减少药物滥用的风险。
3. 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学校应设置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提供药物滥用预防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各界也应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
4. 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药物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的接触机会。
四、结论药物滥用对青少年大脑的发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教育宣传、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多重手段并举,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趋势精神疾病是一组影响个体心理功能和行为的疾病,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精神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已成为一项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趋势,以期增加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现状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困扰,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
精神疾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二、流行病学研究1. 高风险人群的识别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对精神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进行识别和干预。
例如,家族遗传因素、早期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措施,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2. 预防和干预措施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是关键。
例如,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关注和干预,推广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等,都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的途径。
三、趋势展望1.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科将参与到精神疾病的研究中,为精神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2. 基因研究的突破随着基因科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疾病与基因之间存在关联。
未来,通过深入研究基因与精神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方法。
3. 心理健康政策的改进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制定和改进心理健康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中,各国政府应加大对精神疾病的关注和投入,在保障公众的心理健康权益、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加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努力,以实现精神疾病防治的长远目标。
国外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它的发病及一般临床症状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要加深对该病本质的了解,仅限于对个体病人的临床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研究范畴,着眼于群体研究。
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成为当代精神分裂症研究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作者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外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对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一、研究情况进展:早期的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的研究是粗略和不科学的,随着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诊断方法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较正确的轨道,尽管这期间还缺乏病因方面的重大突破。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在病例检出和确定方面遇到了严重的方法学问题,例如,①确诊精神分裂症主要依靠自我陈述而不进行现场研究;②人群筛查没有连续的尺度和特征性;③由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低,因此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花费大,而检出病例少;④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是否精确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对研究方法不断修正、完善,近10年来的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重点主要为:比较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发病率、患病率和结局;精神病前驱期的作用和性别的影响;共同发病率和死亡率;遗传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
过去10年间发展了与新诊断标准有关的两种评估方法。
即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诊断询问表(DIS)及由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酒精、药品滥用控制部门和精神卫生机构共同形成的国际诊断调查,它们均是完全的定式调查,用于与DSM-Ⅲ-R和ICD-10标准相匹配并可被外行调查人员所使用,但是它们在社区应答者中检出精神障碍的正确性值得怀疑。
半定式临床调查,例如精神现状检查第十版,目前已被并入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估计划,包括了精神病理学中很大的一个领域,需要临床技能以获得能够被ICD-10,DSM-Ⅲ-R和DSM-Ⅳ诊断规则处理的资料,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价计划和类似的调查适用于作为二阶段的诊断工具,但在现场调查中需要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寻找制订一个相对简单的心理测量学筛查程序。
流行病学对于药物滥用问题的探索药物滥用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流行病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流行病学在药物滥用问题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引言药物滥用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药物的错误或不合理使用,包括滥用处方药、非处方药、非法药物等。
药物滥用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健康,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解决药物滥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流行病学在药物滥用问题中的角色1. 病因研究流行病学通过调查研究,探索药物滥用的潜在原因和危险因素。
通过收集大量的个体和群体数据,研究者可以确定与药物滥用相关的因素,如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等。
这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2.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药物滥用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大规模且代表性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药物滥用的患病率、流行趋势等信息,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3. 病例-对照研究在药物滥用研究中,病例-对照研究是常用的研究设计。
该研究设计通过比较患病个体与非患病个体之间的差异,来探索患病与药物滥用之间的关系。
这一设计可帮助研究者确定药物滥用是疾病的一种危险因素还是后果。
三、流行病学对药物滥用问题的贡献1. 预防策略制定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决策者可以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药物滥用预防策略。
例如,通过分析研究数据,政府可以加强对特定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于药物危害性的认知,从而预防药物滥用的发生。
2. 早期干预措施流行病学可以揭示药物滥用在不同年龄和人群中的发展趋势,提供早期干预的基础。
通过了解滥用风险群体和早期迹象,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止药物滥用问题进一步恶化。
3. 评估干预效果流行病学可以评估药物滥用干预措施的效果。
通过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者可以评估其干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这有助于优化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提高药物滥用问题的解决率。
·综述·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孙智信,杜亚松摘要: 本文综述了过往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发现污名主要通过公众污名、自我污名以及连带污名3种类型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影响。
虽然这3种污名产生影响的路径不同,但最终都会使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变得缺少社会支持,体验到更多负面感受,且可能会拒绝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最终干扰其病情康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更甚。
本文还梳理了过往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可以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 污名; 青少年; 精神疾病; 影响中图分类号: R749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2)02 0154 03Theresearchandprospectoftheinfluenceofstigmaonadolescentswithmentalillness SUNZhi xin,DUYa song.ShanghaiMentalHealthCenter,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Shanghai200030,ChinaAbstract:Thispaperreviewedthepreviousstudiesontheimpactofstigmaonadolescentswithmentalill ness,andfoundthatstigmamainlyaffectsadolescentsinthefollowingthreeforms:publicstigma,self stigmaandcourtesystigma.Althoughthethreestigmapathwaysaredifferent,theyallendupleadingtoalackofsocialsupport,morenegativefeelings,andpossiblyrefusaltotakemedicationorpsychotherapy,ultimatelyinterferingwiththeirrecovery.Thisarticleexplorestheimpactofstigmaonadolescentmentalillnesspatientsduringtheco vid 19epidemic.Finally,thispapersortsoutthedeficienciesofpreviousstudiesandthedirectionsforfurtherexplorationinthefuture.Keywords: stigma; adolescents; mentalillness; influence一提到“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等字眼,人们就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新闻中出现的各种精神障碍患者伤人、杀人的画面,也往往会因此认为精神病患者是危险且可怕的。
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发表时间:2018-07-18T16:46:41.57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包雪梅[导读] 本文简述目前青少年药物的滥用现状,列举了影响青少年药物滥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烟台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山东省烟台市 264670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青少年的用药问题,近来,药物滥用低龄化,特别是青少年身上问题比较严重。
滥用药物,就算治好了病,也会使身体每况愈下,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百害而无一利。
本文简述目前青少年药物的滥用现状,列举了影响青少年药物滥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希望能改善目前青少年的用药情况。
关键词: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预防措施1.引言近年来,药物滥用的多元化和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青少年药物滥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容易被各种因素影响。
而青少年的药物滥用行为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和抑郁、自杀意图与自杀尝试等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了解青少年的药物滥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2014年国家药物滥用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新发生药物滥用者中年龄≤20岁者占10.6%,21~30岁者占49.4%,提示药物滥用者存在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且以无业、低学历、未婚男性为主。
而国外的研究也显示,药物滥用以18~25岁的青少年为主。
调查显示,青少年除吸烟、饮酒外成瘾物质使用率为1.85%~23.4%。
广东省12~19岁学生中,非医疗目的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镇静类药物的学生分别有7.5%和4.8%。
我国西南某省13.5%的学生曾有过吸毒行为,其中有40.9%的工读学生和 2.5%的普通中学生曾使用过毒品。
南通市大学生曾经使用过毒品者占3.6%,曾在无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使用过镇静催眠类药物者占11.7%。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诊疗规范(2020版)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 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
不同诊断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但至少有一种物质使用障碍诊断与一种其他精神障碍诊断之间相对相互独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障碍是物质滥用最强的危险因素,物质使用障碍在几乎所有精神障碍患者中的患病率都高于普通人群。
一、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共病(一)抑郁障碍美国一项对 18 岁或以上者的调查显示,一生中曾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 24%;一年内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 8.5%。
国内一项对海洛因依赖者的调查显示,共病重性抑郁障碍的比例为 13.5%。
(二)双相情感障碍2007 年美国共病调查报道,双相障碍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约为42.3%,双相I 型、双相II 型及阈下双相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依次为60.3%,40.4%和 35.5%。
双相障碍系统治疗强化方案(systematictreatment enhancement program for bipolar disorder,STEP-BD)研究发现,共病物质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更容易从抑郁发作转至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也会对双相障碍的治疗转归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另一项酒精与相关疾病的调查显示,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企图风险增加。
(三)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者中人格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调查显示物质使用障碍者中有 50%~90%的个体患有人格障碍,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见。
国内针对海洛因依赖者的调查发现,人格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 59.3%,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终身患病率为 40.7%。
焦虑抑郁共病障碍的研究进展LIANG Hui; CHENG Tao; LIANG Jian-hui【期刊名称】《《神经药理学报》》【年(卷),期】2017(007)006【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焦虑; 抑郁; 共患病; 动物模型【作者】LIANG Hui; CHENG Tao; LIANG Jian-hu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4焦虑和抑郁是两种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为广泛,发病率最高的情绪障碍。
其中任何一种障碍都足以扰乱患者的社交,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甚至诱发自杀和自我伤害行为。
高额的治疗费用给患者、社会及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对于全世界而言,焦虑和抑郁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伴快感缺失为主要临床特征。
焦虑障碍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持续性高度警觉伴自主神经活动增强为特征的情绪障碍。
国内外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指南均将焦虑和抑郁描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有各自明确的诊断标准。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行为特点、基因背景、神经生理机制及生物学基础[1]。
研究资料表明:焦虑和抑郁共病的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反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手段,患者预后不良。
因此,焦虑和抑郁共病成为精神卫生,神经精神药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热点问题之一[2-3]。
本文旨在从基本概念,共病特点,治疗措施以及相关的动物模型四个方面对焦虑抑郁共病问题作系统文献复习和综合分析,阐述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进展。
1 焦虑抑郁共病障碍的基本概念共病障碍(comorbidity)是指“同一个病人患有某一特定索引疾病的同时,还被诊断出其它任何已存在或发生在索引疾病条目中的疾病”[4]。
简而言之,即“一人多病” 的现象。
焦虑抑郁共病被具体定义为同一患者在某一时期同时达到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其共病病程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终生。
美国药物滥用问题与反滥用政策近年来,美国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药物滥用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反滥用政策,旨在减少药物滥用的发生和危害。
本文将探讨美国药物滥用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反滥用政策的有效性。
药物滥用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多个方面。
首先,医生过度开具处方药是导致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生普遍存在过度开具处方药的倾向,尤其是对于镇痛药和镇静剂等药物。
这导致了大量处方药的过度使用和滥用,从而使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重化。
其次,药物市场的泛滥也是药物滥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药物很容易获得,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
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药物,从而增加了滥用的可能性。
此外,社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也是导致个人滥用药物的重要因素。
药物滥用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药物滥用对个人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身体器官损伤、免疫系统受损、心理问题加重等。
其次,药物滥用对社会治安带来了负面影响。
滥用药物的人往往会出现行为异常、犯罪行为增加等问题,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药物滥用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滥用药物的人往往需要进行戒毒治疗、康复等,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还会对工作效率和生产力造成损失。
为了应对药物滥用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滥用政策。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医生的监管,限制了他们开具处方药的权力。
政府要求医生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开具处方药,避免过度开具和滥用。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药物市场的监管和控制。
政府加强了药物销售的监管力度,对销售渠道和销售行为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药物滥用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药物滥用危害的认识和意识,减少滥用行为的发生。
然而,反滥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在临床上,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非常常见,而且很严重的一种精神障碍。
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就是感觉,知觉出现异常。
特征性思维发生障碍,个性也会发生一些改变,目前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的治疗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虽说在诊断判定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通过成年人精神分裂症所得出的判定标准用来进行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也是具有可靠性的。
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阶段中,有30%的分裂症一般是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所以只有尽早得到治疗,康复的几率就会越大。
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还没有健全,并且表达能力还没有那么好,所以在认知功能方面相对会比较低。
而且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所以相比较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在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时遇到的困难更多。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儿童青少年患者一般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基于此,本文将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药物研究引言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危害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有感知觉、思维、情感活动以及行为等方面的障碍;该病起病缓慢,病情迁延,症状反复发作,主要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等[1]。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为症状学诊断,缺乏有效的生理学诊断指标。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前驱期持续时间长,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多表现为非特异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他们的情感障碍方面多表现为情感平淡,常常自发性情绪波动,表现为情感不稳定,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对亲人表现为冷漠,主动性差,缺乏好奇心,对外界的事物无兴趣,情感肤浅,自身情感体验没有深度。
他们的意志行为障碍方面常常表现为具有常人难以理解一些行为模式,如刻板行为和模仿行为等,甚至有冲动伤人[2]。
儿童青少年患者的这些症状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有成熟或受到抑制,他们的认知功能相对正常同龄人较差,多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差,词汇贫乏,情感经历少,缺乏有效情感储备。
流行病学中的药物滥用和依赖药物滥用和依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特别在流行病学领域中更为突出。
本文将以流行病学的观点来探讨药物滥用和依赖的特征、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一、药物滥用和依赖的特征药物滥用是指对某种药物的过度使用,超出了医学所推荐的剂量和用法。
而药物依赖是指对某种药物产生了心理或生理的依赖,无法正常生活或工作,需要持续使用药物以确保正常功能。
药物滥用和依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易获得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药物的获取途径变得越来越容易。
网络、社交平台、黑市等多种途径都使得药物滥用和依赖的门槛降低。
2. 药效追求:药物滥用者常常为了追求药物的快感或逃避现实而使用药物。
药物的欣快效应或镇静作用对药物滥用和依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持续使用:药物依赖者因为对药物产生了心理或生理的依赖,往往需要持续使用药物以维持正常状态。
中断使用会导致戒断症状,如焦虑、抑郁、身体不适等。
4. 社会影响:药物滥用和依赖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也对家庭、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庭破裂、职业受损、犯罪行为等问题都与药物滥用和依赖密切相关。
二、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影响药物滥用和依赖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问题:药物滥用和依赖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各种器官功能受损,如肝脏、肾脏等,同时也增加了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2. 社会问题:药物滥用和依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药物相关的犯罪行为增加,社会资源被大量消耗在药物滥用者的救治和相关治疗上,导致社会破裂和不稳定。
3. 经济问题:药物滥用和依赖对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药物的购买、治疗费用、违法犯罪等问题都对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药物滥用和依赖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对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药物滥用和依赖的认识和警惕性。
物质滥用共患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的共患病及社会功能478?[论着]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hinJDrugDepend)2009.18(6):478—482物质滥用共患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的共患病及社会功能木李荔丁颖王玉凤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摘要目的:探讨中国物质滥用人群中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共患病和社会功能受损情况.方法:本研究中30例成人ADHD患者均来自北京市安康医院戒毒中心,并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3O例成人非ADHD物质滥用患者作为对照.(1)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评定物质滥用情况,采用自评量表收集发育史,工作史,社交情况以及ADHD儿童期,成人期的临床资料;(2)采用根据DSM—IV编制的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对ADHD以及其他精神障碍进行诊断.结果:(1)成人物质滥用ADHD组在儿童期共患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在成人期共患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ODD60%:20%,P=0.008;CD76.7%:23.3%,尸<0.001;ASPD60.0%:3.3%,P<0.001);(2)成人物质滥用ADHD组患者酒后驾车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6.7%:21.1%,P<0.05).(3)非酒精物质滥用的发病年龄,物质滥用ADH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提前的趋势(23.53:25.48,P=0.069).结论:物质滥用的成人ADHD在儿童期共患ODD,CD,在成人期共患ASPD率高,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ADHD还可使物质滥用的发病年龄提前.关键词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物质滥用;共患病;社会功能SOCIALDYSFUNCTIONOFSUBSTANCEABUSERSWITH ADULTATTENTION—DEFICIT/HYPERACTⅣITYDIsoRDERLILi.DINGYing,W ANGYufeng (MentalHealthInstituteofPeking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MentalHealth, MinistryofHealth,B@'ing,100191,China)ABSTRACTObjective:Tdexplorethepsychiatriccomorbiditiesandsocialfunctionsinadti ltswith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amongnon—alcoholsubstanceabusers.Methods:ThirtyadultswithADHDandthirtynon—ADHDcontrolswereselectedfromBeijingAnkangHospital CompulsoryDetoxificationCenter,matchedwithsex,age,andeducation.Datacollectionin cludedthefollowing:(1)weuseDSM—Ivtoevaluatesubstanceabuse,self—repo~measuresofdevelopmentalhistory,employmenthistory,socialhistoryandADHDclinicalsymptoms.(2)Psychiatricint erviewusingstructuredassessmentsincludedtheCDISforDSM—IV.Results:(1)AdultADHDsubjectsweremore likelytobediagnosedwithcomorbidODD(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60%:20%,P=0.00 8,childhooddiagnosis),CD(conductdisorder,76.7%:23.3%,P<0.001,childhooddiagnosi s)andASPD(antisoeialpersonalitydisorder,60.0%:3.3%,P<0.001,)thanthoseinnon—ADHDcontrols.(2)ThefrequencyofdrunkdrivinginadultADHDsubject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36.7%:21.1%,P<0.05).(3)Theonsetagesofsubstanceabusersshowedanearl iertendencythanthecontro1.(23.53:25.48,P=0.069).Conclusion:AdultADHDcomorbidsub stanceabuseprefertohavemorebehaviordisordersincludingODD,CDintheirchildhood.andhave ASPDin…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l71303),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0802073)资助一通讯作者:E—mail:wang:**********.ell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hinJD兀】gDepend)2009,18(6):478—482?479?adult.Alsotheycommonlyhavepoorersocialfunctions.ADHDmaymaketheonsetagesofsu bstanceabusersearlier. KEYWORDSadult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socialfunction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国内外报告患病率为3%一6%….近年研究发现,有些ADHD的核心症状持续至成人期,并显着损害患者的学业,工作,人际关系及其他社会功能,而国内少有成人ADHD的相关研究报告.从不同人群患病率的高低以及收集样本的可行性和时间等几方面考虑,由于ADHD和物质滥用的高共患率(11%一35%)j,故我们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改编的诊断量表,选取物质滥用人群进行成人ADHD的相关研究.本文拟对我国物质使用障碍人群中成人ADHD的共患病及社会功能进行探讨.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物质滥用ADHD组:来自北京市安康医院戒毒中心自愿和强制戒毒人群,均符合DSM—IV物质滥用诊断标准.发放DSM—IV ADHD筛查量表(自评)200份,筛查出34份,其中经精神科医生及专家采用根据DSM—IV编制的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ClinicalDiagonsiticInterviewScale,CDIS)确诊为ADHD者共30例,其余筛查出的4例经进一步会谈后排除ADHD诊断.对照组:来自北京市安康医院戒毒中心的物质滥用人群,经精神科医生及专家采用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CDIS)排除ADHD,共3O例.以上两组均排除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和严重的躯体疾病病史,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重性精神病.本研究通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所有被试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诊断和评定工具1.2.1自评量表根据DSM—IV编制】J.评定自我的ADHD症状.还包括发育史,社会史,社交情况,当前症状自评及儿童期症状自评量表(由患者本人在医师指导下填写).1.2.2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CDIS)根据DSM—IV编制.包括儿童期和成人期ADHD诊断评定条目18项,其中注意力缺陷9项,多动冲动9项.每一个被试均由研究者进行回顾性询问其儿童期和成人期是否存在ADHD的18条核心症状.本研究自评量表和定式交谈问卷中量表的儿童诊断问卷部分已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ADHD课题组杨莉等(2001)进行了信效度的测试_4J.对成人诊断量表部分进行了信度的测试和测试者间的一致性评价,均满足研究需要J.1.2.3其他精神科疾病诊断条目根据DSM—IV编制.用于评定物质滥用ADHD组的共患病情况. 包括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焦虑和情感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强迫障碍等.1.2.4社会功能的评定使用自编的他评量表,评估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及驾驶功能情况(人住戒毒中心前).由研究者询问被试既往是否曾超速驾驶,是否曾酒后驾车,吊销执照,是否发生车祸等评估其驾驶功能情况.1.2.5中国成人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Adult IntelligenceScale—RevisedChinese,W AIS—RC)用来评定智商.1.3资料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t.3.1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临床研究生和住院医师使用诊断问卷在患者配合的情况下进行晤谈,以评定患者目前的和既往的临床症状,并据此做出诊断. 由儿童精神科专家随机抽取部分病例根据DSM一Ⅳ诊断标准,做二次诊断进行质量监控.自评量表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填写,以保证自评量表的完整和可靠.1.3.2采用EPIINFO6.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2结果2.1一般情况,信效度测试及一致性物质滥用ADHD组共3O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29.0a±s5.9a;智商:102.7±s10.1.其中l5例(50%)符合ADHD混合型的诊断,符合注意缺陷为主型和以多动冲动为主型诊断480?者分别为lO例(33.3%)和5例(16.7%);海洛因滥用27例,摇头丸滥用3例.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29.3a±56.2a,与ADH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智商102.9±s9.2,与ADH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洛因滥用27例,摇头丸滥用3例.2.2共患病物质滥用ADHD组的共患病主要是对立违抗障碍(ODD,儿童期),品行障碍(CD,儿童期),反社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hinJDrugDepend)2009,18(6):478—482 会人格障碍(ASPD).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DD60%:20%,P=0.008;CD76.7%:23.3%,P<0.001;ASPD60.O%:3.3%,P<0.001);CD在物质滥用ADHD组和对照组均是最常见的共患疾病.其他共患病如:酒精滥用,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和强迫障碍的共患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质滥用ADHD组药物滥用发病年龄与对照组相比有提早的趋势(23.53:25.48,P=0.069).详见表1.表1物质滥用ADHD组和对照组共患病和犯罪情况的比较(%)a:表示两组非酒精滥用发病年龄的均数;b:表示标准差;c:表示非正态分布,运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一P<0.O1,…P<0.0012.3社会功能的损害2.3.1婚姻状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未婚和离异合并为单身后与在婚比较,两组的频度差异仍然无统计学意义(P=0.08),但与对照组相比,总体上物质滥用ADHD组未婚和离异占的比例大,在婚的比例相对小,详见表2.2.3.2工作状况两组被试均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其中,除待业者外,个体经商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为6例和1O例.物质滥用成人ADHD组待业人数高于对照组(43.3%VS30.0%),但两组在是否就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表3物质滥用ADHD组和对照组工作状况比较(%)表2物质滥用ADHD组和对照组婚姻状况频率工作状况x~NtH(:30)物质滥用ADHD组(:30)分布比较(%)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hinJDrugDepend)2009,l8(6):478—4822.3.3驾驶情况酒后驾车被罚款者ADHD组为11例(36.7%),对照组为4例(21.1%),ADHD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速行驶被罚款,出车祸和被吊销执照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表4物质滥用ADI-ID和对照组驾驶情况的比较(%)注:.表示检验时预期值<53讨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ADHD的核心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冲动等可持续存在于整个成长过程.成人ADHD的概念于1980年在DSM—m中首次公认71.成年ADHD患者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功能,家庭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J,包括物质滥用及依赖,学习困难,低自我概念,频频迁居,车祸,监禁,工作记录不稳定以及赌博等.其中,物质滥用是成人ADHD最常被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主动物质滥用障碍的成人中, 14%一33%的人被诊断为ADHD【Io1.成人ADHD 可能运用药物和酒精进行自我治疗试图减轻症状. 成人ADHD中有11%一35%的人物质滥用J.本研究中,200例物质滥用者中有15%共患ADHD,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发现,有60%的物质滥用ADHD患者在其儿童期曾共患ODD,76.6%曾共患CD,60.O%在成人期共患ASPD.与既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反社会行为(ODD,CD,ASPD)共患率较普通人群ADHD的共患率高¨¨,而与既往的物质滥用人群中的ADHD共患率相近¨,说明物质滥用人群ADHD患者存在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在对照组患者共患ODD,CD和ASPD三种障碍的百分数分别为20.0%,23.3%和3.3%,与既往的研究相似¨,说明反社会行为与物质滥用存在共患关系.481?比较两组非酒精物质滥用的发病年龄,发现ADHD组滥用非酒精物质的发病年龄有早于对照组的趋势(P=0.069).考虑两组物质滥用发病年龄差异无显着性,原因可能是研究样本量小,所以只能看出两组之间差异的趋势.说明ADHD可能会使物质滥用的发病年龄提前.随访研究已经证实ADHD在成人期会伴有社会功能各个方面的损害,包括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职务相对低,工作表现不稳定,频繁地更换工作等¨引.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缺少亲密朋友,离婚率更高,更容易对婚姻状况表示不满口引.本研究30名物质滥用ADHD患者中有l3人(43.3%)待业,6人做个体工作,仅有l1人做兼职或全职工作.婚姻状况中,lO例已婚的ADHD患者有5例离异,另有5例目前维持婚姻状况.而对照组的离婚率也高达6.7%.有研究报道,共患CD和ASPD的ADHD患者成人期的社会功能受损更明显¨引.而共患CD的物质滥用和物质滥用障碍本身也都会影响工作和家庭功能¨.因此,对本研究物质滥用ADHD组工作能力和婚姻受损考虑是由ADHD,反社会行为以及物质滥用等多种疾病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往报道发现,ADHD患者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危及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1...我们的研究发现,物质滥用ADHD组酒后驾车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车祸的发生率虽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由于是在物质滥用人群中开展,该特殊人群可能存在物质滥用类型相关行为如撒谎,缺乏责任感【2-22]等,并且本研究的回顾性诊断也会存在一定偏差;如能由父母或者监护人提供儿童期的症状则更为合适.本研究中样本量偏小,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在人群中寻找正常对照进行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支持ADHD患者在儿童期更易共患ODD,CD,成人期可共患ASPD等疾病,且成人ADHD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如何积极干预儿童期ADHD及其共患病,以降低成人期ADHD患病率,共患病发生率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482?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hinJDmgDepend)2009,18(6):478—4824参考文献[1]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 M].4edition.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2]KalbagAS,LevinFR.AdultADHDandsubstanceabuse:diagnostic.andtreatmentissues [J].SubstUseMisuse,2005,40(13/14):1955—1981[3]BarkleyRA.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clinicalworkbook[M].NewY ork:Guildford,1998[4]杨莉,玉玉凤,钱秋谨,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分型初探[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04—207[5]李荔,丁颖,王玉凤.共患物质滥用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ADHD)核心症状的分布和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25—628[6]龚耀先.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7],ResnickRJ.Thehiddendisorder:aclinician'sguideto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 derinadults[M].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15—22[8]BarkleyRA.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J].SciAm,1998,279:66—71[9]GadowKD,WeissM.Attentiondecihyperactivitydisorderinadults:beyondcontroversy [J].ArchGenPsychiatry,2001,58(8):784—785[10]BakerDB,K~ghtK,SimpsonDD.IdentifyingprobationerswithADHD—relatedbeha~orsinadnabusetreatmentsetting[J].CrimJusticeBehav,1995,22(1):33~43[11]BiedermanJ.ImpactofcomorbidityinadultswithattentiondeficiWhyperactivitydisord er[J].JClinPsychiatry,2004,65:3—7[12]SchubinerH,TzelepisA,MilbergerS,eta1.Prevalenceofattention—deficihyperactivitydisorderandconductdisorderamongsubstanceabusers[J].JClinPsychiatry,2000,61(4):244—251[13]GoldsteinRB,PowersSI,MeCuskerJ,eta1.Antisocialbeha~orMsyndromesamongres identialdrugabusetreatmentclients[J].DrugAlcoholDepend,1998,49(3):201—21614]MannuzzaS,KleinRG,BesslerA,cationalandoccupationaloutcomeofhypera ctiveboysgrownup[J].JAmAeadChildAdolescPsychiatry,1997,36(9):1222—1227[15]FaraoneSV,BiedermanJ,SpencerT,eta1.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inadults:anoverview[J].BidPsychiatry,2000,48:9—20[16]BarkleyRA,FischerM,SmallishL,eta1.Y oungad~dtoutcomeofhyperactivechildren: adaptivefunctioninginmajorlifeactivities[J].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6,45:192—202.[17]MurphyKR,BarkleyRA.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ults:comorbidities andadaptiveimpairments[J].ComprPsychiatry,1996,37:393—401[18]HerpertzSC,WenningB,MuellerB,eta1.Psychophysio1ogicalresponsesinADHDbo yswithandwithoutconductdisorder:implicationsforadultantisocialbehavior[J].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1,40( 10):1222—1230[19]FischerM,BarkleyRA,SmallishL,eta1.Hyperactivechildrenasyoungadults:drivingabilities,safedrivingbehavior,andadversedrivingoutcomes[J].AccidAnalPrev,2007,39:94—105[20]RichardsTL,DeffenbacherJL,RosenLA,eta1.Drivingangeranddrivingbehaviorinad ultswithADHD[J].JAttenDisord,2O06,10:54—64[21]BallSA,RounsavilleBJ,TennenH,eta1.Reliabilityofpersonalitydisordersymptomsan dtraitsinsubstancedependentinpatients[J].JAbnormPsychol,2001,110:341—35222]宋志一,朱海燕,殷素梅,等.192名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及其类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24—226收稿日期:2009—06—04修回日期: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