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8
品词析句的意义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吗?就像我们喜欢品尝不同口味的糖果一样,语文里也有一个有趣的游戏,那就是品词析句。
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还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带来的美好。
想象一下,你有一本最喜欢的绘本,每次翻开它,都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品词析句就像是打开一本厚厚的语文书,每一页都藏着宝藏。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发掘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
咱们来举个例子吧。
比如这句:“太阳落山了,天空被染成了金黄色。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落山”和“染成”。
如果只是简单地读过去,可能只会觉得这句话描述了一个日落的场景。
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落山”让人感觉到太阳像个大橘子一样,慢慢地沉到了山的那一边;“染成”呢,就好像有个看不见的画家,用金色的画笔把天空涂得闪闪发光。
这样一分析,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变得生动多了?再来说说“富有情感”的句子。
有时候,文字也能像音乐一样,打动我们的心。
比如这句:“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温柔地说:‘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里的“轻轻地”和“温柔地”两个词,就像是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拂过你的心。
它们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人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
小朋友,你知道吗?品词析句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思。
有时候,作者会用一些特别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态度。
比如,当作者说“我兴奋地跳了起来”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快乐和激动;而当他说“我沮丧地低下了头”时,我们就能体会到他的失落和不开心。
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不仅如此,品词析句还能让我们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细细品味文字,那么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想法。
同时,我们也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而且呀,品词析句还能培养我们的想象力。
每当我们读到一句描述景色的句子时,都可以在脑海中描绘出那幅美丽的画面。
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品词析句。
关键词:品词析句;深化情感;善用想像;巧设情境“品词析句”是语文的一个基本功,字意不清、词义不明、句意不通,一切素养便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还要从文本整体入手,弄清关键词句与文本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激活对文本整体的解读。
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不深入文本,充其量让学生交流读句子的感受;有的仅仅停留于形式,表面理解词语解释,而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词语”,没有把词语所包含的内涵与情感内化为学生“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品词析句不仅要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更应进一步体会其内涵,深刻性、表现力。
所谓的“品”、“析”,不仅是一种理解,而且是一项挖掘,更是一次赏析。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感悟内涵,明其义;品悟语言,体其味;赏悟意境,感其情;领悟表达,得其法。
一、有效品析,深化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孩子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所以要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必须做到“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1.表象重现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记忆图像。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言语——老师的导语,或者通过词——重点词语来使学生的表象重现,从而达到身如其境,情同身感的教学效果。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二者如亲人般的感情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出来,首先要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十三自然段的过渡句:“朋友告诉我,十几年来,“亲人”一词,学生知道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让学生读书体会从哪看出老人与海鸥是亲人?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虽然理解,但比较抽象。
品词析句的意义
品词析句的意义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呀!咱就来好好聊聊吧。
一、品词析句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只是粗略地看个大概,可能只能了解表面的意思。
但是通过品词析句,我们就能深入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动词可能就蕴含着很多信息。
就像“她轻轻地推开了门”,这个“推”字用得很巧妙,如果换成“撞”或者“拉”,整个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
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我们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如果能够学会品词析句,就可以借鉴别人的好词好句。
我们会知道什么样的词语搭配起来更生动,什么样的句式更能吸引人。
比如我们看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种比喻和拟人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就可以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而且在分析句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了解到如何让句子更有逻辑性,更通顺。
三、增强我们的语感
经常品词析句,我们会对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有更敏锐的感觉。
就像古诗词,那些优美的韵律和对仗工整的词句,都是通过品词析句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美妙。
我们会逐渐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对语言的热爱也会更加深厚。
四、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品词析句需要我们去思考词语的含义、句子的构成以及它们背后的深意。
这是一个锻炼我们思维的过程,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我们会更加细心和耐心,也会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概括性来讲,品词析句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不能小瞧它哦!。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汉语是世界上最深邃、最伟大的一种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
叶圣陶先生说:“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词不离文,文不离词。
毫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一、换词比较,品悟真情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在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持续地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
教学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意识。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
实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说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比照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比照,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水准得到逐步提升,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开国大典》是一片新闻通讯稿。
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
浅析语文教学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魔术棒一点,苹果变雪梨;魔术棒一指,小丑变公主;在童话世界中,神奇的魔术棒总是能制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惊喜就藏在字里行间,就看你的魔术棒能不能指到它。
1、利用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人说,人聪不聪明,只要看他的眼睛就行了。
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例1:老舍先生的《猫》第一段话中的关键词:古怪教学步骤:(1)任红卫老师抓住这一文眼先解释字典本意: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生疏罕见的。
(2)然后通过读第一段,边读边画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理解古怪一词,得出这是一只老实的猫,这是一只贪玩的猫,尽职这是一只尽职的猫,有些课文的关键词很明显,如课文《女娲补天》的;可怕。
课文《掌声》中的忧郁;等。
但更多的课文,关键词却隐藏在文章当中,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发现。
例2:《将相和》关键词:负荆请罪教学步骤:(1)出示负荆请罪的插图(2)简介负荆本意,追问什么是荆条(3)创设情境,假如荆条抽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廉颇负荆可以看出他很有诚意,用诚心诚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4)结合实际,你如果真要做错事能负荆请罪吗?但廉颇是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啊,再读,体会大将风范(5)引用赞廉颇的古诗赞廉颇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真是将军胸胆在,始留佳话后人看。
齐读,赞叹通过五步教学一个勇于改错的廉颇形象就凸现出来了2、引出暗词,柳暗花明又一村课文中,并不是所有的好词都能在书面表达出来。
有些语言是作者故意省略,有些词句则隐藏在文字的背后。
对于这些文中的暗词,我们更要具备一双慧眼,将它们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