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稿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_苏教版下面,我着重说一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课时二分为4个环节:环节一:复习导入,再现情形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2、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聂将军和日本小小姐发生了如何样的事?结果如何样?以此再现文章的要紧情形,让学生回忆起该篇课文的要紧内容。
环节二:品词析句,读中悟情1、学生自读2~5自然段,日本人民什么缘故称聂将军是“活菩萨”和“中日友谊的使者”?圈圈划划,做好批注。
2、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品味:尽管敌人残酷地杀害了我们许多同胞……决不能损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教师引发质疑:当时,中日是敌对的交战国,聂将军关怀日本小小姐,岂不是敌我不分?抓住“杀害,受害者,损害”引导学生体会侵华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头目挑起的,他们的罪行是不可宽恕的,但宽敞的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与中国人民一样,他们也差不多上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不能株连无辜,罪及小孩,从而感悟聂将军恩怨分明,宽仁大义。
学生感情读好这段话。
重点品味:第3自然段关怀孤女第一,请学生勾画出聂将军关怀、照管两个日本小小姐的语句,抓住“先抱起、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专门好”引导学生体会聂将军专门细心。
其次,扣住“慈爱、亲切地问、和气的说”请学生想象聂将军当时的模样并仿照他的语气和动作,具体明白得聂将军的和气可亲,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如此慈爱善良的聂将军使美穗子惊恐的心情平复下来。
然后,抓住“赶忙让警卫员给她找奶吃、然后,又拉过大一些的女孩、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聂将军的身份,引导学生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从而感悟正是聂将军的高尚品质使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最后,感情读好第3自然段。
重点品味:第4、5自然段送别孤女第一,扣住“然而”,结合“保证小孩的安全、把小孩交还她们的日本亲友”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聂将军决定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从而再次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宽广的胸怀。
其次,抓住|“框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小孩们路上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聂将军的细心周到。
夜雨寄北教案(优秀4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小学语文阅读心得体会五篇范文模板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阅读心得体会范文一一、精讲多读,读出情感在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单一地、无休止地讲述,讲了再讲,甚至反反复复,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要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自身位置与角色,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注重学习过程,不偏重结果,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看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和质疑问难。
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精讲,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完全让他们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更让他们亲身感受文中之情,而老师只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也就相应升华,教学效益明显事半功倍。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机会,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了解与理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应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适当配制优美的音乐、图片,让古诗、课本剧、甚至一些散文伴随这些更加让人陶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其特定环境中细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享受和陶醉,自然会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I美的寻觅品词析句“嚼乃出真滋味◎强亚兵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只有弄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真切的感悟与体会,就离不开对句子的细心揣摩品味与体会。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品词析句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以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读出文本的味道,嚼出真滋味。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
一、聚焦一词,盘活全文在语文教材中,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从这些关键词句入手,引领学生品析,仔细揣摩隐藏在这些词语背后的深意。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在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呢?“偷枣”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值得我暗暗钦佩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钦佩”一词入手,引领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刺猬偷食之“偷”与小偷偷盗之“偷”有着显然的区别,在这儿贬为褒用,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是为了表现刺猬寻食时的机警与机智,这样的刺猬谁看到都会喜爱。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偷”字就被作者赋予了特别的情感,学生也会在阅读中为刺猬的机警感到忍俊不禁,此时,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教学,简单明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印象深刻。
在语文教材中,鉴于一些关键词语与文本内容的密切联系,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新的突破口,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在《带刺的朋友》一课中,教师就是抓住关键词语“钦佩”,让学生从刺猬偷食之机警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这样引领学生们品析句子,既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又抓住了品析句子的有效突破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生活,真切体验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可以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嚼出文本语言的味道,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
品词析句悟写法拜读了吴忠豪教授的《如何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颇多!正如吴教授所言,“教学每篇课文,几乎都会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确如此。
而课堂上,我们往往止步于“通过品词品句,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追求的是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对照课标要求(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审视语文课堂,品词品句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因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通过品词品句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词语写好句子,追求的是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体悟”。
吴教授的一番话醍醐灌顶,以《抗日英雄杨靖宇》为例,谈谈我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的教学尝试。
1、紧扣中心,勾画句段上课伊始,从课题入手,紧扣“抗日英雄”关键字眼,质疑而入:从哪些描写中看到他是一位英雄?自主勾画,尝试写下发现。
2、品词品句,比较鉴赏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杨靖宇是英雄?在交流环节,孩子们分享了勾画的句子。
有描写人物语言、动作与神态的。
没有止步于找到句子说发现,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的方式,体会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如:杨靖宇挥动着两支匣子枪,左右开弓,边向敌人射击,边命令同志们向林子里撤。
通过减一减的方式,体会“挥动”“左右开弓”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对比读一读,加深体验。
交流人物语言过程中,将杨靖宇的话放在一起比较。
如:杨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断地说:“情况非常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我们不能无谓地死。
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
”杨靖宇深情地说。
抓住关键词“果断”与“深情”,探究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作用,从而学习描写人物语言的诀窍。
3、总结方法,能力提升语言的魅力在于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体会了细节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之后,相机出示练习进行实践。
回顾总结方法,提炼写作诀窍,并鼓励孩子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我正尝试着让“品词析句”由领悟其精神层面,向学习写作的实用层面转变,践行新课标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重心中去。
《匆匆》教学设计《匆匆》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匆匆》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匆匆》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学习,感悟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语言质朴有文采,表达感情通俗细致,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同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设计特色: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既是学生情感朗读,感悟交流的过程,又是学生展开联想跟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升华的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是“以读为本,读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特色。
教学目标:1、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时光是匆匆而过,稍纵即逝;感受作者珍惜时间,热爱时间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品读文章,使学生懂得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朱自清的材料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进入情境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曾留下了珍惜时间劝告世人的名句,使我们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今天有幸听到王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诵读质疑法: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声、乐、情中自主学习。
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词析句法:老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通过细心朗读,领读课文语言。
我认为王老师教学时有以下六点可取之处:一、语言优美,导入引人教学伊始,老师以“送别”为词眼,运用成段排比式的语言对“送别”做了精细到位地阐述,优秀、自然的导入既渲染了浓浓的离别之情,又给人自然、新颖之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
二、质疑读文,点明题眼在揭示文本后,老师立刻让学生读课文第二节,找到课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读文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于是老师通过反复多遍重复问题后学生找到了“依依惜别”这一词,老师又用到位的评价语点评“学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质疑读文,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读书时的目的性变明确了。
学生通过思考读前教师的问题,立刻抓住了第二节的关键字眼“依依惜别”,在读文时也较容易把握这种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品词析句,感悟真情王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节的“藏”字,提问藏着什么?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地一个字感受藏字背后李孟二人那份浓浓的情谊,从而感受人物的内心读好课文。
又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节,通过圈画重点字词“您”、“夫子”、“兄长”、“老师”、“请”等词,使学生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与敬仰之情。
四、想象补白,抒发情感写作训练是高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在设计重点段落第四节的教学环节时,陈老师根据本节最后一句“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天边……”句末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当时画面,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对好友倾述内心话语。
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
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
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
(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
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
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生思考发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
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
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创设情境,音乐渲染,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赏析教学目标:1.感受锡林郭勤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及富饶,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积累、使用语言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1.感受锡林郭勤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摘录并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能读得准确、流利,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直奔中心,理解过渡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请齐读课题。
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广阔而美丽欢腾的世界)2.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大草原的印象?3.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连接在一起,我们把它叫过渡句。
因为这句话独立成段,也能够叫过渡段。
(简笔画并板书:不但……还……)辅助板书:过渡句(段)[设计意图:学生初次接触过渡段,通过简笔画直观形象地理解过渡段,了解全文结构]二、品词析句,感悟草原的广阔与美丽1.我们首先跟作者细细欣赏草原的广阔与美丽,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哪句话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出示句子:蓝天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品词语:满眼绿色铺师:朝前看,一片绿,向后望,绿一片,往左望,绿油油的,往右望,还是满眼的绿,我们似乎站在一幅巨大的绿毯上,这绿毯一直铺向远方,铺到天边。
这草原真大呀!把这种感觉送进句子中,读!3.哪些句子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呢?4.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品读:野草(绿)①出示对比句,比较体会草之深;②创设情境,理解“没过十来岁的孩子”指导读出野草的“多”“深”“趣”。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桂花雨》是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几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一、成功之处:1.读中悟语读中悟情“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
我试图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
接着用同桌分角色读和师生分角色读的方式来引导。
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怎么乐坏了,学生入情境朗读,读好词语“使劲”,让孩子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
学生从使尽地摇到动情地读,真的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
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⒉整合教学资源,触发学生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摇花乐”到“思乡情”情感需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
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还补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烟愁》中的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阶梯状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那份思乡情。
二、不足之处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
2024年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精选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篇1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1、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
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
在教师引读时对“熊熊”等词进行解读,突出悲惨的景象。
2、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3、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
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篇2《女娲补天》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女娲补天是个艰辛的过程,课文中的第三个自然段重点叙述了女娲寻找五彩石时的不易。
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能够体现女娲寻找五彩石艰辛的词语进行品味、朗读。
学生找到了“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这几个关键的词语,并通过朗读时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了一点艰辛不易的感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朗读的技巧性太强了,情感性太弱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补白、想象是不是更能体现出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呢?比如“找啊找啊”她都到哪里去找了呢?最关键的是,由于我本身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导致我只注重了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而没有关注到引导学生感受女娲的不怕危险、无私奉献精神,注意了,但是关注的不够,做了,但是做得很肤浅,蜻蜓点水而已。
品词析句,感悟真挚情感西港路小学刘琳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解词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词人的情感,体验渴望的语言。
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比如说,在《生命,生命》这一课中,师:学习第一个事例:飞蛾扑火,找出令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感觉飞蛾很勇敢。
师:如果将文中的“极力”改为“用力”,“跃动”改为“鼓动”好不好?为什么?生:原文中的词语好,我觉得我要弄死一只飞蛾简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却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气可嘉!生:它不像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手,就干脆束手待毙!我觉得他还不如文章中的小飞蛾那般勇敢!至少搏一搏,小飞蛾却获得了生的希望。
品读词句,是感悟的有效策略。
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极力”和“用力”进行比较,“跃动”和“鼓动”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学生感悟到两组词含义的不同,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学生不仅有了感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对两组词的使用就能很好的把握住了。
2021年《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2021年《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1《普罗米修斯》是一篇神话故事,课文内容极其能够感动人心,感在其德,动在其情,为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主人公普罗米修斯那种不畏强权,为了人类幸福甘愿受苦的精神,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学生体情、感悟、抒臆。
一、抓字眼,落实语段教学。
在教学“受惩罚”这个语段时,抓住两个字来教学,第一个是“锁”的品读,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悬崖上,“锁”字我做足了__。
“锁”是整个语段的向心力,整个语段的支撑点,所以,我就紧紧围绕这个“锁”字,引导学生诵读文字,展开想象,提供画面,体验情景,感受到普罗米修斯遭受到巨大痛苦。
引导学生把厚书读薄,接着又让学生把薄书读厚。
文中是怎样地锁?死死地锁,还可说成怎样的锁?(紧紧地锁、牢牢地锁……)锁在哪里?锁得普罗米修斯怎么样?(既不能……也不能……)进行练笔。
第二是“啄”字,那只凶恶的鹫鹰,对着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一天又一天,不间断的啄食,这个“啄”字凝聚了这个语段的全部精神内涵,通过引读“白天——,可是一到晚上——”让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
二、注重想象的训练,突破难点。
在研读受“惩罚”这个语段时,我抓住了“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
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这句重点句子,让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还既不能,也不能。
”感悟“死死地锁”的痛苦场面。
通过这些特定时空的想象,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严厉惩罚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注重朗读,激发情感课堂中,我努力用自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一起朗读。
例如:在指导朗读,切身感受“啄”的无休止时,我激情引读为了让普罗米修斯遭受到无休止的痛苦,凶恶的鹫鹰就这样用它尖利的嘴巴,剥开普罗米修斯的肚皮,一口一口地啄食他的肝脏!第一天,(白天……可是一到晚上……)第二天……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又如:在指导朗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个语句时,我再次激情引读激情的话语,也激起了学生的情感。
理清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五年制十册《穷人》教学设
计
杨振兴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正> 《穷人》是五年制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教学这一课,可以采用“理清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的教学路子,把认识事物同发展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相结合,实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
一、理清线索教师在提示课题、交代时代背景之后,用十分投入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穷人》所描写的异国海边即渔家小屋的情境之中,去聆听海风的呼啸和波涛的轰鸣,去了解那发生在穷人们中间的感人故事。
而后提问学生:“《穷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重点写了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杨振兴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入情悟理引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J], 徐立群
2.层层深入情中悟理——《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J], 范艳云
3.悟情悟理悟文——《匆匆》教学设计 [J], 谢仲玲;谢晓燕
4.披文入情缘情悟理——《高粱情》教学设计与评析 [J], 雷天林
5.抓住予盾线索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信息重点突破——谈《鸿门宴》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J], 金传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第一篇范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经过认真揣摩和设计,我精心地执教了《女娲补天》这一课。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1.读中悟情贯穿始终第一部分采取指导学生朗读,师生配合配乐朗读渲染读出灾难的可怕;默读品味女娲补天,学生单独品读语句,配乐齐读读出女娲的艰辛;“读”始终贯穿,以读促悟。
2.品词析句重感悟3.多种策略激发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截取女娲补天的经典动画,感受神话的神奇,激发兴趣,为走进文本奠定基础。
课末让学生根据描述的语句和图片引导学生猜测神话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将阅读延伸到课下。
同时,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遗憾,有待改进:“女娲补天”的过程,运用多种策略感悟较充分,朗读略显不足,应让学生再充分地朗读。
第二篇范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女娲补天》教学反思遵化市东旧寨镇中学谢红妍2022年9月15日、16日我共用了两节课进行完《女娲补天》的教学。
当时设计导学案时本来设计的是一课时,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新接触的文言文,进行起来很慢,不顺手,所以用了两节课才完成。
在课堂上我做到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达标检测等模式。
但是学生对高效课堂刚刚接触,还不适应,不过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挣着抢着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七一班上第二课时时,一开始的检查复习浪费了时间,包括生字、词语解释。
在进行句子翻译环节时,由于学生课下没有预习好,导学案上很多学生没写完,一直在课上又让他们填写,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使这节课前松后紧,合作探究问题时有些仓促,当堂检测没有进行,最后小组总评价没有到位。
在小组打分环节,感觉打分太不均匀,有的组太多,有的组太少,如一组得了30分,七组才得了4分,对于不爱展示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激励,另外对自己的板书设计感觉不满意,有些繁琐。
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火红的枫叶》这篇课文选取了秋天里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物——火红的枫叶来描写秋天,本课不仅赞美了秋天的美丽,更是赞美了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要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进一步识字,理解词语。
如抓住重点段落第二、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走来走去、又找到、终于找到、拾起”等词让学生交流体会作者寻找枫叶的经过,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我”是非常认真、精心地在挑选枫叶。
另外抓住句子“它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
”让学生认读“朝霞”、“玫瑰”,联系生活体会两者的“红”,再从这两个“比”中体会到枫叶的“更红”。
这是从颜色方面来描写枫叶。
另外一个句子“它的样子也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则从枫叶的形状进行描写。
我通过让学生上台用自己张开的小手描画出枫叶的形式形象地体会枫叶像手掌这一特点。
接着师生共同小结前三个自然段“我”的态度与心情是“认真”、“惊喜”、“高兴”的,然后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通过提问:我为什么要那么用心地寻找枫叶?要最红最红的枫叶做什么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阅读兴趣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想象孩子在制作贺卡时的精心细致,引导学生体会“我”对老师的“热爱”。
本节课的教学,师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品味着文章字里行间的意味,在读中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老师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