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
- 格式:pdf
- 大小:316.33 KB
- 文档页数:2
一、被动锻炼:适用于偏瘫和瘫痪肌肉的病人,多采用摩法、操法及推摩。
①摩法:即摩擦法,让拇指或四肢指腹。
大鱼际、手掌、掌根紧贴病人皮肤来回直接摩动。
②推摩法:四肢并拢,拇指分开,全手掌面接触病人皮肤,沿淋巴结流动方向轻轻推动。
在按摩之后上下肢关节的各轴位进行被动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绕环等),先小关节,后大关节,从远端到进端,运动幅度逐渐加大,但勿超过关节的生理功能范围,以免造成损伤。
二、主动锻炼:病人病情好转,意识清醒可逐渐由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到步行训练逐步进行。
①坐位训练:病人意识好转后,坐位训练宜早期进行,坐位角度从30度开始逐步增加至80度,每次坐位事件从5分钟开始,每天增加5分钟,逐渐延长至30-60分钟,坐位次数从每天7次至多天2-3次。
②站立训练:扶杖站立,直到独立徒手站立,每天训练2次,每次25-20分钟。
③步行训练:可借助手杖,手杖在前患肢迈出,然后健肢跟上,每天训练25-20分钟。
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的重点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以下主要为该专家共识中涉及的主要康复措施。
1 意识障碍的康复措施(1)药物促醒治疗:创伤可导致神经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或缺血缺氧性损害(继发性损伤),具有神经保护及修复作用的药物治疗有助于促醒。
(2)高压氧治疗(HBO):对于生命体征稳定,颅内无活动性出血,无未处理的脑疝、脑室外引流,无严重肺损伤及脑脊液漏的重型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应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
(3)电刺激促醒治疗:对于生命体征稳定,颅内无活动性出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或心脏起搏器植入,无外伤后频发癫痫或有癫痫病史的重型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应早期应用电刺激促醒治疗方法。
深部脑电刺激(DBS)和脊髓电刺激(SCS)技术,具有微创、可调控的特点,对意识障碍的促醒治疗取得肯定的治疗效果。
(4)综合感觉刺激治疗:对于生命体征稳定,颅内无活动性出血患者应早期进行综合感觉刺激促醒治疗。
给予患者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刺激及关节挤压刺激等各种感觉传入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如选择播放患者曾经熟悉喜欢的音乐,并观察其面部表情、脉搏、呼吸等变化,从而了解患者对音乐的反应等方法。
(5)中医药针灸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施以醒脑开窍单药或组方,并配合针灸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帮助作用。
(6)对家属健康宣教: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不仅仅是只需要临床治疗和康复干预,家庭成员的适时参与也非常重要。
长期照顾者要充分了解与患者交流对于促醒的重要性,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并尊重患者的人格,同时积极向医务人员提供患者病前的兴趣、爱好等信息,从而为患者营造更适宜恢复的外部环境。
2 肺康复措施(1)被动肺康复技术(患者昏迷/植物状态/意识不配合状态):①气道清洁:帮助机械通气/带气管套管的重症患者排出分泌物。
通过手法、体位等途径增加吸气量和气体流速,反复几次,最后吸痰,增加气道的廓清。
颅脑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牵拉、电疗等,可改善肌肉张力、血液循环等,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
2.运动康复:包括康复运动、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帮助患者重新学会步行。
3.言语治疗:通过语音训练、语言训练、听力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和交流能力。
4.认知训练:针对患者的认知障碍进行训练,例如对时间、空间、记忆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
5.心理治疗:通过心理辅导、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促进康复。
6.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调节神经活动的药物等,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 1 -。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各项合并症,常见的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植物状态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疾病目前经过抢救后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抢救成功后的患者常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1 急性期性期康复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微抬下颌,双唇微开,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口、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应每日行气管切开护理2次;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吸痰护理 ,避免因为分泌物影响患者呼吸而导致并发症。
1.1良肢位摆放指导1.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为损伤引起了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出现功能紊乱,所以会表现为姿势异常。
异常的卧位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
所以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卧床姿势。
平卧时在两侧肩部和上臂下方垫软垫,保证充分前伸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两侧臂和大腿下方垫软垫,以免出现髋关节外旋。
足跟垫软垫,保持双足中立位。
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上肢伸展位不超过90°,患侧肩胛骨向前外伸,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曲位、踝关节放长枕上;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下肢屈曲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本卧位不适用脊髓损伤患者)1.2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每次训练前先按摩,以刺激功能活动、按摩时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先慢后快。
如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禁止开展上述操作。
1.3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如患者伴发感觉障碍,注意不要过度牵拉,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具有危害性大、后遗症多、治愈时间长等特点。
虽然康复是颅脑损伤恢复的有效方法,但在进
行康复前,应先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获得最佳
效果。
以下是一些颅脑损伤康复的指南:
个性化评估
在康复治疗之前,应进行个性化评估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康复需求。
评估可以涵盖以下方面:
- 如何评估认知、行为和情绪状况
- 如何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 如何评估社会和情感功能
康复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于颅脑损伤的恢复至关重要。
康复计划应涵盖以下方面:
- 体力训练,包括平衡、灵活性和肌肉力量训练
- 认知康复,包括记忆和注意力训练
- 语言和沟通,包括语言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
- 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厨艺、洗衣、自我护理等活动
- 职业康复,包括寻找工作或研究新技能
有效的康复
为了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康复治疗应该始终个性化
- 康复治疗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体能、认知、社会和情感功能
- 康复过程应该积极参与,不应该过分依赖治疗师
- 康复过程应该持久、耐心和最终目标导向
颅脑损伤康复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积极地参与康复过程并且坚持不懈,患者就可以慢慢实现恢复受损功能的目标。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入院方式、生命体征、既往史、手术史、家属史等评估患者脑功能情况、肢体运动功能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精神、心理和情感状况、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的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等。
二、护理措施1、体位:正确的体位是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预制痉挛、保持肢体良好功能的关键。
凡不能自行翻身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瘫痪下肢可穿防旋鞋,使肢体处于功能位。
2、关节活动:指导患者或家属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主动、被动的活动。
3、言语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应尽早开始,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给予鼓励和帮助,增强其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4、认知障碍康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指导,心理护理等。
三、健康指导要点1、早期康复介入为防止并发症、减少后遗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综合康复训练既要选择适当的运动疗法进行反复训练,又必须配合其他措施,如心理康复、生活护理、药物治疗等。
3、家庭共同参与,对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把康复训练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者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
4、定期随访,防止意外损伤训练,计划因人而异,定期门诊随访。
加强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教育,对减少颅脑损伤的发生十分重要。
四、注意事项患者有功能障碍时注意压疮的预防,行走训练及使用步行架时应有人陪同,防止跌倒。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颅脑损伤康复方案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的强烈冲击、挤压等,导致脑细胞破坏、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颅脑损伤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程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颅脑损伤康复方案。
1. 体力康复与肌肉锻炼颅脑损伤患者常因长期卧床、运动减少而导致肌肉萎缩、体力下降。
因此,体力康复与肌肉锻炼是颅脑损伤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从适量、适度的运动开始。
轻度运动可以包括普通的步行、伸展、弯曲等,中度运动则可以包括快走、慢跑和简单的器械锻炼等,重度运动则可以向高水平的颈部和肩部活动、力量训练等方向发展。
在肌肉锻炼方面,肌肉损伤和肌肉失去活力是颅脑损伤康复可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可以使用习惯性的鸟翼绷带(或叫一字鞋),能够有效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2. 认知功能锻炼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通常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康复治疗中,要加强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的训练。
认知功能锻炼的内容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空间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
训练方式可以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也可以是通过结构化训练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此外,电脑和手机上的大量应用软件也可以作为认知训练用的工具,可以让患者尝试不同的游戏和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认知功能。
3. 情感管理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期间,由于疾病的影响和身体能力的下降,经常会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一个良好的情感管理是康复治疗中必须强调的一方面。
情感管理可以通过沟通、娱乐、社交活动和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
通过与患者频密的交流和倾听,医生可以让患者分享他们的感受,并帮助他们寻找更好的出路。
此外,让患者进行一些简单且令人愉悦的娱乐活动,如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品质。
4. 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提升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通常也受到一定的削弱。
在康复期间,帮助患者提升社交和生活能力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颅脑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到外力撞击、挤压、振动等因素,导致颅骨或脑组织受到损伤。
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颅脑损伤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其受损的神经功能。
本文将介绍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
一、立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应该立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因为不同的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康复训练方案也应该因人而异。
个体化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针对患者的具体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目标和方案;根据患者的康复阶段和进展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案;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体质特点,个性化选择康复训练器材和器具;针对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
二、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神经功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方面。
1、神经功能训练神经功能训练是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具体包括感觉、平衡、协调、肌力、关节活动度和语言等方面的训练。
感觉训练:主要包括触觉、位置感、运动觉和振动感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触摸不同形状、大小、质地的物体,感受不同的温度和压力,让患者区分不同的重量和压力等。
平衡训练:主要包括单脚站立、踮起脚尖、足跟行走和颠球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站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上单脚站立,保持平衡;或者进行足跟行走等训练。
协调训练:主要包括手、眼、腿的协调和平衡能力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进行跳跃、跑步、快速转身、变换跑步方向等训练。
肌力训练:主要指让患者进行肌力锻炼,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
例如,让患者进行瑜伽、普拉提等锻炼。
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指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以保证关节的正常运动。
例如,让患者进行各种屈伸、旋转、伸展等运动。
语言训练:主要指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进行训练,以恢复其正常的语言功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
发表时间:2016-10-13T14:15:15.8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作者:胡玉红
[导读] 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长沙 410002
【摘要】总结了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由护士亲自协助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卧床训练、坐位训练、站立前准备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上下台阶练习。
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康复训练;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广泛颅骨骨折、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评分≤8分,昏迷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
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明显改变。
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的特点。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昏迷、肢体功能障碍或病情需要等卧床时间较长,如不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将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神经外科近年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护士亲自协助患者实施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共收住院重型颅脑损伤并伴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122例。
患者入院时症状凶险,均卧床休息,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其中男108例,女1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岁;手术治疗85例,非手术治疗37例。
平均住院天数为98天。
2 方法
患者均在接受神经外科治疗的同时,由护士亲自协助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在病情稳定以及非腰穿治疗6h之内,选择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原则上以不出现任何不适为度。
2.1心理护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以及功能恢复程度的厉害关系。
最好用本病区的病例进行说教,患者易于接受。
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焦虑、恐惧、消极、悲观的情绪,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
2.2康复训练方法
2.2.1 Ⅰ期:卧床训练患者入院的当天予肢体处于功能位。
如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关节下垫一小枕,使肩关节屈曲45°,上臂轻度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外展,足下垫软枕或足板托,踝关节保持背屈90°,以防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内外旋。
每2h翻身1次,配合按摩及被动活动上下肢体各关节,以不引起疼痛为度,可有效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及压疮等并发症。
语言训练也可以在此期间开始进行。
护士和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促进认知、记忆、分辨和理解。
对失语或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障碍者所教的内容应依据患者的兴趣,尽可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另外,让患者看电视、读书、听音乐等,给予听觉和视觉的刺激[1]。
2.2.2 Ⅱ期: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天抬高10°,如无头晕、恶心等其他不适,直至可坐起80°维持1个小时。
在坐位训练同时训练坐位平衡,如能背部不靠坐1h就可以让患者坐在床沿两足着地或踩在小凳子上,护士或家属扶住患者双肩,每次保持此姿势20min左右,每天3到4次,再过渡到护士或家属放手,患者自己扶床保持平衡坐位,直至患者能完全自行坐稳。
也可以让患者借助于床栏练习翻身、坐起等。
此期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指导患者联系握笔、进食、刷牙、梳头、洗脸、穿衣、脱衣、抬足、抬腿、伸腿等。
注意防止对患者“超保护”,即患者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由患者自己做,而不要由他人替代[2]。
当患者肌力达3级以上时进行站立前准备训练[3]。
2.2.3 Ⅲ期:站立前准备训练每天做3至5次,每次做10遍,做10天左右。
①第一步:患者坐在床沿,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在上肢支撑下身体慢慢地向左右倾斜。
②第二步:姿势同上,在上肢支撑下做躯干左右旋转运动。
③第三步:姿势同上,使头及身体尽量前屈,每次10~15s。
④第四步:姿势同上,护士或家属扶住患者两上肢肘部,患者两上肢在胸前交叉,患者使自己臀部略离床沿,身体稍前屈并向左右两侧做弯腰动作,每次5s。
⑤第五步:护士扶住患者两肘,使其臀部离床站立。
此期可协助患者练习从床移向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技巧动作[4] 。
2.2.4 Ⅳ期:站立训练训练时护士要注意患者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或过伸,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
否则对下一步的步行训练将带来不利。
每天练习10~20min,每天3~4次。
患者可在护士帮助下坐在椅子上或者床上,然后护士以两手支持患者两侧腰部,帮助患者由坐位起立至患者能自行站立再进行一下锻炼。
①靠墙站立:护士两手扶持患者双肩,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患者的手直至患者能自己靠墙站立。
②扶床站立:在患者独自靠墙站立的基础上,开始让患者扶床站立并逐渐放开手,不扶物而站立。
③平衡训练:两手扶床栏或桌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运动,再做左右弯腰动作,再交替提起两足,在手扶的情况下患者单独站立维持6s以上,再扶床开始做横向慢慢移步。
2.2.5 Ⅴ期:步行训练护士一手扶住患者的腰,一手拉住患者的手,两人先迈外侧下肢后迈内侧下肢,如患者向前迈步有困难时,可先原地踏步,逐渐慢慢练习行走,然后再练习独立行走,每次5~10米,并逐渐延长距离。
2.2.6 Ⅵ期:上下台阶练习患者手扶住楼梯栏杆,护士扶住其上下台阶,开始时不超过5个台阶,以后逐渐增加,并在护士在旁防护的情况下,逐渐独立练习上下台阶。
2.2.7 患者在以上康复训练中,如出现头晕、胸痛、发绀,运动后心率>110次/分,血压>200/100 mmHg,伴律不齐,运动后面色苍白出虚汗,明显疲乏无力,说明运动量过大[5],或者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可能为出现颅高压症状,应立即停止练习,并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
而且注意以后需减量练习或返回到上一期训练。
患者在以上康复训练时护士还需随时根据其心理需求进行适当心理指导,取得
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使患者能在良好的情绪下进行康复训练,这样对患者的照顾更全面、更到位。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重型颅脑损伤在病情危重期过后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残程度,使之尽早回归社会,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护理的主要目标。
我院神经外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规范的早期康复训练后,患者的卧床时间平均缩短了
2±0.54天,住院时间平均缩短了5±0.23天,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了15.3%,致残率下降了3.2%。
实践证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有效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雪娟,戴玉,朱江南.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328~2330.
[2] 陈莹.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59~4461.
[3] 牛家兰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0,31(3):278~279.
[4] 王丽娟,刘敏.69例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16):3347~3348.
[5] 荆满华.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0,16(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