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考研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考研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考研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考研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哈工大历年真题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共代谢:

2.双名法:由两个名字组成的命名方法,即一个物种的名字,是由它所属的属名后面加上种名形容词所组成的(属名+种名)

3.菌落: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由于单个细胞在局部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

4.细菌的特殊结构:指部分细菌所具有的可变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孢

5.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6.中体:细菌细胞质中的主要膜状结构,由细胞膜以最大量的褶皱内陷而形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物,常伸入细胞内

7.二次生长曲线:当大肠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大肠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而不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被利用完后才开始利用乳糖,大肠杆菌呈现二次生长现象

8.溶原性: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并不立即使细菌发生裂解,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在细菌染色质体的一定位置上,并与细菌的染色质体一道复制,随着细菌的分裂传给每个子代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的这一特性称为溶原性

9.温和型噬菌体: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不发生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型噬菌体。含有这种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胞称为溶源性细菌

10.裂解量:每个噬菌体增殖后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称为裂解量

11.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能力的微生物

12.生态位分离:是指在稳定的环境中,不同种群在同一生境长期共存时,必须有各自不同的(实际)生态位,从而避免种群间长期而又激烈的竞争,并有利于每

个种群在生境内进行有序的和有效的生存。

13.生物修复: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不仅(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存在于地表水中,而且更广泛地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中。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去除或消除环境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称为生物修复

14.生长因子:些微生物不能从普通的碳源、氮源物质合成,而只有通过外源供给才能满足机

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的和物质的输入、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6.CoA: 具巯基的辅酶,作为酰基的载体

17.质粒:质粒是指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于细胞质中,能自我复制,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所构成的遗传因子。其相对分子质量较细菌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

18.糖酵解: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脱氢)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可供机体生长的能量的过程,称为糖酵途径

19.无氧呼吸:以NO3-、SO4-、CO3-等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

有氧呼吸:以氧气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

20.发酵:呼吸是指底物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或电子不是直接与中间代谢产物相偶联,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最终交给有关无机物的氧化还原过程。发酵是以有机物氧化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过程

21.氧化磷酸化:物体通过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以维持体温外,大部分可以通过磷酸化作用转移至高能磷酸化合物ATP中,这种伴随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称为氧化磷酸化

22.呼吸链: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脱下来的氢原子,经过以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氢原子或电子的传递体系叫做呼吸链

23.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被还原为N2 或氮氧化物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少量ATP 生成。氨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态氮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24.灭菌、消毒与防腐:灭菌就是杀死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有芽孢的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等的孢子;消毒就是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就是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25.水华(赤潮):当水体排入大量含氮和磷的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则使蓝细菌过度繁殖,将水面覆盖并使水体形成各种不同色彩的现象,在淡水域称为:“水华”,在海水水域称为赤潮

26.代时:细胞分裂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菌体细胞分裂次数越多,世代时间越小,即生长速度越快

27.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定律):(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群不可能永久的共存)在一个稳定环境中,同一个生态位不能长时间被一个以上的安定种群同时占据和完全占据

28.生态位:每个种群受群落中生态因子限定的空间地位及其功能作用

29.顶级群落:随着生物演替逐渐趋于稳定,达到新的稳定群落形成,即达到顶级群落

30.巴斯德效应:

31.酶:酶是活细胞的组成成分,由活细胞自身合成的,并能够在细胞内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种催化剂,故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32.NAD:辅酶I,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存在于几乎一切细胞中,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可直接与底物脱氢过程相耦联,参与各种底物脱氢作用33.中心法则:分子遗传学研究指出,贮存DNA上的遗传信息是通过DNA的复制传给子代的,而通过RNA的中间作用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种关于DNA的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称为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

34.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扩增核酸序列从而得到多个核酸拷贝的技术

35.基因重组:指两个不同性状的生物细胞,其中一个生物细胞中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细胞中,并与这个细胞中的基因进行重新排列,称为基因重组

36.限制因子:对于一个特定的生境,在诸因子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在特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即该因子的改变将影响微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以及引起生物种群或群落的改变,这种因子可称为限制因子

37.遗传密码:mRNA上三个相联的核苷酸顺序决定一种氨基酸

38.操纵子:微生物的DNA上主要包括调节基因、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其中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总成为操纵子

39.裂解性噬菌体:病毒侵染寄主细胞后,能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这种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40.指示生物:一些生物对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物

41.酶的活性中心:蛋白质分子中,由必须基团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活性区域

42.同化容量:是指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同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3.限制因子:对于一个特定的生境,在诸因子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在特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即该因子的改变将影响微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以及引起生物种群或群落的改变,这种因子可称为限制因子

44.孢子与芽孢: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大多为无性繁殖方式,是由藻类、放线菌及霉菌等产生的生殖细胞;上述生物通过孢子生殖方式生殖。芽孢是某些细菌发育到某一生长阶段,在营养细胞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45.载体蛋白:位于膜上的蛋白质,它可以与营养物质法伤可逆性结合,起着“渡船”的作用,把物质从膜一侧运至另一侧,其本身并不发生变化

46.生态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及生境内生态因子的改变,而从一个群落类型转变成另一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定区域内群落的彼此替代

47.基因工程:是指用认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

48.生态幅:各生物体及其某一生理过程对限制因子所具有的耐性极限范围,称为生态幅

49.同型分裂:对于大多数细菌来说,分裂后的两个子细胞大小基本相同,两个子细胞大小不等的,则称为异型分裂

50.肽聚糖: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简写NAM)以及少量短肽链聚合而成的一个大分子复合体,形成多层网状结构

51.连续培养:就是在一个恒定容积的反应器中,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度流出培养物,从而在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这种方法可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

52.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基因突变,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某一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一般包括以下主要步骤:①出发菌株的选择;②诱变剂的选择;③诱变剂量的选择;

④突变体的筛选

53.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在有氧呼吸中,被氧化有机物脱下的质子和电子并不直接传递给氧,而是在多种酶及辅因子的作用下,依次传递,最终传递给氧原子,生成水,能量是在这一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传递体系又称呼吸链,辅酶NADH 和FADH2 为电子传递体,参与电子传递的各种辅因子称为电子中间传递体,O2 最终电子受体。呼吸链的分类:根据电

子传递体系中的第一电子受体(或受氢体),可将呼吸链分为NADH和FADH2 呼吸链

54.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当电子从NADH 和FADH2 经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的同时,伴有ADP的磷酸化生成ATP,这一生物氧化过程称为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电子(或氢)经NADH 呼吸链可产生3mol 的ATP,经FADH2 呼吸链可产生2mol 的ATP

55.内含颗粒:在许多细菌体内,常含有各种较大的颗粒物,大多系细胞储藏物,如异染粒、聚-羟基丁酸、肝糖、硫粒

56.核糖体:是细胞中的一种核糖核蛋白的颗粒状结构,由65%的核糖核酸(RNA)和35%的蛋白质组成,分散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57.异染颗粒: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因为它被蓝色染料(如甲烯蓝)染色后不呈蓝色而呈紫红色而得名,一般认为它可能是磷源和能源性贮藏物启示:细菌的聚磷现象为废水生物处理的除磷技术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58.内源呼吸: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主要利用外界供给的能源进行呼吸,叫外源性呼吸;同时,细胞内有机质也在不断更新,利用内部贮存的能源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称为内源性呼吸,常称做内源呼吸

59.放线菌: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更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因其菌落成放射状而得名

60.硫酸盐呼吸(异化型硫酸盐还原):在无氧条件下,以硫酸根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同理,有些细菌能够以有机物为供氢体,以硝酸盐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硝酸盐呼吸

61.基团转位: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参加,并且被运输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这种运输方式称为基团转位

62.一步生长曲线:将菌悬浮液进行特殊处理后,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接种在敏感性细菌琼脂培养基,通过固体培养基表面噬菌斑的多少,测试噬菌体增值的数目,把培养时间对噬菌斑数的坐标下左图,便绘制出了一步生长曲线,分为:潜伏期和突破期

63.巴氏消毒法:采用60-70℃的温度,将食品处理15-30分钟,以除去食品中的微生物,保持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64.煮沸消毒:将带消毒物品置于水中煮沸30min以上,可杀死细菌的所有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

65.调节基因:可以指导产生出阻遏蛋白的DNA片段

66.耐性定律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都存在最大和最小临界huo,在稳态条件下,当这种生态因子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收到损伤或不能生存

67.致育因子(F因子):是一种质粒,为环状DNA分子,能编码40-600中蛋白质

68.R因子:即抗药性因子,能编码的没能使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药物失效

69.降解质粒:能够指导降解复杂有机物的相关酶类的形成的环状DNA分子

70.酶的辅因子:对热稳定的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分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较疏松,可用透析等方法去除而是酶活性丧失的辅助因子,辅基:结合较紧密,不易用透析等方法去除的辅助因子

二、简答题

1.生物脱氮的原理?

答: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有机氮化合物的脱氨基作用,生成NH

3

硝化作用:在亚硝化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将NH

3转化为NO

3

-和NO

2

-;反硝化作用:在反硝化细菌

的作用下,将NO

3-和NO

2

转化为N

2

,进而达到生物脱氮的目的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答:在酶浓度不变的条件下,

1)低的底物浓度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随之急剧增加,并呈正比关系。

2)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增加的程度不再明显,并且不再成正比关系

3)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

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3. 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4. 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5. 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 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7. 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 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 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 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9.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 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11.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 科。 1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 门应用学科。 13. 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1. 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 细菌多数在1 y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 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 旋状最少。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 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 5. 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 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 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 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 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 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 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在染色过程中,细 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 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又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

Removed_2014年哈工大市政学院拟录取名单

新闻类型:公告发布时间:2014-3-18 15:32:09 发布人:admin 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 院(系)代码与名称: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姓名考试方式总成绩录取学科学位类别奖学金等级录取校区备注朱学武统考618.9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黄睿统考590.9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龙智云统考576.9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闫津赫统考553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杨浩统考548.1城市水资源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崔寒统考654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肖若楠统考630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王祥锟统考625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皮姗姗统考623.6微生物学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刘璐统考619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刘晴靓统考618.8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朱宏源统考613.8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齐珊珊统考597微生物学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王艺统考589.2微生物学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吴曲丽统考587.2微生物学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赵佳怡统考584.6微生物学学术型三等校本部 李西齐推免免试微生物学学术型 威海校区 武一奇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杨佳琦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鲍禹寰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颜仲达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吴限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闫博引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徐浩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二等校本部 黄壮松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晋艺欣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靳倩倩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李琢宇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赵健慧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王一然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尹航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郑晨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刘伟利推免免试市政工程学术型一等校本部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试卷2004(哈工大)答案

2004年秋季污染控制微生物试题A答案 一、填空(0.5分×40) 1.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这些微小生物通常不能被(肉眼)直接分辨,而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微生物具有多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强度高)、(适应能力强,易于培养)、(易变异)等方面。 3.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一系列的连续步骤。 4.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及(内含物)等。有些细菌还可能有(荚膜)、(芽孢)和(鞭毛)等特殊结构。 5. 革兰氏染色法为(复)染色法,其主要步骤是: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最后以(复染液——沙黄或蕃红)复染。凡呈紫色者,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凡呈红色者,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6.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产酸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二、术语解释(3分×8) 1.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后并不总是呈现裂解反应。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细菌不发生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这种反应称为溶原性反应,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2. 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3.质粒:质粒是指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于细胞质中,能自我复制,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所构成的遗传因子。其相对分子质量较细菌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 4. 选择培养基:根据所要筛选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而配制的,只适合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环境工程1001 冯振山 2010011385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人口膨胀和物种灭绝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 自然环境污染 一、水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 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 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 m。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66 微克/3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08真题—污染控制微生物

一、 二、名词解释(2分×10) 1.氧化磷酸化 2.孢子与孢芽 3.裂解量 4.无氧呼吸 5.载体蛋白 6.生态演替 7.基因工程 8.生态幅 9.呼吸与发酵 10.同型分裂 二、填空(20×1) 1.放线菌的孢子繁殖方式有()() () 2.病毒的化学组成()() 3.微生物在自然界碳素循环中的作用是()和 () 4.米门方程的推导依据是() 5.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中甲酚紫的作用是() 6.EMP途径的产物是()()() 7.根据碳源的不同将微生物分为()()

8. ()()和结构基因构成构成操纵子 9.根据()()()实验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三、单选() 1.细菌形成荚膜在()期(答案C.稳定期) 2.检验水中病毒的方法()(答案B.蚀斑检 验法) 3.产甲烷菌能将哪些物质转化为甲烷(答案B.一碳有 机物) 4.使蛋白质变性导致酶促反应速度下降的因素是 C.温度 D.抑制剂 5.下列哪项不是芽胞的作用 A.繁殖B.休眠 四.简答(10×5)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2.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关系 3.为何湿热灭菌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4.解释由于反硝化作用引起二沉池沉淀效果变差的原因 5.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在输水管线中的危害 6. 赤潮的微生物学原理

7.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8.配置培养基基本原则 9.举例说明在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 10.诱变育种主要过程 五.实验 1.利用比浊法及活菌计数法均能测得细菌的生长曲线,两者有何异同 2.怎样筛选出目标微生物 六.论述10 描述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和指导作用 七.综述25 分析A/O工艺中有机污染物在系统内的转化规律 08真题手写版(根据老师上课记录)

哈工大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复习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复习总结 第一章总论 1. 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 污水的物理性质及指标(化学性质) 氮的种类,凯氏氮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降解过程示意图 污水中的生物性质及指标 2. 城市污水处理的完整步骤及各部分作用; 无机砂石有机悬浮物生物处理活性污泥 防止污泥腐败 3. 高温废水对水体危害; ①降低饱和溶解氧; ②提高生化反应速率,耗氧量增大,总溶氧量减少; ③水体细菌繁殖速度加快,影响水体卫生; ④加速藻类繁殖与富营养化进程。 4. 富营养化的危害; ①藻类种类减少,个体数量上升; ②藻类过度繁殖使DO变化过度; ③大量藻类影响大气复氧; 总之,富营养化是湖泊衰亡的一种表现。 5. 固体物质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悬浮固体(SS)、胶体、溶解固体(DS。 其中悬浮固体分为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固定性悬浮固体(FSS。 6. BOD测定不足及COD测定的优缺点; (1)BOD是生化需氧量,反映了水体中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含量。缺点有: ①测定时间需5d,比较长,难以指导生产实践; ②如果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较高,BOD测定的结果误差较大; ③某些工业废水不含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者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测 定结果。 (2)COD是化学需氧量,在酸性条件下利用重铬酸钾做氧化剂氧化有机物。 优点:①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②测定时间短,仅需数小时;③不受水质的限制;缺点:

①不能像BOD那样反映出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的量,无法直接从卫生学角度阐明水体污染程度; ②污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消耗氧,可能造成误差。 7. BOD/COD称为可生化性指标,作为是否采用生化处理的标准。其中BOD/COD>0.3时,认 为可采用生化处理法。 8. 水质比较稳定地污水中,BOD5 COD TOD TOC大小:ThOD > TOD> COD> BOD5> TOC 9. 凯氏氮(KN)包括有机氮、氨氮。 氨氮在水中存在形式有游离氨(NH)和离子状态铵盐(Nhf)。氨化过程与消化过程 第二章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 1?做出污水排放对河流DO及BOD的影响曲线并解释; (1)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亏氧速率 与BOD成正比;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溶入水中,使DO逐步恢复,复氧速率与亏氧量呈正比。故DO变化成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曲线。 (2)污水排放口处BOD急剧增加,在后段由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等得到去除,降解速率与BOD呈正比,故曲线逐步下降,直至恢复到背景值。 2. 氧垂曲线方程及参数意义; D t k l L o(10 klt 10 5) D0 10 k2t k2 k1 其中D、D ——0时刻、t时刻河流中的亏氧量; --- 有机物总量; k1、k2――耗氧速率常数、复氧速率常数; 工程意义:①用于分析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动态,推求河流的自净过程及其环境容量,进而确定可排入河水的有机物最大限量;②推算确定最大缺氧点的位置和到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试题

季污染控制微生物试题C 一、填空(0.5分×30) 1.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 2.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释放)等连续几个阶段。 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比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和(薄膜过滤计数)法等。 4. 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包括(转化)、(接合)和(转导)。 5.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产酸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6. 组成RNA的碱基包括(A )、(G )、(C )和(U )等四种。 7. 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常见的产酸发酵类型有(乙醇型发酵)、(丙酸型发酵)和(丁酸型发酵)等三种。 二、术语解释(2分×10) 1. 异染粒:又称捩转菌素,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具有较强的嗜碱性或嗜中性。因为它被蓝色染料(如甲烯蓝)染色后不呈蓝色而呈紫红色而得名。一般认为它可能是磷源和能源性贮藏物。 2. 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3.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用的营养基质,叫做培养基。它是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由于各种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也很多。为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针对微生物不同的营养类型,满足特定的生长条件,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4. 固有酶与适应酶:微生物生活过程中分泌的,与其作用底物存在与否无关的酶称为固有酶;一般情况下并不表达,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分泌的酶称为适应酶。 5. 呼吸链:在有氧呼吸中,被氧化有机物脱下的质子和电子并不直接传递给氧,而是在多种酶及辅因子的作用下,依次传递,最终传递给氧原子,生成水,能量是在这一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传递体系又称呼吸链,辅酶NADH和FADH2为电子传递体,参与电子传递的各种辅因子称为电子中间传递体,O2最终电子受体。 6.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种群受群落中生态因子限定的空间地位及其功能作用。 7. 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可以观测到的,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测定的性质和形状。 8.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在接纳了一定量的污染物后,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的现象。 9.Hfr菌株:雄性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根据F因子在细菌细胞中的存在状态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有些细菌含有游离的F因子,这些细菌称为F+菌株;另一些细菌所含F因子可以开环,并整合在细胞核的DNA上,由于这种雄性菌株与F-菌株的重组率极高,所以称为高频重组菌株,即Hfr菌株。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ANSHUN UNIVERSITY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课论文 题 目: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院 别: 特殊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特殊教育2013级 学生姓名: 张源平 学号: 201306034016 指导教师: 冯开禹 职称: 教授 起讫日期: 2014.3~ 2014.6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专业:特殊教育学号:201306034016 姓名:张源平 摘要 当人类使用火,开始农业耕作,人类对自然的施加影响便开始了。环境问题起源于史前时期,然而,掀起了第一次环境浪潮的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干预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因之空前繁荣。但是,现在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使其难以恢复和再生;急剧增加排向环境的有害、有毒废物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这正如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加卡逊(R.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描述的那样。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产值的发展模式,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建立在资源废墟上的文明正面临危难。当我们拥有主宰地球的能力并用以进行自毁家园的畸形发展时,不堪重负的地球生态环境总是报之以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并唤起人类应有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环境污染资源工业生产环境意识解决措施

总论 1.1绪论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是人们迄今发现存在智能生物的唯一天体。地球自然条件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江河湖海中有丰富的水;阳光照射大地,源源不断地供给生物所需的能量;地表上覆盖着一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的基地;大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氧和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高空有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人类正是在地球特定的环境中,经过漫长的进化,才得以产生、繁衍和发展,并创造了日益灿烂的文明。 人类出现的时间虽然比地球上其他生物晚得多,但依靠自己不断发展的智慧,俨然成了地球的主宰。人类以环境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通过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创造财富,使环境在某些方面按人类的意志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20世纪中叶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加速了物质财富的创造。但是,人类在建设工业文明的同时,却使发展的方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滥用自然资源以满足消费欲望;急功近利地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对环境的长远影响。造成的结果是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如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原减少、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变薄、酸雨增多……。环境的恶化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对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进行深刻反思。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 人类怎样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科学命题。这一命题的解决,涉及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如经济、法律、文化、道德;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管理学。但是我们要说,保护环境和资源是每个地球公民都应具有的意识和不容推辞的义务。正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所指出的:“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

全国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情况分析

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班级:环科0912 学号: 0920207231 姓名:吴颖 2011年7月5日

全国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情况分析 ——东北地区部分院校专业情况分析 鉴于本专业第四学期的实践认识课程要求,我们特成立调查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对中国各区域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小组成员及其研究区域情况如下表: 1、我们研究环境科学专业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环境科学的研究目的等等,以便于我们从理论上有一个总体的认知,以下是对这些问题比较详尽确切地解释: 1.1、环境科学概念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 1.2、环境科学专业设置背景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里重大的研究课题。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环境科学专业,直到2009年,全国有214所高校设立环境科学专业。 1.3、环境科学知识体系 分五个知识领域,分别为: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验与实践。其中每个领域又包含若干课程。

1.4、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内容 探索全球范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 1.5、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目的 为维护环境质量、制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制定环境规划、环境政策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依据。 2、全国高校分布情况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设立了环境科学专业。但地区分布十分明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华东地区占到了全国环境科学专业总数的33%,华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分别为18%、14%、13%、11%。而在华东地区中江苏和浙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8%和7%,是设有环境科学专业最多的两个省。 3、环境科学专业现状:数量变化

污染控制微生物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微生物?微生物有何特点? 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通称。微生物类群十分复杂,其中包括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细胞的细菌和蓝细菌,属于真菌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 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特点。 2、何谓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二者有何区别? 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仅有一个核物质高度集中的核区,不具核膜,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不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为微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反之,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微生物称为真核微生物。 3、概述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a、在给水工程中的应用 水中往往存在致突变污染物,这些物质可以利用微生物检测出来。另外,藻类大量滋生时会堵塞给水厂的滤池,并会使水中带有异味和增加水的色度和浊度等,因此,在给水工程中应尽可能出去这些微生物,以提供符合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同时,也可利用工程菌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来消除水中的微量有机物;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絮凝剂,取代无机和有机絮凝剂,以进一步提高水质、 b、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可以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使之矿化且使水中的重金属得以适当转化。另外,在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c、在土壤净化中的作用

哈工大环境工程考研

2016哈工大环境工程考研经验 先说说我的初试成绩吧,政治73英语76数二96污染控制微生物110。 首先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涉及到考研最初的问题应该是院校选择和转专业与否。在这个问题上的的经验属于个例,因为我本身对本科所学专业虽无执念但也没有厌恶挑剔之情,毕竟学了四年,在此领域的认知绝对比其他方面要清晰一些的,所以就没有涉及到专业选择问题。然后是学校,哈工大在环境领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仅次于清华,而且这还只是官方说法,可能在某些工程领域二者是不相上下的,再加上促使我做了这个决定的更重要因素,那就是工大情怀,听起来可能有些玄乎,但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或者说三中人,工大在我心中的地位绝对无可撼动,可以说它象征着荣誉,象征着成功。所以对我个人而言,院校和专业选择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从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几乎就没有变动过。 因为本身并不很善交际,所以并不认识什么本科学校直系学长学姐,所以考研之初的一些信息和方向大多是通过网页或各大论坛得到的,因此在考上之后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历,希望可以帮到一些人。可能条理不是很清晰,就想到哪说哪了。 心态方面,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既然大家都能上本科并且有了考研的意愿,那么大家在智商方面的差距绝对微乎其微,绝对会有,但不重要。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一心一意,要考研,就一门心思准备,这并不是让你没日没夜拼死拼活,而是你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不能想着考不上我还可以找工作,还可以考公务员,不能因为旁边的同学到处投简历而蠢蠢欲动,不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灰心丧气,这是你自己选择疯惹方向,天道酬勤,只有你做到问心无愧,那么结局,绝不会是悲剧。我个人来说,并不聪明,本科是在江西的一所211,班级四十人可以排到二十左右,大学前两年也是追剧逃课,我个人认为我最大的优势就是自从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动摇过,每天六点半起十点回宿舍,最后那一个月腰实在疼得不行,有一天忽然想到,天啊我已经一个月都没有睡过懒觉了,然后就开始哭,第二天空出了一上午,虽然仍然是七点钟就醒了,躺到九点跟闺蜜去吃了好吃的,然后继续复习。就是这样,累,肯定的;怀疑自己,肯定的,重要的是,你要有坚定如信仰般的信念,哭过之后,休息之后,我们继续向前。 还有就是,我明白大家刚开始准备都是想着要获得第一手信息的,但是像考数几、专业课用什么书这样的问题就不要问你的学长学姐了,毕竟大家都不会喜欢一味想要不劳而获假手于人的人的,所以,能百度到的东西尽量别问人。 说说各科的复习状况吧。 数学 这是苦恼的一科,从小到大数学就不好,相信很多女孩子都是这样。我是从四月份开始准备数学的,那时候每天基本只看数学和抽出一两个小时看看专业课。开始是看的同济版的教材,大概五月多快六月才看完教材做全书,加上听视频课,其实后来回过头来想教材其实是可以不看的,张宇的基础课把你需要了解的内容解释的非常清晰,还可以避免自己纠结走弯路。然后说说老师的选择吧,因为这个问题我当时纠结了非常之久。我是看了各种分析贴之后先选择了张宇是基础视频课,条理清晰,框架性强,他更注重理论的构建,轻套路,或者说不提倡套路,一切从原理出发。尤其是张宇的线代,条理之清晰简直一绝。书的话我开始是用的李永乐复习全书,是在看完教材之后直接做的,大概做了有四十页实在吃不消,又转战张宇十八讲,不知道是心理因素还是怎样,可能觉得如果这本书也不合适的话那我就完蛋了,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自然环境污染 1、水污染 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三门峡市以黄河为水源,由于受市区污水排放的影响,源水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三氮”含量严重超标,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近年污染也明显加重,90年代的水质监测表明,氯化物、硫酸盐、化学耗氧量、“三氮”含量显著高于80年代。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也存在一定问题,全国水质普查全项合格率很低,约在10%。我国目前还有1.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卫生条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南方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村饮用沟塘水、河水,其“三氮”含量高,与上消化道瘤高发密切相关。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2、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

12年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12年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12年考研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参考书及目录 《环境化学》 内容提要《环境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八章,包括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为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增添了反映近年环境科学领域新发展且应用性较强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即“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内容的介绍和讨论。《环境化学(第2版)》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化学 一、环境问题 二、环境化学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二、大气层的结构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辐射逆温层 二、大气稳定度 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 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四、氮氧化物的转化 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六、光化学烟雾 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八、酸性降水 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50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程度在加剧,北京成了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水环境污染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某些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据我国专家偏保守的估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占我国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9%左右。国外有的报道称,中国正在成为“公害大国”。 1.1城市环境污染态势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城市尘污染。据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个城市的监测资料表明,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分别在200~550μg/m3范围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标准60~90μg/m3约3~9倍,这5个城市全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北京是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危害十分严重。除西南、华南酸雨区之外,近年来又逐渐形成了以长沙、南昌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以厦门、上海为代表的华东沿海酸雨区和以青岛为代表的北方酸雨区。

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3.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4.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5.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7.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9.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 11.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1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13.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第二章 1.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细菌多数在1μ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 旋状最少。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 5.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特征以及问题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在世纪之初,我们来讨论有关健康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现在的许多疾病可以认为是人类对迅速改变的环境适应性的失调。过去人类为了生存所获得的适应性,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挑战。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 1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1.1大气卫生状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民用煤量的加大,大气卫生质量开始下降,引起卫生界的重视并开展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城市冬季T(总混悬微粒)、CO日均浓度普遍超标,NO2浓度较低,呈典型燃煤型污染。 80年代以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河北省防疫站在承德市1983~1986年的冬季空气监测中,SO2、T出现3.7mg/m3、3.09mg/m3的高浓度,已达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水平。环监所1981~1992年参加的《全球监测系统—全国五大城市大气监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五城市T年均值全部超标,污染水平在参加国际监测网城市中属最重之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向燃煤和汽车废气并存的混合型转化。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PM2.5)极易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的呼吸道深部而引起更大的危害,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后汽车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苯系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大气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1.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如果室内大量使用木质人造板、涂料、粘合剂和各种塑料制品,这些材料会释放出甲醛和各种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对室内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100多个装修后的家庭或单位检测,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超标率高达92%。为控制空气污染,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卫生部、质检总局、环保局于2002年联合发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评价和装修材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3水体卫生状况我国大部分江、河、湖及水库等地面水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有的已造成严重危害。三门峡市以黄河为水源,由于受市区污水排放的影响,源水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藻类大量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