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 课后习题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12年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12年考研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参考书及目录《环境化学》内容提要《环境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八章,包括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
为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增添了反映近年环境科学领域新发展且应用性较强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即“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内容的介绍和讨论。
《环境化学(第2版)》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二、环境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一、大气的主要成分二、大气层的结构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一、辐射逆温层二、大气稳定度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一、自由基化学基础二、光化学反应基础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四、氮氧化物的转化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六、光化学烟雾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八、酸性降水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第四节大气颗粒物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三、溶解和沉淀四、氧化还原五、配合作用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分配作用二、挥发作用三、水解作用四、光解作用五、生物降解作用第四节水质模型一、氧平衡模型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三、土壤吸附性四、土壤酸碱性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第二节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二、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生物膜的结构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一、吸收二、分布三、排泄四、蓄积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一、生物富集二、生物放大三、生物积累第四节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中的酶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七、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第五节污染物质的毒性一、毒物二、毒物的毒性三、毒物的联合作用四、毒作用的过程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第六节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一、概述二、Hansch分析法三、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四、量化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五、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第一节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的传输第二节重金属元素一、汞二、镉三、铬四、砷第三节有机污染物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有机卤代物三、多环芳烃四、表面活性剂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第一节微生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三、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四、生物修复的优缺点第二节植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三、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第三节化学氧化技术一、概述二、高锰酸钾氧化法三、臭氧氧化技术四、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第四节电动力学修复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三、联用技术第五节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一、概述二、Fe—PRB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一节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一、绿色化学的诞生二、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第二节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一、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特点二、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三、工业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绿色化学的应用一、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二、绿色化学的应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内容简介本书除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知识外,还叙述了难降解物质的降解与转化规律、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新工艺、新技术及生物修复等方面内容,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污染控制微生物课后题答案(第十五章生物修复技术)第十五章生物修复技术1、什么是生物修复?同物理、化学方法相比有什么优缺点?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去除或消除环境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者自发进行的过程,称为生物修复。
优点:费用低;环境影响小;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浓度;处理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缺点:微生物不能降解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生物修复需要具体考察;生物修复只能降解特定物质;微生物活性受温度和其他环境条件影响。
2、生物修复受哪些因素影响?微生物营养盐、电子受体(氧、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和无机物)、共代谢基质、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污染现场和土壤的特性。
3、土壤的生物修复有哪些方法?原位处理法:在受污染地区直接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不需要将土壤挖出和运输。
一般利用土著微生物处理,有时也加入经过驯化和培养的微生物以加速处理。
适用于处理污染时间较长、状况已基本稳定的地区或者受污染面积较大的地区。
具体方式包括生物通风、地耕处理等异位处理包括挖掘堆置处理、反应器处理、堆肥法。
挖掘堆置处理法是将受污染的土壤从污染地区挖掘起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广大的地域扩散,将土壤运输到一个经过各种工程准备的地点堆放,形成上升的斜坡,并在此进行生物修复的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再运回原地。
反应器处理法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掘起来,与水混合后,在接种了微生物的反应器内进行处理,其工艺类似于污水生物处理法。
堆肥法是将污染土壤和水、营养物、泥炭、稻草和动植物肥料混合后,使用机械或压气系统充氧,同时加石灰调节PH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处理,大部分污染物被降解,标志堆肥完成。
4、地下水生物修复有哪些方法?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原位处理法、物理阻拦、地上处理等方法。
物理阻拦是指使用暂时的物理屏障以减缓并阻滞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进一步迁移。
地上处理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从地下水层中抽取出来,然后在地面上用一种或多种工艺处理之后,再将水注入底层。
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复习总结第一章总论1. 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
污水的物理性质及指标(化学性质)氮的种类,凯氏氮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降解过程示意图污水中的生物性质及指标2. 城市污水处理的完整步骤及各部分作用;无机砂石有机悬浮物生物处理活性污泥防止污泥腐败3. 高温废水对水体危害;①降低饱和溶解氧;②提高生化反应速率,耗氧量增大,总溶氧量减少;③水体细菌繁殖速度加快,影响水体卫生;④加速藻类繁殖与富营养化进程。
4. 富营养化的危害;①藻类种类减少,个体数量上升;②藻类过度繁殖使DO变化过度;③大量藻类影响大气复氧;总之,富营养化是湖泊衰亡的一种表现。
5. 固体物质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悬浮固体(SS)、胶体、溶解固体(DS。
其中悬浮固体分为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固定性悬浮固体(FSS。
6. BOD测定不足及COD测定的优缺点;(1)BOD是生化需氧量,反映了水体中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含量。
缺点有:①测定时间需5d,比较长,难以指导生产实践;②如果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较高,BOD测定的结果误差较大;③某些工业废水不含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者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测定结果。
(2)COD是化学需氧量,在酸性条件下利用重铬酸钾做氧化剂氧化有机物。
优点:①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②测定时间短,仅需数小时;③不受水质的限制;缺点:①不能像BOD那样反映出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的量,无法直接从卫生学角度阐明水体污染程度;②污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消耗氧,可能造成误差。
7. BOD/COD称为可生化性指标,作为是否采用生化处理的标准。
其中BOD/COD>0.3时,认为可采用生化处理法。
8. 水质比较稳定地污水中,BOD5 COD TOD TOC大小:ThOD > TOD> COD> BOD5> TOC9. 凯氏氮(KN)包括有机氮、氨氮。
目 录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2014哈工大环境工程考研专业课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回忆版)2013哈工大环境工程考研专业课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回忆版)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4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4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TCA循环2、基因工程3、米氏方程4、菌胶团5、竞争排斥原理6、水体自净7、基团转位8、水华9、生态位宽度 10、限制因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细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2、氧化还原酶包括( )和( )两种3、细菌细胞壁内层壁的成分为( ),外层壁的成分是( )4、细菌代时最稳定的时期是( )5、常用的湿热灭菌法有( )、( )和( )6、硝化细菌能利用的碳源是( )7、细菌的营养物质有( )、( )、( )和( )8、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产能方式有( )和( )9、分离细菌常用的方法有( )、( )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1、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原理2、抑制剂降低酶促反映速率的原理3、说出放线菌产生孢子的两种方式4、分析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哪个更剧烈5、说出细菌形状的表达规律6、活性污泥进入内源呼吸期的原因7、废水中污染物经处理的去向8、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和功能9、溶解氧对曝气池中污染物的去除有什么影响10、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四、实验题(15分)筛选出用于石油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菌剂五、论述题(10分)分析微生物为什么先降解结构简单的有机物六、综述题(25分)讨论地表水中外源污染物可能的来源及生物防控措施。
(完整版)污染控制微⽣物课后题答案第⼀章绪论1、何谓微⽣物?微⽣物有何特点?微⽣物⼀词并⾮⽣物分类学上的专⽤名词,⽽是指所有形体微⼩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电⼦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物的通称。
微⽣物类群⼗分复杂,其中包括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细胞的细菌和蓝细菌,属于真菌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和原⽣动物、后⽣动物等。
微⽣物具有个体微⼩,分布⼴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特点。
2、何谓原核微⽣物和真核微⽣物?⼆者有何区别?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仅有⼀个核物质⾼度集中的核区,不具核膜,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不进⾏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为微⽣物称为原核微⽣物。
反之,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有⾼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尔基体),进⾏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微⽣物称为真核微⽣物。
3、概述微⽣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作⽤。
a、在给⽔⼯程中的应⽤⽔中往往存在致突变污染物,这些物质可以利⽤微⽣物检测出来。
另外,藻类⼤量滋⽣时会堵塞给⽔⼚的滤池,并会使⽔中带有异味和增加⽔的⾊度和浊度等,因此,在给⽔⼯程中应尽可能出去这些微⽣物,以提供符合标准的⽣活饮⽤⽔和⼯业⽣产⽤⽔。
同时,也可利⽤⼯程菌形成固定化⽣物活性炭,来消除⽔中的微量有机物;利⽤微⽣物⽣产⽣物絮凝剂,取代⽆机和有机絮凝剂,以进⼀步提⾼⽔质、b、在排⽔⼯程中的应⽤可以利⽤各种微⽣物的分解作⽤,对废⽔中的污染物进⾏降解和转化,使之矿化且使⽔中的重⾦属得以适当转化。
另外,在受污染⽔体的⽣物修复技术中,微⽣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c、在⼟壤净化中的作⽤⼟壤环境⽇益恶化,被我污染的⼟壤通过对地下⽔和地表⽔形成⼆次污染和经⼟壤-植物系统由⾷物链进⼊⼈体,直接危及⼈体健康。
2014哈工大环境工程考研专业课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20,每题2分)
1.鉴别培养基
2.连续培养
3.生态平衡
4.顶级群落
5.PCR
6.生态位
7.呼吸链
8.辅酶
9.高斯原理10.氨化作用
二、填空题(20,每空一分)
1.藻类生活所用的碳源(),能源()
2.植物性病毒和噬菌体的核酸分别是(),()
3.实验室用温度杀菌和消毒的方法有(),(),(),()
4.米门方程式的表达式:()
5.异养型微生物在整个生态循环中的作用是()
6.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7.细菌的全数计数法有(),(),()
8.一对氢分别可与一分子的NADH和FADH生成(),()ATP
9.在分类上,细菌属于()界,酵母菌属于()界,剑水蚤属于()界
三、简答题(60分)
1.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抑制的作用机理
2.活性污泥的那个阶段对于处理废水是有利的
3.简述水体自净的作用机理
4.举例说明互生作用
5.细菌生长曲线在迟缓期有什么特点
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7.淀粉的分解代谢途径
8.为什么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碳氮比要比好氧工艺高
9.促进扩散及其特点
10.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及其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四、试验(15)
划线分离纯化培养细菌的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五、论述题(10)
简述生物量对废水处理生态系统的效能与作用
六、综述题(25)
用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和微生物生理学原理解释说明驯化能够提高生物性能。
第十一章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主要微生物类群1、以活性污泥为例、叙述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絮凝作用: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细菌常以絮凝体形式存在。
废水进入生物反应池后,废水中的产荚膜细菌可分泌粘液性物质,并相互粘连成菌胶团,菌胶团又粘连在一起,絮凝成活性污泥。
吸附作用:活性污泥表面附有的粘性物质对废水中的有机物颗粒、胶体物质有较强吸附能力,而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很小。
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也可被活性污泥吸附。
吸附的速度在初期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度越来越小。
颗粒的和胶体的有机污染物一旦粘附于活性污泥,即可通过固液分离的方法将这些污染物从废水中清除出去。
氧化作用:被活性污泥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在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可溶性的有机小分子物质,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微生物细胞内。
这些被吸收到细胞内的物质,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被氧化为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等,并释放出能量;与此同时,微生物利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合成细胞物质。
在此过程中微生物不断繁殖,有机物也就不断地被氧化分解。
沉淀作用:废水中有机物质在活性污泥的氧化分解作用下无机化后,处理后水排放前必须经过泥水分离。
活性污泥必须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使泥水分离,澄清水排走,污泥沉降至吃底。
若泥水不经分离或分离效果不好,将会造成二次污染。
2、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原理。
在污水处理构筑物内设置微生物生长聚集的载体(一般称填料),在充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经过充氧的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过填料时,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微生物也得到增殖,生物膜随之增厚。
当生物膜增长到一定厚度时,向生物膜内部扩散的氧受到限制,其表面仍是好氧状态,而内层则会呈缺氧甚至厌氧状态,并最终导致生物膜的脱落。
随后,填料表面还会继续生长新的生物膜,周而复始,使污水得到净化。
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后,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其表面存在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中的有机物已经被生物膜氧化分解,故水层中的有机物浓度浓度比进水要低得多,当废水从生物膜表面流过时,有机物就会从运动着的废水中转移到附着在生物膜表面的水层中去,并进一步被生物膜所吸附,同时,空气中的氧也经过废水而进入生物膜水层并向内部转移。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03: 共代谢二次生长曲线生态位分离菌胶团生物修复裂解量生长因子CoA 氧化磷酸化生态平衡04:质粒菌胶团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灭菌消毒与防腐水华代时中心法则竞争排斥原理酶巴斯德效应05:营养缺陷型NAD PCR 顶级群落基因重组限制因子双名法菌落发酵操纵子06:生长因子细菌的特殊结构辅酶A 糖酵解赤潮基因重组遗传密码生态平衡温和噬菌体葡萄糖效应07:无氧呼吸中体呼吸链指示生物生态位溶原性酶的活性中心生物修复自净容量限制因子08:氧化磷酸化孢子与芽孢裂解量无氧呼吸载体蛋白生态演替基因工程生态幅呼吸与发酵同型分裂09:二次生长现象肽聚糖生长因子连续培养温和型噬菌体顶级群落诱变育种生态位分离电子传递体系内含颗粒10:内源呼吸放线菌呼吸链硫酸盐呼吸基因转位生态位操纵子质粒菌落一步生长曲线11:巴氏消毒法连续培养调节基因异染颗粒溶原性细胞耐性定律同化容量致育因子酶的辅因子竞争性抑制剂13:富集培养基操纵基因异形胞诱导契合学说耐性定律生长因子分批培养蚀斑检验法辅酶A 移码突变14:鉴别培养基连续培养生态平衡顶级群落PCR 生态位呼吸链辅酶高斯原理氨化作用二、简答题031,生物脱氮的原理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什么影响3,水体自净的过程4,废水处理后污染物的去向5,基因突变的原理6,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划分的依据7,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中微生物的作用8,脂肪有氧代谢的途径9,举例说明拮抗作用10,配制培养基应遵循哪些原则041,比较呼吸与发酵的异同2,为什么微生物在含多种有机物的环境中有时会出现二次生长现象3,利用操纵子模型说明诱导酶是怎样产生的4,什么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5,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6,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7,通常培养条件下细菌表面带哪种电荷,为什么?8,厌氧生物处理中,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关系9,总结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及特点10,微生物有哪些特点051,矿质营养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2,同一有机污染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降解有哪些异同3,分析水体富营养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后,为什么溶解氧反而下降4,铁细菌在给水处理系统中可能造成的危害5,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6,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原理及主要的微生物类型7,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过程8,为什么选用大肠杆菌作为生活饮用水细菌卫生指标之一9,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与活性污泥增长曲线的异同10,抑制剂对酶的活性有哪些抑制作用061,比较霉菌与放线菌有哪些异同2,为什么细菌表面带负电荷3,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4,烈性噬菌体的增值过程5,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划分依据7,微生物突变的机理8,产甲烷菌的生理特征9,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局限性10,水体自净的过程1,水源水中藻类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4,抑制剂对抑制作用的原理5,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6,为什么抗生素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7,描述DNA结构模型8,原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9,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关系10,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有什么指导意义08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2,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3,为什么湿热灭菌法的效果优于干灭菌法4,解释由于反硝化作用引起二次沉淀池效果变差的原因5,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及在输水管线中的危害6,发生赤潮的微生物原理7,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生理功能8,配制培养基应遵循那些原则9,举例说明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10,诱变育种的主要过程091,微生物的特点2,抑制剂对酶抑制作用的机理3,病毒的特点4,解释无氧条件下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较低的原因5,分析有些污染物难以生物降解的原因6,引起胡库藻类爆发的微生物学原理7,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8,霉菌的繁殖方式9,分析在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及可能导致的结果10,分析氧化塘生态系统的结构101,荚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2,酶作用的基本原理3,矿质营养对微生物生长的意义4,同一种有机物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转化的异同5,为什么有机物缺乏会影响TN的去除6,利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制定废水排放标准的原因7,细菌为何出现二次生长现象8,为何要考虑废水中BOD:N:P的比例9,比较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和活性污泥增长曲线的异同10,噬菌体在基因重组中的作用1,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2,分析氧化塘的工作原理3,生物除磷的原理4,分析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5,氧化还原电位对微生物生长有什么影响6,引起DNA突变的原因7,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生理功能8,放线菌的繁殖方式9,举例说明在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10,解释二次生长现象131.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功能2.生物膜的工作原理3.除磷的原理4.非竞争性抑制剂和竞争性抑制剂的异与同5.霉菌的繁殖方式6.PH 对于微生物生活生存有什么影响7.分心说明为什么有机物共同氧化途径是TCA 循环8.微生物在稳定期时有什么特点9.举例说明生物群落中的正相互关系10.好氧生物处理污染物的准话率和厌氧处理的哪个高,分析说明原因141.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抑制的作用机理2.活性污泥的那个阶段对于处理废水是有利的3.简述水体自净的作用机理4.举例说明互生作用5.细菌生长曲线在迟缓期有什么特点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理功能7.淀粉的分解代谢途径8.为什么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碳氮比要比好氧工艺高9.促进扩散及其特点10.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及其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作业习题
绪论
1.何谓微生物?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
2.何谓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二者有何区别
3.微生物有何特点
4.简述本学科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1.什么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2.细菌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3.革兰氏染色的主要过程和机理。
4.什么是菌胶团?菌胶团的功能有哪些
5.为什么细菌表面带负电荷
6.放线菌由哪几种菌丝构成?各种菌丝的功能
7.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8.鞘细菌、滑动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及营养方式。
9.水华(赤潮)是怎样形成的
10.什么是菌落?细菌、放线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
1.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2.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3.比较霉菌和放线菌有哪些异同
4.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5.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水处理中有哪些常见的种类
6.酵母菌、霉菌、落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章
1.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特点
2.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3.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4.什么是烈性噬菌体?什么是温和性噬菌体
5.裂解量的含义,怎样通过一步生长曲线计算裂解量
6.影响病毒存活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
1.微生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类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作用是什么
2.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
3.微生物有哪几种营养类型,它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4.什么是培养基?配制培养基应遵循哪些原则
5.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分为哪几种培养基
第五章
1.简述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
2.什么是酶?酶有哪些特点
3.酶分为哪几类?什么是全酶、辅酶和酶基
4.转移氢的辅酶有哪几类
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6.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对废水的生化处理有什么指导意义
7.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产能代谢的方式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8.分析葡萄糖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9.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0.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碳酸盐呼吸的底物和产物分别是什么
11.硝化细菌和硫细菌获得能量的方式
12.糖类、脂类、蛋白质有氧代谢的途径。
13.什么是葡萄糖效应?葡萄糖效应在污染物生化处理中有何指导意义
第六章
1.微生物直接计数法有哪些?间接计数法有哪些
2.怎样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水中的细菌总数
3.细菌纯培养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4.怎样获得细菌纯培养的生长曲线?并分析生长曲线各时期的特点。
5.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废水应将污泥控制在哪个时期?为什么
第七章
1.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
2.什么是限制因子、耐性定律和生态幅
3.非生物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实验室常用的灭菌和消毒的方法。
5.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光照对水生动物、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7.pH值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产物有什么影响
8.毒性物质、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9.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0.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11.怎样理解生态位的含义?什么是生态位分离
12.怎样把生态位理论应用在废水处理工艺中
13.什么是生态演替?原生动物怎样随有机物浓度的改变而演替
14.顶极群落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形成的
15.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16.什么是生态平衡
17.自然界中碳、氮、硫等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18.水中的病原菌主要有哪些?有哪些生理特性
19.为什么选用大肠菌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指标
20.大肠菌群包括哪些细菌?有哪些生理特性
21.怎样用发酵法测水中的大肠菌群数
22.用什么方法检测水中的病毒
23.简述空气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24.怎样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第八章
1.简述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2.什么是DNA 的半保留复制
3.生物细胞内RNA 有几种类型?各起什么作用
4.中心法则的内容是什么?蛋白质是怎样合成的
5.什么是突变?突变的原因是什么
6.什么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7.简述诱变育种的过程。
8.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是什么?
9.以你掌握的知识,简述工程技术在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
第九章
1.研究生物降解性有何意义
2.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对生物降解性有什么影响
3.什么是协同氧化(共代谢)?举例说明污染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共代谢现象。
4.简述纤维素,木质素的生物降解途径。
5.简述烃类的生物降解途径。
6.简述氰(腈)类化合物,合成洗涤剂,化学农药的降解途径。
7.简述微生物对无机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第十章
1.以活性污泥法为例,叙述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2.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原理。
3.分析氧化塘的生态模式,并叙述净化废水的机理。
4.原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5.什么是水体自净?简述水体自净的过程。
6.污染水体被划分为哪几类?描述各类水体的特征。
第十一章
1.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中的非产甲烷菌包括哪些主要类群?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3.与产酸菌相比,产甲烷菌有哪些生理特征
4.在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中,非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在生态学上有什么关系
5.常见厌氧生物处理的技术有哪些?其工艺原理是什么
6.影响厌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止厌氧反应器运行的失败
第十二章
1.怎样判断是否为富营养化水体
2.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工艺。
4.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