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76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金属与酸反应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金属和酸的性质,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和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难点: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教学准备:金属试样(铁、铜、锌等)、稀盐酸、试管、试管架、酚酞试液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介绍金属和酸的性质,引出金属与酸反应的主题。
2.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够与酸反应?这种反应会产生什么现象?
二、实验操作(15分钟)
1.将铁、铜、锌等金属试样分别放入试管中。
2.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3.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结果。
4.记录实验现象并比较不同金属试样对酸的反应情况。
三、实验讨论(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金属试样与酸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四、实验延伸(10分钟)
1.让学生自行选择其他金属试样,继续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
2.让学生探究不同金属试样与不同浓度的酸反应的差异。
五、结语(5分钟)
1.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实验操作需要注意安全,避免试管破裂等意外情况发生。
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充分思考和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其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设计(总7页)一、教学内容1. 概述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概念2. 了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特点3. 探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4. 动手实验金属钠与水反应三、教学准备1. 教学模型:水、金属钠,试管、放大器、平台2. 教学辅助材料:安全眼镜、烧杯、量杯、酸碱指示剂、水3. 教学仪器:浴血坩埚、显微镜等四、教学方法1. 以说的方式来讲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基本原理,引起学生的兴趣;2. 以演示方式来模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过程,明确反应的特点;3. 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让学生充分思考;4. 以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动手实验,引导学生操作材料,体会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老师向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发生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的兴趣的的引导下引出课题。
2.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意义:教师用丰富的生活范例,让学生分析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意义,来理解实践针对性,营造学习气氛。
3. 过程体验: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金属钠进行反应时发生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感受反应时发生的物化变化,加深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理解。
4. 思考分析:教师请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以思考和分析的方式,找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反应原理,做出自己的总结分析,归纳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内容,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5. 技能实践:老师让学生用具体的材料实验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践操作,要求学生用具体的动作让材料发生化学变化,让学生逐一运用知识把理论知识变为技能实践。
6. 总结结论:教师总结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整理实验结果,以及学生分析的思考,对学生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六、实验活动1. 安全预案: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室安全知识,传递安全第一的十分重要的理念,实验前一定要认真讲解安全规范,防止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2. 配置材料:烧杯、量杯、金属钠、酸碱指示剂、水,依照实验顺序准备金属钠与水反应所用材料,引导学生用一定的量比给实验材料准备好。
高中化学铝与酸反应教案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
主题:铝与酸的反应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铝与酸反应的化学原理,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
1. 铝与酸的反应原理
2. 实验操作及观察结果
3. 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铝与酸的反应”,让学生思考铝与酸为何会发生反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
讲解铝与酸反应的化学原理,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反应结果等内容。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将少量铝片放入试管中,加入盐酸,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并注意安全规范。
4. 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
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铝与酸反应的原因,检验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理论讲解中的结论。
5. 反应方程式书写(10分钟)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出铝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并讨论方程式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铝与酸反应的理解。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备忘: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操作过程安全可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金属与水酸反应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和规律;2. 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产物;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锌、铜、铁、铝等4种金属片,试管、试管架、燃气灯、酸溶液(如盐酸、硫酸等)、试管夹等;2. 实验药品:酸溶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盐酸的玻璃容器)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属和酸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2. 实验操作环节(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a) 预备实验:(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学生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b) 实验过程:步骤1:将锌片置于试管内,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步骤2:重复步骤1,但将锌片换成铜片、铁片和铝片。
每次实验后,都要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c) 实验结果:结果1:观察到锌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并伴有气泡的释放。
结果2:观察到铜片与盐酸无反应。
结果3:观察到铁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并伴有气泡的释放。
结果4:观察到铝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并伴有气泡的释放。
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环节(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b) 学生分享分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c)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讨论总结,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4. 拓展探究环节(20分钟)a) 教师向学生提出其他金属和酸反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结果和总结规律。
5. 归纳总结及课堂小结(10分钟)a) 教师概括学生实验结果和总结的规律。
b)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要点,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课后拓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和规律;2.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3.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金属与酸试剂反应的实验,加深对该反应规律的理解。
高中化学金属与水反应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金属与水反应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描述金属与水反应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化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我们将以几种典型的金属为例,如钠、镁、铝等,探讨它们与水接触时的反应特性及生成物。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 提问:“你们知道金属遇到水会发生什么吗?”- 展示几个金属样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1. 解释金属与水反应的一般条件,强调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的趋势。
2. 介绍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3. 讨论镁、铝等其他金属与水反应的特点。
实验演示- 安全提示:确保学生穿戴好防护装备,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
- 演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 讨论观察到的结果,包括温度变化、气体产生等。
学生互动- 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金属,预测其与水反应的可能结果。
- 小组分享预测结果,并给出理由。
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镁条与水反应的实验。
-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反应时间、温度变化等。
总结反馈- 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对比预测与实际的差异。
- 教师点评,归纳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性知识。
-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金属与水反应会有差异?”鼓励学生从金属的活动性和氧化还原角度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金属与水反应的奇妙现象,还能够深刻理解背后的化学原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确保安全第一。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戴芸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并能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2)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3)了解金属与水反应的一般规律(4)掌握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初步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完成对钠的相关性质的自主认识。
(2)通过对铁和水蒸气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设计、动脑思考、观察分析、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3)通过动手实验、小组交流、分享合作、科学探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4)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发现金属与水反应的一般规律,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景材料,体现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铁与水反应方程式的推测,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分组实验和实验装置的设计,感受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2、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设计三、教材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是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内容,第三章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概念之后,开始具体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课改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就是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的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1]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也是现行化学教学中的薄弱之处.探究性学习中的实验更提倡学生主动设计、有明确目的的实验活动,不提倡“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但也不能走进“唯实验”的误区.应该明确,探究式教学所提供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主动学习的机会远远要比实验活动多而丰富,实验探究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实验只是探究过程的一个环节.[2]新疆喀什地区地处祖国边陲,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与其他内地城市相比较落后,实行课程改革的时间也较短,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也有限.为此,本文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教学进行探究式设计,并在喀什师范学院附中高一班级实践,以期为喀什地区中学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钠的化学性质为载体,在高一学习完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后开展一堂“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课.该教学过程力求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九年级下册学习的置换反应和高一学习的钠的化学性质,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掌握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并且使学生通过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了解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2)学生通过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学习,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力和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3)学生通过探究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1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1.1创设探究情境在高一化学中学习过置换反应,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Zn +2HCl (稀)=ZnCl 2+H 2↑),同时又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从而让学生想一想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吗?如果这个反应发生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1.2设计实验方案1.2.1实验仪器及药品烧杯(50ml ,200ml )、量筒(10ml ,50ml ,100ml )、镊子、小刀、胶头滴管、滤纸、称量纸、HC-TP128架盘药物天平(北京医用天平厂)、药匙、金属钠、无水硫酸铜(分析纯).1.2.2实验方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实验的因素:(1)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对实验的影响;(2)钠块大小不同对实验的影响.首先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浓度分别为0.5%,1%,2%,5%,10%),分别取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各10ml ,再取5块大小相同的钠,分别投入到上述5种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根据实验选择一个合适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固定硫酸铜溶液的浓度,探究钠块块大小对实验的影响,继续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1.3实验过程1.3.1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分别称取0.5g,1g,2g,5g,10g 无水硫酸铜粉末,分别置于编号1~5的五个200ml 烧杯中,再分别量取99.5ml ,99ml ,98ml ,95ml ,90ml 蒸馏水分别倒入上述五个烧杯中,充收稿日期:2012-10-28作者简介:丁晓丽(1964-),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和中学化教育教学研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2013年11月Vol.34No.6Nov.2013第34卷第6期(喀什师范学院化环系,新疆喀什844008)丁晓丽,刘芳摘要: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方式相比,它具有综合优势.为此,我们结合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强调了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钠;硫酸铜溶液;探究式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2X (2013)03-0068-04CuSO 4溶液的浓度/%实验现象10钠块投入后,立即剧烈燃烧了起来,有爆炸声5钠块投入后,4~5s 开始燃烧,有轻微的爆炸声2钠块投入后,没有爆炸声1钠块投入后,没有爆炸声0.5钠块投入后,没有爆炸声分搅拌,配置成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浓度分别为0.5%,1%,2%,5%,10%).1.3.2系列实验对比探究(1)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对实验的影响.依次取硫酸铜溶液10ml ,然后取5块大小相同的钠(约小于绿豆大小),分别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表1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和钠块的反应钠投入到10%的硫酸铜溶液中后,钠块立即剧烈燃烧了起来,冒出大量白烟并伴随着爆炸声,在溶液上层有蓝色的絮状沉淀生成,反应停止时有黑色物质生成;钠投入到5%的硫酸铜溶液中后,可以看到钠块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但很快停在某一个地方,燃烧起来,并伴随有轻微的爆炸声,在溶液上层有蓝色的絮状沉淀生成,反应停止时有少量黑色物质生成;钠投入到2%的硫酸铜溶液中后,钠块迅速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同时有越来越多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但和前两次实验相比,钠游动的时间较长,偶尔发出明亮的火光,未见燃烧.钠投入到1%和0.5%的硫酸铜溶液中后迅速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在液面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逐渐产生淡蓝色的絮状沉淀,直到反应停止,没有爆炸,但产生的沉淀较少.相同大小的钠块和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是不同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并且,在10%和5%的硫酸铜溶液中,都有爆炸现象发生,原因可能是:钠投入后生成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作用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浓度越大,产生的沉淀越快越多,而沉淀的产生恰恰阻止了钠块的游动,使得热量积聚,从而引发爆炸[3],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使部分氢氧化铜分解生成了氧化铜[4].当浓度较稀的时候,钠四处游动的程度就大些,热量得以扩散和释放,就不会产生爆炸现象.(2)钠块大小不同对实验的影响.分别取10ml 2%的硫酸铜溶液三份,取大小为豌豆大小、绿豆大小、小于绿豆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发现:豌豆大小的钠投入溶液中后,钠块剧烈燃烧了起来,并发出爆炸声,还有少量的钠溅了出来;绿豆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后,钠块也燃烧了起来,偶尔发出轻微的爆炸声,只是和前者相比剧烈程度有所降低;体积小于绿豆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后,钠变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未见钠块燃烧,也没有爆炸.很显然,钠块的质量越大,游动的速度就越慢,积聚的热量就越多,就容易引发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此,实验中在不影响实验现象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选用略小于绿豆大小的钠.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为20℃、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超过2%、钠块的大小为略小于绿豆大小时,实验是安全的.这样,学生即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够保证实验的安全.实验还发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主要跟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和钠块的大小有关.1.4设计教学方案1.4.1教学目标的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知道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原理,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钠的化学性质为载体,使学生学会进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假设和实践趋于严谨,最后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充分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机会,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设计意图: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探究思想、提高科学素养.1.4.2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已经学习过置换反应、钠与酸和水的反应,本课是课本外内容,是为了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而设计的,内容不难,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太活泼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问题创设情景“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假设,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证据,通过讨论所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科学,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种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在进行本课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1)以课题为中心,围绕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思维展开学习;(2)强调自主参与,无论是提出假设还是制定计划,都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参与,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路及探究过程;(3)重视合作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果的探究精神.1.4.3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思考、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并通过设计实验,观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得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了解钠与盐溶液反应的本质.设计意图:巩固置换反应、钠与酸和水反应中的知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69··现象原因钠瞬间熔成了银色的小球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钠的熔点很低钠粒浮在溶液表面四处游动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钠粒游动偶尔发出明亮的火光反应放出热量,达到了氢气的着火点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热使氢气燃烧爆鸣逐渐有蓝色的絮状沉淀产生反应产生了氢氧化铜沉淀丁晓丽,刘芳: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对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质有正确的认识.1.4.4学习活动组织与评价设计教学设计本节课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交流主要采取主动举手、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的方法.评价设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观察实验现象,随时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并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自我,激发探究欲.1.5课堂实践本课是课外的探究性学习课,教学时间为45分钟的.教学对象是喀什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一(1)班(双语班)学生(人数为35人),该班级平时课堂纪律良好,整体班风活泼、向上,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成绩良好,但探究意识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过几次实验探究的体验,对于设计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都有一定的经验.上课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复习高一化学学习的置换反应和高一学习过的钠的化学性质相关知识.接着由教师提出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吗?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很愉快的进入状态,积极的思考,并前后左右展开了讨论.教师请同学们派代表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置换反应,将银白色的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置换出红色的铜单质;有的同学认为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氢前面的物质比排在氢后面的物质活泼,钠的活泼性比铜大的多,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不能直接发生置换反应,对于这个反应能发生什么现象,同学还没有想好.开始又引导学生回顾了钠与水的反应,学生立刻想到了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钠与水反应很剧烈,最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和氢气.硫酸铜溶液中含有水,于是,有学生猜想,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相似.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接下来教师将提前配置好的100ml 浓度为2%的硫酸铜溶液和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提供给学生.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很想探究一下这个反应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人眼睛都盯着实验台.教师用镊子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擦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被氧化的部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又切取约绿豆大小的一块钠投入到提前配置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迅速发生,钠瞬间熔成了银色的小球在硫酸铜溶液表面四处游动,偶尔发出明亮的火光,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过程中,钠所到之处逐渐有蓝色的絮状沉淀产生,直到银色小球消失,反应停止.由于反应的速度很快,坐在后排的学生未能仔细观察到实验现象反应就停止了,教师又在教室中间将此实验演示一遍,此次所有学生都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都准确的说了出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实验结果.表2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实验证据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中未观察到银白色金属钠变成红色的铜单质,因此这个反应不是置换反应.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浮、熔、游、响现象与钠与水反应[5]的现象一致,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由此,学生自己写出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不列方程式:2Na+2H 2O+CuSO 4=Na 2SO 4+Cu(OH )2↓+H 2↑随后,有同学提出疑问“如何证明产生的沉淀就是氢氧化铜呢?”,听到这样的质疑,大家都开始互相讨论起来,片刻后有同学举手回答:“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看能否产生像刚才实验中那样蓝色的絮状沉淀.”于是,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0.5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度为2%的硫酸铜溶液50ml 于烧杯中,让学生亲自验证自己的方案.当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几滴氢氧化钠时,透明的硫酸铜溶液就开始变浑浊,继续滴加,溶液中蓝色的絮状沉淀越来越多,而且沉淀的状态和颜色与上一个反应相似,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喜,心中的疑问也打消了,大家一致认为沉淀是氢氧化铜,每个人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大家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对钠与盐溶液反应的本质也有了正确的认识.2对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反思一节好的化学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整体来说比较成功,从课堂上同学们热切、渴望的眼神和举止中,我感到同学们喜欢这样的课.我计划要达到的几个目标都实现了,同学们复习了钠的化学性质,同时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像在教学设计中所预期的那样,在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什么实验现象的探究、讨论中,同学们自然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了实验现象后,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如何验证产生的沉淀是氢氧铜?”提出了质疑并亲自进行了验证.这样的教学即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又体现了化学学习价值的亮点.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合作学习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了问题的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第34卷70··With Sodium Solution of Copper Sulfate in the Inquiry-Based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A bstra ct:Inquiry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cience education,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middle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Inquiry teach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scientific litera-cy,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it has comprehensive bining with the sodium react with copper sulfate solution,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 solution of copper sulfate and sodium,emphasize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s role in inquiry teaching.Key words:Sodium;Copper sulfate solution;Inquiry teaching;The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DING Xiao-Li ,LIU Fang(Chemica and Envionmental Science Department,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Kashgar 844008,Xinjiang ,China)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1)学生人数较多,演示实验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同学搞恶作剧说没有实验现象;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2)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参与的积极性也不相同,有的人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却一言不发.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也都尽可能使用了鼓励和肯定的语言进行引导和启发,但如何客观地去评价一个同学的表现和能力,是需要认真研究的.(3)本节课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受时间的限制,有的问题不能展开讨论,而且本班学生全部为维吾尔族,用汉语授课就需要减慢语速,如果想将问题充分扩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一节课时间太紧了点.如果本节课再加入“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就更好了,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方案,亲自验证产生的气体是否是氢气.这样学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4)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当钠粒较大时会发生爆炸,考虑到安全因素,只由老师进行了演示,这是这节课的遗憾.3结论通过本次探究性教学课,我们认识到:(1)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谈话、讨论式进行相互交流,学生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2)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要“教之以渔”,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特别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走过场.(3)探究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它既强调“双基”又强调科学探究,既追求过程又要落实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切不可为探究而探究,制造表面上“热热闹闹”,甚至是“轰轰烈烈”,而实际上是按照老师的预设,寻找问题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双基知识也得不到落实,这样的结果只能使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落空.因此,学生在进行讨论时,要合理分组;鼓励优差生合作和男女生合作,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参考文献:[1]李理.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类型及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4.[3]黄萍,熊言林.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08.(6).[4]陶孝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分析[J].科技向导,2010,(29):151-152.[5]李振荣.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分析[J].辽宁师专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71··。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教学设计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课堂探究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解释金属跳舞的原理。
通过实验验证镁、铝和水的反应。
学生讨论交流并设计验证方案。
镁与冷水不反应,与热水反应,铝与沸水反应很微弱。
板书:2Na+2H2O=2NaOH+H2↑(冷水、剧烈)2、镁与水的反应:Mg+2H2OMg(OH)2+H2↑(热水、持续)3.铝与水的反应:Al+H2O(热水、微弱)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1.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浮、熔、游、响、红方程式:2Na+2H2O=2NaOH+H2↑(冷水、剧烈)2.镁与水的反应:Mg+2H2 O Mg(OH)2+H2↑(热水、持续)3.铝与水的反应:Al+H2O (热水、微弱)小结:练习:作业:教学评价与反思这节课能紧紧围绕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实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索作用,进行比较大量的实验设计、实验验证活动,学生普遍反映对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离子反应和化学实验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用途”。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元素化合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酸的定义以及分类;
2.了解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掌握酸的实际用途。
二、教学内容
1.酸的定义及分类:
酸是指能和水发生反应,产生H+离子而使水的PH值变低的化合物,根据其发生水溶液的特性,可以将酸分为强酸和弱酸两类。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溶液的性质:酸溶液能使酸性指示剂变色,并能使碱性指示剂变色;
(2)酸与金属反应:酸能和金属反应,产生金属酸盐;
(3)酸与碱反应:酸能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可用燃烧灼伤试验证明;
(4)溶解度:酸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摩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3.酸的实际用途:
(1)酸可作为日常生活的酸性剂,如苏打水、果汁等;
(2)酸可用于制取金属酸盐,如红磷、铝粉等;
(3)酸可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醋酸、柠檬酸等;
(4)酸可用于中和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混合教学法为主,即以讲授、讨论、问答、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了解酸的实际用途。
五、教学难点
1.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理解酸的实际用途。
六、教学环节
1.讲授:讲解酸的定义及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2.实验:进行酸与碱反应实验,观察酸溶液的变化;
3.讨论:就酸的实际用途进行小组讨论;
4.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
七、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6级2016-2017学年上期《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设计人:侯远卓审核组长:范方君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反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A、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现象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铝在空气中燃烧,;3、铁在氧气中燃烧,;4、铜在空气中加热,B、思考下列问题1、这些金属在空气或氧气中反应,实质都是在与反应,但反应的激烈程度却不同,说明了什么?2、现实生活中铝及铝制品通常不会刷漆,而钢铁制品通常需要刷漆保护,这是为什么?有些女士用钢刷、砂纸等来擦洗铝制品好还是不好?3、为什么我们用金或银来制作的装饰品能使用很长的时间?老人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是为什么?C、回顾化学反应的类型1、化合反应:,特点是,形式是;2、分解反应:,特点是,形式是;3、试着分析:H2+CuO=Cu+H2O,C+2CuO=2Cu+CO2↑,这两个反应的特点和前面的两类反应有什么不同?二、探究学习A、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请你阅读课本第9页,结合学案回答;(1)、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激烈程度不同,说明金属的有所不同;(2)、有些金属极易与氧气反应,如,,(温馨提示:K、Ca、Na);有些能与氧气反应,如,,等等;而却不与氧气反应,所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
(3)、铝常温下即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从而在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所以铝和铝制品很耐腐蚀;由此可知,用钢刷、砂纸等来擦洗铝制品是;(4)、请你总结:通过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及程度,可以反映出金属的的不同;(5)、你能设计出一个识别用黄铜制作的假黄金制品的方案吗?你能想到一个存放K、Ca、Na等金属的方法吗?(提示:它们都会与水反应);。
B、金属与酸的反应1、回顾学习氢能源时制取氢气的反应,试写一下化学方程式:电解水:;铝和稀盐酸:;2、利用桌面上器材和药品,探究金属和酸发生的反应。
(1)、两人一组进行探究;(2)、按照实验过程填写下表(提示:铁参与这类反应,在生成物中显+2价。
高中化学金属与水反应教案
教材:高中化学课本
目标:
1. 理解金属与水反应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现象。
2. 掌握金属与水反应的相关方程式和性质。
3. 能够辨别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化学知识,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引出金属与水反应。
2. 理论讲解(15分钟)
a. 介绍金属与水反应的基本原理:金属与水反应会生成金属氢氧化物和氢气。
b. 讲解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活泼的金属与水反应剧烈,而稳定的金属则较不活泼。
3. 实验演示(20分钟)
a. 展示几种常见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观察生成的气体和氢氧化物。
b.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自行观察和记录金属与水反应的现象。
c.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4. 拓展练习(15分钟)
配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例题:铝和钠分别与水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写出反应方程式。
5. 总结(5分钟)
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与水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理论讲解、实验演示、互动讨论、拓展练习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化学品、化学实验室设备
评估方法:课堂表现、练习题成绩
扩展阅读:
1. 了解其他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
2. 探索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深入研究金属与水反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二、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初中有关金属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内容安排上主要介绍了“钠、铝、铁”的相关知识,通过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及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较系统的作了阐述,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等有很大帮助。
本节最后还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从量的方面认识化学。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介绍了铝、铁和铜,金属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提及了铁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因此学生已具备了必要的相关学习经验和知识,且本节中除钠外的铁、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学生已有感性认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会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教学思路:将本节内容定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以钠为例介绍金属的有关性质,第二课时铝、铁的有关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中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思索,与人合作,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化学素养。
三、教案授课人李金源学科化学学校鸡西市第一中学课题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钠的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教学难点对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具、实验情况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多媒体播放“神七”点火精彩瞬间,展示新闻资料,说明高科技金属复合材料的使用为“神七”的遨游提供了物质保证。
板书:
2、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酸的反应
Fe + 2HCl →FeCl2 + H2↑
Fe + H2SO4 → Fe SO4 + H2↑
Zn + 2HCl →ZnCl2 + H2↑
Zn + H2SO4 → Zn SO4 + H2↑
Mg + 2HCl →MgCl2 + H2↑
Mg + H2SO4 →MgSO4 + H2↑
金属+ 酸→盐 + 氢气
单质 + 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后补)
金属与酸的反应的条件是①金属必须是活泼的金属(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
②酸只能是稀硫酸和盐酸
金属与酸反应的应用------比较部分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置换反应----化学反应四大基本类型之一
Ⅰ、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Ⅱ、特征:反应前后各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小结: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
酸的通性---与指示剂作用、与金属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在、与酸中和。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金属腐蚀的定义、类型和原理。
(2)学生能够掌握金属防护的常见方法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金属腐蚀对社会和环境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金属腐蚀的类型和原理。
(2)金属防护的方法和原理。
2、教学难点(1)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原理。
(2)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盐水、醋、锌片、导线、电流表、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锈的金属制品图片,如生锈的铁钉、铁链、铁桥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金属生锈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二)新课讲授1、金属腐蚀的定义和类型(1)定义:金属或合金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现象。
(2)类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金属与接触到的物质(一般是非电解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例如,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又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2、金属腐蚀的原理(1)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发生析氢腐蚀。
以铁钉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为例,负极:Fe 2e⁻= Fe²⁺;正极:2H⁺+ 2e⁻= H₂↑。
总反应:Fe + 2H⁺= Fe²⁺+ H₂↑。
(2)吸氧腐蚀在弱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
以铁钉在潮湿空气中的腐蚀为例,负极:Fe 2e⁻= Fe²⁺;正极:O₂+ 2H₂O + 4e⁻= 4OH⁻。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评课稿----听曲靖市第一中学许建松老师课感悟马龙一中彭建平2013年11月21日,有幸到曲靖市二中参加曲靖市化学教学技能竞赛,观摩学习了其他老师的讲课。
令我受益匪浅,现就曲靖市第一中学许建松老师的一堂示范课《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注重学生的学习体会和学法指导,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原则,使学生动起来。
本节课合理应用了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共同分析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肤浅的评价:1、目标和设计评价本节课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一的教学内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钠是碱金属的典型代表,是本章重要内容,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加深巩固金属钠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钠的化合物乃至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对钠的性质、存在和用途已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通过一则新闻引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体现了实验室化学学习的基础这一原则。
本堂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年龄,难易适度。
教学设计,贴进生活,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应用多媒体投影,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从生活中炼钢安全操作规程,让学生思考和组装铁与水和高温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图,培养了学生的创超性思维能力,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从而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再带领学生分析反对比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
得出结论,做到了层层递进,有效进行了知识的扩展。
最后进行反思小结和课后巩固练习,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程序上分析本节课,许老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知识顺序合理,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过度自然衔接恰当。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授课人:白爱德授课班级:高一、10班
教学目标设计
1.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Na、Mg、Al与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判断出金属还原性的强弱,理解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实验设计、实践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金属性质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3.教学难点钠与水的反应
具体操作如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式与媒体
设计意
图
引课:分析和猜想演示“金属在跳
舞”实验,问学生
知道是什么原理
学生观察板书: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激发学
生学习
积极性、
主动性。
指导学生看投
影实验3—3,要
求注意事项并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并
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
提问:通过实验
观察到什么现
钠浮在水面,熔化
成闪亮的小球,在
1、钠与水的反应
(1)现象:浮、熔、游、响、
明确观
察重点,
象?水面四处游动并
发出嘶嘶的响声,
滴有酚酞的溶液
变红。
红理论与
实践相
结合,进
一步理
解知识
设疑
能解释出现这
些现象的原因
吗?
学生讨论。
ρ钠<ρ水,反应放热,钠的
熔点低,反应的过程中放出
气体,并生成了碱性物质。
形成探
究的氛
围,明确
实验目
的。
课堂
探究
钠与水反应的
产物是什么
解释金属跳舞
的原理。
通过实验验证
镁、铝和水的反
应。
学生讨论交流并
设计验证方案。
镁与冷水不反应,
与热水反应,铝与
沸水反应很微弱。
板书:
2Na+2H2O=2NaOH+H2↑
(冷水、剧烈)
2、镁与水的反应:Mg+2H2O
Mg(OH)2+H2↑
(热水、持续)
3.铝与水的反应:Al+H2O
(热水、微弱)
培养学
生的交
流能力、
增加合
作学习
的意识。
小结
课后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方程式:2Na+2H2O=2NaOH+H2↑(冷水、剧烈)
2.镁与水的反应:Mg+2H2 O Mg(OH)2+H2↑(热水、持续)
3.铝与水的反应:Al+H2O (热水、微弱)
小结:
练习:
作业:
教学评价与反思
这节课能紧紧围绕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实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索作用,进行比较大量的实验设计、实验验证活动,学生普遍反映对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离子反应和化学实验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用途”。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元素化合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复习初中学习中所认识的金属化学性质;第二部分是介绍金属钠、铝与氧气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金属钠、铁、铝与酸和水的反应;最后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内容。
教科书中安排的实验有:钠在空气里缓慢氧化,钠加热时氧化,钠与水的反应,铝与盐酸或NaOH溶液的反应,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和铁跟水蒸气的反应等。
实验操作与图片展示相结合,可以加深实验的印象,增强实验的效果。
教科书里还安排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等栏目,不是把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以活动的形式获得。
根据我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内容分成如下三个课时:①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的反应;②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③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教的2个教学班的学生经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究具有相当的兴趣,特别是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了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分类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对本节实验充满了期望。
三、教学策略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是: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指导学生应用“发现学习法”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
为了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①做好实验,不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
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②集中介绍几种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性质的比较,并能认识到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情况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的实验设计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等,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