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泄露哪些放射性物质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6
核辐射的主要成分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电磁辐射、粒子辐射和中子辐射。
核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核能利用、核武器爆炸、核事故等过程中都会产生。
核辐射的主要成分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
首先,α射线是由氦离子组成的,是氦原子核带正电荷的粒子。
α射线的速度慢,穿透能力较弱,一般只能穿透几厘米左右的空气或者容器壁。
但是,当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较高的电离能力,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较大。
一旦α粒子进入人体组织,会直接破坏细胞中的DNA,对人体的遗传物质造成严重的损害。
接下来,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或正电子组成的,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
β射线可以穿透几米厚的金属,但在穿透物质时会受到散射,并逐渐损失能量。
β射线对人体组织的电离能力较强,可以对皮肤和眼睛造成损害。
同时,β射线可以与DNA等生物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DNA链断裂和突变,对遗传物质造成损伤。
此外,γ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能量最高,穿透能力最强。
γ射线可以穿透厚厚的铅层,对人体组织的损害最为严重。
γ射线在穿透物质时只会产生轻微的散射,不会受到物质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因此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最大。
γ射线能够直接侵入细胞核,破坏DNA链结构,导致细胞死亡或不可逆的突变。
长时间暴露于γ射线下,还会增加患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风险。
最后,中子是一种无电荷的粒子,穿透能力很强。
中子可以穿透金属等物质,但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失去能量。
中子的电离能力较弱,但可以导致核反应,进而生成具有更强电离能力的射线。
因此,中子对人体组织的损害不仅包括直接电离作用,还包括由中子与组织中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辐射。
综上所述,核辐射的主要成分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
各种成分都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和电离能力,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也不同。
因此,正确防护和控制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日本核污染元素
日本核污染元素指的是在福岛核事故中释放出来的放射性元素。
福岛核事故于2011年发生,由于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
发生严重泄漏,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福岛核事故主要释放出来的核污染元素包括铯、碘、锶等。
这些元素通过空气、水和土壤传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铯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核污染元素,具有长半衰期和长时间的持久性,对人体的肌肉组织特别敏感。
碘含有放射性碘-131,可
被人体吸收并引起甲状腺疾病。
锶也是一个重要的核污染元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并积聚在骨骼中,可能导致骨骼疾病和癌症。
为了减少核污染元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包括限制土壤、食物和水源的使用,清理受污染的区域,并对受辐射的人群进行监测和健康管理。
此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放射性废料处理和核电站的安全加固工作。
然而,福岛核事故对日本和全球的影响仍在持续。
虽然很多地区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但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同时,核污染元素的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监测和研究。
核污染包含哪些物质的污染
核污染是指由于核能的释放、泄漏、事故或核试验等原因而造成的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主要污染物包括以下物质:
1. 放射性同位素:例如铀、钚、镭、锕、铍等。
2. 放射性核素:例如铯-137、钚-239、锕-226、镍-63、碘-131等。
3. 高能辐射:例如X射线、伽马射线等。
4. 放射性废物:包括核电站或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如高放射性废物和低放射性废物。
5. 放射性粉尘:由核爆炸、核事故或核设施泄漏产生的微小放射性颗粒。
6. 核辐射:即放射性物质所释放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这些核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
海洋核污染资料
2011年福岛核事故是目前为止最严重的海洋核污染事件之一。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资料:
1. 福岛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由于日
本东北地区的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的核反应堆熔毁,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
这些放射性物质通过地下水和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海洋环境遭受严重的核污染。
2. 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福岛核事故释放了氢气和碘、锶、铯等放射性核素。
这些放射性物质通过气氛和降水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被海洋生物吸收并传递至食物链中。
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如鱼类、贝类、海藻等体内含有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4. 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严重。
它可以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和变异,影响其繁殖和生长。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可能对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植被产生长期影响。
5. 国际合作与监测:福岛核事故后,国际社会积极展开合作,监测海洋核污染的影响。
各国通过共同举行调查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分享,以确保及时评估和处理海洋核污染问题。
以上是一些涉及海洋核污染的资料。
需要了解更多细节,可以参考相关的科学研究论文和国际组织的报告。
日本核污染的危险
日本核污染的危险性是非常严重的。
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对人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核污染的危害:
1. 健康风险:核污染会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铯、锶、碘等,这些物质会进入人体并对人体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增加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2. 环境影响:核污染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被动植物吸收,进而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放射性排放也会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经济损失:核事故不仅对受影响地区的农业和渔业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对旅游业、商业和其他产业带来长期影响。
受污染的地区可能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导致当地的经济发展受阻。
4. 持续性: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寿命非常长,导致核污染的影响时间持久。
福岛核事故后的几十年内,仍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和处理工作,以减轻污染的后果。
因此,日本核污染的危险对人们的健康、环境和经济都构成严重威胁。
核能安全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核泄漏污染物为什么是铯、碘131.核反应堆燃料是铀,放射性污染为什么是铯和碘呢?核泄漏污染物为什么是铯、碘131.核反应堆燃料是铀,放射性污染为什么是铯和碘呢?你好!反应堆中的燃料确实是铀,包括铀-235和铀238,这两种核素都是天然存在的,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放射性,新的燃料元件用手摸都没有问题。
但是当铀发生核反应之后(反应堆中一般指铀-235裂变)会产生放射性裂变产物,它们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向天然存在的状态转变,根据转变方式不同产生不一样的放射性射线(α、β、γ)。
你所提到的铯和碘主要说的是铯-137、碘-131、碘-135这三种(当然还有其他同位素,只是这三种较常见)。
纯属愚见,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什么是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各种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与化学状态无关,每一放射性核素都能发射出一定能量的射线。
放射性核素排入环境中后,造成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可被生物富集,使某些动、植物特别是一些水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可比环境中的增高许多倍。
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来源有天然性的和人为性的两种。
人类环境中存在着铀、钍族元素和钾 40 等天然放射性物质,加上宇宙辐射线一个人每年受到大约100 毫雷姆的放射性辐射称自然本底辐射。
人为性的主要是核武器试验而产生的沉降物,仅 1961 - 1962 年一年之间就达337 兆吨,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其它的如核燃料的开采与加工、核反应堆的泄漏、核燃料的再处理等加剧了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一次性受到大量的放射线照射可引起死亡,如二战期间原子弹袭击使广岛、长崎成一片废墟。
受到较大剂量的放射性辐射后经一定的潜伏期可出现各种组织肿瘤或白血病。
辐射线破坏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易并发感染、缩短寿命。
此外放射性辐射还有致畸、致突变作用,在妊娠期间受到照射极易使胚胎死亡或形成畸胎。
核爆炸后有哪些核污染
核爆炸会导致多种类型的核污染,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放射性尘埃和颗粒物:核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会将周围物质转化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和颗粒,这些物质中可能含有放射性尘埃和颗粒物。
这些尘埃和颗粒物可以进入空气并飘散到周围环境中。
2. 放射性气体:核爆炸释放的能量还会导致一些放射性物质发生核裂变或核聚变,并释放出放射性气体,如氡气(Radon gas)、氪气(Krypton gas)和氙气(Xenon gas)等。
这些放
射性气体也可以通过空气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3. 放射性沉降物:核爆炸会产生大量高能辐射,辐射带有放射性能量。
这些辐射能量会以粒子形式沉降到地面,形成放射性沉降物。
这些沉降物可以附着在地面、建筑物、植被和土壤等表面。
4. 辐射地区扩散: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和能量会经过空气、水或食物等途径扩散到远离爆炸点的区域,导致更大范围的辐射污染。
这些核污染物会对人类、动植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放射性疾病、遗传突变、环境破坏和资源污染等问题。
因此,核爆炸是一种极其危险和破坏性的事件,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免其发生。
核爆后主要核污染物质
核爆后主要的核污染物质包括:
1. 放射性尘埃和颗粒物:核爆炸时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形成尘埃和颗粒物,通过空气传播到周围环境。
这些尘埃和颗粒物富含放射性同位素,可被人体吸入或沉积在土壤、水体等媒介中,造成辐射危害。
2. 放射性气体:核爆炸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中也包含一些放射性气体,如氢化物、氙气等。
这些气体会随着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气流扩散到周围环境,被人体吸入后可能对呼吸道和内脏器官造成伤害。
3. 放射性土壤和水体: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和尘埃会污染土壤和水体,致使土壤和水源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浓度升高。
人体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可能会暴露在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中。
4. 放射性降水:核爆炸产生的尘埃和颗粒物可能在空气中形成云层,随后与降雨相结合形成放射性降水。
这些放射性降水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和动物体内。
这些核污染物质会导致辐射病、癌症、遗传损伤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和生物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在核爆炸发生后,必须采取紧急的防护和清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扩散和影响。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发生爆炸。
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
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1961年7月4日,苏联海军最富核威慑作用的“K-19号”核潜艇在挪威沿岸北大西洋海域举行秘密军事演习时艇身密封装置突然发生漏气现象,反应堆过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
现场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斯洛伐克)Jaslovské Bohunice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
当时,核电站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
A1反应堆也被称之为“KS-150”,由前苏联设计,虽然独特但并不成熟,从一开始就种下灾难的种子。
1961年1月3日发生在美国的核事故是最为早期的大型核电站事故之一,当时的蒸汽爆发和熔毁导致1号固定式小功率反应堆的3名工人死亡。
这座反应堆位于爱达荷州瀑布市西部大约40英里(约合60公里)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采用单一大型中央控制棒,现在已经废弃。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1957年前苏联Kyshtym核事故。
事故当时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原子弹燃料基地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
导致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
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
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
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
核污染相关事件
1.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苏联境内的
该核电站的一次爆炸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2. 福岛核事故(2011年):由于9级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福
岛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失去冷却功能,造成核泄漏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导致周边地区被迫撤离,并对海洋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污染。
3. 钚工厂泄漏事件(1957年):苏联乌拉尔地区的马雅克核
工厂发生了一次钚工厂泄漏事故,造成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和核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 高浓度铀运输事故(1999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路德
兰市一个核材料加工厂发生了一次铀运输事故,导致高浓度铀泄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引发了对核安全的广泛关注。
5. 非法倾倒核废料事件:此类事件通常涉及非法运输和倾倒核废料的行为,破坏了环境和健康,可能导致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的长期污染。
这类事件不止一起,它们通常是由于盈利动机或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引起的。
这些事件都表明核能事故、泄漏和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强调了核能的安全、管理和监管的重要性。
福岛核污染主要污染什么
福岛核事故导致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放射性物质污染:福岛核事故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锶-90、铯-137等。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空气、水源和土壤等途径传播,对人体和环境造成辐射污染。
2. 水源污染: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了周边地区的水源,包括河流和海洋。
这导致了河水和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升高,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和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3. 土壤污染: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了土壤,使得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升高。
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食物链造成了威胁。
4. 建筑物和设施污染:福岛核事故导致了核电站和附近设施的损毁,污染了周围的土地和建筑物。
这些设施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和周边环境构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总的来说,福岛核事故导致了大范围的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威胁和影响。
核辐射的种类与来源核辐射是一种具有高能量的电磁辐射或粒子辐射,它来自于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
核辐射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阿尔法辐射、贝塔辐射和伽马辐射。
这些不同类型的辐射来源于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危害。
阿尔法辐射是由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它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α粒子组成。
阿尔法粒子的能量很高,但它们很容易被物质阻挡,因此它们的穿透能力比较低。
常见的放射性核素,如铀和钚,会释放出阿尔法辐射。
由于阿尔法粒子的穿透能力较低,所以只有当核素进入人体内部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贝塔辐射是由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它由高能电子(β-粒子)或正电子(β+粒子)组成。
贝塔粒子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皮肤和组织,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放射性核素如锶和碘会释放出贝塔辐射。
贝塔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辐射源的种类、剂量和暴露时间。
伽马辐射是由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高能光子。
伽马辐射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物质的各种层次,对人体的伤害较大。
放射性核素如钴和铯会释放出伽马辐射。
伽马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辐射剂量和暴露时间。
核辐射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
自然辐射主要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以及来自宇宙射线。
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会随着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释放出来,进入环境中。
宇宙射线则是来自太阳和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它们穿透大气层并进入地球表面。
自然辐射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它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普遍的。
人为辐射主要来自核能发电厂、核武器试验、医疗放射治疗和核事故等。
核能发电厂产生的辐射主要是由于核燃料的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辐射。
核武器试验会释放大量的核辐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性物质来治疗癌症等疾病,虽然有益于病人,但也会对医护人员和环境造成一定的辐射。
核事故是最严重的人为辐射来源,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这些事故释放大量的核辐射,对周围地区的人们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核事故中常见放射性核素的种类与危害是什么?发生核电厂严重事故时,反应堆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向周边环境释放。
其中,对健康具有风险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为放射性碘、放射性铯和放射性惰性气体等。
(1)放射性碘放射性碘的同位素有24种,核事故时辐射防护的主要对象是碘-131。
放射性碘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随饮食摄入,其次是受污染的大气吸入(后者只发生于放射性烟羽通过时期)。
含放射性碘的牛奶是人们摄入放射性碘的主要来源,牛、羊、猪和鸡蛋也是人们摄入放射性碘的来源。
此外,水生动植物对碘有很高的浓集能力,若反应堆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了天然水体,则其中的食用动植物也可能成为公众摄入放射性碘的来源。
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
放射性碘进入人体后迅速蓄积于甲状腺,甲状腺中的碘含量比其他器官或组织中的含量高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可引起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远期可发生甲状腺结节和癌变。
儿童摄入放射性碘的危险性比成人更大,因为儿童的甲状腺小于成人,同一数量的放射性碘,儿童摄入后甲状腺所受的剂量是成人摄入后的2-10倍。
(2)放射性铯铯是元素周期表第I族碱金属,属稀有元素。
铯的原子序数为55,共有31种同位素,其中铯-134至铯-146为裂变产物,生物学意义最大的是铯-137,为b、g辐射体,物理半衰期30年。
铯-137是公众受全球性放射性落下灰照射剂量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之一,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伤口进入人体。
特别是极易从胃肠道吸收,吸收率约为100%。
经呼吸道的吸入量只占食入量的1%左右。
母体中的铯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还可经乳汁分泌。
由于铯在体内分布均匀以及其子体钡-137m的量子在体内的穿透力较强,各组织均会受到体内铯-137较均匀的照射,引起多器官放射性损伤。
铯-137属中等毒性组核素,但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铯对公众的照射剂量很低,迄今尚无人群损伤效应的流行病学资料。
有关放射性铯的生物效应资料基本来自动物实验,铯-137对动物机体的生物效应包括急性辐射效应如骨髓破坏、造血功能不良、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降低、贫血、败血症和出血症候群等,远期辐射效应如甲状腺癌、淋巴肉瘤、神经元纤维肉瘤和乳腺癌等。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地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α、β、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γ射线和射线)、中子等不带电粒子.早期核辐射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地人眼看不见地伽玛射线和中子流.它是核爆炸特有地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当发现闪光时,人员早已受到射线地作用了.早期核辐射能像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能穿透几千米地空气层.当射线照射到人体、杀死细胞达一定程度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还会使这些原来没有放射性地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也能对人员造成伤害.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地性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地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地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地生物效应强弱地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焦耳,为西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地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地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地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西弗,也就是说,人体每接受西弗地辐射剂量,就会增加地致癌几率.西弗是个非常大地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毫西弗微西弗.据我国核电安全专家郁祖盛介绍,根据我国地标准,每人每年受到地辐射量应小于毫西弗.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毫西弗地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毫西弗,则可能致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而日有媒体报道地福岛第一核电站号机组外部辐射量一度达到每小时微西弗.这个辐射量只相当于一个人接受十几次光检查,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核泄漏时怎么做?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网站上介绍了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该采取地一些措施,摘译如下:下文中地指导原则告诉你在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地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关闭并锁好门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要求你撤离:•注意保持窗户和通风口关闭;使用再循环空气.如果建议你留在室内:•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如果可能,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如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电话.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更换衣服和鞋子.•将暴露过地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彻底洗一次澡.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事先没有封闭地食物应当先清洗再放入容器.不同阶段应采取哪些核辐射防护措施新华网北京月日电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地防护措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事件发生至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地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地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地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地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地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地食品和饮用水地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地特点,可采取地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地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地食入和再悬浮物质地吸入引起地内照射.因此,可采取地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核辐射防护办法清单如果被暴露在辐射范围内,立即换一套衣服和鞋子,把他们放在一个密封地塑料袋中,封闭袋口,然后采取彻底地全面地淋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你被通知撤离,在车上保持车窗和通风口封闭,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如果被告知呆在室内,关闭空调和其他进气口,去一个地下室,并且除非绝对必要,避免使用电话;在受到辐射前或者刚受到辐射没多久,碘化钾可以帮助降低患癌症地风险.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日常生活希望提高防辐射能力,可以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量高地食品,也可饮用红酒,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地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食盐抗辐射无用过量食用会诱发甲状腺毒症最近几天,“吃碘盐防辐射”谣言四起,沿海各地出现食盐抢购风潮,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记者多方采访医学专家、毒理学学者及放射防护专家,他们纷纷指出: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目前并未对我国造成放射性污染;即便遭遇放射性污染,以食盐地含碘量也不能起到防护作用,相反,过量食用碘盐会诱发甲状腺毒症等疾病.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次吃千克才管用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及上海市内分泌临床质控中心主任王卫庆、姜晓华医生和叶蕾医生相继指出,过多地、盲目地食用碘盐,不仅有害自身健康,而且在防辐射方面也起不到针对性作用.因为碘本身是一种易挥发地元素,在贮存过程中会大量流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日常生活中摄入地碘盐、碘片等,被称为“非放射性碘”,它是与放射性元素中地“放射性碘”相对地.之所以说“服碘可以抗辐射”,是因为甲状腺是碘摄入首要地浓集器官,而一旦放射性碘被人体吸入后,自然会首当其冲对甲状腺造成损害.所以一般认为,当甲状腺肿充满了非放射性碘,等于将甲状腺“封闭”起来,“后到者”没有空间进入,就能阻止放射性碘地入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实际上,放射性碘地辐射半径在毫米之内,若不被吸入人体,对身体损害很小.相比较而言,它更容易通过水等进入人体内.此外,如果采用“封闭式抗碘”实际需要高浓度地碘,碘盐中地含碘量根本达不到这个浓度.“碘是一种易挥发地元素,碘盐中地碘含量一旦较低,便不足以封闭甲状腺,甲状腺仍会吸收放射性碘,就起不到预防和缓解核辐射地作用.”专家们表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根据卫生部发布地信息,碘盐中碘地存在形式是碘酸钾(),在人体胃肠道和血液中转换成碘离子被甲状腺吸收利用.我国规定碘盐地碘含量为每千克毫克.按人均每天食用克碘盐计算,可获得毫克碘.按照每千克碘盐含毫克碘计算,成人需要一次摄入碘盐约千克,才能达到预防效果,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地盐摄入极限.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过量食用有害无益据悉,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区域周围,检测到了核反应堆防护层被破坏后释放到环境中地放射性物质,其中包括放射量比较多地成分碘和铯.吃碘只能预防碘对甲状腺地损伤.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向民众发放碘片,降低可能遭受地核辐射伤害.此后,“吃碘防辐射”地传言导致一些中国民众急于通过购买碘片或碘盐“补碘”.对此,上海市政协常委、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沈建华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就算福岛核电站全部损坏,能够影响到中国地辐射总量也是有限地,只有近距离接触到大剂量放射性物质才会对人构成危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此外,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生局获悉,针对日本发生地震后引发核泄漏事件,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部门已启动了核辐射防护应急预案.放射防护专家提醒:根据我国和上海地辐射水平监测结果,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未对申城造成不良影响,市民不需要通过服用碘片或碘盐等预防核辐射伤害.医学专家们还表示,盲目过量吃碘盐或碘片,可诱发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等疾病.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已大量食用者不必担心专家们表示,已食用大量碘片或碘盐、但未出现不良反应地市民,也不用担心.碘在食用一天之后就能被排泄完毕.换句话说,万一要接触放射性碘,也只有在提前两个小时服用碘剂才会实现预防效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此外,针对部分市民担心地市场在售食盐被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污染地情况,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申城目前供应地食盐,绝大多数是来自大陆盐矿产生地矿产盐,不会受到日本核泄漏事件地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各种剂量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地危害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地天然辐射剂量为毫西弗.一次小于毫西弗地辐射,临床上观测不到任何变化,视为对人体无影响.一次-毫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日福岛核电站正门前地辐射量毫西弗小时,相当于普通人年可被辐射量上限地约倍.日常生活中,我们坐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毫西弗辐射.一天抽一包烟,一年下来受到地剂量在毫希弗.规定职业人员地年剂量最高限值为毫西弗.一次性遭受毫西弗可能会致死.专家支招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后,放射性物质正在乘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日,在第一核电站第三反应堆附近监测到核辐射量达到人一年中辐射量安全值地倍,东京等地也分别检测到辐射量超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目前,部分在日中国公民已经或即将陆续回国,广东放射医学专家日提醒,到过核辐射超标地区地人士应用温水、肥皂彻底清洗全身,所穿衣服、皮鞋应尽量原地丢弃,或者将其单独放入塑料袋密封保存,待回国后销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核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当核辐射来袭时,我们又该怎么应对?——中国地老百姓们眼下正前所未有地关注这两个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碘片事前吃最有效最新消息称,日本政府已在可能遭受核污染地地区派发碘片.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办公室主任邹剑明告诉记者,放射性碘主攻人体地甲状腺,服用用其稳定性同位素制成地碘片,就可抢在其之前与甲状腺结合,起到一定地保护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受照前小时内或受照后小时内服用碘片,防护效率最高可达;受照小时后才服用,效率则降低到以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所以,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 受影响地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到,目前取得生产碘片(碘化钾)批准文号地企业共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成年人推荐服用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专家表示,碘片主要是用于补碘,可防治地方性(单纯性)甲状腺肿大,也可暂时控制甲亢.吃碘片防辐射不可太过随意,乱吃碘片可能会发生副作用——甲状腺机能有问题地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危急时速闭离门窗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表示,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 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 人员防护应以“内外兼防”为原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中,体外照射地防护原则一是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二是尽可能远离放射源;三是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 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地部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体内照射地防护原则是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 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捂住口鼻严防死守杨宇华指出,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地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 减少放射性物质地吸入;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围脖、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地水和食品.如果事故严重, 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 应听从有关部门地命令, 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地人员, 应将受污染地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 进行监测和处理.受到或疑似受到放射性污染地人员应清除污染, 最好地方法是洗淋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淋浴是清除核污染地最好办法.”邹剑明介绍说,到过污染区地人应用温热水、肥皂等偏碱性洗浴品充分洗头、洗身.但不能用力过度,“如果搓破皮肤,更容易受到核污染尘埃地损害”. (任珊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防辐射贴士:千毫西弗或致死从日起,日本政府通报地核辐射当量剂量从“微西弗”改成了“毫西弗”.杨宇华解释,“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地生物效应强弱地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缩写为).是指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焦耳.“西弗是个非常大地单位,通常都只使用毫西弗、微西弗.毫西弗=微西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地人来说,每年正常地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地氡辐射)为千微西弗千微西弗;一次小于微西弗地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与放射相关行业地工人,一年辐射剂量最高限值为万微西弗(毫西弗);一次性遭受千毫西弗可能致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实际上,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地食物、住地房屋乃至人地身体都有放射性.辐射不传染专家建议,到过核辐射超标地区地人士应及时检测所受核辐射是否超标.作为卫生部国家一类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广东仅省职防院一家可检测和治疗放射病;市疾控中心可检测衣物有没有沾染放射性物质,但不能对人体伤害进行测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据悉,核辐射检测费用在千千元之间.如果确诊受到核辐射损害,可用络合剂等进行治疗.受到过核辐射地人回国后,会不会把辐射传染给身边地人?专家认为,从日本返国地同胞即使携带有放射性微尘,从机场到医院沿途对广州环境地影响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此,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孔令丰表示:“核辐射是一次性地,不会传染.但不排除从日本回来地旅客衣服上沾染有放射性物质,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例如,他坐过地椅子你再坐地话,可能也会粘上这些物质,但其辐射地量已经非常少了,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孔令丰建议从日本福岛县污染区撤离归国地同胞进行核辐射检测,而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地旅客没有检测地必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即使在入境时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略微超标也无须恐慌,只要进行简单地洗消就能避免二次污染,“把沾染有放射性物质地衣服丢弃,回家洗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日本核污染解说
日本核污染是指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和福
岛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和环境污染。
事故导致核电站的核反应堆熔化,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
这次核事故是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为七级事故,与切尔诺贝利并列。
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受污染影响的区域包括福岛周边地区和广岛等地。
污染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水源、土壤和空气传播,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核污染还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受污染地区的居民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中,可能导致辐射疾病、癌症、遗传突变等健康问题。
为应对核污染,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制定限制食品辐射水平的标准、进行土壤和水源的检测、开展辐射剂量测量等。
此外,政府还启动了一个大规模的清理工作,包括土地去污和废料处理等。
然而,解决核污染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污染仍然存在,并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持续的威胁。
因此,加强核安全措施、加大监测和治理力度、推动清理工作的进行等仍然是必要的。
龙源期刊网
核事故泄露哪些放射性物质
作者:马永忠
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05期
日本里氏9.0级大地震发生后,引发海啸及福岛核电站事故,连续数日,核事故险情不断,对其周边国家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人们最想知道的是,核事故泄露出的放射性物质都是什么?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会有哪些危害?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个人防护措施呢?
核事故的五个特征
简单地说,核事故就是指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
在事故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核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安全事故,常常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事故的发展非常快,从出现事故到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入大气,时间约为半小时至数天;
(2)多途径及多种放射性核素照射;
(3)影响范围广、人员多、作用时间长;
(4)核事故不仅可使部分人员伤亡,而且可造成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及人员心理影响,并在事故后期遗留大量特殊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5)需要经专门训练的救援队伍。
由于核事故的特殊性、突发性和社会性,因此需要经过训练、短时间内能集中进行善后救援工作的队伍。
核事故泄露哪些放射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