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要小心动脉粥样硬化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三高人群最易患动脉硬化防动脉硬化从饮食开始【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但全身各处动脉的硬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各个部位动脉硬化对健康的影响也不相同。
全身有三处最危险的动脉硬化区。
一是心脏动脉硬化,二是脑组织的动脉硬化,三是颈动脉硬化。
人们知道,心脏动脉硬化可导致心肌梗塞,脑动脉硬化可导致脑溢血,那么,颈动脉硬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许多人可能还不甚了解,可以说,颈动脉硬化的危害不亚于心、脑部的动脉硬化。
颈动脉较粗大,血液直接供应脑组织和五官等重要器官。
当颈动脉硬化时,如同两只手掐住了颈部,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时间长了会导致脑萎缩。
若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会阻塞动脉血管,造成失明、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知,颈动脉硬化会严重降低人的生存质量,确属最危险的动脉硬化之一。
最近,心血管病专家研究了颈动脉硬化的病因。
研究结果提示,吸烟对颈动脉硬化形成影响最大。
因此,戒烟是预防颈动脉硬化的第一道措施,如果一个人不吸烟,或在老年前期戒烟,那么,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就小得多。
动脉硬化的易患人群有哪些?
1、高血压患者
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
糖尿病并发症求助编辑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
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医生通常建议患者用紫灵芝煮水喝来调养控制血糖和胰岛,预防或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发病原因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即糖尿为治疗糖尿病的核心和重点,可悲的是由于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把重点放在血糖、血压的改变上,因此糖尿病并发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稍作研究大家就可以发现糖尿病这些并发症的病理原因,实际都是对应器官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只是肾、眼、足病是以微小血管为主,脑、心脏病是以中血管为主,但其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导致动脉硬化的直接原因不在于血糖的高低,而在于血脂的多少,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HDL(以下简称HDL)的多少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下简称Ox-LDL)状况。
发病率2010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
2010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6.5%。
2.空腹血糖FPG≥126 mg/dl (7.0 mmol/l)。
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200 mg/dl (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200 mg/dl (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的标准比,这里面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弱化了【糖尿病症状】的标准,使更多的糖尿病人得到了更早期的诊断。
从而得以早期的治疗。
预计在5年后会加入【C肽分泌试验】的标准,将会有更多的人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防糖尿病要忌的饮食因素(1)低钠高纤维素饮食:高钠饮食可增加血容量,诱发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
所以,糖尿病人应以低钠饮食为宜,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
而可溶解的纤维素有利于改善脂肪、胆固醇和糖的代谢,并能减轻体重,可以适量多吃这类食物。
(2)限富含淀粉食品和忌高糖食品:富含淀粉的食品(大米、白面、薯类、豆类、谷类),进入人体以后,主要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它虽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因其可直接转化为糖,因此必须限量。
否则,病情将无法控制。
糖尿病患者在忌食糖(白糖、红糖、葡萄糖、水果糖、麦芽糖、奶糖、巧克力、蜂蜜)、糖类制品(蜜饯、水果罐头、各种含糖饮料、含糖糕点、果酱、果脯)。
因为这些食品可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直接加重病情,干扰糖尿病的治疗。
所以,必须禁止食用。
(3)限制脂肪类和蛋白质的摄入量:糖尿病本身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
又因糖尿病易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必须严格限制动物内脏、蛋黄、鱼子、肥肉、鱿鱼、虾、蟹黄等多脂类和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以免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发生高脂血症。
糖尿病易于合并糖尿病性肾病,而过量的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应适量。
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千克体重0.8克以内为宜。
(4)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多消谷善饥、烦渴多饮,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芥末、胡椒等性质温热,易耗伤阴液,加重燥热,故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这类调味品。
(5)远离烟酒: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加重病情。
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如果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
此外,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酒。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诱使血糖升高;吸烟可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在血液中的运行和吸收。
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者存在着糖代谢异常和血脂代谢紊乱的问题。
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心络和瑞舒伐他汀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物。
为了探讨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
本次观察选取了100名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中男性61人,女性39人,年龄范围为40-70岁。
这些患者均接受过过去6个月的常规抗糖尿病治疗,但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第一组患者接受通心络加瑞舒伐他汀治疗,通心络每次3克,每日3次,瑞舒伐他汀剂量根据患者血脂水平调整。
第二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糖尿病治疗,包括降糖药物、胰岛素以及生活方式管理。
观察期为6个月,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观察期结束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患者相比于第二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脂水平方面,第一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第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我们还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第一组患者颈动脉管壁厚度明显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第二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变化不显著。
综合以上观察结果,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显著。
该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改善血糖代谢和血脂代谢紊乱。
此外,该方案对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有显著的作用。
然而,本次观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观察样本量相对较小,随机分组的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其次,观察期为6个月,观察结果可能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进行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形成持续性的高血糖,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紊乱,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特征性“三多一少”的症状,久病可引起多系统组织器官代谢异常,继而引起它们的功能障碍及形态改变,最容易受到累及的是视网膜,肾脏,血管及神经系统等[1]糖尿病并发症主要分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各种急性并发症以及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感染等。
其中大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合并眼部病变、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躯体感觉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性昏迷;感染包括:皮肤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糖尿病专家统计:因糖尿病引起失明的比正常人多10—30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的比正常人多20倍,糖尿病并发的冠心病及脑卒中比正常人增加2—3倍,糖尿病的肾功能衰竭比一般肾病多17倍。
目前糖尿病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的死亡率,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死亡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常因并发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此外糖尿病并发重症感染、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也是主要致命原因。
所以,糖尿病本身血糖稍高并不直接影响预后,引起死亡的是其并发症。
做好对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让病人掌握预防并发症的方法,并做好已出现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工作致关重要,下面详细论述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
大血管病变1.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1. 1病因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脑血栓,这是由于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增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粘附或血小板之间的凝集功能增强等原因造成的。
1 . 2临床表现临床常因反复的轻度脑卒中发作而出现偏瘫,痴呆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1 .3预防①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情况,争取使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及早得到纠正,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进一步发展。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一章: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约90%为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管内脂质沉积物的形成和斑块的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心脏病发作。
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论文将对这种关系展开分析。
第二章: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的结合。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第三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等。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血脂异常。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
首先,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都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此外,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也可能通过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其他共同的危险因素而进一步加剧。
第五章:临床研究证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支持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另一项队列研究揭示了2型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证据。
此外,一些临床试验表明,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第六章:治疗策略根据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两者的管理。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7~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W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流行病学调査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M)。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
T2DM与ASCVD关系密切,两者共存可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的死亡与ASCVD相关。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关于降糖药物与T2DM 患者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明确。
因此,合理规范应用降糖药物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T2DM合并ASCVD的流行病学二、T2DM患者中ASCVD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一)生活方式干预(二)降压治疗(三)调脂治疗(四)抗血小板治疗(五)体重管理(六)血糖管理三、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管理策略和控制目标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血糖管理的总原则是必须兼顾降糖有效性和心血管安全性,并且优先考虑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本共识建议,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ASCVD病史、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充分平衡严格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
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推荐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下:1. 对于大多数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0%。
2. 对于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5%或<8.0%。
3. 对于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如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终末期肾病、恶性肿瘤伴有转移、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HbA1c 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
关注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作者:陈福新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9期熟悉糖尿病的人都知道,高血糖本身不可怕,真正夺去病人健康甚至生命的,是随糖尿病病程进展而来的多种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率的50%。
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会剧烈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因而常有感觉减退。
1/3以上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并没有胸口疼痛的典型表现,甚至在出现心肌梗死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
这种无痛性心肌梗死极易误诊、漏诊,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
由于糖尿病冠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常无症状,因此,对糖尿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人同时吸烟则有双重风险。
遗憾的是许多糖尿病人还在继续吸烟。
高血压增加冠心病和中风的危险性,并与糖尿病肾病有关。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呈正相关。
当高血压与糖尿病同时存在时,常常是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使肾病发生率升高。
脂蛋白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条件之一。
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的人群,即使有其他危险因素,临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相对也少;相反,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即使无其他危险因素,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在糖尿病人中的作用也很明显,积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糖尿病患者中可降低冠心病复发事件。
血脂异常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称为血脂三联征。
血脂三联征作为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表型,常发生于冠心病前期。
大多数脂蛋白异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脂蛋白异常,称为糖尿病性血脂异常。
常伴有载脂蛋白B升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所有血脂三联征的成分异常都可能独立致动脉粥样硬化。
血糖异常血糖异常首先出现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
前瞻性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或糖耐量异常是心血管并发症的一种危险因素,其独立程度还不清楚。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证经验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壁发生黏液质或脂质沉积,并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全身多脏器血液供应不足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中医认为,痰瘀互结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机之一。
桃红四物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药方,利湿化痰、活血化瘀,具有调理气血、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
结合桃红四物汤,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做加减,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临床表现患者李某,男,58岁,因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腰腿酸痛到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面色无华,双下肢无浮肿,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下肢无神经系统体征,血糖11.2mmol/L,血压140/85mmHg,大便干结,已排除神经内分泌疾病,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10年。
经详细询问:大便久年干结,小腹坠胀,口干欲饮,苔黄厚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诊断,结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为:桃仁10克,红花6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上述药物捣破煎汤,每日一剂,早晚服。
针对病变的特点进行加减:加减治疗是指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桃仁、红花:具有破血消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解决形成斑块的根本问题。
2. 川芎、当归: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3. 生姜、甘草、大枣: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消化,改善大便干结的情况。
4. 炙甘草:有益气养血、和胃生津的功效。
以上加减药物组成的桃红四物汤可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调和脏腑,对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结果经过连续3个疗程的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腰腿酸痛等症状均得到缓解,血糖稳定控制在6.0-7.8mmol/L,不再出现高血糖的情况;大便通畅,腹胀症状减轻;定期复查腰椎及双下肢的血管超声及CTA检查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所好转,多处狭窄减轻。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是由于糖尿病人的高血糖症状造成患者下肢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糖尿病足患者膝以下远段小血管更易受累,直接影响足部血液供给,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
糖尿病足的危害很大,预防糖尿病足是有效的减少糖尿病足危害的手段。
对糖尿病足要早发现早治疗那么糖尿病足早期症状的表现有什么呢?糖尿病肢体血管疾病主要是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理生理变化是由于代谢紊乱,血液高糖、高粘度状态引起的微血管和大中小血管的病变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其后期由于缺血、创伤和感染因素,常导致肢体严重的坏疽而使许多患者丧失肢体。
这几方面共同引起从头至足,无处不在。
血管病变多累及下肢的小动脉,究其原因,未能解决下肢远端的血供,足部组织仍然处于负营养状态,不能满足足部组织的正常新陈代谢。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主要有:足部的一般表现:由于神经病变,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脚踩棉絮感;因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使骨头下陷造成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
当病人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发生劳损时,病人继续行走易致骨关节及韧带损伤,引起多发性骨折及韧带破裂,形成夏科关节(Charcot)。
X线检查多有骨质破坏,有的小骨碎片脱离骨膜造成死骨影响坏疽愈合。
缺血的主要表现:常见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靠毛脱离,皮温下降,有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闻血管杂音。
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难。
当病人患肢皮肤有破损或自发性起水泡后被感染,形成溃疡、坏疽或坏死。
糖尿病足溃疡可按照病变性质分为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和混合性溃疡。
神经性溃疡:神经病变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环良好。
这种足通常是温暖的,麻木的,干燥的,痛觉不明显,足部动脉波动良好。
并有神经病变的足可有两种后果:神经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足底)和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
糖尿病病人如何预防心脏病发表时间:2019-09-23T13:08:56.0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1期作者:杨萍[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在生活中也更加的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养护。
杨萍(泸州石油医院门诊;四川泸州646000)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在生活中也更加的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养护。
因为对很多疾病更深刻的了解,人们再也不会谈病色变,已经能更加从容不迫的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糖尿病作为现在社会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病种,因为其普遍性和高发性,已经不在成为大家所害怕的疾病,大家开始有目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糖尿病进行积极的预防。
已经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也开始时时刻刻做着各种努力去防止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积极的对自身已有的疾病进行治疗。
糖尿病可以说是成功的走进了千家万户,糖尿病曾经一度被人称为富贵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疾病的好发人群已经由小部分的高发人群,普遍到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发病种。
糖尿病病人被人所熟悉的特征就是它的血糖的升高。
可是有没有人深刻的思考过糖尿病这种疾病为什么现在会被大家所熟知呢?下面笔者就来阐述下1.糖尿病人并发心脏病的机理糖尿病病人因为体内肾糖阈的提高,导致肾脏不能完全回收利用葡萄糖,所以会出现糖尿的症状,提到糖尿病人们所熟知的另外一种物质就是胰岛素,正常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正常是依赖于胰岛素和一些胰岛素的拮抗激素的共同作用,使血糖的利用和合成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机体利用葡萄糖分解时的能量来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而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过高的时候机体的胰岛细胞就会分泌胰岛素加快葡萄糖的转化为非糖物质过程,从而降低人体内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而糖尿病病人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和功能较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的数量减少或功能降低。
糖尿病人血液中血糖浓度增高,就会使血液的粘稠度增高,血管的内皮细胞因为糖尿病病人体内血管内血糖浓度增高而更容易产生损伤,血管内的损伤加强血管内血液的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液中的物质更容易沉淀到血管的损伤处然后被内皮细胞覆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斑块,这种斑块有一种特殊的叫法叫做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会使血管弹性变低,血管管径变得狭窄,这样就进一步影响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血管内的管径狭窄,血管变硬,给心脏泵出血液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久而久之,随着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多,血管的狭窄处越来越多,血管的弹性也越来越低,而这些改变给机体带来的改变最为直接的就是机体各个组织器官接受的血液也越来越少,不仅仅是其它组织脏器的缺血,心脏上也有为其提供营养物质的血管,当机体内的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而受到影响,使心脏为周围组织器官提供血液的功能出现异常。
糖尿病人要小心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人要小心动脉粥样硬化!一些患了多年糖尿病的人会出现下肢血管浮凸、心绞痛等症状。
这时要小心了,有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高血糖与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因此,糖尿病人要小心动脉粥样硬化。
一、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
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
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糖尿病人要小心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不同的部位时会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
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发生在冠状动脉时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心力衰竭;在脑部主要表现为脑缺血和脑卒中;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那么在下肢动脉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坏疽(干性和湿性)。
这些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多见,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抵抗症有密切的关系。
糖尿病病人心脑血管病为非糖尿病病人的2~4倍,例如在2型糖尿病病人,糖耐量低减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
在糖耐量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