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复习

美学概论复习

美学概论复习
美学概论复习

美学概论

导论

一.何为美学

(一). 西方的“美学”

美学,Aesthetic。1750年,德国人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的诞生。

美学,感性学。

知——逻辑学

意——伦理学

情——感性学(美学)

1.古代美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本质美学和模仿说

2.近代美学:从康德开始,美指向人的自由。审美判断力是沟通理性与感性的桥梁。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黑格尔建立了完整的美学体系。席勒,游戏说。人类的异化,通过审美实现救赎。

3.后现代美学:美的本质被分析哲学所否定,审美心理学,和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艺术学两大分支的活跃

(二).“美学”在中国

1949年前:王国维从日本引进“美学”概念《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蔡元培提倡“美育”;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1949-1978:苏联美学中国化,美的本质:蔡仪(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泰(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978- 2013 西方美学的引进,美的本质在消失,欲望感觉化和形式化

2013- 美育与道德教化:孔子“文质彬彬”。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审美对象本质

2、审美感受知、情、意

3、美的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

4、通达美学:西方心理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古代美学的会通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1、连续式路径与破裂式路径

《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中张光直指出:“他认为世界文明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世界式的(非西方式的),也就是中国式的,包括美洲的玛雅文明在内,社会财富的积蓄主要是靠政治程序完成,它的特点是连续性。二是西方式的,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Sumerian)的乌鲁克(Uruk)文化到地中海的爱琴文明,它们的文明社会出现,在社会演进过程中是一个突破性的变化,…… 它的特点是突破性的,也就是断裂性的。

2、实践美学(体用、道器、形神):道德化的美学

3、真善美合一与真、善、美分离的颓废美学

四、课程规划

1、美的本质美的理念

2、审美知情意

3、美的范畴:崇高优美;滑稽荒诞

4、美的生活类型:生活美;自然美;城市美

5、美的艺术类型:象征古典浪漫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

6、美的文化类型:中西印

五、参考资料

朱光潜:《谈美》《西方美学史》

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第二章

第一节从审美心理学到审美现象学

主体心理:客观的美的出现是以主体的美感的出现为基础的,美学首先是一种感受学

客体对象:美感不能离开所感对象之美主体心理如何在对对象的感受中产生美感,审美心理学也是审美现象学。

审美现象学:就是分析人面对客体时产生审美观照的具体过程,并从这一审美过程中,得出美和美感何以产生和怎样产生的理论说明。

一、认识态度

二、功利态度

三、审美态度:形象性和美感的互动(一棵青松:微风徐来,松叶作响,音韵天成)

美的三个规定:1、形象性的呈现;2、依赖于美感;3、美与美感的共在

第二节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就是人把自己心理中的其他属性暂时“悬搁”(加括号)起来,只剩下审美属性(审美直观),并使人成为审美主体。

中国美学:虚静:“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清代李渔: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距离的功能:1、人的变化摆脱功利而成为审美主体;2、物的变化,形象性呈现;3、审美关系的出现。

美即审美事件

审美事件

纯形象呈现(加括号)——心理距离——纯形象感受(加括号)

客体形象(美)主体感受(美感)

第三节直觉形象

直觉是彻底拒斥概念之后,主体经过完形转变成为审美主体后的感受,是审美主体的感受。克罗齐:1、直觉是个别的具体意象;2、它还没有上升到概念;3、是一种形式把握,不同于感受。

柏格森:直觉是最高的认识,超越了概念和功利。直觉让我们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

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

美=直觉形象=形象直觉=美感

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

境是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感受外界的色声臭味触法六识而产生的;主体进入客体,主体的知觉范围就是客体进入境中的范围,客观之景成为直觉之境。

作为主客合一之境一边是客观之景,进入境中成为境中之景。境中之景就伴随了主体之情。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

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第四节内模仿与移情

一、境作为完形转换:

1、分离方式

2、分类方式

3、完美方式

二、内模仿:内模仿是指当主体面对客体时,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审美心理学派主要强调身体运动中的筋肉运动,其实身体中各个系统,内脏、分泌、血液、筋肉各部分共成一种形式

1、内模仿是知觉、身体、心理的三位一体的运动,但以筋肉运动为主

2、内模仿讲的主体模仿客体,突出了客体的作用。仰观宇宙之大,复查品类之盛,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3、内模仿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移情:内模仿必然产生相应的心理情感,并把它投射到客体上面,使客体具有了主体内心感觉到的情感。

1)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以生命:“点,如高峰坠石”。

2)对动植物或非生物的拟人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秦观)

3)心情外射,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

4)把人的外貌当做内心表征的移情: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刘义庆《世说新语》)

第五节主客同构

完形心理学理论:从形象直觉开始,主客体就进入了一个同构的过程。什么样的客体会引起什么样的内模仿,是主客的一种同构;什么样的情感移入什么样的客体,也是主客的一种同构。

力的样式:完形理论把客体分为三个层次:表现性、骨架结构、轮廓外形。轮廓外形是客体的外在形象,包括所有细节;骨架结构是由主要特征形成的结构;表现性是本质性的东西,它决定主要特征,也决定所有细节。表现性的本质性是虚的,是事物可感而不可求的生动气韵。力的式样就来自骨架结构;力的式样之力是虚而无形的,式样却是实而又形的,力的式样来自表现性,而又反映于轮廓外形。

与外物同构的大脑皮层中力的式样的形成,在主体中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反应,即心理情感(移情)和身体运动(内模仿)

同构理论要点

1、两种事物如何不同,只要有内在的同构性,就能归于一类。

2、同构强调了主客的同一不是外形的而是内在的和虚体的同一。

3、同构是交流中的同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4、主客同构统一了内模仿和移情理论。

气韵神形论

完形理论中客体的三个层面,相当于神形论中的神骨肉。表现性相当于神,骨架结构相当于骨,轮廓外形相当于肉。

起源:刘邵《人物志》的人体学。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人是一个气、阴阳、五行、九方面的整体功能体系。九方面即:神、精(神)、筋、骨(骨)、气、色、仪、容、言(肉)。可归为神骨肉,进一步归为神形。

王僧虔论书法: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顾恺之论画: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刘勰论文: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郭熙《林泉高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第六节意义深度

社会物自然物只在审美距离中才成为审美对象,而艺术作品则是为审美而存在的。

艺术审美过程:

1、在客体方面,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质料变为艺术形象,在主体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

2、在客体方面,是艺术形象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在主体方面是从呈现到再现(活现)

3、在客体方面,是由活的形象到主题,在主体方面,是由活现到思想。

4、在作品,表现为一种非主题所能穷尽的意韵,即境外之象、意外之意;在主体,表现为一种非思想所能穷尽的情味。作品的韵外之致和主体的味外之味交汇重叠。

韵外之致是美感的最高特征,正是在韵外之致的美中,艺术与宇宙之道浑然相通了:诗者,天地之心也《诗纬》。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

味外之味是美感的最高特征,在味外之味中,人感受到了主体的深度,即人的本质。

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1、西方美学强调艺术审美对现实审美的优越性

2、中国美学认为社会现实和艺术的贯通性

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杨慎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董其昌

审美方式、美感、美的关系

1、三者构成审美现象,彼此相关联而出现。

2、三者渐次出现往复循环最后融为一体。

3、美感是交互的结果,不独存在于主体,也不独存于客体。

第三章

第一节美的范畴:理论、历史、原则

一、美的范畴与美的分类

1、自然、社会、文化的美

2、艺术类型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电影

3、审美范畴:审美的方式(形态)

二、三种进路

1、古典美学

2、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结合

3、西方美学与非西方美学的结合

三、中国美学范畴的历史

1、清末民初以来,主要有现代美学潮流即西方审美心理学潮流和苏联美学为代表的古典美学。

王朝闻《美学概论》审美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滑稽)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美、丑、崇高、悲剧、喜剧

当代常用的结构: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

2、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结合,增加了丑与荒诞:刘东《西方的丑学》(1983)

周来祥:和谐(古代)、崇高(近代)、荒诞(现代)

杨春时:肯定性的三类:优美、崇高、喜剧;否定性的三类:丑陋、荒诞、悲剧。

张法的三大类十小类:美(优美、壮美、典雅)、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喜(怪、丑、滑稽)

20世纪80年代,科斯梅亚《美学重大问题》提出恐怖作为审美范畴,其序列是悲剧、崇高、恐怖。

四、审美范畴分类的原则

1、在不同文化分类方式中寻求共约性的逻辑统一。

中国美学以美的客体为基础,展开为优美(阴柔之美)和壮美(阳刚之美)

印度美学以寂静和极乐为对象,以死与爱为主题,建立了世俗和世俗与净界的循环。

西方美学以地狱和天堂的对立为基础,展现了与人敌对的力量在审美对象中的巨大作用。2、以人在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审美对象的历史展开为基础。美悲喜是一个时间序列,也是横向结构

3、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不同关系为依据。美:人与对象的和谐;悲:对象大于人;喜:人优越于对象。

第二节美:优美、壮美、典雅

一、美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从各种审美对象的统一性,从审美活动的目的来看,只有把握了美的性质,才能把握其他审美对象的性质。

原始艺术寄寓于图腾巫术仪式,是政治宗教军事教育生产结合在一起。后来分化组合为礼乐刑政,原始艺术从核心向边缘移动,逐渐独立出来。彩陶、青铜器

美是和谐(大客观)是主客互动的平衡态,悲喜因为确立了人与对象的关系,而与美发生关联。月亮曾经是恐怖的对象后来变成了美的对象。西王母月亮猛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二、美的特性

1、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2、美的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常尺度;正常中的优胜者。西施、泰山迎客松

3、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由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一性。总结:美的对象与人的感性知觉有着直接的适合关系,与人的心理情感有着结构上的同构关系,与人的目的、愿望、理想有着内在的或显或隐的同一性。

三、优美与壮美

优美即阴柔之美,壮美即阳刚之美。

1、空间上的大与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百步洪》苏轼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力量上的大与小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墙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性质上的柔与刚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牧童牛背轻吹笛,曲染夕阳晚山红

四典雅。

典雅是从与世俗的差异中显出来,与优美和壮美有交叉关系

中国的典雅:孔子文质彬彬,“熔式经诰,方轨儒门”(刘勰)。

司空图《诗品》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第三节悲:悲壮、悲剧、崇高、荒诞、恐怖

悲,是对人有敌对性的否定性意义上的审美对象。两个条件:1、人具有一定实践力量。2、还没有强大到征服对象。

悲的分类:悲态、悲剧、崇高、荒诞。

悲态(情):是认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对立一面的悲,是对天地人合一规律的哲学提问。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陆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

西方美学的悲剧、崇高、荒诞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通过人物的毁灭引起恐惧和怜悯,使人得到净化。

郎吉弩斯(古罗马),柏克、康德:从痛感转为快感。

荒诞的核心是人无法揭示自己和世界及其关系。对现代性的信仰之破灭。

一.悲态

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对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对天道何以会隐而不显的追问。大多表现为悲壮。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有明知不能实现而又偏要追求的人,后者就进入了悲态。

《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悲剧

悲态表现的是对人不能把握的东西的一种顺应,在顺应理解中超越对象。悲剧呈现的则是对不能把握的东西的一种抗争。悲态所面对的是无形的必然律,悲剧所面对的是有形的或能够作为有形物来对待的东西。

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

分类:1、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

2、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哈姆雷特》

3、社会悲剧《人民公敌》斯托克曼《大雷雨》卡捷琳娜

三、崇高

抗争、行动、毁灭是悲剧的三要素悲剧的毁灭是一种趋向崇高的死。

悲剧是走向崇高的死,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生。崇高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敌人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为快感。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通“层”)云,

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凯瑞特四个阶段

第一、引起我们情感的超常的体积或力量

第二、首先是一个受挫或拒绝的消极状态

第三、随后一个自我扩张或者提高

最后与客体合一的积极情感。

康德关于崇高的主观条件:1、人处于安全地带;2、有一定的文化修养;3、无所畏惧的抵抗决心。

四、怪诞

荒诞表现的是与人的趋美本能和美好理想完全相反的宇宙人生的荒诞性。

从历史上看西方文化从古典的悲剧到近代的崇高再到后现代的荒诞,体现了西方文化演进的逻辑——破裂式路径。

尼采大喊上帝死了,导致对理性和规律的否定,人没有了理想也没有了标准。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黄昏的荒郊等待戈多;加缪《局外人》莫索尔;约瑟夫·海勒《第22条军规》;卡夫卡《城堡》;尤奈斯库《秃头歌女》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女佣玛丽和情人消防队长)

荒诞的要点

1)悲的思考和理性主体的消失,这不悲之中包含着更深沉的无底的悲。

2)人与人、人与社会不能沟通

3)人生宇宙的理性结构的消失。

悲的四型都是在理性和规律基础上的审美思考,而荒诞却是非理性的;

悲态悲剧荒诞自始至终是主体小于客体,崇高则是最后主体大于客体;

悲剧和崇高是主体最终要战胜或已经战胜了客体,而悲态和荒诞的客体是无形的,永不能战胜。

五、恐怖

恐怖是理性对魔幻世界的失控,而又力图把握自己的审美类型。

20世纪末出现了恐怖的美学主题。

出现的背景:崇高是理性高扬的近代的审美主体(柏克康德),荒诞是对理性怀疑的结果(海德格尔和萨特)。而恐怖是进入了宗教复潮的当代产物。

荒诞是理性对理性世界的失控,而又在这一失控中力图把握这一失控而产生的审美类型。分类

1)对理性分类中的严格界限予以打破和违反形成恐怖形象:鬼魂、僵尸、木乃伊

2)理性分类的不同类拼合一起造成的恐怖形象。

3)理性分类中的残缺形象。

4)非生命物的生命赋予

这类形象之所以恐怖,在于理性主体习惯于遵循自然法则的环境,而与超理性的物相对时就产生了恐怖。

第四节喜:怪、丑、滑稽

喜是被历史实践否定了东西,它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偏离或低于当代的正常尺度。霍布斯型理论:对人的胜利的自豪和对不符合历史尺度对象的可笑。

柏格森型理论,人在机械性中陷入可笑。

弗洛伊德理论笑是对理性世界的逃逸。

一、怪

怪是对正常尺度的偏离。

原始艺术和图腾,遗留在现代艺术中就是转变为怪。

二、丑

丑是是对正常尺度的畸形偏离

丑作为审美对象,庄子《德充符》的哀骀它是美德的表现

三、滑稽

怪和丑的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就是滑稽

1、意识到偏离而不由自主的走向了偏离。

2、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作为正常来表现

3、明知自己的偏离而竭力掩盖自己

第五节审美范畴的意义

一、审美对象的扩大

二、人的胸怀的扩大

三、非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对象根于人性的自觉

第四章

第一节在美学分类中的生活美

按照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文化美、形式美。

自然美和社会美为生活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生活世界,这一生活世界就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生活美。人们按照形式美、艺术美、文化美的原则美化生活,又促进了生活美。

生活美启示了美的真谛;与悲和喜相对的美才是美学的核心。

生活美也遵循着美的呈现和定型规律。

生活美的具体内容:

1、人的身体之美(包括自然身体和精神风貌)

2、人的服饰之美(从头到脚的装饰)

3、人的居室之美(居室外观、内部空间、室内装饰、室内物品)

4、人的环境之美(人的活动空间,个人交往空间、工作环境、公共活动空间)

前三类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后者是环境美学的对象

四个重要类型:人之美、居室美、自然美、都市美。

第二节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产生

什么是自然美?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与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交往中,感受到了美,在把这美客观化和符号化之后,这些自然现象就呈现为美的自然。

1)在实践中感到自然美的客观化和符号化;

2)感受到自然美的意义深度

二、在美学原理和历史语境中的自然美

1、在美学原理中的自然美

美学原理认为自然美是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美,是指那些经由“人化”而体现的“人的本质力量”,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并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自然现象。

上述为实践美学的自然美观点:

1)自然美被艺术论的美学理论边缘化,朱光潜、李泽厚。朱光潜:“是美就不是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2)自然美的物质实体被消解,人的主观态度和情趣成为主体。“自然的人化”也剥夺了自然地美

3)中国古典美学把自然看做艺术的最高境界

4)人对自然的胜利看起来是理性对感性、自由对必然的胜利,但这同时意味着人将丧失自身的完整性,人将失去生命之根走向荒诞和虚无。

2、在历史语境中的自然美

1)中国文化的自然美

第一阶段。致用: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

第二阶段。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

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梅兰竹菊四君子

第三阶段。畅神: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舒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宗炳《画山水序》“贤者澄怀味象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美

古代:希伯来神本主义和古希腊逻各斯主义都无法欣赏自然美

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

柏拉图的理念论

犹太教和基督教把自然看做人的对立面,充满了对自然的敌视。

近代: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印象派画家对自然有限度欣赏

当代:生态美学与主体间性哲学立场

英美“肯定美学”:自然中所有东西都有审美价值,并且是不可分级不可比较的。

二、自然美在当今的基本类型、基本类型:城市绿色、旅游景观、天然自然

基本类型:城市绿色、旅游景观、天然自然

(一)城市绿色

城市绿色环绕在人的生活环境周围,建立另一个人为的生存之境,是彻底人为的美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小区花园

(二)旅游景观

旅游景观是人类理想自然景观的呈现

关注自然的审美表象,而不是本真自然

人的参与、向人生成

(三)天然自然

天然自然作为一种自我完成的审美形态,美者自美。

四、自然美举例:

1、什么是天人自然。

没有人工痕迹的荒野山水和原始森林,象不摸粉质的女孩,静静地吐露芬芳。

1)自然景象:地理因素构成:地质、地貌、水文、植被、气候

天文景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独立的自然:荒漠、大海、原始森林

中国文化对自然的欣赏:面对辽远寂寞的畅神之“乐”。

2、人与天然自然的交往方式。

1)经常地相遇

天文景观与心灵感应的文化积淀

晴空万里-喜气洋洋

狂风骤雨-昂扬斗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胜有情。

2)突然地相遇(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

3、天然自然的特征因和审美因。

1)天然自然与人敌对的一面: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环境灾难

印度尼西亚海啸

2)天然自然的神秘感和宗教意义

圣经中的约翰、基督的旷野

默罕默德的麦加希拉山洞

释迦摩尼的菩提

3)中国天人合一的“道”观:天道生生不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天然自然与人与自然地关系。

1)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旅游景观的功利

2)人的自然化,我们需要回归自然

3)庄子的逍遥游,澄怀味道与生态伦理生态美学

第三节城市美

一、城市美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美:城市是社会生活的载体,城市美建立在城市物质生活的功能至上。

1)礼制秩序:古代城市美的精神

古代城市是君主寄居场所,笼罩着神秘光环和君主统治的秩序。

古代中国城市布局以宫廷、官署、寺庙为中心。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体现了:王朝政治秩序和城市功能区划

古代罗马城:大理石建筑、希腊柱、拱顶,大型广场,通往帝国外省的道路。体现:帝国威严和世俗享乐

2)工商内涵:近代城市美的基调

烟囱林立、云雾缭绕的工业革命:

城市宏观场景:英国的工业化城市,铁路、工厂、马路

微观场景:集中的商业和文化娱乐场所,约翰·沃纳梅克的“百货商店”

3)和谐发展:当代城市的审美

当代生态城市:绿色、历史、艺术情调

A)生态城市的功能和审美:城市绿色恢复城市的生态平衡

B)历史文化的内涵:文化民俗、名胜古迹

C)艺术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

二、城市美的基本元素

当代城市之美主要表现在:整体形象、标志性建筑景观、街景

1、整体形象

地理历史文化现实的不同,造成城市整体形象的不同

历史:北京、华盛顿

地理:重庆、杭州

2、标志性建筑景观

华盛顿特区:白宫、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组成三角形景区

北京:永定门、前门、故宫、景山、钟鼓楼的中轴线

天安门体系: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

杭州:西湖桥岛亭廊

3、街景

城市街景,包括街道广场、店铺以及城市街道设施:交通、服务、艺术

1)人文景观北京故宫罗马《母狼》

2)自然景观

3)步行街王府井

三、城市美典型举例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浦东新区陆家嘴,位于世纪大道,毗邻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隔江与外滩万国建筑相望。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7.9米,亚洲第四,世界第六高塔,仅次于阿联酋哈利法塔(828米)、日本东京天空树电视塔(634米)、广州新电视塔(600米)、加拿大的加拿大CN电视塔(553.3米)及俄罗斯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540.1米),是上海的地标之一。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座落于上海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以其468米的绝对高度

西方教堂-摩天大楼-上海

东方明珠塔凭借其穿梭于三根直径9米的擎天立柱、太空舱、上球体、下球体、五个小球、塔座和广场组成。可载50人的双层电梯和每秒7米的高速电梯为国内所仅有。以及悬空于立柱之间的世界首部360度全透明三轨观光电梯,让每一位游客充分领略现

东方明珠电视塔共有3个360度的主要观光层,游客尽可在不同高度欣赏都市美景。位于350米处是太空舱,267米处是亚洲最高的旋转餐厅,263米处是主观光层,259米、90米处是室外观光层,90米处的下球体内有太空游乐城。位于零米大厅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其中序馆为“车马春秋”、第一馆为“城厢风貌”、第二馆为“开埠掠影”、第三馆为“十里洋城”、第四馆为“海上旧影”、第五馆为“建筑博览”。“中华号”游船是东方明珠最新的、豪华的观光游船。

第五章

第一节美的艺术分类

一、艺术美的产生

艺术,是拥有自律性的与美相关的技艺。拉丁语art 希腊语techne

18世纪巴托“美的艺术”art开始指美的艺术。1748年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

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

《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李贤注:“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后汉为方术,魏为方伎,晋艺术焉。”清袁枚《随园随笔·梁陈遗事出<广异记>》:“庾肩吾少事陶先生,颇多艺术,尝盛夏会客向空大嘘,气尽成雪。”生活也包含的艺术的一种。

现代艺术概念乃是翻译西方art而出现的。

艺术美的分类

18世纪巴托的fine art 把绘画雕刻音乐诗歌舞蹈建筑和雄辩从技艺科学中分离出来。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依据模仿的媒介区分艺术类型

莱辛《拉奥孔》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

黑格尔: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

审美主体的人对以一定物质质料存在为前提的艺术作品产生了审美的知觉,使得作为客体的艺术作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艺术形象。

分类:视觉空间艺术、听觉音乐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第二节视觉/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

一、视觉空间艺术总论

定义:通过突出客体的空间性和主体的视觉性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类型

(一)造型的特点:空间造型,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资料按照艺术类型的形式美的规则,塑造出视觉感官直接感受的艺术造型。

(二)形式美的特点:讲究点线形色、比例尺度节奏韵律

(三)表现的特点:形象塑造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时代审美风貌和文化的审美特点。

二、视觉空间艺术美的大类:建筑雕塑、绘画

(一)建筑:建筑融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为一体,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也体现着审美诉求:1、空间构形:建筑要用人工营造一个理想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既给人一个居住空间,也引领人们通过观看理解进入到其文化精神之中。

2、视觉美:统一、均衡、对比、韵律、节奏、和谐

3、象征性:建筑通过对物质材料的驾驭来表现人自由的创造力。哥特式建筑,象征彼岸的伟大。

(二)雕塑: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以雕刻制作的立体性艺术形象,诉诸人的视觉,给人带来审美感受的艺术。圆雕与浮雕

1、形体的塑造:造型单纯凝练富有整体感和体积感

2、表现性:雕塑具有静态性实体性和形象瞬间性。

(三)绘画:绘画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色线形空间等造型手段,通过视觉错觉来塑造具有三维空间感的视觉艺术形象,表现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国画和油画。

1、形式美:通过线条构图光色,艺术家用虚实对比韵律等多重手法,建构出一个生动的三维形象。

2、表现性:用静止凝练寓意的典型画面,表现事件的全貌。

三、视觉艺术美的典型案例

(一)故宫

1、太和、坤宁六大宫殿

2、宫内宫外的布局:正阳门-笔直街道-天安门广场-长安街-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3、南北轴线,左右对称

4、形制隆重,用料考究

第三节听觉时间艺术(音乐)

听觉时间艺术总论

音乐一方面与单纯的音响及抽象的音响符号相关,另一方面通向最神秘的灵感和最深刻的宇宙哲思。埃尔维斯·普莱列斯(猫王)

音乐艺术大类

(一)声乐艺术:人的歌唱艺术,男女高、中、低音;唱法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

1、声音之美,高音宽广清朗、低音浑厚结实、美声唱法华彩辉煌。

2、旋律之美:人的发声器官在感情表现方面优于器乐。

3、歌词之美

(二)器乐艺术:乐器演奏的艺术

交响音乐

1、音响及组织美。音响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个基本要素,组织而产生节奏调式和声

旋律配器曲式等

2、意韵之美,在于审美主体通过音响的组合变化而达到审美的“主客体同构”。

三、典型举例

一)古琴:中国哲学“大音希声”

《平沙落雁》

二)交响乐贝多芬c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四节语言艺术(文学)

一、语言艺术总论

一)为什么说文学是语言艺术

文学借助语言符号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传情达意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语言不仅是媒介而且是有机构成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

1、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可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塑造形象。林黛玉

2、表现内容的深广性。

第一,选材很少受时空限制

第二、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三、表现强烈而深挚的情感

第四、表达深刻的哲理。

3、文学语言之美

音乐性

蕴藉(含蓄)性

陌生化

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二、语言艺术大类

(一)诗歌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作品,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依据内容和表现手法分类: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

依据是否押韵分类:韵体诗和自由体诗

(二)散文

所有韵文和骈文外的都叫散文

依据表现手法的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

(三)小说

以虚构的手法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情感判断和思想认识。

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三大要素

(四)剧本

影视戏剧的语言文本,即剧本。

第一,必须有强有力的戏剧情节和紧张激烈的冲突。

第二,戏剧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其身份角色

第三、戏剧人物语言要承担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任务

第四、剧情场景符合舞台演出需要。

三、典型举例

(一)诗歌艺术美举例

《登高》全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小说艺术美

司汤达的《红与黑》于连·索黑尔

第五节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

一、综合艺术总论

所谓综合艺术就是以多种模仿媒介创造集视觉、听觉和语言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来实现艺术目的的艺术类型。

“以一为主,兼顾其他”

中国戏剧的表演象征性

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真实表演环境。

三一律:时间一致,地点一致,情节一致

二、综合艺术大类

(一)戏剧:从原始的民歌舞蹈诗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发展而来,是人类最早也是发展时间最长的综合艺术形式。

西方戏剧起源于狄奥尼索斯祭奠活动,公元前600年阿利翁引入歌队吟唱,前534年特斯庇斯开始扮演角色,埃斯库拉斯两个人物角色,戏剧正式诞生。

公元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戏剧第二个繁荣期。

1、舞台表演为中心

2、戏剧性冲突

(二)电影

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1905年《定军山》

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剪辑“蒙太奇”

(三)电视

1929英国出现无声电视,1940年美国彩色电视

典型举例

《罗拉快跑》

1、看电影

2、电影的影像和声音

3、电影中的叙事和拆解

第六章

第一节美的文化分类

一、人类与文化类型

(一)不同的文化类型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二)四类文化:1原始文化,石器巫术;2高级文化,金属宗教;3轴心文化,铁器哲学;4现代文化,机器科学

二、文化类型的总体图景

(一)原始文化之美

公元前200万-7000年前,石器巫术

劳动实践产生美邪许,原始舞(武)蹈

原始巫术:是以图腾观念为主体的一种对世界的理解体系

(二)高级文化之美

前4000-前400年,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中国商朝,美洲的奥尔梅克和玛雅文明国家出现,宗教神权、青铜、文字

古埃及的主神(太阳神“瑞”)崇拜和永生信仰;玛雅文化的祭司集团(天文星象家、数学家、先知预言家和精通仪式者组成)和神灵信仰。天象地理化标示

(三)轴心文化之美和现代文化之美

前700-公元17世纪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哲学,宗教

公元17世纪以来,现代文化时期:西方的扩张和世界历史的开始。

现代文化,源自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和罗马法;文艺复兴和现代哲学科学兴起。西方文明的主题和思维机制展现了延续性。逻各斯主义理性的二元分裂对立,是启蒙理性到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传统主题。

文化多元论和美学兴趣。中国文化的美和西方文化的美。

第二节中国文化中的美

中国文化的样态,决定了中国人审美创造模式、审美理想和审美鉴赏心理的形成。

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是“道”,相当于古希腊的“逻各斯”上帝,印度的“梵”,伊斯兰“真主”。

道字形是道路的道,是人行动的指南,也是天道和宇宙规律。体道、悟道、行道。

道(理)的载体是气(器),“有理便有气”

道的形而上性质是“无”,与西方的存在(有being)相对待。

一、中国人物之美

气分阴阳,女性的阴柔之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诗经:窈窕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魏晋风度:夏侯玄(字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宋元:女子的阴柔之美——粉香腻玉、樱桃小口。眼横秋水,眉弯远山。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男子的阳刚之美——面圆耳大、唇阔口方、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贾宝玉: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儒家大男子汉的修齐治平(圣贤)。道家的精神气度(真人)。

二、自然之美

道法自然: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周易·系辞传》“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明代画家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中国艺术师法自然,其对象也为自然世界、山水花鸟、庭院、自然佳境。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和谐相处,最终走向本体和大源。

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宗白华:“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

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二怡然自足的。”(《美学散步》1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自然是变化流动的:郭熙所说:“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

三、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之道在形而上为“无”。“无字处皆有其意”(王夫之)。绘画上重视空白的虚实相生。书法“计白当黑”。建筑“透风漏目”“唯因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苏轼)。气韵生动,曹丕“文以气为主”

书法艺术与中国绘画:与气的宇宙相契合的是线的艺术(书法)

1、线表现宇宙之气,变化万千

2、独特的色彩,气为无色,黑白,青赤黄白黑

3、独特的空间结构,有无相成虚实相生

散点透视:彩墨宫廷画,水墨文人画,彩色宗教壁画,市民版画和农民年画。

1、视点的移动。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匡庐图》

2、空白背景:顾恺之《女史箴图》,徐熙花鸟

绘画六法重要的两条,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线的生动与宇宙之气同构,骨法浓淡枯湿。荆浩关仝范宽的全景山水塞满整个画面,马远夏圭的山水画,留下大量的空白

第三节西方文化之美

一、西方文化之美的特征

1、人就是神,神就是理想的人。神人同形同性

2、美的比例。三维雕塑与背景可以脱离,具有精确的人体比例。《执矛者》人体比例的精确。达芬奇的人体画的精确比例。。古希腊建筑、音乐、戏剧的比例原则。

3、焦点审美:希腊雕塑的焦点审美。掷铁饼者的“具有包蕴性的一瞬间”。

4、存在与虚空。从一个焦点审视,便有看不见的空间。独立存在的全部自然,是由存在与虚空组成的。虚空与存在是已知与未知、此岸与彼岸的来源。俄狄浦斯能猜出斯芬克斯之谜语,而不知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杀父娶母不知。表现了存在与虚空的结构。

6、对立斗争:1)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几何学式的对立面划分,不是阴阳渗透的;3)斗争实现和谐。

西方的事物社会历史,都是对立面的斗争。包含着静观的焦点,也展开为对立和斗争。

二、西方文化的艺术之美

1、基督教堂:以垂直块面为基形,以顶部三角为特征的哥特教堂,是天人分离、对立而后合一的体现。教堂的美的比例,使其成为一首指上天的音乐。教堂体现了神体的崇高和人体的渺小。走进教堂,就已经获得了一种心理、哲学、宗教的体验。灵肉的斗争、冲突,既在受难的耶稣身上,也在进入教堂的人的内心展开。

2、焦点透视画法:15世纪布鲁内莱斯基把透视画法规范化。达芬奇对人体解剖比例的研究,使绘画成为科学。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基督在画面中间,12门徒以表情或手势指引向基督;2)房间后面的窗和天花板构成一种焦点放射线,使基督形象放大。焦点透视使得光和影的色彩十分丰富。

焦点透视首先使客体的美的比例呈现出来,其次使三维深度表现出来,第三,使色彩丰富的变化呈现出来

3、交响乐

两个独特性:1)它发展丰富了古希腊以来“音乐、数学、宇宙”一体的思想;2)它展现了

一种近代哲学思考和现世精神。数的和谐就是宇宙和谐。

交响乐体现了工业化的分工组织:管弦乐队,木管组(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英国管、低音黑管、低音大管),铜管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短号、低音长号)、打击乐器(定音鼓、排钟、铝板钟琴、钢片琴、木琴、小鼓、大鼓、三角铁、响板钹、铃鼓、锣、钢琴、竖琴),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交响乐史诗般的宏伟,体现了哲学玄思。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在呈示部展示主从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激烈对抗,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再现,是和谐的终曲。

4、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否定,也是重开新图

绘画上以散点透视取代了焦点透视,音乐上以无调性取代了调性音乐,文学上以非全知角色取代了全知角色。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月亮附体的丑角》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与参考答案(2015-1-8)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 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 感的( 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 、逻辑性 D 、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 A、王国维 B 、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 "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 。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 D ) A、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 A、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 琴” ,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 1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 一、考核要求 1、在“学习考核”栏目中列出的8个板块参考题目中任选10道问题进行论述 2、10道问题至少应涉及4个板块,须在问题开始部分注明具体板块名称 3、总字数不少于5000字,每道题字数不少于200字 4、必须是自己整理抄写,凡打印或复印的读书报告一律视为不合格 二、“学习考核”参考题 (一)艺术之美 1、简述艺术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批评” 2、简述艺术中所谓的“透视观念” 3、简要阐述“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微笑的神秘性 4、简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特点 5、根据加德纳所分析的艺术家突破的两个阶段来看,请简要阐述成功的艺术家应具 备哪些特殊素质 6、关于“艺术”众说纷纭,请就个人观点,谈一谈你所理解的的艺术 7、王国维先生曾这样概括席勒的美育思想:“谓人日与美相接,则其感情日益高,而 暴漫鄙俗之心日益远。”请根据王国维先生的概括探究席勒的美育思想 (二)音乐之美 1、简述中国音乐节的成立背景 2、简述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和德国分别被创建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关联 3、简析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作品《大海》表达的思想感情 4、简析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歌曲《魔王》和《圣母颂》的创作背景和内在关联

5、简述在古典主义时期,威尼斯乐派在交响曲中运用力度对比对表现音乐有哪些作用 6、根据创作背景分析,请你简要谈谈三大神剧之一的《弥赛亚》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7、简要阐述莫扎特交响乐手稿上记载的第二十二号交响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美术之美 1、简析中外画家的风格总的区别 2、简述如何抓住雕塑作品的“神” 3、简述赏析一件绘画作品将从几个角度出发 4、简述工艺美术品的共同特点 5、简要谈谈优秀的摄影师需要具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 6、简要谈谈你是否喜欢苏州园林并请详述 7、简述什么是人体艺术,谈谈你对人体艺术的看法 (四)舞蹈之美 1、简述舞蹈美的内涵和特点 2、简述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区别 3、请谈谈你喜欢的舞蹈表现形式及代表作 4、欣赏舞蹈《雀之灵》,试分析它的独特之处 5、详述舞蹈欣赏这一过程对于学习生活是否有益处 6、简述芭蕾的四大审美原则 7、请你结合舞蹈《小城雨巷》谈谈你对当代舞蹈诗性回归的看法 (五)戏剧之美 1、简述西方戏剧艺术中“残酷戏剧”和“质朴戏剧”的内涵 2、简述如何塑造与呈现戏剧性格(灵魂) 3、以郭沫若的《屈原》这一作品浅析历史剧的基本内涵 4、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他的美学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着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正式以“Ae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嘉登因此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Aesthetik的原意是“感性学”。鲍姆嘉登在此规定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地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这就确立了作为感性认识的“美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的合法性。 二、康德论述美的四大特点 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和美的特征,揭示出其中的一系列二律背反: 1.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康德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他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它与逻辑判断也不同,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2.审美判断是单称、主观的,但仍普遍有效。审美判断是个人的意见和单称判断,然而却有普遍性。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自身的利害计较出发得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由活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通的“共通感”。 3.美是没有明确目的却又符合目的性的。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用途,这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概念,但却能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所以它是美的。因此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4.凡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因为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 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

完整word版烹饪美学教学大纲

《烹饪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烹饪美学》是中等商业技工学校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烹饪美学》主要包括:绪论、美学概论、烹饪美术、烹饪美术基础训练、烹饪造型图案训练和宴席设计艺术等内容。 《烹饪美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是: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烹饪美学在烹饪中的重要地位,能够运用美学的知识为烹饪食品增加美感,从而为自身烹饪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时分配 章次内容课时 2 绪论一

4 二美学概论8 烹饪美绪论术三 4 烹饪美术基础训练四8 五烹饪造型实例训练6 六宴席设计艺术32 合计 三、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烹饪美使同学们了解烹饪美学和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学的研究范围以及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烹饪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烹饪美学 二、烹饪美学的研究范围 三、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学习烹饪美学的任务和方法四、第一章美学概论 §1-1 美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的历史以及我国审美教育的容和美学的研究对象,烹饪美学的起源及学习烹饪美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美学的任务是什么,价值的概念,美的特征,审美主体和审美客

体,烹饪美学的概念,烹饪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烹饪美学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二、美学的历史 三、美学的任务 什么是美四、. 五、审美主题与审美客体 六、审美活动 七、审美教育 §1-2 美学与烹饪 一、什么是烹饪美学 二、烹饪美学的起源 三、烹饪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烹饪美学的特征 五、学习烹饪美学的意义 第二章饪美学烹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什么是美术,研究烹饪美术的重要性,色彩的基础知识,烹饪中色剂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什么是烹饪美术以及烹饪美术的具体研究对象及特点,烹饪造型的特点,烹饪造型的分类,烹饪早的原则,烹饪造型的构思和构图。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 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 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 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柏拉图) 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 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 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语言、事物、内心) 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 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一. 本质——现象 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 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从客体到主体 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从感性的角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

1. 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研究艺术美,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2. 试分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的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 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关系 ?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合;两者相互作用。 4.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 ?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开发智力 培养意志力 促进身心健康) 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 ?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 ?勤于思考1.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 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 ?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 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①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②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③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2. 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 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 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3.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4. 简述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二、客观性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 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五、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利、有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12303 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 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章美的形态(4课时)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历史就是很 的,但就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就是十分 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

朱光潜为代表的与以李泽厚为代表 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设计美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设计美学导论 英文名称:AESTHETICS TO DESIGN 学时: 48 学分: 3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修课程:无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美学导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审美规律进行研究并以设计美学原理为研究对象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根据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立足于我国设计学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讲授设计美学的原理、规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运用设计美学原理指导实践。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及人自身。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的原则与表现形式,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美学特点和审美规律,能够合理地融合设计学与美学的理论知识,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途径,理解和把握设计的本质和寻找适合设计领域的美学基本规律,从而指导学生在设计中进行实践运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第一章设计美学概论(13学时) 第一节设计美学的研究途径、现状和对策(1学时) 1、设计美学的研究途径 1.1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采用网络教学的特殊要求进行章节概括和内容简化。 1.2以传统美学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美学理论研究。 1.3建立以艺术家和设计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框架。 1.4构建以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实践体验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 2、设计美学的研究现状 2.1设计艺术专业方向混乱,学术方向不明确。 2.2专业领域覆盖面太广,通才太多专才太少。 2.3专业学术体系建立不完整,学术定位不准确。 2.4学术成果鉴定标准多元化,学术成果真伪难辨。 2.5学术抄袭,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现象严重。 2.6学术明星多,学术权威少。 2.7教学管理型教师多,教学研究创作型教师少。 2.8一般性学术研究成果多,标志性研究成果太少。 2.9设计作品多,设计精品少。 2.10展品多,产品少。

整理礼仪场景设计策划书800字_附件一

附件一: 部分公选课课程大纲一览表

(具体教学大纲内容如下)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5004 课程名称:《美学概论》 英文名:Aesthstics Outline 课程类别:全院公共选修课 学时学分:30/1.5(10×3)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 开课单位:法律与政治系(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美学概论》,王朝文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 《美学教程》,本书编写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应用美学》,陈友冰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美学概论》课程是为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类的 公共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以及各种 形态的美的特征、审美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各种形式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较 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 研究美的事物,总结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欣赏美、创造美,改造自然、创造更美好 的生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

1、基本要求: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以及各种形态的美的特征、审 美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各种形式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审美创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观察和研究美的事物,总结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欣赏美、创造美,改造自然、创 造更美好的生活。 2、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及根源, 这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从美的产生过程来探讨美的本质和根源。在研究美的本质 及根源的基础上再来探讨各种形态的美的特征。第二部分研究美感,美感的本质、特征及 根源,审美的心理要素及美感形态。第三部分研究艺术美及其创造。主要是对美学基本原 理的运用,在艺术美的研究中还包括对各个部门艺术的讨论。 第一章美学和古代美学思想 什么是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简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简介; 中西方美学思想特点对比。 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根源 在于社会实践;自由创造(劳动)中美的产生;从历史的角度看美的产生。 第三章社会美和自然美 社会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的特征;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 社会美重在内容。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自然美重在形式。 第四章形式美与艺术美 形式美——审美经验的总结;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 动的产物。 第五章艺术的分类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一(2) 美学学科的基本情况 1.美学研究的对象 观点一:美(毫无意义) 观点二: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排除了艺术之外的美) 观点三:审美心理——鲍姆加登:人的感觉领域;经验主义:审美经验;心理学美、精神学分析:主观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之外的现象,美学是否应该视而不见?)【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只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点四:将美与哲学等同起来,讨论抽象意义上的美的价值——尼采:人类通过艺术来理解世界与生存;海德格尔:艺术中包含人类生存的价值(具体的美呢?)目前美学的研究对象:(1)现实中的艺术审美活动;(2)美和艺术现象的历史变化和社会内涵;理解分析人类的审美活动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也需要结合社会科学有关人的知识。 美学研究的特点:(1)概念与形象相结合;(2)抽象与具体相结合;(3)逻辑分析与个体经验相结合。 美学的学科性质: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的人文学科;同时也需要吸收社会学科的相关基础。 3.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来研究现实与艺术中的美的现象的人文学科,探讨这些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有关人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美学——人的现象和问题 4.美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公认统一的美学体系(个么那你讲个屁啊) 5.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的——概念推理型 典型代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先找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关于美的基础概念,然后进行推导。 (2)心理学的——实验+推理方法(对产生美感的过程进行推理再做概念性描述) 心里美学:心理距离、直觉过程、移情、内模仿 【心理距离】: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里距离。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恶冷漠等恶意情感。 【移情】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融合的过程,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感情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