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微生物专题报告——食用菌多糖功能的研究概况

141201019 微生物学魏华

食用菌作为天然食药资源,营养丰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多糖、维生素等多种成分。食用菌多糖虽然含量比例仅占0.48-0.87%,却具特异的生物学功能活性。如具有抗肿瘤活性;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量,刺激抗体产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降血糖、降血脂;可显著增加脑和肝脏组织中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抗氧化、抗衰老;保肝、抗辐射等等。

1971 年,Maeda 等从香菇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这个研究发现影响重大,使更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真菌中的活性多糖[14]。截至目前,国内外已从食用菌中筛选出200 种有生物活性的多糖。同时,对于多糖的研究不仅只是研究其的生物学活性,更多的是利用生物学手段研究多糖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13]。国内对多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研究糖类的作用机理时,紧密与中医药的理论相结合,进展甚快。70 年代以来,我国在云芝、银耳、灵芝、黑木耳、裂褶菌、冬虫夏草、猴头菌和竹荪等中分离得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单一成分的多糖物质。目前,我国对药用多糖的研究仍多偏重于提取、分离、纯化、和研究药理活性等方面。虽然已有用于治疗癌症的商业化产品,但积累的临床资料仍很缺乏,大部分多糖产品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仅用于保健品,还需重视新兴的糖生物学及工程学,提高研究水平。

1.食用菌多糖的种类

近年来研究报道的真菌多糖,主要有四类,葡聚糖、甘露聚糖、杂多糖、糖蛋白。

1.1葡聚糖

葡聚糖(Glucan),尤其是β(1-3)连接的葡聚糖具有多种活性[15-20]。如从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子实体中分离的多糖,分子量为1.89×104,可能的结构是主链为β(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为β(1-6)连接的葡萄糖[21]。从黑石耳(Dermatocarpon miniatum)子实体中分离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多糖,主要结构为α(1-4)(1-6)连接的葡聚糖,分子量为1.80×106[22]。从栓菌(Trametes suareclens)中分离的多糖分子量5.0×10 4,主链为β(1-3)-D-Glucan,支链为β(1—6)连接的葡萄糖。从斜顶菌(Clitopilus caepitosus))多糖分子量1.32×106,主链为β(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有较多的β(1-6)连接的葡聚糖链和较少的β(1-4)连接的葡聚糖链,分别连在主链的O-6 位和O-4 位。

1.2甘露聚糖

甘露聚糖(Mannan),如从Marasmius androsaceus 菌丝体中分离的多糖,分子量2.40×104,主链为β(1-6)连接的甘露糖链,支链为β(1-2)连接的甘露糖链和β(1-3)连接的甘露糖链,分别主链的O-2 位和O-3 位。

1.3杂多糖

杂多糖(Heteropolysaccharide),即分离出的多糖不仅只含有一种组分,如从M.androsaceus 中分离两种葡萄甘露聚糖B1 和B2,主要成分是葡聚糖,但同时含有少量比例的甘露糖。

1.4糖蛋白

含有蛋白质的糖蛋白或多糖肽,这种类型的多糖通常是以O 连接的形式和蛋白质上的氨基酸相结合,且这种结构是发挥活性所必须的[23-26]。

2.开发应用现状

现在已有很多真菌多糖在国内外被正式批准生产,有些产品已应用于临床。

其中香菇多糖被研究的较为透彻,也成为生产最多的多糖[14, 26-28]。主要成分为葡聚糖,分子量4×104-8×104,多糖的结构单元为:—3Glcβ1-3Glc(O-6-β1Glc) β1-3Glc βl-3Glc(O-6-βlGlc) β1-3Glcβ1—。作为免疫调节剂,香菇多糖能增强宿主的免疫能力,使机体淋巴细胞(T细胞等)大量增殖,同时又能激活补体系统。

云芝多糖(Krestin,PSK) 主要来源于子实体或液体发酵液中,其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肝炎疾病。

从猪苓(Grifola umbellata)干燥的子实体中分离的葡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还具有较好的保护肝脏的功能。

裂褶菌多糖(Shyzophillan,SPG)也是近年来被开发的多糖,其具有活化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促进干扰素产生的功能,可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

除除此之外,银耳多糖和茯苓多糖也已应用于生产中。

3.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多糖的一级、高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即多糖的构效关系,是当前糖化学和糖生物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多糖的糖组成和糖苷键类型对其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如从真菌中提得的活性多糖一般由葡萄糖组成,且葡聚糖主链上的β-1,3 键和支链上的β-l,6 键往往是必须的。多糖中

的糖链中通常连接着不同的官能团,如硫酸基基团、乙酰基基团、羧甲基基团等。这些官能团的种类及其在多糖中的位置都决定了多糖的生物学活性。有报道研究表明很多硫酸酯化和乙酰化的多糖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肿瘤和抗凝血活性,其中乙酰基基团在单糖分子中的位置也很重要[50]。糖乙酰基的数量和位置对多糖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如O-3 位具乙酰基时,多糖抗肿瘤活性最强;O-5 位具乙酰基时活性明显减弱。

除此之外,多糖的高级结构也影响着其活性。Yanaki 的研究表明形成三股超螺旋构型的裂褶菌多糖具有抗肿瘤的活性,如果处理裂褶菌多糖使其不具有这种高度特化的螺旋结构,其抗肿瘤活性会大大降低[51]。多糖的高级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由于受到测试手段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较少,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4.1抗肿瘤活性

4.1.1肿瘤疾病概况

物理、化学、生物和遗传因素是导致肿瘤的四大病因。各种因素直接损伤细胞,或引起应激反应和非特异免疫反应,或造成缺氧,最终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细胞,使细胞DNA损伤长期积累造成癌变。缺氧造成癌变的机理:

(一)由于血氧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能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的结构,使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外Ca2+和Na+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Ca2+增多,从而激活钙依赖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此酶能促使大量黄嘌呤脱氢酶(XD)变成黄嘌呤氧化酶(XO),故在缺氧时XO 大量增加;

(二)缺氧使细胞代谢氧化受阻,导致酸性物质增多,ATP缺乏,促使细胞内ATP分解ADP-AMP-肌苷-腺苷-次黄嘌呤的过程加速,次黄嘌呤不能继续氧化生成黄嘌呤而堆积增多;但在XO的催化下,能使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再促使黄嘌呤生成氧自由基和尿酸;(三)自由基氧化能力很强,都带有1~多个亲电子基团,能与细胞DNA的原子、分子或基团结合产生过氧化反应,夺取电子并与原子、分子共价结合产生DNA加合物,从而使DNA 断裂、多基因突变,激活原癌基因,灭活抑癌基因等多种结构变异,必导致DNA编码蛋白质和酶谱的改变,从而引起细胞代谢方式的改变和细胞性质的改变,所以能使正常细胞癌变,癌细胞一旦形成,就能复制增生新癌细胞,形成肿瘤。

癌细胞在与免疫细胞长期斗争过程中形成了6种逃避免疫攻击的方法:

1,癌细胞免疫性减弱或缺失时,使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肿瘤抗原,可逃避免疫攻击。

2,癌细胞能产生抗原调变:宿主对肿瘤抗原能产生免疫应答,但在癌细胞表面抗原减少或

消失时,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肿瘤抗原,故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攻击。

3,癌细胞表面抗原被覆盖或被封闭时可逃避免攻;如肿瘤细胞分泌粘多糖覆盖肿瘤抗原表面,可干扰免疫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如胶质细胞瘤能合成和分泌糖蛋白覆盖肿瘤抗原,可阻止免疫细胞识别肿瘤抗原,故可逃避免攻。

4,癌细胞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如当幼稚淋巴细胞接触癌细胞时,癌细胞能被诱发特异免疫耐受,使幼稚淋巴细胞不能产生免疫攻击,癌细胞可以逃避免攻。

5,癌细胞能抗凋亡,并能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如癌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能抑制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凋亡,故可逃避免疫细胞攻击。

6,肿瘤细胞能诱导免疫抑制:如癌细胞可直接侵犯免疫器官,释放免疫抑制因子,使宿主免疫功能减弱,可逃避免疫攻击。

4.1.2抗肿瘤的治疗

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摘除固性肿瘤,同位素放射线治疗,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等化学治疗,利用细胞激素(干扰素INF、介白素IL)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免疫疗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新型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正快速发展。基因治疗是向肿瘤细胞内靶向地导入作用基因达到治疗目的,如抑癌基因治疗、mRNA治疗、耐药基因治疗等。现代免疫治疗是直接或间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包括细胞因子治疗(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修复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细胞治疗(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毒T细胞等)、肿瘤疫苗(黑色素瘤疫苗、端粒酶疫苗等)、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治疗(美罗华、赫赛汀、抗CD33抗体等)。抗新生血管生长治疗,药物有TNP2470(直接抑制内皮细胞)、人源VEGF单抗(抑制血管生成因子活化)、MMPI(抑制基质蛋白酶)、黏附分子/整合素抑制剂等。溶瘤病毒(具有特异性感染并溶解癌细胞的能力)治疗,目前研制成功并临床应用的病毒有腺病毒、新城疫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等。4.1.3多糖类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的植物多糖类一般可以分为黄芪多糖及落葵多糖两大类。黄芪多糖是黄芪中草药重要的组成成分,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提高机体的特异与非特异性的技能,增强抵抗力,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杀伤人体内的肿瘤细胞因子,抑制肿瘤细胞的产生[5]。落葵中草药具备清热解毒、凉血等功效。实验证明,落葵多糖可有效提高小鼠红细胞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治疗肿瘤细胞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

大部分真菌多糖均有抗肿瘤作用,目前认为平均分子量在10000-200000 的(1-3)-β-D-

葡聚糖和(1-4)-β-D-葡聚糖占优势的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图 1.2 即为Wasser 和Weis 总结出的β-D-葡聚糖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可能的发挥抗肿瘤活性的机理[3]。这些真菌多糖是通过激活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的。如灵芝多糖能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促进其产生TNFα和IFNγ等细胞因子,抑制肿瘤细胞或促其凋亡[21, 30, 52]。另外,表1.2 中列举了食用药用菌中能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的多糖的具体化学结构[3]。

4.2免疫调节作用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是大多数活性多糖的共同特性,也是它们发挥其他生理和药理作用的基础[10, 15, 16]。作为一类免疫调节剂,真菌多糖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增强其吞噬能力;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的大量增殖,使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大量分泌;可以加强机体的免疫调节。具有这种免疫促进功能的多糖有香菇多糖、裂褶菌多糖、云芝多糖、灵芝多糖、银耳多糖等,其中以香菇多糖的研究较为透彻。下图表示的是香菇多糖可能的作用机理[3]。

图 1.1 多糖可能参与的激活途径(引用综述)。

Fig 1.1 The possible pathways of lentinan action (Cited from the Wasser’s review)

4.3降血脂作用

4.3.1血脂疾病概况

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血脂含量高于正常范围时称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主要是以血浆中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状态,是引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一系列临床试验证实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从降低TC、TG、LDL-C和升高HDL-C出发[74]。

4.3.2降血脂物质的类型

作为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很好的降脂作用,其代表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匹伐他汀等。HMG-CoA 还原酶作为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抑制该酶的活性能明显降低胆固醇的合成[75-77]。

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中药也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脂必妥以红曲、白术、山楂、泽泻等为主要成分,副作用比他汀类药少。中药中具有降脂作用的有效成分很多,主要的约有30 余种,其中黄酮类中的山楂黄酮、皂苷类的人参皂苷、酚类的决明子、苯乙烯衍生物类的何首乌作用效果明显。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和降低LDL-C 和升高HDL-C 的作用[78]。山

楂果实中的黄酮含量较高,可促进胆汁酸的分泌和增高胆固醇羟化酶活性,同时下调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抑制胆固醇的吸收[79]。人参皂甙的提取物注射给小鼠具有抗血脂和阻止脂质过氧化作用等等[80]。

除此之外,食用菌中的多糖也具有一定的降血脂的功效。Peter 等从草菇(V olvariella volvacea)的发酵液中分离的两种葡聚糖具有降胆固醇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给予两种多糖均能诱导小鼠血浆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肝脏中总胆固醇水平显著的下降[53]。这种降血脂的活性多糖也存在于黑木耳[54, 55]、杏鲍菇[56]、冬虫夏草[23, 57]、灰树花[58]、滑菇[59]、桦褐孔菌、平菇、灵芝[60]、猴头菌[61]、香菇[28]等中。

4.3.3降血脂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调节胆固醇、甘油三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预防高血脂症的关键步骤。通过调节胆固醇过程来降血脂的分子机制可分为5 个方面。

1. 阻断体内胆固醇生物合成。人体内的胆固醇约1/3 来源于外源性食物,大部分内源性的胆固醇则是在肝脏合成的。HMG-CoA 还原酶是肝细胞合成胆固醇过程中的限速酶,是目前最主要的高血脂症临床药物的靶点。他汀类药物因其本身或其代谢物的化学结构与HMG-CoA 极其相似,且与HMG-CoA 还原酶的亲和力更高,因此可以

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75-77]。

2. 抑制胆固醇吸收。人们每天膳食中含有300-500 mg 胆固醇,如果有效地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就能维持较低的血脂水平。胃肠道中的膳食纤维及多糖类、植物甾醇、多酚类物质等也可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81-83]。

3. 影响机体中胆固醇的转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是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血浆中的TC 主要是通过LDL运输,并由LDLR 的介导作用将TC 内吞入细胞中进行代谢和降解,对调节体内胆固醇起关键作用。降血脂物质可以通过调控LDLR的表达或改变LDLR的活性,减少LDL-C 在血液中的水平,并促进LDL-C 向HDL-C 的转化。研究发现其增强肝脏LDLR 活性的表达确实能起到调控血脂水平的作用[84]。

4. 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胆固醇在肝脏中转化为胆汁酸是机体代谢胆固醇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系的CYP7A1 是肝脏胆汁酸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其表达量和活性对胆汁酸的合成影响很大。通过有效的调控CYP7A1 可促进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85, 86]。

5. 促进胆固醇的代谢。肝脂酶(HL)在肝脂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催化乳糜微粒(Chylomicrons,CM) 和VLDL中甘油三酯水解,产生供组织利用的脂

肪酸和单酰甘油,从而发挥调节血液中TG 的作用,在血脂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高脂血症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87]。

通过调节甘油三酯过程来降血脂的分子机制主要可分为 2 个方面。1. 抑制脂肪酸合成酶活性。脂肪酸合成酶( fatty acid synthase,FAS) 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抑制其活性或减少其表达可以减少脂肪酸的合成,从而降低TG的水平[88]。FAS抑制剂主要有硫内酯类C75 结构类似物、丁内酯类、丁内酰胺类、尿素类和多酚类物质等;2. 减少甘油三酯的消化吸收。脂肪在消化道中主要经过胰脂肪酶水解为单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经小肠吸收重新合成三酰甘油并在脂肪组织中积累。脂肪酶抑制剂能有效地减少脂肪的水解和吸收,降低血脂的含量。综上所述,血脂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途径和基因的调控,对调血脂分子机制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寻找更适合的高血脂症治疗靶点提供理论证据。

4.4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可破坏生物大分子,进而对机体产生毒害,影响细胞活性,自由基还与衰老密切相关。已发现许多真菌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生物学活性,起到保持生物膜的完整和延缓衰老的作用[22, 62-65]。如姬松茸胞外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均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其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理主要是其直接参与淬灭自由基以及激活机体内的内源性抗氧化剂的活性,从而避免或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4.5抗炎症作用

炎症是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多度的炎症对人体是有害的,可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器官组织发生病变。最近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具有抗炎的功效,如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丝体胞内多糖,凤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中的β-葡聚糖,Geastrum saccatum中的β-葡聚糖等[66-68]。

4.6保肝作用

有些真菌多糖如香菇多糖对慢性肝炎有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促进T 细胞活性,具有抗病毒及诱生IFN 保护肝脏的作用。灵芝多糖,金针菇多糖等蘑菇多糖对四氯化碳造成小

鼠的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其可能的机理是提高了小鼠肝脏内抗氧化物酶的活性[69-71]。

4.7其他作用

除此之外,真菌多糖还具有抗辐射、抗病毒和抗突变的功能。如Pillai 等的研究表明灵芝多糖能够增强辐射的修复进程,具有成为一种辐射防护剂的潜在性[72, 73]。

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香菇Lentinusedodes 为担子菌纲伞形科真菌,是世界上第二大食用菌。香菇多糖是香菇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制肿瘤、调节免疫、抗病毒和抗氧化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且毒副作用小。香菇多糖的提取常用水提醇沉法、酸碱提取法,但存在提取工艺复杂、溶剂使用量大、时间长等缺点,而且容易造成多糖降解,生物活性降低。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香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阐述。 1.超声波提取 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特殊的物理性质,加速介质质点运动、空化作用、振动匀化等以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从而使药效物质加速融人溶剂提高有效成分的得率。 王恒等用超声波辅助法从香菇中提取香菇多糖,通过实验优化确定出香菇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200W ,料液比 35:1,超声时间40min ,香菇多糖提取率为6.72 %。王俊颖等采用超声法浸提香菇多糖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的最佳工艺为料水比1 : 25,超声温度60° C超声时间30min , 超声功率300W ,多糖得率为8.72 %。李宏睿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香菇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与单纯的热水浸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料水比 l:25 ,超声时间35min ,超声功率105W ,热水浸提温度 90 %,浸提时间20min 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好,多糖提取率为13.75 %,比单纯热水浸提法提高6.22%。 2.微波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主要是通过调节微波加热的参数,有效地加热物料中的目标成分,对目标成分进行选择性提取。刘小丽等研究微波辅助法提取香菇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固液比、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

活性多糖类活性物质最新研究进展

活性多糖类活性物质最新研究进展 海洋是一个化合物多样的世界。在已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中,超过0.1%的化合物结构新颖、独特,活性十分显著,活性多糖类物质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已成为重要的有效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来源,本文浅析该物质的研究发展现状,国际最新研究以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活性多糖类活性物质现状最新研究趋势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失水而成,是一类分子机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活性多糖是指具有某种特殊生理活性的多糖化合物,如真菌多糖、植物多糖等。植物多糖比如枸杞多糖、香菇多糖、黑木耳多糖、海带多糖、松花粉多糖等多数是蛋白多糖,具有双向调节人体生理节奏的功能。 1 海洋活性多糖类活性物质发展现状 世界海洋天然产物的开发正方兴未艾,走在这一领域前列的是美国、日本及欧盟,最近发展很快的是韩国。这些科技发达国家投入可观的科研经费,对海洋药物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6000多种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其中有重要生物活性并已申请专利的新化合物有200多种,而在70年代只有少数几个有关前列腺素的专利申请,80年代至今则数量大增。在已发现的这些化合物中,不仅包括陆地生物中已存在的各种化学类型,并且还存在很多独特的新颖化学结构类型,尤其重要的是从海洋生物中发现了一系列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化合物,其中有些已进行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国家,随后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海洋生物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抗艾滋病等活性成分的研究。欧洲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海洋药物研究的地区之一,由于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德英意法西等国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一直居世界先进水平。反映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际海洋天然产物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ne Natural Products)每3年举行1次,自1975年第一届至今已举行了10届,其有有6次在欧洲召开,大会特邀报告的专家有50%以上来自欧洲。目前在海洋天然产物领域世界上已形成了欧洲、美国、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在海洋生物高技术领域能够与美、日抗衡,西欧许多国家采取了强强联合策略,欧盟制定的海洋科学和技术(Marin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简称MAST)计划即是在这种形势下出台的,该计划实施至今已从7000多个海洋生物及15000多个海洋微生物中发现了450多个具

多糖结构的研究方法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第23卷 第5期Vol.23 No.5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L OF PIN GYUAN UN IV ERSIT Y 2006年10月 Oct.2006 多糖结构的研究方法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3 丰贵鹏 (平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综述多糖研究的经典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5年来其活性的研究进展状况。关键词:多糖结构;多糖活性;抗肿瘤活性;抗氧化活性 中图分类号:Q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6)05-0128-03 多糖作为天然大分子物质同核酸、蛋白质一样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动物、植物、藻类以及菌类中均有存在,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与维持生命所需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就多糖的研究状况而言,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核酸和蛋白质的飞跃发展相比,显得 远远落伍。[1] 近年来,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飞 速发展,对多糖及其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2]一、结构研究 (一)经典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纸层析和Sep hadex 凝胶柱层析:在实验室常采用硫酸苯酚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的总含量及其纯度,其中硫酸苯酚法尤为常用。此外,可以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0nm 和260nm 处有无吸收来判断多糖样品是否含有蛋白质和DNA 。因此,紫外分光光度法在多糖结构研究中被 广泛应用。闫吉昌、崔春月、张奕等[3]用纸层析和Sep hadex 凝胶柱层析分析以库拉索芦荟为材料,经 热水抽提,乙醇分级沉淀,酶法和seveg 法去除蛋白质后得到的2种酸性多糖PSA1和PSA2,证实其均为单一组分。 甲醇解、气相层析质谱(GC/MS )、高效液相色谱(HPL C )、薄层层析:多糖的甲醇解是分析多糖组分的常用方法,GC/MS 常用于单糖的分离和鉴定。佘志刚、胡谷平、吴耀文等[4]用改进的甲醇解方法从 鲍鱼中分离出一种鲍鱼多糖HalA ,甲醇解后的产物经三甲硅醚衍生,进行GC/MS 分析,确定鲍鱼多糖HalA 主要由萄萄糖、半乳糖、甘露糖,以及少量木糖、岩藻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闫吉昌、崔春月、张奕等[3]用薄层层析和乙酰化GC/MS 分析库拉索芦荟中的多糖PSA1,发现其是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1∶1.3;多糖PSA2主要由甘露糖组成。孟庆勇、刘志辉、徐美奕等[5]用薄层层析分析从半叶马尾藻中用热水浸提法获得的半叶马尾藻多糖,发现其组成可能为木聚糖。丁琼、张俐娜[6]等用GC/MS 、H PL C 方法分析茯苓菌丝体中的多糖,从 中提取出4种多糖组分,编号分别为PCM1、PCM2、PCM3和PCM4。PCM1、PCM2为酸性杂多糖由D —鼠李糖、D —木糖、D —甘露糖、D —半乳糖、D — 葡萄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PCM3主要为线型β(1→3)—D —葡聚糖,PCM4由D —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NMR ):红外光谱是分析多糖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判别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例如:利用890cm -1吸收峰来判别β-糖苷键的存在,840cm -1吸收峰来判别α-糖苷键的存在,吡喃糖苷在1100~1010cm -1间应有3个吸收峰,而呋喃糖苷在相应区域只有2个吸收峰,810cm -1和870cm -1是甘露糖的吸收峰,1260cm -1和1730cm -1是酯基或O -乙酰基的特征。此外,利用 红外光谱在3500cm -1处有无吸收常用来判断甲基 ? 821?3收稿日期:2005-12-23 修回日期:2006-06-26 作者简介:丰贵鹏(1982-),男,河南新乡人,主要从事生物化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食用菌多糖提取

1.6桑黄多糖多糖的生理功能 《本草纲目》中记载桑黄“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等”;《神农本草经》中认为桑黄“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药性论》记载,桑黄味微苦,性寒,在我国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药性本草》记载“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玄癖”等。 1、抗癌:从桑黄中分离的多糖类物质主要为酸性多糖、蛋白结合多糖,,大多数没有直接抑癌功效,主要是通过免疫调节、抑制癌细胞转移、抗突变、抗血管生成降低肝线粒体中药物代谢酶(如P450等)活性等而起到肿瘤抑制和预防作用。 2、免疫调节: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即宿主介导抗肿瘤活性来实现的,而且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真菌多糖可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3、保肝和抗肝硬化:桑黄提取物不仅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而且同时抑制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改善肝组织结构.呈现出明确的抗肝纤维化效果。 4、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桑黄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抗坏血酸引起油脂氧化的抑制过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的清除有很好的效果。 5、降血糖:桑黄多糖能够降低血糖,同时减少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天冬氨酸转氨酶。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6.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7.桑黄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尿酸,对痛风有良好效果。 8.抗过敏,对过敏性鼻炎、久治不愈的湿疹疗效很好。有关研究表明,桑黄及提取物对人体无毒无害,即使长期大剂量服用亦无任何毒副作用。 1.7其他多糖的生理功能 1.7.1姬松茸多糖的生理功能 姬松茸源自南美巴西,所以称巴西蘑菇.姬松茸是珍稀菇类佳品,其菌蕾肥厚,菌柄肥整,脆嫩滑爽,美味可口,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干品中粗蛋白含量为8.67%,氨基酸总量为9.22%。其中人体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的50%,多糖含量为6.55%,粗灰分5—7%,粗脂肪3—4%,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子实体还含有多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多糖成分,尤其是对腹水癌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还具有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深受消费者欢迎,甚至把它作为茶来饮用。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张智1,焦春伟2,胡惠萍1,潘鸿辉1* (1.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63; 2.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衰老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及其毒副作用,研究者已将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和食药用菌。食药用菌具有天然、营养、健康和多功能的特性,其保健功效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其抗衰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关键词抗衰老;食药用菌;衰老 中图分类号Q94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021(2010)03-0078-04 Advance m ent on Ant-i Agi ng E fficacy of Edi ble and O ffici nal Fungi Z HANG Zhi1,JI A O Chun-w ei2,HU H u-i ping1,PAN H ong-hui1 (1.Guangd ong In st.ofM icrobiol.,Guangdong P rov.K ey L ab.of M icrobial Cu lt u re C oll.&App lic., Guangd ong Op e n L ab.of App l.M ic robiol.,Guangzhou510663;2.Yue w eiEd ible F ung i Tec hn ology Co.L t d.,G uangzhou510070,C hina) Ab strac t A g i ng has becom e one o f the hottest topics that dra w n people attention.T he research o f ant-i ag i ng m ed-i c i ne has been rap i d l y dev e l oped bo t h i n Chi na and abroad.M any researchers had turned t he ir f ocuses t he ir stud i es on Ch i nese trad iti ona lm edic i ne and ed i ble and offi c i nal fung i(EOF)because o f the w idespread use of che m ica l m ed-i c i nes an d t ox ic si d e e ffects.EO F has characteristics o f na t ura,l nutr iti on,hea lth and mu lt-i functi on and the research o f hea lth care e fficacy has been a roused ex tens i ve attenti on.S i nce t here are f ew repo rts about the an t-i ag i ng f uncti on o f E O F,research prog ress on ant-i ag i ng efficacy o f EO F w ere i n troduced in this artic l e. K eywords ant-i ag ing;EOF(ed i ble and offic i nal f ung i);ag i ng 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研究以及根据衰老的机制寻找高效的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体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衰老产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国际上提出一系列衰老学说,包括自由基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衰老端粒学说、免疫学说、内分泌学说等,为揭开衰老机制及开发抗衰老药物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学说都各自获得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至今仍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现象。伴随不同衰老假说的提出,各种抗衰老药物也大量涌现市场,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药物已成为研究领域的新宠儿。食用菌是人类食药用的大型真菌。中国已知的食药用菌中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各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及生态环境中。食用菌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多种维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B080701065) 作者简介:张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研究与开发。Te:l020-********,E-m ai:l z h angzh i2000@21cn.co m *通讯作者。T e:l020-********,E-m ai:l phhgan l an l v@yahoo.co https://www.doczj.com/doc/677712004.html,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4-26 78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5月第30卷第3期J OURNAL OF M ICRO BI O LOGY M ay2010V o.l30N o.3

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Vol.28.NO.05 作者简介:林楠(1981-),女(汉),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通讯作者:钟耀广,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香菇(Lentinulaedodes)是全球第二大人工种植最为普遍的食用菌[1],由于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提高免疫和刺激干扰素形成等功能,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香菇多糖作为一种辅助药物,其毒副作用小,疗效高,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文试图对香菇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香菇多糖的制备 1.1香菇的预处理 一般用于多糖提取的香菇子实体通常是干品,将 无霉变和虫蛀的优质香菇子实体置于60℃左右的条件下干燥,以利于粉碎[2],粉碎后过20~80目筛。由于香菇的脂肪含量约为干重的2%~4%[3],因此一般不考虑脂肪对香菇提取的影响,但也有研究采用石油醚、乙醇等除去原料中的脂肪成分[4 ̄5]。 1.2香菇多糖的提取 多糖的提取可以采用热水、稀酸、稀碱作为浸提剂。在提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粗多糖的得率,还要保证不破坏多糖的结构。由于酸对多糖的糖苷键有破坏作用,故一般采用热水和稀碱作为浸提剂。热水浸提的温度一般为90℃~100℃,浸提时间1h~3h,浸提次数为2次~3次,合并浸提液,离心,收集上清液,减压浓缩到适当体积,加入一定量的乙醇静置过夜,离心,收集沉淀物,干燥得粗多糖。碱浸提通常采用NaOH作为浸提液,浓度为0.1mol/L~1mol/L。 为了提高香菇多糖的提取率,减少能源消耗,缩短提取时间,研究者们尝试了一些其它的提取方法。张海容等[6]以香菇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微波法及热水浸提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微波法的提取率高于传统热水法,且提取时间可以缩短100倍。念保义等[7]利用超声波辅助热水法从香菇中浸提香菇多糖,不仅可以缩短提取时间,减小料液比,而且提高了提取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董彩霞[8]利用纤维素酶作用于香菇细胞的细胞壁,使之破裂,多糖易从细胞内释放出来,以提高多糖的提取 率。也有研究先采用中性蛋白酶处理香菇粗粉,蛋白酶将与多糖结合的蛋白质酶解,使多糖释放出来,此法与传统工艺相比,提取率提高了40%以上,多糖中杂蛋白 林楠1,钟耀广2,3,*,王淑琴3,刘长江3 (1. 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34;2.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0090;3.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 摘 要:香菇多糖是真菌多糖中的一类,是目前最有开发前途的功能食品和药品资源之一。综述了香菇多糖的提取、 分离纯化、结构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关键词:香菇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结构;活性 REVIEWONADVANCEMENTOFPOLYSACCHARIDEFROMLENTINULAEDODES LINNan1,ZHONGYao-guang2,3,*,WANGShu-qin3,LIUChang-jiang3 (1.Col legeofBiologyandFoodTechnology,DalianInstituteofLightIndustry,Dalian116034,Liaoning,China;2.College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FisheriesUniversity,Shanghai200090,China;3.CollegeofFoodScience,ShenyangAgricu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161,Liaoning,China) Abstract:Thepol ysaccharidefromLentinulaedodesisoneoffunguspolysaccharides.Itisregardedasoneofthemostpromisingresourcesoffunctionalfoodanddrugs.Inthispaper,itisreviewedthatthestudiesonextraction,isolationandpurification,structuralanalysis,biologicalactivityofpolysaccharidefromLentinulaedodes.Keywords:Lentinulaedodespol ysaccharide;extraction;isolationandpurification;structure;activity综述 174

多糖生物活性及其发展状况的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食品科学与工程 多糖生物活性及其发展状况的研究 [摘要]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机体中.它是自然界中储量丰富的生物聚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保护肝脏等功能。本文就国内外目前对多糖的来源、生物活性及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多糖;来源;生物活性;提取方法 1 概述 多糖(polysaccharide, PS)是由单糖之间脱水形成糖苷键,并由糖苷键线性或者分枝连接组成的链状聚合物,广泛地分布于动物、植物、微生物、海藻等几乎所有的有机体中。多糖除了作为生物体的能量资源和构成材料外,还是一种生物效应调节剂,能控制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与衰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1943年,多糖作为广谱免疫促进剂被首次应用于临床,此后应用越来越广。多糖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1],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分离技术的提高,多糖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多糖作为生命物质参与生命的全部时间和空间功能,如受精、着床、分化、发育、免疫、感染、癌变、衰变等等[2],突破了多糖作为支持组织和能量来源的传统观念。20世纪70年代发现多糖类物质具有抗病毒、抗凝血、诱导干扰素产生、促进蛋白质、核酸生物合成等功能。 2 多糖的来源 糖类物质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生物体内除核酸和蛋白质以外的又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多糖按照来源可分为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藻类多糖和动物多糖等。 植物多糖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皮、种子和花。我国今年来对植物多糖,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多糖的药物活性已有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例如免疫调节功能是植物多糖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生物活性,药用植物中存在着广泛的免疫活性多糖。植物多糖研究的比较深入的有黄氏多糖、当归多糖、刺五茄多糖、芦荟多糖等[3]。目前在中草药中的某些品种,特别是生物活性明确的中草药来源的多糖,如何能较快达到符合国际规范的新药是很迫切的

真菌多糖的功能

真菌多糖的功能 在国际上,真菌多糖被称为称为“生物反应调节物”,简称“BRM”,按研究表明,药用菌的活性多糖成份β-D(1-73)葡萄糖对异源的、同源的甚至遗传性的肿瘤都有变化。此外,它还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凝聚的作用,提高肝功能和解毒力,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氧的利用率,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律,降血糖、镇静、镇痛、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 一、多糖对肿瘤的作用 1、多糖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不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是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防御系统,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实验证明,从香菇、黄芪、柏树菌中提出的多糖能增强 T 细胞的功能,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恢复正常,特别对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 T细胞 NK 细胞及LAK 细胞有激活作用。 2 、多糖又是免疫 B 细胞活化剂,像黄芪多糖、香菇多糖、柏树菌多糖、灵芝多糖等等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使其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抗体,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 、巨噬细胞,特别是毒性巨噬细胞对肿瘤的细胞有很强杀伤力,它能合成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使肿瘤出血坏死。多糖类的物质是强大的 TNF 诱导剂,给动物注射多糖第 8 天,TNF 的产生达到高峰,从而发挥抗癌功效。 4 、干扰素(IFN)是机体内自己制造的抗病毒和抗癌物质。柏树菌多糖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加进每毫升10-100微克浓度的柏树菌可使正常人产生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的分别提高 8 倍和 4 倍。 5 、白细胞介素2(I L-2)为T细胞生长因子,由活化的 T 细胞所产生,即能维护免疫 T 细胞长期存活,又可诱导 T 杀伤细胞及 LAK 细胞的生长,因此成为治疗肿瘤和爱滋病等病毒的最新药物。多糖类药物可激活 T 细胞诱导内源性白介素2 产生,从而避免商品白介素2 的毒性与副反应。还能提高细胞对白介素2 的敏感性,使其能在较低剂量下产生最大治疗效果。 二、真菌多糖对糖尿病和哮喘的作用 研究发现真菌多糖治疗糖尿病是通过两方面发生作用的。二是改变血液循环,使机体胰脏血液循环加快,胰岛 B细胞得到了足够的氧,从而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量。另一方面,提高肌肉细胞胰岛素靶细胞受体的功能,使得同样量的胰岛素能发挥更大的效果。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检测时,胰岛素的量处于正常范围,其所以会产生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哮喘患者气管肥大细胞的细胞透性较大,所以致喘物质组织胺容易从肥大细胞中释放出来。哮喘患者服用真菌多糖后,气管平滑肌肥大细胞、细胞膜的创作修复就会加快人。肥大细胞之组织胺释放受到了抵制,从而抑制了哮喘。真菌多糖的抗疲劳作用,现在知道,也是提高细胞生理功能,提高细胞乳酸脱酶的活性实现的。 三、真菌多糖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 研究发现,是由于真菌多糖对细胞的作用。真菌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细胞的生理功能,修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前言 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 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 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 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 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4年全球 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2010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 8.26%。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 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中国食用菌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品种。据美国农业统计 部门统计,2009-2010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 销售额为9.25亿美元。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2010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

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 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2010年日本 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 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1978年韩国 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2010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 真菌物种资源。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 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 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 展迅速,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 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201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261.8万吨,总产值达到1272.7亿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 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 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食用菌市场需求 旺盛,市场容量不断增加,食用菌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二)食用菌出口情况 我国食用菌主要是国内消费,出口量不大,但2003年至2008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 nsis Mou.n var]。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 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在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选择到较高产量的菌株应用于生产.解决草菇生产上出现的菌种老化、退化问题:潘保华采用稀释镜检法对金针菇的6个品种.共计l 898个担孢子分离培养.结果检测出144个单孢结实菌株。这些菌株与其它非单孢结实菌株交配.筛选出6个强优组合。这种通过组织分离.而后经出菇或出耳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优良的菌株再进行扩大繁殖的育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三、食用茵杂交育种 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杂交育种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这种育种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贺建超等以双孢蘑菇176和2796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子杂交育种,经过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一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杂交高产菌株。该杂交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颜色白、朵形较大、菌肉肥厚、抗逆性较强等优点。许益财等选择生态、种性等差异较大的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单孢萌发及单核菌丝镜检、配对。从中选择优良组合“抚香一号”。该菌株符合育种目标,是一个产量高、菇形圆正、肉厚、内实、抗逆性强、耐高温、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在北方作为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刘宇、陈文良等用杏鲍菇l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四、食用茵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诱导食用菌遗传因子发生突变.再从多种突变体中选出正突变菌株的方法。诱变育种是获得优良食用菌菌株的常用手段。目前来看对食用菌育种较为有效的理化因子包括60 co、紫外线、离子束、激光、X射线、超声波、快中子、亚硝酸、亚硝酸胍、氮芥、硫酸二乙酯等.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验条件及不同菌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诱变方法.在食用菌新菌种的选育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微生物专题报告——食用菌多糖功能的研究概况 141201019 微生物学魏华 食用菌作为天然食药资源,营养丰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多糖、维生素等多种成分。食用菌多糖虽然含量比例仅占0.48-0.87%,却具特异的生物学功能活性。如具有抗肿瘤活性;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量,刺激抗体产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降血糖、降血脂;可显著增加脑和肝脏组织中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抗氧化、抗衰老;保肝、抗辐射等等。 1971 年,Maeda 等从香菇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这个研究发现影响重大,使更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真菌中的活性多糖[14]。截至目前,国内外已从食用菌中筛选出200 种有生物活性的多糖。同时,对于多糖的研究不仅只是研究其的生物学活性,更多的是利用生物学手段研究多糖分子的化学结构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13]。国内对多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研究糖类的作用机理时,紧密与中医药的理论相结合,进展甚快。70 年代以来,我国在云芝、银耳、灵芝、黑木耳、裂褶菌、冬虫夏草、猴头菌和竹荪等中分离得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单一成分的多糖物质。目前,我国对药用多糖的研究仍多偏重于提取、分离、纯化、和研究药理活性等方面。虽然已有用于治疗癌症的商业化产品,但积累的临床资料仍很缺乏,大部分多糖产品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仅用于保健品,还需重视新兴的糖生物学及工程学,提高研究水平。 1.食用菌多糖的种类 近年来研究报道的真菌多糖,主要有四类,葡聚糖、甘露聚糖、杂多糖、糖蛋白。 1.1葡聚糖 葡聚糖(Glucan),尤其是β(1-3)连接的葡聚糖具有多种活性[15-20]。如从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子实体中分离的多糖,分子量为1.89×104,可能的结构是主链为β(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为β(1-6)连接的葡萄糖[21]。从黑石耳(Dermatocarpon miniatum)子实体中分离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多糖,主要结构为α(1-4)(1-6)连接的葡聚糖,分子量为1.80×106[22]。从栓菌(Trametes suareclens)中分离的多糖分子量5.0×10 4,主链为β(1-3)-D-Glucan,支链为β(1—6)连接的葡萄糖。从斜顶菌(Clitopilus caepitosus))多糖分子量1.32×106,主链为β(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有较多的β(1-6)连接的葡聚糖链和较少的β(1-4)连接的葡聚糖链,分别连在主链的O-6 位和O-4 位。 1.2甘露聚糖

食用菌多糖深层发酵与提取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菌蔬果生物多糖深层发酵萃取深加工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省**县**工业园10号 邮政编码:332100 联系电话: 传真: 编制单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〇一一年四月

序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界最权威的香山学术会议破天荒地连续二次就我国生物多糖的发展战略举办论坛。一时权威云集,惠永正教授阐述了中国传统药物与与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他说,中国传统药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现在已知,许多传统药物的药理活性源于药用植物的皂苷(Saponin),皂苷结构的多样性是由于皂苷中配糖体结构(糖型)的多样性,而配糖体的结构与皂苷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这为从事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课题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中国中医研究院吴志奎教授认为,多糖或糖缀合物是中国传统药物发挥独特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呼吁糖生物学者应促进中国传统药物的现代化研究。中外学者均认识到对生命过程中糖链生物学作用的阐明,将为菌类治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生物模型,而糖化学研究的进展对药效成分的鉴定和合成是菌类国际化不可缺少的工具。 中国药理学的泰斗、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级研究员周金黄教授指出:“近年来我们的研究证明:多糖成分是许多菌类药理活性很强的成分。多糖类广泛存在于多种菌类中。多糖也是生命必需的成分,存在于一切细胞结构中,参与生命功能活动。“我们认为21世纪是多糖生命科学的时代,就像二十世纪是肽类,氨基酸与核糖核酸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也在全国权威的香山会议上指出:“我们不应当忽视科学家们在十年前的预言:今后的数十年将是多糖的时代。对多糖生物功能和结构的关系研究将成为继蛋白质和核酸之后探索生命奥秘的新的里程碑。” 重要提示 什么是“多糖”: 多糖是存在于自然界的醛糖或酮糖通过糖甙链连接在一起的活性多聚物,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 是构成生命的三大物质基础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作为生物效应调节剂,主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前言 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XX年全球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XX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

品种。据美国农业统计部门统计,XXXX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销售额为亿美元。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XX 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XX年日本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1978年韩国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XX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据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XX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万吨,总产值达到亿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部发起并组织完成的、备受行业期待和关注的“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在10月9日-12日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上权威发布,得到与会者的认可。 产业 __发布的《XX-2022年中国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XX 年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年产量达 152 万 t,比 XX年的 99万t 增长了54.0%,比XX年的 65 万t增长了134.0%。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年产量达到204.97万吨,比XX年的152万吨增长了34.8%。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产量为183.59万吨。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5 079.9t ,比 XX年的3 183.1 t增长了59.5%,比XX年的1 712.8 t增长了196.6%。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到6159.24吨,比XX年日产量5079.9吨增长21%;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日总产量6133.96吨,较XX 年6159.24吨减少25.28吨,降幅为0.4%。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工厂化生产中生产原料配比更加科学、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使工厂化企业的单品种日产能得到提高。据统计,XX年工

厂化日产能达到20吨以上企业有68家,相比XX年的53家增加了15家,增长率为28%。 近几年,食用菌工厂化年总产量和日总产量以XX年为节点,XX 年和XX年的产量都有所下降,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和食用菌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各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有关。 XX年金针菇日产量2568.34吨,较XX年的2679.61吨有所减少。杏鲍菇日产量2075.38吨,较XX年的1831.52吨下降了10%。双孢菇557.9吨、海鲜菇195.8吨、白玉菇279吨、白灵菇61.5吨,其他菇类如秀珍菇、茶树菇、虫草花等品种日产量均在20-30吨左右。 据本次调查统计,XX年关、停、并、转的企业数量为55家,主要原因是市场效益不好、成本上涨、技术人才缺乏。 XX年新建、扩建项目191个,主要生产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秀珍菇等。减产企业40家,主要是金针菇生产企业。 内容仅供参考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第25卷第5期浙江林业科技Vol. 25 No.5 2 0 0 5年9月JOUR. OF ZHEJIANG FOR. SCI. & TECH. Sep., 2 0 0 5 文章编号:1001-3776(2005)05-0049-05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王丽霞1, 2,杜德清2 (1. 中南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定性定量分析、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同食用菌多糖较难鉴别、真菌多糖提取纯化工艺需进一步加强、食用菌多糖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构效关系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食用菌;多糖;免疫调节;生理活性;提取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食用真菌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认识和利用的一类微生物,具有种类繁多、世代短、生物量大、易培养、分布广和营养成分丰富等特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食用真菌中独特的多糖功能成分。据杨革报道[2],真菌的多糖含量在0.48% ~ 0.87%。食用菌多糖是一种很好的免疫调节增强剂,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起到扶正固本、强身保健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利用进展更为迅速,且正朝抗癌、增寿、强力、益智、美容以及提高免疫力和防止衰老等方向深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食用菌中能显著增强癌症患者抵抗力的生理活性物质即为食用菌多糖[3]。食用菌多糖的生理功能、化学结构以及构效关系正成为多糖研究的前沿阵地,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多糖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4]。为此笔者对食用菌多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食用菌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食用菌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不同食用真菌多糖的鉴别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即使同一属真菌中的不同种真菌所产多糖也不一致(包括多糖种类、多糖结构、分子量大小等)。目前也没有一份较为可靠的不同真菌多糖的图谱(例如能表明结构差别的红外图谱等)。从纯种发酵液(即只用一种已知真菌菌种发酵所得液体)或从已知真菌子实体中提取的多糖可以进行结构和定性、定量分析[5]。 食用菌菌丝多糖分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对于提取深层发酵液中的食用菌多糖,常规提取一般是首先将菌丝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打浆处理,然后用热水提取法或其他方法从菌丝中提取胞内多糖,从滤液中提取胞外多糖,一般是把滤液先过滤,再浓缩,最后用有机溶剂沉淀而得到。从多糖水溶液中提取多糖,首先可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去掉小分子物质(单糖、寡糖、氨基酸、短肽、无机盐等),然后设法去掉水分(各种合适的干燥方法、超滤以及有机溶剂沉淀法等)[6]。 根据多糖类物质易溶于热水而不溶于高浓度酒精的原理,食用菌多糖的提取通常采用水煮醇沉(热水提取及酒精沉淀法)的常规方法。其提取工艺流程如图1。 食用菌多糖除常规的水提法外还有一些其它提取方式。据王竟等人报道[7],担子菌的发酵产物中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的聚合物(主要为多糖类),其分子量一般在1 000 d以上,对于这些发酵多聚物的提取他们采用了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