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贫血及溶血检验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4
溶⾎性贫⾎的诊断溶⾎性贫⾎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先明确有⽆溶⾎,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多见于⼴东、⼴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黄疸、脾肿⼤者,则有先天性溶⾎性贫⾎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性贫⾎,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红蛋⽩病及G6PD缺乏症发⽣溶⾎。
(四)引起溶⾎性贫⾎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性贫⾎。
(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等。
⼆、体征应注意贫⾎、黄疽、肝脾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的和步骤有:(⼀)确定是否为溶⾎性贫⾎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髓代偿功能增强⽽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般呈正细胞正⾊素性贫⾎。
(2)⾎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清胆红素⼀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性贫⾎。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性贫⾎的诊断,价值不是很⼤。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作诊断⽅法之⼀。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浆结合珠蛋⽩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是在肝脏产⽣能与⾎红蛋⽩结合的清糖蛋⽩,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管内和⾎管外溶⾎结合珠蛋⽩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浆游离⾎红蛋⽩浓度增⾼。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要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之一。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通常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也就是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计数减少,但程度可能不如血红蛋白降低那么明显,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大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降低。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会显著增高,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试图弥补红细胞的破坏。
此外,外周血涂片检查也很重要,可能会观察到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碎片、嗜多色性红细胞等异常形态。
二、骨髓象检查骨髓象检查可以反映骨髓的造血情况。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骨髓通常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倒置,即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系相对减少。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核分裂象增多。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胆红素代谢异常也是溶血性贫血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经过代谢转化为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尿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明显增加。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这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被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阳性结果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酸溶血试验(Ham 试验)主要用于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患者的红细胞在酸化的血清中(pH 68-70),经过 37℃孵育后会发生溶血。
六、蔗糖溶血试验同样对 PNH 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 PNH 克隆,但特异性不如 Ham 试验。
七、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也是用于诊断 PNH 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与 Ham 试验相似。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共同特征是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下面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脾大等症状。
贫血表现为乏力、疲倦、心悸等,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脾大则是在腹部体检中可以触及。
这些临床表现可以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关键。
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而网织红细胞计数则可以帮助判断骨髓代偿性增生。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寻找有无溶血性贫血的特殊红细胞形态。
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有溶血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可以帮助判断溶血的程度和类型。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特殊检查也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溶血试验可以帮助判断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和机械性溶血等。
红细胞脆性试验可以帮助判断红细胞的抗压力,从而判断溶血的程度。
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文了解溶血检验发布时间:2021-09-02T15:06:00.59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作者:宋大彬[导读] 溶血,又可称为红细胞溶解,指的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的情况。
宋大彬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检验科四川泸州 646000溶血,又可称为红细胞溶解,指的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的情况。
其形成原因有多种,如低渗溶液、机械性损伤、突然的冷冻或者化冻以及酒精、乙醚等理化因素和毒素都可能引起溶血。
在治疗之间一般可对其先进行检验,确定溶血的类型和病因,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疗,本文就简单带你了解一下溶血检验。
一、初步检测溶血检验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确认是否能确诊为溶血疾病。
一般而言,溶血疾病通常会表现出贫血、黄疸以及脾脏肿大等症状,但这并不能作为溶血疾病的诊断标准,此时我们可先检测出溶血场所来作为初步判断溶血的诊断线索。
根据位置不同,可将溶血分为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以及原位溶血,三者并不割裂,可同时存在。
原位溶血常见于先天性溶血疾病,是脊髓红细胞无效所造成的;血管外溶血主要是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遗传性红细胞酶病以及各种血红蛋白疾病;而血管内溶血常见于机械性溶血、药物毒物等非先天因素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溶血急性发作的症状。
若出现以下检测异常则可作为初步判断标准:(1)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测定,所得到的数据最为真实,但是该项检测操作所需注意的事项较多,且因放射存在不易被患者所接受,所以运用较少。
(2)通过红细胞来检测,以红细胞破坏是否增多作为判断依据。
如:①经过检查,发现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出现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可归为检测依据。
②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增多,此种标准判断常见于血管内溶血疾病。
③高胆原和粪胆原指标过高,但此项标准在慢性溶血检测中表现并不明显。
④在尿液检查时,发现其中血红蛋白、铁血黄素等含量明显异常,且尿液颜色明显异常。
⑤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脊髓组织中红细胞外铁含量来进行判断。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试卷试题二1、单选不符合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是()A.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B.血清铁增高C.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D.血浆铁转换率增高E.铁蛋白增高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铁粒(江南博哥)幼细胞性贫血铁代谢的各项指标与缺铁性贫血明显不同,血清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
2、单选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A.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靶形红细胞增多症C.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镰状红细胞增多症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3、单选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的冷反应抗体在多少摄氏度时与红细胞结合()A.0~4℃B.20~30℃C.30~40℃D.37℃以下E.37℃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在20℃以下(常为0~4℃)时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溶血。
当温度升至20~25℃时,补体激活,红细胞膜破坏而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
4、单选患者,女性,30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巩膜发黄,全身乏力,常感头昏,皮肤瘙痒,并多次出现酱油色尿。
近3个月来,乏力加重,无法正常工作而入院。
体格检查发现重度贫血,巩膜黄染,肝肋下2cm,脾平脐,其余未见异常。
血常规显示WBC9.0×109/L,Hb40g/L,RBC1.06×1012/L,PLT110×109/L。
外周血可见晚幼粒细胞,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和形态异常,可见较多的小球形红细胞和嗜多色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30%。
拟诊"溶血性贫血"入院。
患者,女,36岁,因乙肝肝硬化1年余,皮肤黏膜黄染加重15天入院。
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cm可及。
血常规WBC4.8×109/L,Hb85g/L,RBC2.92×1012/L,Plt258×109/L,MCV84.5fl,MCHC344.0g/L,MCH29.1pg,Ret0.8;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一,易见椭圆形红细胞。
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二)贫血及溶血检验(三)止血及凝血检验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六)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七)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八)内分泌疾病检验(九)肿瘤标志物检验(十)过敏性疾病的检验(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二、尿液检验(一)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三、其他检验(一)粪便检验(二)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三)脑脊液检验(四)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五)痰液检验(六)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七)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白细胞(WBC,LEU)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1.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什么是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在循环系统内受到破坏而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过多,进而引起一系列贫血症状的疾病。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病因复杂多样。
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症状1.乏力和虚弱感2.黄疸(黄糜、泛黄)3.贫血的征象4.黑尿5.脾脏肿大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黄疸的程度、贫血的严重程度、脾脏是否肿大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血凝指标、尿常规等检查,具体病因决定具体检查内容。
3.溶血试验:主要包括渗透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冷溶血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4.遗传学检查:如果怀疑溶血性贫血为遗传性疾病,可以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确认。
5.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等有助于评估脾脏的肿大和肝脏情况等。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1.针对病因治疗:根据溶血性贫血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治疗、输血、手术等。
2.寻找诱因:避免暴露于可能引起溶血的诱因,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或药物。
3.脾切除:对于部分溶血性贫血患者,特别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脾切除。
4.支持性治疗:包括输血、输液、营养支持等,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结语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鉴别诊断对于确定病因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溶血试验、遗传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方法,可以对溶血性贫血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内溶血的检查项目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在循环系统内破裂溶解,导致血红蛋白和其他血细胞成分释放到血浆中。
这种溶血可能是由于遗传缺陷、免疫反应、感染、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
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血管内溶血的程度和原因,医生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在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数量会减少,同时出现溶血性贫血的特征,如红细胞变形、颜色改变等。
2. 血红蛋白和溶血指标检查: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其浓度的改变可以反映溶血的程度。
医生通常会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和相关的溶血指标,如血清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等。
3. 血型和交叉配血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检查可以确定患者的血型,以便在需要输血时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特别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溶血,医生可能还会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
4.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了解溶血疾病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红细胞系列的发育情况,检测有无异常细胞克隆,以及评估造血功能。
5.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溶血的原因,特别是免疫性溶血的诊断。
例如,抗人球蛋白试验可以检测体内是否存在抗体和补体的结合。
6. 血清铁代谢检查:血清铁代谢检查可以评估溶血对铁的影响,特别是溶血性贫血患者是否伴随着铁过多或缺乏。
7. 遗传学检查:对于疑似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遗传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遗传突变引起的溶血病因。
8. 其他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医生还可能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脾脏超声检查等,以评估溶血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检查项目的具体选择和组合将根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需要进行。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疾病,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检查项目。
因此,在进行血管内溶血检查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的检查策略,并合理解读检查结果,以帮助确定溶血的病因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的贫血。
这类免疫反应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或与外来的抗原(如药物等)相结合,在相应抗体(IgG或IgM)作用下,或激活补体的参与,导致红细胞凝集或破坏而发生溶血;或在脾或肝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被破坏。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见下表。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抗人球蛋白试验:包括直接(DATG)和间接(IATG)法(1)原理: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
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以前者最常用。
直接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
间接试验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结果:均为阴性。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致免疫性溶贫、输血引起溶贫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贫。
阴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贫。
3.冷凝集素试验(1)原理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lgM冷凝集素效价小于1:32(4℃)。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1:100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亦可增高,但不超过1:1000。
4.冷热溶血试验(1)原理: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Donath-Landsteiner抗体),在20℃以下(常为0℃~4℃)时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