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
- 格式:pdf
- 大小:8.40 MB
- 文档页数:50
第2期皮革科学与工程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其独特的形态和内涵始终影响着各种文化形式。
汉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服饰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汉字与服饰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服饰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服饰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在服饰设计中,汉字的运用无疑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
由冯盈之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汉字与服饰文化》一书,是服饰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成果,该书使用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方式,重点阐述了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此领域的思考。
《汉字与服饰文化》主要是通过甲骨文以及中国较早的几种文字形态,对汉字独具的象形特点和悠久历史进行研究,了解古代纺织、服装文化的早期状态。
本书体例上主要通过对比较典型的文字进行研究。
《汉字与服饰文化》“上篇”基本上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包括个别会意字),以金文形体、甲骨文为主,考察古代纺织、服装文化的原始形态,如“玉”、“丝”、“巾”。
“下篇”则介绍一些常用字的不常用义项,推究其纺织、服装文化内容,如“的”还有“红点面饰”的意思;《汉字与服饰文化》介绍一些非常用字,这些字反映了传统服饰特色,如“钏”。
《汉字与服饰文化》整体配有相关图案。
该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阅读者在了解服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透过案例掌握代纺织、服装文化。
1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意义1.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形态和意蕴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将汉字应用于服饰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能使服饰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汉字与服饰文化》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对甲———战士的护身衣的研究,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使中国的服饰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衣“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此衣即指上衣。
“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
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
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
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
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
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u。
《说文.糸sī部》:“绔ku,胫jing衣也。
从糸,夸声。
”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
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
”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
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
意为用刀裁衣。
《说文.刀部》:“初,始也。
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也。
”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摘要】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本文从探索汉字艺术与服饰文化融合及介绍其在服饰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详细阐述了汉字艺术在服饰图案设计、意境表现、字体运用、文化元素创新以及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方面的应用。
通过研究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可以看到其为服饰文化注入独特魅力,并将成为未来设计的重要趋势。
汉字艺术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更是对汉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在未来的服饰设计中,汉字艺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并赋予服饰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汉字艺术、服饰文化、设计应用、图案设计、意境表现、字体运用、印花设计、文化元素、时尚设计、影响力、发展趋势、独特魅力、未来趋势、汉字文化、传统美德。
1. 引言1.1 探索汉字艺术与服饰文化的融合在服饰文化领域,汉字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融入到服饰设计中。
汉字艺术独特的形态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服饰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和表现方式。
汉字艺术与服饰文化的融合,不仅使服饰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通过探索汉字艺术与服饰文化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推动了服饰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深入挖掘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潜力,不仅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激情,还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具个性和品位的穿着体验。
探索汉字艺术与服饰文化的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时尚设计的推动和创新。
1.2 介绍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重要性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为服饰设计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以快时尚为主导的服饰市场中,通过运用汉字艺术元素,可以突出服饰设计的独特性和文化品味,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还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趋势相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设计作品。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摘要】汉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书法、绘画等领域有着悠久历史,也在服饰设计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本文从历史沿革、当代应用、结合形式、创新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通过对汉字艺术与服饰文化的结合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独特魅力与潜力。
探讨了汉字艺术对服饰文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为服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能够为服饰设计领域带来新的灵感与发展机遇,预示着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未来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汉字艺术、服饰文化、设计应用、历史沿革、当代、结合形式、创新意义、未来发展、推动作用、潜力、活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是一种独特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赋予了服饰设计新的内涵和灵感。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引领了时尚潮流的发展。
通过汉字艺术,服饰设计可以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气息,为服饰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趋势,为服饰文化注入了更多的热情和活力。
1.2 研究意义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在当代社会,随着服饰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汉字艺术逐渐成为了设计师们探索的新领域。
研究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创意设计,以及拓展服饰产业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汉字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为服饰设计带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运用汉字艺术,设计师们可以打破传统设计的束缚,创造出更具个性和文化底蕴的作品。
汉字中的衣饰文化原始的远古时期,人类是不穿衣裳的,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人们从衣不蔽体到衣锦还乡,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的“头衣”“身衣”“足衣”随着文明发展逐渐丰富起来,又随着创造了一大批有关衣装的汉字。
下面分别叙述。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
《说文》:冠,絭也。
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
从冖、从元,元亦声。
冠有法制,从寸。
可以看出古人的冠并不是任何人都可戴,是一种贵族所戴的帽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是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
在古人中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小孩未冠以前则垂发;罪犯被剃去头发而用青布束头;远离中原的异族人则以披发为常;平民则上罩头巾。
由此可见古人的这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在头上的体现,即“冠有法制”。
冕,《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
”延:又写作“綖”,是一块长方形的板。
“邃”的意思是深远,这里指其长形,延覆在头上。
“旒”又写作流,延的前沿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
冕开始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
冕旒的数量及其质量是区别贵践尊卑的标识;天子在冕板前后各悬挂十二串五旒,每串五旒穿有十二颗五石长为十二寸。
弁,古文像双手捧弁之状。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鹿皮各个缝合的地方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所以《诗经·卫风·淇奥》说“会弁如星”。
古代武士的战帽又叫兜鍪。
叫兜鍪是因为它的形状像鍪,一种炊具,像现代带翻边的锅。
辛弃疾词中《南乡子》中讲“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君王大臣等贵族头上戴冠,而广大平民则是戴巾,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
巾,《说文》:“佩巾也,从冖,象系也。
”巾是一个象形字,是佩带在衣服上的丝巾,字的形象也很像佩巾挂在腰间下垂的样子。
浅谈汉字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摘要: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朝代演变中,服饰文化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服饰的变化也见证了朝代的更替。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中华历史文明和文化在汉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因此,在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汉字,成语等来探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关键词:服饰;文字;文化;演变一、服饰的演变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处于群居生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装束较为简单,男女老幼均采用树叶,兽皮为衣,仅仅只是为了遮挡阳光,抵御风寒,蚊虫和野兽。
可以看作是服饰的雏形。
旧石器时代——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开始以兽皮,植物,用骨针来缝制简单的衣服。
新时期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制成衣料,为制作成形的衣服制造了条件。
夏商周服饰——在现存的商代甲骨文中,记录纺织,服饰方面内容的文字有百余个。
这些文字,反映了商代社会对纺织和服饰是比较重视的。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
战国时代——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
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
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魏晋南北朝——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
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
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常服。
宋代——宋初服饰制度大体沿袭唐制,但由于受统治者倡导的传统礼制的影响,在传承中又有发展。
汉字与中国服饰文化作者:陈河奔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0期摘要:古语有云:“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服饰文化伴随历史的发展而几度变迁。
服饰文化饰一定时期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体现。
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有助于我们探究历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的服饰文化也是十分深厚。
本文将通过探究古文字这块活化石的字形和结构来追溯中华民族古代服饰的式样和用途。
虽然探究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希望可以揭示汉字和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服饰;文化;汉字作者简介:陈河奔(1992-),男,汉,广东江门人,大学本科,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衣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知廉耻”。
中华民族自古被称作“礼仪之邦”,自然在服饰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汉字是作为记录汉语这一汉文化载体的文字,它和汉民族服饰的关系也是相当的密切。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记录着造字时代存在过的某些事物,而且记录着当时人们如何透过这些事物去表达某种含义的思维方式[1]。
因此,通过研究汉语古文字,我们可以探究汉字与汉民族服饰的关系。
研究汉字与汉民族服饰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现代服饰古为今用,促进现代服饰的发展,唤醒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服装文化的思考。
一、“衣”和“裳”“衣”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它写作,其字形是酷似古代的上衣。
其外形上面是衣领,左右是衣袖,中间是交合在一起的衣襟。
在金文和小篆中,“衣”字的外形变化并不大,在金文当中,“衣”字写作。
在小篆当中,“衣”字写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古代,汉族的服饰已经有了衣领和衣袖。
图一:古代汉民族衣服设想图在现代,我们常常把衣服统称作“衣裳”。
其实,在古代,“衣”和“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到:“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
象覆二人之形。
漢字與漢服文化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12140011079趙麗萍漢字與漢服文化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12140011079 趙麗萍摘要: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先人根據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而創造的文字,它具有圖像性,因此也能生動的反映漢字產生中所存在的文化背景。
在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事物中,漢服(漢族人所著服裝),在漢字的產生與發展演變中也有深刻的體現。
漢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展示著漢服的文化。
关键词:汉字汉服文化在漢字中,部首是其系統的“根”,不僅反映著漢字的構造規律,而且也集中反映著漢民族的基本認知結構,體現著漢字的屬性。
要講漢服文化,當然是要從“衣”入手,漢字,也要從部首“衣”開始。
衣,甲骨文寫作,象形字。
最初像蓋著兩個人的形狀,最後定型的“衣”像一個人穿著衣服的樣子。
作為結構變體,構成會意字。
作為功能變體,表示衣服之屬、與衣物有關、與布帛有關。
1《說文解字》: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象履二人之形。
凡衣之屬皆從衣。
2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常用的、以“衣”為部首的漢字吧。
衽, ,衣也。
從衣,壬聲。
2為衣襟,漢民族傳統服飾衣襟為右衽,即左襟壓右襟,體現以右為尊的思想;裾,,衣袍也。
從衣,居聲。
讀與居同。
2指衣服的前襟,通常有直裾、曲裾之分。
1節選自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2選自許慎《說文解字》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3選自蔣玉秋《漢服》青島出版社2008年版袂,,袖也,從衣,聲。
2指衣袖,有寬窄之別,成語“連袂成蔭”即是對寬大衣袖的描繪。
衫,,衣也,從衣,今聲。
2衫屬於袍衫範圍,圓領、大袖,長度過膝,是士人所穿的禮服。
因為在膝蓋處縫綴有一道橫襴而得名,最早出現于唐代初期。
3《宋史〃輿服志》:“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
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
”補,,完衣也,從衣,甫聲。
2“完衣”指補綴衣物,屬於與衣物有關的活動。
以上都是以“衣”作為左偏旁“”的字,還有將衣分開,做“”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