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析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创衍生设计蓝印花布,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天然的蓝色染料在白布上印染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浓厚的民俗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更新,蓝印花布也逐渐在文创设计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时尚设计的热门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和文创衍生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蓝印花布在当代的艺术意义和文化创新。
一、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蓝印花布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1. 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蓝印花布源于中国南方地区,以其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而闻名。
它常常以自然界的花草、鱼虫、人物、山水等图案为题材,富有浓厚的田园风情和生活气息。
蓝印花布所采用的传统图案和元素,如莲花、鱼戏莲叶、牡丹、八仙过海等,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独特的印染工艺蓝印花布是以蓝色天然染料在白底布上进行印染而成的,其印染工艺独特而复杂。
制作蓝印花布首先需要设计好图案,然后将印刷模具放在白底布上进行印染,最后再进行蓝染工艺,使得图案部分呈现出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蓝色。
这种印染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需要工匠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3. 蓝色的魅力蓝印花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鲜艳而又不张扬的蓝色。
这种蓝色与其他染料不同,它采用的是天然蓝料,在阳光下能够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色彩,使得蓝印花布在视觉上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蓝印花布的蓝色也寓意着清新、自然、恬淡的生活态度,与当代人们对环保、健康、文化传统的追求不谋而合。
二、蓝印花布的文创衍生设计在当代社会中,蓝印花布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染手工艺领域,而是成为了文创设计领域的新宠。
许多设计师将蓝印花布的元素融入到各种时尚产品中,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蓝印花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 服装设计蓝印花布的图案和色彩非常适合用于服装设计。
民间传统布艺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布艺虎玩具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图像符号特征,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布艺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和纹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布艺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形态特征1. 立体感强:布艺虎玩具的形态多为虎的立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逼真的造型。
虎玩具通常采用填充物将虎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这种立体感强的形态特征,使得布艺虎玩具更加生动有趣,深受孩子和成年人的喜爱。
2. 毛发细致:布艺虎玩具的毛发通常用绒布、毛线等材料制作,细致柔软,具有一定的触感和质感。
毛发的细致处理使得虎玩具更加逼真,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毛发的处理也是虎玩具的特色之一,成为了图像符号特征的一部分。
3. 线条简洁:布艺虎玩具的线条通常比较简洁流畅,采用曲线和弧线的组合构成虎的形象。
线条的简洁和流畅使得虎玩具的形象更加饱满和和谐,充满了灵动和生气。
线条的处理也体现了虎玩具的民间艺术风格,成为了其图像符号特征之一。
二、色彩特征1. 金黄色调:布艺虎玩具的主要色调多为金黄色,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象征着皇室和权贵,具有吉祥和神圣的意义。
金黄色成为了布艺虎玩具的主色调,代表着虎的威猛和神秘,寓意着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2. 色彩对比强烈:布艺虎玩具在金黄色的基础上,通常还会配以黑色、白色或红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以突出虎的眼睛、嘴巴、爪子等部位。
这种色彩对比的处理使得虎玩具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视觉冲击力,成为了虎玩具的特色之一。
三、纹饰特征1. 饱满装饰:布艺虎玩具通常会在虎的身体上进行一些花纹或图案的装饰,以丰富虎玩具的造型。
这些花纹或图案多为中国传统的纹样,如云纹、水纹、吉祥图案等,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这种饱满的装饰成为了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手工艺的理念与特点
手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形式,通过手工操作创造美妙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手工艺的理念是简单、自然、纯粹、原始和传承,体现了面对自然的敬畏、尊重和感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
手工艺的特点包括:
1. 独特性。
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特性都是独特的,即使是同一个工艺师制作的作品也会有所不同。
2. 手工制作。
手工艺品是通过手工操作完成的,每个工艺师都有自己的技巧和风格。
3. 自然美。
手工艺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自然的形态和美感,注重材料的本质和内在美。
4. 传承性。
手工艺品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形式,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5. 费时费力。
手工艺品制作时间长、精细度高,需要工艺师耐心细致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6. 环保性。
手工艺品制作中,使用的大多数材料都来自自然,而且制作出的作品没有污染,符合环保理念。
总之,手工艺品的特点和理念凸显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对环境的尊重,手工创造出的精美作品,更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与工艺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中,手工艺与工艺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历史的积淀,也展现了民族智慧和审美追求。
下面我们将从陶瓷、刺绣和木雕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与工艺品。
一、陶瓷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令人赞叹。
在中国,陶瓷制作可以追溯到上万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开始使用陶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中国陶瓷的特点之一是青花瓷。
青花瓷是使用蓝色颜料在白色陶瓷上绘制图案,然后经过烧制而成。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唐朝,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现如今的青花瓷因其独特的韵味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了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珍品。
而象征中国陶瓷文化的另一大特色是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地,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景德镇瓷器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纹样,还以其独特的釉色而著称。
无论是明黄、素白还是绛红,都展现了瓷器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二、刺绣刺绣作为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已经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在织物上使用各种针法进行细致的绣制,以表达出图案和花纹。
刺绣的技艺不仅要求绣工有稳定而熟练的手艺,还需要绣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备受瞩目。
其中,苏绣、湘绣和蜀绣是中国刺绣的三大名绣。
苏绣以其鲜艳多彩的颜色和细密而精湛的技艺而著称,常常用于绣制花鸟和人物的图案。
湘绣则以其细腻而饱满的线条和精致的绣工而闻名,主要用来绣制山水和花草的图案。
而蜀绣则以其厚重而繁复的线条和大胆的花纹设计而独具特色,常常被用于绣制绣球和家居用品。
三、木雕木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用木材进行雕刻,以形成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木雕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西周时期。
非遗产品种类非遗产品是指具有代表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的传统手工艺品或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产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智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非遗产品种类。
1. 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以绳结为主要特征的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法。
中国结通常由丝线、棉线等材料编织而成,形状各异,寓意吉祥如意。
中国结既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也可以作为礼品赠送。
2. 象牙雕刻:中国的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象牙雕刻作品通常以象牙为材料,通过精细的刻划和雕琢,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物、花鸟等形象。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蜡染:蜡染是一种传统的纺织工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蜡染通过在织物上涂抹蜡,再进行染色,最后融化蜡以呈现出花纹和图案。
蜡染作品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4. 刺绣:刺绣是一种以针线在织物上进行装饰的手工艺技法。
中国的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刺绣作品通常以丝线为材料,通过精细的刺绣工艺,创造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5. 瓷器:中国的瓷器制作技艺世界闻名,被誉为“东方瓷器之乡”。
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包括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等。
这些瓷器作品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6. 剪纸:剪纸是一种以剪刀在纸上进行剪裁的传统手工艺。
中国的剪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剪纸作品通常以红色纸张为材料,通过巧妙的剪裁和折叠,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
7. 徽章:徽章是一种用于表示身份、荣誉或纪念的小型装饰品。
中国的徽章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形式多样。
徽章通常由金属或塑料制成,上面印有文字、图案或标志。
8. 雕漆:雕漆是一种将漆涂抹在器物表面,并进行雕琢和装饰的传统手工艺。
中国的雕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雕漆作品通常以木制器物为基础,经过多道工序进行漆涂、雕琢和装饰,最终呈现出精美而富有层次感的图案和纹饰。
9. 陶瓷:陶瓷是一种以黏土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器物。
扎染的工艺特点
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扎染时只需要一些棉、丝绸织物、彩料、绷子和细绳等简单材料。
工具主要就是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
2. 独特的纹案:扎染采用的工艺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独特的纹案,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绷紧的程度和不同的绑结方式来创作不同的效果。
3. 色彩明亮:扎染织品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可以使人感到愉快和舒适。
4. 耐久性强:扎染织品制作过程中,染色工艺会使纤维与染料充分结合,因此其色彩不易脱落或褪色,同时也增加了织物的耐久性。
5. 文化价值:扎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代表着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扎染织品的制作过程需要许多技术和工艺的细节,其织品的质量和价值也取决于技艺的熟练程度。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中国结中国结不知什么时候起,现代人又把老祖宗那时候流行的饰物重新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加上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点缀,于是,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粗细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中国结。
让人惊叹一根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
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
“结”是绳编饰品,它同我国的布艺、刺绣并称为祖国的三大手工艺品。
它朴实无华,庄重雅气。
说起中国结可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
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
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最为盛名。
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
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
苏州绣娘有 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
民间工艺美术的含义及特点
民间工艺美术指的是由普通民众创作和传承的手工艺品的艺术形式。
它通常代表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情感。
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包括:
1. 手工制作:民间工艺美术通常是通过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而成,例如刺绣、陶瓷、木雕等。
手工制作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质感和纹理,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技艺。
2. 地域性:每个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传统工艺有北京的景泰蓝、苏州的刺绣、陕西的剪纸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3. 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传递了世代相传的技艺和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瑰宝。
4. 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结合:民间工艺美术常常起源于生活场景,因此多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同时,艺术家也会在制作过程中注重艺术性的表现,使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
5. 多样性: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可以是织物、器皿、雕塑、漆器等多种材料和形式,且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技术和风格。
总体而言,民间工艺美术通过手工艺品的制作展现了普通民众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同时传承和保护了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手工业经济的若干特点中国手工业经济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其中既有自身(这些特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明显的特点,同时也有与近代企业之间的比较。
下面只就其中若干基本特点进行简要总结。
(一)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家庭副业手工业是手工业的基本类型之一,在传统社会自始至终都比较活跃。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家庭副业手工业包括农民家庭副业手工业和地主家庭副业手工业两种情况,二者所经营的规模差异比较大,同时生产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从整体上看,家庭副业手工业在传统社会主要以纺织品生产为主,是有深刻原因的,其中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政府的赋税内容中主要包括纺织品有关;二是纺织品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纺织品与粮食同样重要,须臾不可或离。
正因为如此,在古-----------------------①蒋兆成:《清代官营杭州丝织工业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管理》,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徐建青:《清代手工业中的合伙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代往往是“衣食”连称。
①在讨论我国历史上私有手工业是否发展的情况时,首先必须清楚的是政府对于民间工商业者的态度.众所周知,在私营工商业政策方面,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国家为富国强兵,也对其多采取鼓励宽容政策。
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商惠工”政策。
②此外对私营工商业仍采取“弛关市之征”的办法,鼓励其他国的工商者前来本国从事生产或商业活动。
晋国还实行“国无滞积”、“公无禁利”,开放山泽之利,让民私营,这无疑促使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春秋末期卿大夫与公室的夺权斗争中,一些公室或卿大夫也为了争取工商阶层的支持,推行一些积极发展工商的政策,③如战国时齐国私营工商业的繁荣,就应该与田氏在夺权斗争中所制定的优惠工商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④这一做法成为整个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国策而被广泛实施。
考察中国手工业经济史就会发现,家庭纺织品作为商品进入到流通领域,一开始便是以以物易物的形式出现的。
《诗经·国风》中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说法。
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丝织品就已经作为民间商品而进人流通领域;同时也说明当时纺织业的分工比较明显,布与丝是作为不同的商品而进入到流通领域的,其中有的人既是商品如丝织品的销售者,同时又是布匹的消费者,反之亦然。
这与《盐铁论·错币》中说的“古者市----------------①《大戴礼·千乘》第68;《左传》庄公十年;《孟子》卷6《滕文公·章句下》。
这种情况在后来就更加普遍,以至于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将百姓称为“衣食父母”。
②《左传》闵公二年。
③如鲁哀公为在与“三桓”的斗争中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废泽梁之禁,弛关市之征,以为民恶”。
④杨善群:《春秋战国时代私营工商业简论》,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1期。
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是一个意思。
这里的“布”和“丝”都是纺织品及其原料,证明在比较原始状态下的市场交换中,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纺织品及其原料,是市场中的最基本的商品,这是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没有充分发展的体现.据《诗经·豳》言,“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粗麻织成的短衣,是劳动人民御寒过冬的必备物品,其中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这样的纺织品是由自己家庭成员生产的,家庭纺织手工业作为副业,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男耕女织”、“晴耕雨织”是中国长期以来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自然分工。
“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①就是先秦及其以后家庭成员自然分工的传统。
这种情况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在近代化以前的传统社会,家庭副业手工业中自始至终以家庭纺织业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正因为如此,著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将纺织品(纤维)与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一同列为人类4种生活必需品.而中国传统说法中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均直接或间接与手工业分不开。
正因为如此,《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记载贾谊向汉文帝上书中强调了“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可见家庭副业手工业与农业生产一样,是个体小生产农业经营者所必需同时兼顾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在我国纺织手工业经济中,丝麻的历史非常悠久,因其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受到喜好和重视,但是其生产数量越来越因人口的不断增加而显得难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新的纺织品原料就成为日益迫切的事。
植棉技术在中国广大-----------------------------①《国语》卷5《鲁语下》。
地区的普及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据王祯《农书》卷2l记载,棉布较传统的丝麻纺织品至少有3个方面的优点: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收获相对稳定,纺织加工方面比较简单。
另外,棉布的御寒功能并不比丝麻逊色,这样就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明代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曾经“令益种棉花,率蠲其税”,①旨在鼓励棉花生产,提高纺织品数量。
这是通过行政手段来鼓励民间纺织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当时的棉花作为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已经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
以纺织为主的家庭副业手工业,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也显得比较活跃,它既是农民经济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手段,还是劳动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松江地区,作为商品而生产的棉布比较多,但纺织仍然是作为一种副业。
②研究表明,清代农村家庭手工业经营普遍,以别业而论,莫过于纺织业,因此纺织业仍然是包括清代在内的我国封建社会内最典型而又有广泛基础的农村家庭手工业。
③不仅鸦片战争以前,即使在鸦片战争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棉纺织业还基本停留在农业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
④即使近代社会,甚至在当代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副业手工业也仍然是农民的必要经济补充。
------------------------①《明太祖洪武实录》卷232。
②黎澍:《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傅衣凌:《论明清时代的棉布字号》,载《光明日报》1956年8月18日;从翰香:《试述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载《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l期。
③彭泽益:《清前期农副纺织手工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④吴承明:《我国手工棉纺织业为什么长期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载《文史哲》1983年第l期。
实际上家庭副业往往不局限于纺织品,一些简单的手工业生产,也是农民在主业粮食生产之余所进行的,以作为主业的必要补充。
在民间手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作为商品进入到流通领域的,这一部分积少成多,成为当时市场中商品的主体部分。
政府对民间手工业品尤其对进入市场或作为上缴官府的产品,则有一定的规定,有些时期这一方面还显得具有强制性,如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敕令中就有这样的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
”①这种情况在整个封建社会比较普遍,系国家职能的一种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
从整体上看,政府的这些做法是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经济或民间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
(二)官府手王业自始至终比较发达官府手工业大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接为皇帝、贵族、政府和军队的特殊需要而设立,涉及纺织、瓷器、金银器、建筑、兵器、铸币等;另一部分则是攸关国计民生的物资,因其社会需求量大、利润高且有些涉及国家安全,往往由政府直接经营或委托经营,如盐、铁、酒、茶叶等,主要实行政府专卖制。
正因为官府手工业首先是为统治阶级及其军队服务的,尽管其技术装备良好、原料充足、人手保证、技术全面,但由于其管理属于各级衙门,其产品主要用于消费而不是为市场而生产,效率低下,一般属于高投入低产出.从整体上看,我国历史上的官府手工业一般存在机构重叠,政出多门,贪污之风盛行,盘剥工匠屡见不鲜,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严重等现象。
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官府生产不计成本,人手充足,工匠技术全面,一些重大发明往往是由官府发明而逐渐向民间传播的.尤其值得注意的-----------------------------①《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
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保证官府手工业会有比较充足的人手和原料,这是官府手工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正月,就曾经“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①隋代建立后,“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等,②都是典型的例子。
唐代中后期在雇佣官府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然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官府手工业内的技术人手。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诸如不允许“隐巧补拙,避重就轻”等措施,以做到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匠是“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
③这是前近代社会的一个通例。
对于盐、铁等商品实行专卖或征榷制,是汉代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
《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记载,秦时“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
……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道出了政府控制盐铁等经济利益之所在,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由规模效益所决定的。
随之而来的是其内容在不断扩大,酒和茶叶也往往成为专卖的内容。
④政府的专卖商品,首先就涉及对于这类商品的加工,这是当时官府手工业经营的基本内容,也是官府手工业发达的基本原因之一。
这种专卖制在后来多有变化,其总的趋势是专卖的内容在不断扩大。
就整个封建社会来说,随着直接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和商品经济的相对活跃,官府手工业逐渐显得冷落,民间手工业相应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官府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消长往往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即使如此,官府手工业自始至终还是比较发达的,这是我国手工业经济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①《魏书》卷2《太祖纪》.②《隋书》卷46《苏孝慈传》。
③《唐六典》卷7注。
④其中茶叶作为国家的正式税收,按《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记载始于饮茶盛行的唐德宗时.酒的专卖和控制,各个时期情况不一,不可一概而论.我国历史上官府手工业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下面的原因无论如何不可忽视:民间个体工匠保证了官府手工业生产人手的基本来源;民间手工业是官府手工业取之不尽的技术源泉;官府手工业机构能够通过国家配置资源的能力提供所需的手工业原料;官府手工业具有不断吸取外来技术的便利条件;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在客观上为官府手工业的一些技术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在中国手工业经济史上,私营手工业生产方式往往是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因此历史上工商往往不分,以致今天在历史文献中将两者截然分开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