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农村城市化模式看广西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324.31 KB
- 文档页数:7
向台湾学习城镇化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3年第8期张蓓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并保持在8.2%的水平,60年代为9.1%,而70年代则为10.1%.至1986年上升为11.6%。
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但不同的是,当大陆很多专家坦言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40%的时候,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突破了70%,目前更是高达80%。
短短60年,台湾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数目都增长了近10倍,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4个百分点,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完成的城市转型。
最大的不同是均衡发展纵观台湾60年的城镇化发展,与大陆最大的差别就是从战后起,中小城市发展较好,没有出现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的情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汤韵利用城市规模法则得出的结论:从1986年起,台湾城市规模分布越来越倾向于分散的力量。
在转折点之前,台湾前五大城市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集中于首位城市。
例如第一大城市台北与第二大城市高雄人口差距达110万。
而转折点之后,排位在第六大城市之后的众多中小城市规模相近,人口分布比较分散。
例如,2006年第七大城市三重市人口为394757人,而第八大城市新庄市人口为392472人,二者差距仅为2000人。
尽管随着台湾社会的演进,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到大城市发展,台北人也像上海人那样常常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尽管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一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唱出了许多台湾“60后”的回忆,但与大陆很多小城镇相比,台湾的小城镇的确有很多不同。
在汤惠民的眼里,虽然家乡大多数的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从未担心过自己的家乡会像大陆的一些小城镇一样只剩下留守的老人们:“我们那个镇子被划归台南市规划为科技园之后,有很多外地年轻人到我的家乡工作,家乡也越来越有城市范儿,7~11等便利店几步一个,生活起来也非常方便。
阐述:从“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农村变为城镇”
佚名
【期刊名称】《致富天地》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我国现有农业劳动力3.5亿人,耕地19.5亿亩,劳动力平均耕地只有5.6亩。
今后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继续增加。
15年后,即使耕地总量1亩不减,劳均耕地也将比目前减少1.6亩。
【总页数】1页(P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新型农村城镇化的新走向探析--以江西省X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例 [J], 夏添;陈明
2.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城镇化”——论乡村、城市文化在乡土作家内心深处的纠结与嬗变 [J], 赵斌
3."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J], 范龙堂
4.“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J], 范龙堂
5.河南农村人口变为城镇居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探析 [J], 戴自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言: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生产力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城乡壁垒逐步打破的过程。
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激发农村地区活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松动。
1982~1986年间,中央连续发布农业“一号文件”,学者重点从生产力与商品经济视角进行阐释,提出旨在实现要素流动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1980年代后期,国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学者指出协调城乡关系的系统性一体化。
面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农业冲击加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入新阶段,重点是面向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社会经济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论断,“城乡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阶段,要实现从单向城乡一体化向双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逐渐成为共识。
当前,伴随着十九大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学者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重新理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1 研究框架研究以“内容-评估-展望”为基本逻辑,重点对142篇包含高引用量、核心期刊以及近三年发表的文献展开综述,总结城乡一体化基本理论和相关理论。
进一步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数据库,以“城乡一体化”为篇名精确检索,时间范畴为1984年至2020年,根据相关度排序取Top100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样本。
从文献背景展开综述,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以洞悉和揭示城乡一体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聚类情况及学科演进脉络,展开研究评估,探讨未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完善的方向。
2 研究内容2.1 城乡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2.1.1 发展内涵:关注城乡区域基础与要素协调机制从发展目标来看,城乡一体化是为了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现代文明。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郑勇城镇化,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城市化。
在我国的实践中,两种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城镇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
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加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浪潮般的趋势席卷世界各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层面逐步摈弃了原来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逐步把发展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
城市化脚步骤然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人们对城市化喜欢还是厌恶?赞成还是反对?它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城市化对国家带来的有利方面,而逐步消除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几个概念1、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来,非农产业的兴起,发达商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化、集约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历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饶会林,东北财经大学)2、城市化的内涵。
广义的城市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
3、城市化指标,最常用的是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城市化程度。
二、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一)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1、1949——1957 年: 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国家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
2、1958——1960 年: 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
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城市化速度人为过快推进。
3、1961——1965年: 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
作为对前一时期过度城市化的纠正, 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非正常的逆城市化过程。
4、1978—— 20世90年代 :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是标准的城镇化模式。
由于害怕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国家这期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而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广西芒果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梁盛凯;王田月;洪日新;陆宇明
【期刊名称】《中国果树》
【年(卷),期】2024()3
【摘要】芒果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和高效产业。
通过分析广西百色市芒果产业振兴典型模式以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为振兴革命老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结果表明,广西百色市芒果产业依靠资源禀赋的传统粗放型规模经营虽然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动力不足。
百色市芒果产业振兴模式通过振兴乡村经济、扩大市场范围夯实农民富裕基础;通过政府适时合理地规划,引导社会资本的有效投入,推动从小农生产向大农业经营的转变,激活数字经济等现代要素的作用实现分工利益,打造产业集群,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保障乡村产业振兴惠及农村低收入群体,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基于此,从推动芒果产业向高质量转型、促进芒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创新资本参与机制3个角度,提出把芒果产业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推进农民全面共富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7页(P142-148)
【作者】梁盛凯;王田月;洪日新;陆宇明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7.7
【相关文献】
1.民族地区优势产业振兴路径的三重维度——以广西百色芒果产业为例
2.产业振兴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探析——以那坡县蚕桑产业为例
3.发展芒果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第二届中国芒果产业大会在广西百色举办
4.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挑战、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素养目标1.识别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
(区域认知)2.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利弊,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举措。
(综合思维)3.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知识导引助学助记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是一个相对数值。
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
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前者主要是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比重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城市的“五岛效应”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气候的影响表现最为突出。
“五岛效应”归纳如下:(1)混浊岛——城市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部地区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新知预习一、城镇化1.概念:又叫,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景观等。
3.动力: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
(2)城镇发展与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世界主要大都市带:美国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大都市带。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7)1. 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概念界定 (8)2. 相关理论基础 (9)土地经济学理论 (10)区域发展理论 (12)可持续发展理论 (13)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现状分析 (14)1. 全国及地方政策梳理 (15)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6)政策法规不完善 (17)资金投入不足 (18)技术水平有限 (19)社会认知度低 (20)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路径选择 (21)1. 创新政策机制,激发主体活力 (22)完善土地制度政策 (2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4)鼓励科技创新应用 (25)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 (27)2. 探索多元化利用模式 (28)农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29)农村康养基地建设模式 (31)农产品加工物流模式 (32)农村电商孵化平台模式 (34)3. 强化规划引领与监管 (35)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36)加强宅基地管理监管 (37)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38)五、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借鉴 (40)1. 典型地区案例分析 (41)2. 实践经验总结与借鉴 (42)六、结论与展望 (43)1. 研究结论 (45)2. 研究展望 (46)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有效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农村闲置宅基地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的重要意义,进而梳理了当前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盘活利用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现实意义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从台湾农村城市化模式看 广西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官锡强 (广西财经学院,南宁 530003)【摘要】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以农业充分发展为基础、工业充分发展为主导,城镇化进程应与农地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
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发展二、三产业,构建网络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元化;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培植龙头企业,催生一批乡镇产业集群;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分散化;城乡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图分类号】F 29111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广西2006年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化理论与南北钦防城市群结构体系优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批准文号:06B JL0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
据2004年底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29988万,农村人口却有75705万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812%,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已由1995年的218增加到2004年的3121。
农村居民家庭及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712%和3717%①。
从消费情况看,占全国2Π3的农村人口消费全国不到1Π3的社会商品总额。
城乡生产力和购买力严重错位。
何以形成如此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巨大的城乡差距?我国多年来实行城市与农村分割管理的体制,形成了城乡之间互相隔离、互相封闭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阻止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构筑了城乡之间的一道壁垒。
人们不能改变地域赋予人口的优劣势,农村普通劳动力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
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及工业发展占用可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继续上升。
另一方面,农民缺乏资本,缺乏技术,缺乏发展空间,只好在有限的农田上下工夫,这就使得他们很难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农村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康社会。
改革农村现状,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它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突破口。
1 台湾农村城市化的模式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消除城乡差距,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富裕文明新广西的必然选择。
如何实现农村城市化?走哪一种模式?这取决于国家与国情。
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看,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集中发展城市工业的模式———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大城市迁移。
如韩国就采用了这一途径,通过发展城市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
韩国总人口4800多万,而韩国首都首尔市(原汉城)面积只有605平方公里,经过迁移,这里的居住人口超过了2000万,有近一半人口集中在这里②。
韩国能在大城市集中发展工业,其主要条件是从国外得到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的援助,否则,很难完成这一战略转移。
二是农村工业分散化的模式,我国台湾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台湾地区农村就业结构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在农民中发展非农业实现的,并非通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实现的。
通过就地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农村迅速向城市化迈进。
台湾地区农村工业的普遍发展,大大提高了台湾工业化的城市化【文章编号】1006-3862(2007)03-0020-06速度及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以农业充分发展为基础。
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是最快的,目前农业劳动力的份额已经降至20%以下,基本完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台湾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是小农制台湾人多地少,户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起伏较大的地形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普及,加之特有的乡土观念,决定了台湾的农业发展只能走小规模经营的路子。
如此以来,小农制便应运而生。
小农制的推行不但就近解决了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生计问题,而且,在台湾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转型时期,达到了稳定农村社会、解放生产力,造成农业生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成功地跨越了“以农业养工业”的过渡时期。
(2)城镇化进程是和农地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纯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一方面,土地制度改革扩大了农地的规模经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流动,另一方面,城镇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
土地制度改革促使农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提高。
自5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通过土地改革,实行农、轻、重为序的建设方针,增加农业投入等措施,使农业获得稳定的发展。
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基础。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一方面达成了农业部门内土地的重新分配,并使所得分配趋于平均,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台湾当局还有关于私有耕地最小面积的规定,小于此面积则不得分割。
以后又有当局出面归整土地、移动农户耕地位置的举措。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台湾农业生产率1950-1960年间增长了近40%,农业工人工资增长约35%,同时人均储蓄和人均投资均在85%左右。
(3)劳动力转移多元化,避免出现大城市病。
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便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并为农业发展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和必要的物质支持,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增长,从而成功地启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台湾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采取了分散型的转移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为中心镇的多层次的城镇空间构型,并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避免了象韩国和印度那样,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过量涌入大城市和不能有效利用农村内部机制而出现诸如大城市恶性膨胀、城乡差距过大、转移质量差、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无法同时实现等“大城市病”问题。
(4)台湾地区当局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台湾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完成,在根本上是得益于台湾当局的法制和政策保障。
台湾当局采用的是市场操作型信用体系,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它的基本特征是担保机构以实有资金作为保证的事前保证;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发生损失后由专门账户直接拨给银行作为补偿。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采取各种举措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台湾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系统比较完整,主要致力于引进、开发和推广“规模中立性”的,即不受土地面积大小限制的现代化生产技术,以适应小农生产方式的需要。
台湾农研与推广组织除台大“农业推广系”,、各大学农学院、中研院农研所以外,还有农村厅属下的“台湾农业试验所”,所下又有分所和地区性的改良场,各级农业主管部分负责督导农业技术推广。
2 广西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大陆情况不同于韩国,却与台湾地区相类似,因此,不宜采用韩国模式。
如果将我国大陆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至现有的大城市中,势必会加剧这些城市住房、交通、水电公共设施的供给矛盾和本已十分紧张的就业矛盾。
同时,我们又没有也不可能有像韩国那样的外部支持的条件。
但是我们也不宜完全采用台湾地区的经验,而应有别于它的农村工业分散化模式。
我国大陆已采用农村工业分散化模式多年,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如果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在城镇和县城,城镇、县城市场容量扩大,就能更好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转移。
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小城镇不仅是缓冲人口压力的“蓄水池”,而且是转移劳动力心理适应的“缓冲带”③。
建国以来,广西的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据资料统计,到2001年末广西总人口为47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20132万人,占总人口的38123%;乡村人口3438万人,占总人口的7118%;城镇人口1350万人,占总人口的2812%④。
截至2005年底,全广西地区共有769座城镇,其中14个地级市,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7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建制镇679个(不包括县城镇)。
城镇化水平也处于持续发展阶段。
211 农村非农化水平不高,二、三产业发育不足从城镇化与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广西工业发展孤军深入,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综合平衡发展,这是造成目前经济结构失调,产品相对过剩而广大农民缺乏购买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广西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使第三产业难以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它应该起到的支柱性作用。
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城市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因为第三产业需要一定的“门槛”人口(即最低服务人口)。
南宁市城区街头有许多进城农民就是因为缺乏知识和技术干不了“细活”只好手持一根棒棒在街上等候,成为“棒棒军”每天只有不多且很不稳定的收入。
表1 广西与全国城镇化率比较年份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广西城镇化率(%)111211131318192833全国城镇化率(%)1914231726142911361242199 从表来看,广西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仅为33%⑤,比全国平均水平42199%低9199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的广西城镇化率在稳步提升,从1980年到2005年的25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提升率为200%。
按照城镇化的“S”规律,广西的城镇化处在由城镇化初级阶段向城镇化中级阶段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广西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产业结构的状况代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4年全国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4124%、5312%、32156%,呈明显的二、三、一格局。
而广西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414%、3818%、3618%⑥,产业结构不理想,呈二、三、一格局,其中二、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从产业结构图形分析可以看出,2004年广西与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相比,有很大差异。
广西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这种不协调的关系,根本原因是其产业结构自身的问题:第二产业严重滞后。
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第一动力,其功能主要是完成“量上的扩张”,而城市化在“质方面的进步”则主要靠第二产业的后续推力。
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必然带图1 2004年广西与全国产业结构图形分析来的是落后的城镇化水平。
另外,广西行政区划变动过于频繁和零乱,以及不完善的城镇体系也是影响其城镇化的发展的重要原因。
212 城镇化产业结构多样,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不高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产业落后必然影响城镇化进程。